本书为精选版,选取X精彩的地理知识、人文风俗、历史遗迹、典故神话,等等。
译文通俗易懂、叙事清晰,原文、注释核对经典,以善本为考。
采用简体横排模式,阅读性强。
【原文】
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①,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
【注释】
①赑(bì xì):相传是龙子之一。
【译文】
左丘明《国语》记载:华岳原本是一座大山,阻挡了黄河水,河水流经此处只能绕道而流。河神巨灵,用手推,用脚踢,将华岳分成了两半,华岳的山岩上至今还留着他的手印和足迹。《开山图》记载:有个巨灵名胡,独有创造万物的本领,能创造山川,开出江、河,所说的巨灵赑,就是灵山顶上昂首的那位。常有好事之人,特意攀崖援壁去观赏这些遗迹。
【原文】
《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
【译文】
《魏土地记》说:轩辕黄帝升天成仙的地方在弘农湖县。黄帝在首山开采铜矿,在荆山之下铸鼎,有一条龙将长须垂落在鼎上,黄帝登上龙背,跟着他爬上去的七十人,全部都升天了。所以这地方得名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接。《晋书·地道记》《太康记》都说是胡县。汉武帝将“胡”字更为“湖”字。民间传言黄帝是从这里乘龙升天的。《地理志》说: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两座祠堂,所以称胡,却未提及黄帝乘龙飞天的故事。
【原文】
《春秋穀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①之乘,垂棘②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曰:是取中府置外府也。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即宫之奇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虞亦亡矣。
【注释】
①屈产: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产良马。
②垂棘: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以出美玉而闻名。
【译文】
《春秋穀梁传》记载:晋献公准备攻伐虢国。荀息说:您为什么不用屈产之马、垂棘之璧同虞国借路呢?献公说:你说的这些都是晋国的宝贝啊!荀息说:这只不过是从我们的中央府库拿出来暂放虞国的府库罢了。献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吞并了虢国,灭了虞国之后,便牵着马、捧着璧回来了。璧依然如初,可是马的牙齿却长长了。正如宫之奇所说的那样,虞、虢两国互相依靠,唇亡则齿必寒,一旦虢国被吞并,那么虞国也必将灭亡。
【原文】
《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①衔左骖②,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注释】
①鼋(yuán):大鳖。
②左骖(cān):古代驾车时,三马或是四马中左边的马。
【译文】
《搜神记》说,齐景公在渡江沈河时,突然有巨鼋咬住了左边拉车的马匹,没入水中,众人惊慌失措。古冶子拔剑入水追寻它的踪迹,斜行五里,又逆行三里,来到了砥柱之下,发现原来是一只巨鼋。他斩杀巨鼋,左手提起鼋头,右手挟着马,身轻如燕鹄,矫捷一跃,仰天高喊,使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在一旁观看的人都认为他是河伯。
郦道元,出生日期不详(约466、469、470或472),卒于527年,字善长,北朝北魏散文家、地理学家,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卷一河水
卷二河水
卷三河水
卷四河水
卷五河水
卷六汾水、涑水、晋水
卷七济水
卷八济水
卷九清水、淇水、荡水、洹水
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易水、水
卷十二圣水、巨马水
卷十三□水
卷十四湿余水、鲍丘水、濡水
卷十五洛水、伊水
卷十六穀水
卷十七渭水
卷十八渭水
卷十九渭水
卷二十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汝水
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渠(沙)水
卷二十三阴沟水、汳水
卷二十四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泗水、沂水
卷二十六沭水、巨洋水、淄水、潍水、胶水
卷二十七沔水
卷二十八沔水
卷二十九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
卷三十淮水
卷三十一滍水、淯水、涢水
卷三十二漻水、肥水、施水、梓潼水
卷三十三江水
卷三十四江水
卷三十五江水
卷三十六若水、温水
卷三十七叶榆河、夷水、沅水
卷三十八资水、湘水、溱水
卷三十九耒水、赣水
卷四十浙江水
这本《水经注》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地理文化很感兴趣,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许多原著读起来如坠云里雾里。而这本书,原文、注释、译文并列,简直是学习的“三位一体”。先读原文,感受那份古朴的韵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典故,立刻转向注释,如同拥有了一个随身的“百科全书”;再看译文,豁然开朗,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瞬间变得生动形象。尤其是那些注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甚至是对作者观点、历代学者的考证进行的补充说明,非常有启发性。这样的阅读体验,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愉悦。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总想方设法去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水经注》的原著,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里面包含的关于中国古代地理的丰富细节。从北方的黄河到南方的长江,从巍峨的山脉到奔腾的江河,无不被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注释部分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些古老的地名、典故,甚至是一些我从未听过的传说。译文部分则将这些信息清晰地传达给我,让我这个现代人也能轻松地走进古人的世界。每次读这本书,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探寻山河的奥秘。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水经注》是关于地理的重要古籍,但具体内容了解不多。翻开后,才发现它蕴含的信息量如此之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河流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方位和流向,更包含了水文特征、沿岸的地理地貌、甚至是对水利工程的描述,这对于了解古代的农业、交通、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注释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它解释了很多原文中提及的古代官职、度量衡、甚至是植物、动物的名称,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至关重要。译文则让我能轻松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文白对照的形式,又让我有机会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读《水经注》真是件奇妙的事,就像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刚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那些关于河流、山川的文字,仿佛还带着远古的风声和水流声。注释部分尤其让我惊喜,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我对那些生僻字词、典故感到茫然时,及时地为我指明方向。每当读到一段原文,脑海中会浮现出千年前的景象,那些古老的城池、古朴的民风,都在文字中鲜活起来。译文部分更是锦上添花,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语,转化为流畅易懂的现代汉语,让我这个对古文功底不深厚的读者也能畅游在字里行间。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贴心,随时可以对照着看,加深理解,也能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素雅,拿在手里就感觉是一种享受,是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水经注”。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地理学、历史学、文学乃至于民俗学的冰山一角。每读一处地名,就仿佛在地图上勾勒出一幅古老中国的轮廓;每读一段对风土人情的描绘,就如同聆听一段遗失已久的民间故事。注释的详尽程度,让我感叹古人的严谨与细致,也让我对李晓东先生(或原作者,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治学精神肃然起敬。更妙的是,它并不枯燥,那些对于河流走向、水系变化的描述,穿插着神话传说、历史掌故,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时,会联想到如今的地理变迁,对比古今,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度和岁月的痕迹。译文的出现,让这厚重的历史也变得触手可及,消除了语言的障碍,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
评分还可以
评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书籍,一口气买了66本!连我自己都惊呆了!
评分还可以
评分买了二十本,读了两本,内容很一般,印刷和纸质的质量也是差的,几十元钱虽然不值什么,希望读书有所收获。
评分不错
评分买了二十本,读了两本,内容很一般,印刷和纸质的质量也是差的,几十元钱虽然不值什么,希望读书有所收获。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购买,经济实惠
评分很适合现代人学习!
评分买了二十本,读了两本,内容很一般,印刷和纸质的质量也是差的,几十元钱虽然不值什么,希望读书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