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名山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524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名山》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了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中国文化名山》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天下奇山
黄山,雄踞风景秀美的皖南,素有“天下奇山”之美誉。两亿年的漫漫岁月,凝炼成她如梦似幻的仙山奇景。从古扬子海底的一片混沌,到云涛诡谲的人间仙境,黄山几亿年的身世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秘密?谜一般的前世今生,深藏在黄山那滔滔云海之中。那奇特的地貌是如何演变至今,那峰林之中的生灵又是怎样依附于这神秘的山岳之中?关于黄帝的遥远传说又与黄山的命名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黄山的世界。从两亿年前黄山地带陆地的出现,到一亿年前“地下黄山”的初步形成,又经过干百年的风化与侵蚀,黄山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片峰林。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有黄山名称由来之谜,都能在寻访黄山古老身世的过程中,一一找到答案。
(一)黄山名称的由来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的山岳风景区之一,是以风景秀丽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属于南岭山脉的一部分。全山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游览、观赏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黄山横亘于歙县、黟县、太平、休宁四县之间,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古时称黟山,黟,就是黑的样子,因其山体岩石呈青黑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6月16日,唐玄宗下旨改称其为黄山,并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天更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可以说黄山的名字里蕴藏着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许多秘密。那么,黄山之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原来,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发现,这座名叫黟山的大山,是一处充满着仙灵之气与神秘色彩的地方。远远望去,大片的松林与古怪的姿态,以及山谷中溢出的阵阵云雾,让人们对这座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山产生了种种的幻想。各种关于神仙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于是,人们对这座奇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崇敬与仰望。在这众多的神仙传说中,的恐怕就是关于黄帝在此炼丹升天的传说了。传说中,轩辕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来自东夷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传说中,黄帝和他的妻子以及群臣发明了养蚕、衣裳、舟车、文字、算术、音乐、医学等,直到黄帝100多岁的时候,仍旧风尘仆仆,四处寻访。
据说有一天,黄帝来到当时的黟山。他见这里山高林茂,灵泉甘美,景色怡人,宛若仙境,便再也不愿离开了。从此,黄帝在此修身养性,采药炼丹,终得道而登仙,飞升而去。这个传说也被人们记录在了一些史书里。
又过了3000多年,正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盛世。当时的社会道教盛行,而李隆基本人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于是,在听说了黄帝在黟山修炼成仙的故事之后,李隆基龙颜大悦,下令改称这座山为黄山,意思就是黄帝修炼成仙的山。至此,黄帝炼丹飞天的传说与神奇秀丽的黄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更引来后世文人墨客对黄山的无限神往。
但是,关于黄山名称的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唐玄宗为黄山改名一事,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在一些道教的旧籍中出现过,因此不足为信。还有人提出,黄山得名与“五行”有关。因为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以“五方”与“五色”,认为土居于正中,中央正色是黄色,而黄山盘踞于崇山之中,位置居中,因此以“黄”为此山命名。还有人专门考证说,黄山这个名字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并非唐玄宗所改。
……
序言
一、泰山
二、黄山
三、五台山
四、峨眉山
五、普陀山
六、九华山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无华的标题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背景所吸引。这似乎意味着它不会是那种花里胡哨、仅追求视觉效果的图书,而是更注重知识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养生保健,最终都要落脚到我们每天的饮食上。很多人都知道要健康饮食,但具体该怎么吃,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却是一头雾水。这本书的名字“吃好每天3顿饭”,就非常接地气,直接切中了要害。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详细解读,比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来源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食谱和烹饪方法,让我们可以轻松地将科学的营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如何利用家常食材搭配出既美味又营养的餐点,如何根据不同人群(如老人、小孩、孕妇、运动爱好者)的需求来调整饮食结构。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关于食物的“相生相克”的知识,或者如何利用食物来辅助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毕竟,食疗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启示,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吃好每天3顿饭”这个点,直击现代人忙碌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健康环节。我一直觉得自己吃得还算规律,但总觉得身体有些小毛病,比如容易疲惫、偶尔消化不良之类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入口。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吃好”这两个字,是简单地强调食材的新鲜和搭配,还是会有更深层次的科学依据?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时辰、不同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这三餐的营养配比?我平时也很关注养生,但很多信息都比较零散,这本书会不会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供一个清晰的“养生食谱”?比如,早餐应该如何吃才能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午餐如何才能避免下午的困倦,晚餐又该如何吃才能帮助身体更好地修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我也很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常见的食物误区,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改善一些亚健康状态,比如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等。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贴心管家”的感觉,希望能它能成为我改善健康饮食习惯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于康 吃好每天3顿饭 养生保健 家庭营养健康 科学养生饮食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详实且实用性强。我一直认为,养生保健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吃”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关于健康饮食的说法层出不穷,我常常感到困惑,究竟何为真正的科学养生?这本书的标题中的“科学养生饮食”让我看到了它可能提供一条清晰的脉络。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基础的营养学知识,比如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各种常见食物中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活动量以及健康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比如,如何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如何为工作繁忙的成年人提供能量同时避免营养过剩,以及如何为老年人调整饮食以应对生理机能的衰退。这本书会不会讲解一些食物的选择、储存和烹饪的技巧,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家庭厨房里的“健康指南”,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
评分作为一名对家庭营养和健康饮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吃好每天3顿饭”这句口号,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看似平凡的三餐,才是维持身体健康和活力的基石。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家人提供既美味又营养的膳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吃好”的具体含义,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应该包含科学的营养搭配、合理的烹饪方式以及对食材的深入了解。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食材,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生理需求来调整营养摄入,又或者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或缓解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营养师,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导,让我能够为家人制定出真正健康、均衡的饮食计划。我渴望了解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学习如何巧妙地搭配,让每一顿饭都成为一次滋养身体的仪式。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打消那些关于“健康饮食”的疑虑,并赋予我实践的信心和方法,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对健康饮食的持续探索。我一直相信,健康的身体是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而“吃”是我们最直接、最根本的养生方式。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吃好每天3顿饭”和“科学养生饮食全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科学的饮食养生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食物与健康之间的科学联系,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吃什么,更要告诉你为什么。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如何通过合理的烹饪技巧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同时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我也对书中可能涵盖的“家庭营养健康”部分很感兴趣。一个家庭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共同饮食习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适用于全家人的健康饮食建议,或者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特殊需求(如过敏、疾病史)来调整饮食?我渴望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家庭成员口味,又能达到科学养生目的的饮食策略。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食物的能量密度、营养密度,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控制体重、改善体质,甚至提升情绪和精力?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健康、更均衡生活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