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祠堂通論》在廣泛收集、係統整理中國祠堂資料的基礎上,對中國五韆年來祠堂的發展和變化進行瞭分析和總結。《中國祠堂通論》分經編和緯編兩部分:經編從縱的方麵論述瞭祠堂起源、周代誕生、漢代墓祠、唐代傢廟、宋代傢祠、明清祠堂以及當代祠堂等七個章節,介紹中國祠堂的發展綫索;緯編從橫的方麵論述瞭祠堂種類、祠堂建築、祠堂祭祀禮儀、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個專題。《中國祠堂通論》的問世,對於進一步開發中國祠堂文化資源,傳承中華傳統曆史文化必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目錄
緒論:什麼是祠堂
一、辭書類書籍的詮釋
二、當代學者的論述
三、兩韆年前的曆史文獻關於祠堂的記載
四、古代學者對祠堂沿革的論述
五、《禮記》、《開元禮》和《傢禮》
六、明代嘉靖十五年允許臣民祀始祖的詔令
七、傢譜中關於祠堂的記載
八、關於祠堂的幾點認識
經編
第一章 中國祠堂的起源
一、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
二、原始的祭祖行為
三、商代的祭祖活動
第二章 周代宗廟——中國祠堂的誕生
一、周代的分封製和宗法製
二、周代將祭祀作為國傢頭等大事
三、周代宗廟之法
四、周代宗廟祭祀
五、周代宗廟祭祖盛況
第三章 漢代墓祠
一、春鞦戰國時期祭祀禮儀的變化
二、漢代宗廟祭祀製度
三、漢代齣現墓祠
四、墓祠結構
五、墓祠衰落
六、廟祭禮製逐漸恢復
第四章 唐代傢廟
一、樹立以皇族為核心的新的士族群體
二、《開元禮》關於傢廟禮製的規定
三、傢廟建築
四、傢廟祭祀禮儀
五、傢廟繼承相續
第五章 宋代傢祠
一、宋代宗族群體
二、朝廷對傢廟製度三次討論
三、廟製不立
四、傢祠——士庶祭祖的新形式
五、硃子《傢禮》
六、元代傢祠嚮宗祠演化
第六章 明清祠堂
一、明清宗族組織日益強化
二、明代初年祠廟祭祖規定
三、夏言奏疏和嘉靖十五年允許臣民祭始祖的“推恩令”
四、明清宗祠遍天下
五、徽州地區祠堂
六、廣州地區祠堂
七、北方祠堂
八、少數民族祠堂
第七章 當代祠堂
一、大陸祠堂遭受三次重大衝擊
二、曆經磨難保存下來的祠堂
三、當代祠堂價值
四、港澳颱等地區祠堂
緯編
第一章 祠堂種類
一、祠堂類彆與分布
二、皇傢宗廟
三、宗族祠堂
四、宗祠、支祠、傢祠
五、孔廟、文廟
六、名人祠堂
七、“生祠”、“行祠”、“閤祠”、“群祠”
八、神祠
九、寺院
十、祠堂群
第二章 祠堂建築
一、祠堂建築類型
二、祠堂建築元素
三、祠堂構造舉例
四、祠堂裝飾
五、祠堂環境
六、建造祠堂資金
第三章 祠堂祭祀禮儀
一、常祭、專祭和大祭
二、祭祀準備工作
三、祭祀儀式
四、祭後相拜、會餐和分領祭肉
五、祠堂祭祖目的
第四章 祠堂祭田
一、硃子《傢禮》中的“祭田”主張
二、祭田來源
三、祭田用途
第五章 祠堂管理
一、祠堂神主安放
二、族人人祠規定
三、祠堂規章
四、族長管理
第六章 祠堂文化
一、祠堂堂號
二、祠堂楹聯
三、祠堂戲劇
第七章 祠堂功能
一、祭祀功能
二、修譜功能
三、教化功能
四、興學功能
五、司法功能
六、撫恤功能
七、活動功能
附錄一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祠堂簡介
附錄二 中國祠堂研究論文目錄(1888—2012年)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祠堂通論》:
由於生産力的發展,當原始公社製逐漸崩潰、奴隸占有製慢慢産生的時候,社會分工和交換有瞭進一步的發展,私有製從而産生。文獻記載錶明,夏禹傳啓,標誌著“公天下”嚮“傢天下”的轉變。夏代處於原始社會嚮奴隸社會轉變的時期。
中國的奴隸製,大概産生於夏代早期,發展於夏代後期商代前期。商族早在滅夏之前,就有瞭相當長期的發展。商族屢次遷徙,範圍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以鄭州二裏岡和偃師商城為代錶的早商,以洹北商城和鄭州小雙橋等遺址為代錶的中商,以殷墟遺址為代錶的晚商,構成瞭中國曆史上繼夏代之後存在時間較長的一個王朝,曆時600年左右。殷商自成湯建國,中經盤庚遷殷,至武丁時期,通過對周圍方國的頻繁戰爭,疆域及勢力影響空前擴大。中國的奴隸製發展到商代後期更加昌盛,維護奴隸主對奴隸進行統治壓迫的國傢機器空前強大,其代錶國傢的統治者則稱王。
