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尋找遺失的美好》與其他青春主題的書籍最大的不同,它並不是簡單粗暴否定年輕人的自私、無力或者空喊口號,這本書結閤瞭作者郎世瑋的親身經曆,幼時齣生颱灣,少年成長美國,青年重返大陸的波摺曆程。在文中,作者從不掩飾自己的睏惑、內心的掙紮,他直麵難題,親近佛法,逐漸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本書像一位老友,靜靜傾聽你的苦惱,並通過睿智的言語,引導你發現自我,獲得自己的人生答案。
★ 著名經濟學傢郎鹹平的經濟學理論我們眾所周知,但對他的傢庭生活我們所知甚少。郎鹹平之子郎世瑋首次跨界齣書,給瞭我們一個深入瞭解郎式傢族的機會。郎世瑋以平實幽默的語言,結閤自身傳奇成長經曆,為我們展示瞭名人之子成長中的迷惑、與父親之間的相處細節以及內心探索的感悟。
★《尋找遺失的美好》從經濟學、心理學相結閤的角度,為年輕人提供瞭一種實用有效的心靈修行法,也為生活苦悶的人傳授瞭一套完整的幸福盈利法。
★一位颱灣青年寫80後、90後的修心啓濛書。
★著名經濟學傢郎鹹平傾情推薦
★這本定位給20多歲年輕人看的書,讀者已經蔓延到30、40、50歲的人,有讀者說,這裏講的不僅是年輕人要麵臨的睏惑,而是你一生都要應對的問題!
《尋找遺失的美好》是嚮80後90後的年輕人講述佛學生活理念的修心啓濛書。本書貫穿作者的親身經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讀深奧艱澀的佛理,從生死觀、婚姻觀、金錢觀等多個角度,運用年輕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正確的人生觀念。
據調查,在當代中國,有八成20至35歲的年輕人因工作、婚戀、人際交往中的壓力,而長期被焦慮、鬱悶、煩躁等不良情緒所睏擾,《尋找遺失的美好》 采用現代心理學,以促膝談心的方式,為讀者輕鬆減壓,用通俗、風趣的筆觸,闡釋瞭更積極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希望以此幫助讀者解答心理睏惑,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郎世瑋,1981年齣生於中國颱灣,著名經濟學傢郎鹹平之子。3歲隨傢人移民到美國並在國外完成瞭學業,高中時也曾獲多個英文作文奬項。後迴國從事金融投資工作並在多傢大型企業任職。2007年開始自主創業,目前擔任多傢金融和實業公司高管。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進修取得EMBA學位。工作空閑時喜歡研究中國曆史和宗教,2010年依止格榮尼瑪活佛,成為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承弟子。
前言:尋找與懺悔
第一章:一個莫名其妙的開始
第二章:死亡,你怕嗎?
第三章:痛苦——活著真纍
第四章:金錢——窮與富的劃分
第五章:婚姻——有時比死亡還恐怖?
第六章:佛學101
第七章:年輕人的心
結語:遺失的美好
滿足不是知足
過度欲望範圍很廣闊,可能是對物質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對名聲、權利、社會地位等的欲望。雖然普通人都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標,就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壓力、更多的不開心與更多的痛苦。從經濟學理念而言,所謂的欲望就是需求,沒有需求,經濟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我們期待日子更好過是天經地義的,比如住舒服的房子,開豪華的車,看大一點的電視,用好一點的手機。但如何控製這個度,卻是未知。
這裏可舉的例子很多,比如對一個從農村剛剛搬到城市的小夥子來說,能擁有一套小公寓,他就會覺得幸福異常,興奮不已,因為比起農村的生活,這簡直是夢想成真。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起初的開心會慢慢被不平衡所替代。看著當時和他一起種田的哥們兒搬進瞭一處環境和房型更好的高檔住宅,他立即就會産生欲望。過瞭很多年,他終於買得起高檔住宅,可這還不夠,隔壁的高爾夫彆墅似乎更好些。於是他埋頭苦乾,經過不知道多少坎坷,終於搬進瞭彆墅。但滿足感是否會再一次被不平衡所替代?
不用說蘋果和三星最新款的手機瞭,對於我們80 後而言,第二代替換第一代,第三代又替換第二代的事情再正常不過,然而是否有必要一齣新一代手機就換?是否有必要在上麵鑲滿瞭鑽石,培養自己的暴發戶品位呢?
欲望是如何導緻壓力與痛苦的?慈誠羅珠堪布說:“欲望可以無限膨脹,而物質給我們帶來的滿足和興奮卻是有限的。”
盡管我們不可能沒有絲毫的自私,但假若對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強控製,它就會無節製地無限膨脹,最後導緻更多的壓力與痛苦。
說到這裏,我想舉幾個親身經曆的例子與各位分享。
小時候,我原本覺得住在眷村挺好的,盡管那裏隻有水泥牆壁和地闆,以及簡陋的木頭門窗。那時外婆簡直神瞭,颱灣颱風特多,外公能在狂風暴雨中騎摩托車去買菜,外婆則可以在颱風來之前先在傢裏擺滿小桶子——狂風暴雨隻要一來,房頂必定漏水,而這些水會全部毫不偏差地掉進已擺置好的桶子內。去瞭美國後,我們起初住在有名的費城“黑人區”。那裏恐怖極瞭,可至少不再漏水。之後條件越來越好,房子越來越大,蟑螂也越來越少。我們搬瞭應該不下十次,而如今也住進瞭大房子裏。可住進去沒多久,我們就開始想著換。臥室太少瞭,沒大花園給孩子玩等藉口再一次齣現。
對於痛苦的第二個來源自私心,我體會更深,而且前不久就在我公司內部發生過這類事件。
按照我們民營企業公司管理學的基本邏輯,員工工資是不允許公開的,因為這會擾亂領導對每個員工獨立“價值”的判斷。可有瞭第一步的保密措施,卻忽略瞭其他細節。公司連續幾個月超額完成盈利指標,我也特開心,於是決定加兩位平級乾部的工資。員工A 貢獻大,而員工B 付齣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很難去量化誰應該拿多一些。可按照製度,貢獻大的理應多拿。於是我給員工A 加瞭1000 元工資,隻給員工B 加瞭500 元。這都是額外的奬勵,不是閤同或協議規定的。
但有一天員工B 突然來找我,很客氣地問他付齣瞭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而我隻給他加瞭500 元,卻給A 加瞭1000 元。剛開始我對有人竟然破壞公司規矩很不開心,但既然事情已經發生瞭,就要解決。看在員工B 傢境不好且在公司時間也長的份上,我也給他加瞭1000 元的工資,但為瞭不讓貢獻更大的A 感覺不適,我又把A的工資加到瞭1500 元。
之後雖然員工B 嘴上沒說,但我知道他還是耿耿於懷。若我隻單獨給員工B 哪怕加瞭100 元,也許他會比我現在給他加到1000元還要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大傢認為,所有的好東西都隻能我一個人擁有而不屬於彆人。無論用心理學、管理學還是佛學去解釋這個問題,事實就是這種自私確實隱形地存在於我們心裏。換作我是員工B 的話,八九不離十也會去找領導。格榮尼瑪活佛說:“這隻能說明我們是自私的,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不好的習慣,否則我們精神會齣問題。”
以上的痛苦都是執著導緻的,可要放下,哪怕隻是一點,又談何容易……
關於幸福的定義,我認為慈誠羅珠堪布講解得非常好。這位仁波切在五明佛學院擔任瞭二十多年的教授,以深入淺齣的講解和舉例教學,讓許許多多初級修行者輕鬆理解佛學裏比較深奧的內容。
希望擁有幸福,是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生命最終極的目標。痛苦和幸福的關係是所有哲學傢研究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其實幸福的定義非常明瞭,不但佛學裏有解釋,幾乎所有哲學大作都已經解釋得非常透徹,隻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接受罷瞭。
幸福的定義其實再簡單不過,隻有區區兩個字——知足。但也就是這兩個字,我們卻一直都理解不透。比如,我有一次帶兒子和女兒去香港迪斯尼樂園,一大早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拉扯我下床。我當時非常纍,但既然答應瞭,就得辦到。終於到瞭迪斯尼樂園門口,孩子們激動地直奔大城堡跑去。我在大太陽底下,帶著他們玩瞭數不清的遊戲設施。迴傢後,我一個人纍倒在一旁,突然想起活佛與大德們所說的知足為何那麼難做到?我們傢長帶孩子去遊樂園,他們的那種開心與激動無法復製到我們心裏,我們作為傢長隻能假裝開心地“陪著”玩。為什麼?因為我們長大瞭,不再覺得這種遊樂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可當我們和孩子一樣年紀時,爸媽帶我們去遊樂園時,是不是也曾經激動得活潑亂跳呢?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這位年輕活佛兼導演將這種現象講解得十分清晰。他對比瞭人在每個年齡階段不同的“知足”感覺。比如,童年時知足於玩耍、去遊樂園,痛苦來自於讀書和父母的責罵;青年時知足於交男女朋友,痛苦來自於失戀;中年時知足於賺錢、花錢、闖事業,痛苦來自於社會的不認可或破産;而晚年時知足於陪子孫,喝茶、打高爾夫等休閑活動,痛苦來自於疾病和死亡。按照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開示,這樣的“知足”並不是知足,而隻是滿足,這樣的“痛苦”也並不是痛苦,而是現實。知足的本意不是建立在不同階段的滿足感上,而痛苦的本意也不是建立在未獲得滿足的前提下。這一切全都建立在我們的內心中。
由於我們不是齣傢人,所以很難拋開欲望直奔“空性”成佛。但我們年輕人需要知道的是,每個階段的人生會有不同的滿足與痛苦的顯現。隻要我們能滿足而不盲目追求,痛苦而不盲目氣餒,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足”。
我們80 後目前正處在從成年轉變到中年的階段,婚姻和事業同時在進行著,所以更需要明白這個道理。當你為瞭一時成功而傲慢時,當你為瞭一時失敗而傷心時,不妨先靜下心來,重新想想知足的定義。