以今天豫北地區為中心建立的商王國,是一個子姓成員聚族而居、比較封閉的民族共同體。商人社會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是宗族。考古學的成果為我們提供瞭商人宗族的證據,《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曾指齣:“殷人活著時聚族而居,閤族而動,死後閤族葬在一起也就必然瞭.結閤這批材料,我們推測,殷墟西區這片大墓地的各個墓區可能是屬於宗氏一級組織,而每個墓區中的各種墓群可能屬於分族的。”所謂宗氏、分族,齣自《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衛國祝陀追述西周初年冊封魯侯的一段話:“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文獻考古兩相印證,可知,商人宗族的宗支結構有宗氏、分族之彆,實行聚族而居和族葬製度。①
商人宗族有多種類型,有王族,係子姓,由在位的國王及其兒子和沒有分齣去的兄弟、侄兒組成。這裏特彆要注意的是“在位的國王”,即“時王”,以他為中心組成王族,其成員僅僅是時王之子及其未分離的親兄弟和親侄。前幾代國王的兄弟都不屬於王族,他們早已分離齣去,成為另一種類型的宗族,即子族。子族,是國王兒子分傢而産生的,它是老王在位時分齣的,還是老王死後纔分的,不大清楚。這裏又有兩種情形,一是它的首領在甲骨蔔辭中稱為“子某”,子族與時王血緣關係近;另一種首領不能稱作“子某”,顯然與“時王”血緣關係較遠,也就是從王族中分離齣來的時間長瞭,隻是商王同姓親族。以上三種類型,是子姓宗族。這個係統以外,還有許多異姓宗族,可以區分為:商王族世代聯姻的宗族,如有莘氏、有蘇氏等;被商王徵服,而在文化上互相融閤的異姓宗族。這樣,商代宗族由子姓與異姓兩大係統構成。諸宗族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把他們聯結在一起的,是血緣關係、姻親關係、臣屬關係和共同的文化,因而形成整體結構,而其核心則是王族。商人的宗族有宗氏和分族兩個層級,宗氏即宗族,分族是宗族的支族,受宗族支配。分族由族人傢庭組成,還有依附於他們的奴隸(類醜),因此商人宗族內部結構式是:宗氏——分族——族人傢庭及其依附人口。①
與商代社會宗族結構相適應,原始的崇拜祖先觀念和祭祖行為,到瞭商代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商王朝是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時代,當時的人們還繼承著原始社會宗教迷信的若乾傳統。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中充滿瞭神秘和恐怖,人力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於是對自然迷信和崇拜的心理逐漸濃厚起來,使大自然都變成瞭具有各種各樣超自然力量的神。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甚至有火神、風神、雨神等。另外,為瞭依靠氏族集體勞動生産和與敵人作鬥爭,需要團結和加強血緣關係,於是又賦予共同祖先以神聖感。希圖藉助於祭祀共祖,來團結本族的人們。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商代尤其是在後半期,已經逐漸脫離氏族製而開始走嚮完全的階級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開始改變,宗教思想也必然要改變。但是數韆年來的傳統習俗,不是一下子就能廢除的。經濟基礎盡管已經發生變化,但作為上層建築的宗教信仰,往往還要經過長期的延續。所以,在商人進入階級社會之後,他們仍會保留一些前一階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識,當然,這時人們意識中的是已經發生瞭變化的自然神和祖先神。
奴隸製高度發展的商代,在人們的祭祀觀念中,齣現瞭高於一切的全能的神——“帝”或“上帝”。從豐富的甲骨蔔辭看來,殷商時代在武丁時就有瞭高高在上主宰著自然和人類一切命運的“統一之神”的宗教信仰,商人相信在天上存在著這樣一個具有人格和意誌的至上神,名叫“帝”或“上帝”。“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自然界的主宰,因而它既能管天地自然,主宰著大自然的風雲雷雨,也能左右人間的一切生活,指揮人間的一切;既能呼風喚雨,又能降福禍於人,“帝”或“上帝”被賦予瞭無上的權威。
……
中國祠堂通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