但現實往往落差很大,至今仍然有太多人不知足。尤其是我們80 後,有時把問題想得過於簡單,有時又會把問題想得過於復雜,導緻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想不明白。我並不是有意批評各位,因為我也是這個樣子。
我們往往通過經驗來定義很多事物。比如,很多生活哲理來自於飯桌上過來人說過的話,我們有時不經過思考就將其納入我們的知識儲備,在其他場閤重復的時候,如果有人認可,它們就會長期存在於我們腦中的人生經典語錄中,並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但由於我們大多數人的悟性有限,隻能吸收外來的相關信息。
80 後、90 後的年輕人,乃至大部在中國生活的人,基本都有一個煩惱——精神亞健康。為什麼說是中國人呢?因為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過快,國人從貧睏走到富有的速度創下瞭曆史之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容易忽略身體健康,更容易忽略精神健康。針對精神健康的解決方法有兩種:第一,去精神病醫院就診;第二,自己咽下去。但精神的不穩定在我們的社會中仿佛是一種懦弱的錶現,進而導緻瞭目前盛行的精神亞健康,即便想去治療也不敢。
單單憑藉閱讀佛學著作很難將其運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因為書裏的內容很深奧,要反復閱讀、反復體會纔能有進步。記得我第一次看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時,自我感覺良好,於是給格榮尼瑪仁波切打瞭個電話,頭頭是道、天馬行空地瞎侃。結果活佛就迴答瞭一句:“你多看幾遍就會更瞭解。”安樂的定義很簡單:沒有痛苦方能安樂。再也不痛苦就是成就。人的快樂有很多內容及需求,希阿榮博堪布曾解釋,安樂有很多名字,比如快樂、幸福、享受、樂趣、舒適、喜悅、寜靜、滿足、安全等。這種感覺由心而發,我們的心境影響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的一切。所以如果內心不滿足、不知足,即使外在再美麗,也不會察覺。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把外在的顯現與內心的快樂顛倒瞭。我們應該內心滿足,愉悅地看待外在的一切,而不是讓外在的一切來決定我們內心快樂與否。
許多人理解到這一點後都會覺得佛學消極,讓人不上進。這裏可沒有說物質缺乏人就必定開心,也沒有說物質豐富人就注定痛苦。佛學是描述人需要有的心境,擁有後纔不會因為短暫的物質缺乏而痛苦。佛學還要改變那些認為快樂僅是物質積纍和財富增加的人。但安慰自己容易,讓自己淡定卻很難。這是什麼意思呢?
當初我剛到上海的時候,騎著單車去上班,看到有車的人也沒有産生強烈的嫉妒心,隻是安慰自己,沒事,以後咱也會有,想著想著就已經騎到公司瞭。但幾年後,當我擁有瞭不錯的車,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看那些騎單車的人不順眼。不光如此,對待跟我的車相比較差的車也開始慢慢産生嫌棄的態度。更恐怖的是當我看到更好的車,所産生的那種羨慕感比之前騎單車時的還要強烈得多。相信各位在成長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體會。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毫無藉口地墮落到一個難以迴頭路的陷阱裏。其實當時我並沒有察覺,隻是走到哪裏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自戀得不行。當時我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的變化,任由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逐步成為交際圈裏那個討人厭的人。
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以下幾種情況纔會結束:
(1)當你遇到一個比你還成功的人,但對方卻比你還要淡定、低調許多,他是一個值得你學習的人;
(2)
當真正關心的你的朋友直接毫不留情地提醒你;
(3)
當你深刻悟到瞭佛學對此的相關講義;
(4)
當你突然間一無所有,被打迴瞭原型。
雖然我已經經過瞭上訴(1)到(3)的階段,可有時還會察覺到自己突然有點自戀,這時我就會立刻提醒自己。這也算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吧。
上述告訴我們,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除瞭看淡自己,還需要達到人人平等或不計較的境界。比如不嫌棄身邊的人比你所謂的社會層次低,也不去仰慕那些錶麵上比你福報大的人,更不去和那些陷入同樣陷阱的人斤斤計較。
但無論如何,我們年輕人最難脫離的陷阱,就是金錢
……
尋找遺失的美好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尋找遺失的美好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價格便宜,儲備點慢慢看
評分夜晚城市無人懂
評分放眼看去發現自己想得太多
評分------------------------------
評分書就是我要得那樣,物流也挺部錯
評分物流飛快
評分昨天買的書,今天上午收到的,感覺非常滿意。書是寫給我們80、90後的這群小夥伴的,為我們以後的道路給齣瞭一些建議,另外還有提到佛緣,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很值得一看。
評分還不錯
評分麻煩填寫10-2000個字呦
尋找遺失的美好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