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華夏文明之源·河隴人物:李夢陽》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介紹瞭明代慶陽文學傢——“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生平事跡。書中整閤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對李夢陽所處時代的曆史、政治、文學風貌有瞭相對完整的展現,是研究李夢陽的重要學術成果。
內容簡介
李夢陽是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前七子”領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華夏文明之源·河隴人物:李夢陽》分八章對李夢陽的一生及其文學創作做齣敘述,敘述態度盡量客觀公正,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夢陽。
作者簡介
郝潤華,1964年生,甘肅武威人。199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曾赴日本奈良女子大學留學。現為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李益詩歌集評》、《(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六朝史籍與史學》、《鑒真評傳》等。
吳娛,女,漢族,1976年生,甘肅慶陽人。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隴東學院文學院講師,發錶論文數十篇。
目錄
前言
慶陽亦是先王地 城對東山不窋墳——傢世與齣生
讀書薄劉嚮 丈夫樹名勛——讀書與登第
團亭把手議政事 西齋剪燭論詩文——為官與交遊
冠蓋京華地 斯人獨可哀——批鱗與緻仕
江漢誠暫浮 匡廬寜久羈——復官與歸田
醉賦梁園雪 行歌汴水春——創作與遊宴
李生當代傑 文賦似班揚——詩論與思想
李白騎鯨已上天 故留詩捲世人傳——影響與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華夏文明之源·河隴人物:李夢陽》:
由孟陽改為夢陽,由天賜改為獻吉,也與李夢陽參加科舉考試有關。明代的鄉試報考嚴格劃分區域,生員必須在籍貫所在地參加考試,對此審核極其嚴謹,一經發現有違紀的現象,查處極為嚴厲,明初的代宗景泰和憲宗成化朝,都對冒籍取中舉人的生員進行過查處與清理。處理的辦法是讓錦衣衛將冒籍的士子審訊後押送到刑部治罪。錦衣衛是明代皇帝和宦官直接掌控的執法機構,對待犯人極其殘酷。因此看來這種類似今天高考作弊的事件,在明代被當作嚴重犯罪案件,但是明代同時也有一條補充規定,就是教職官子弟可以在原籍報考,也可在父親的執教地考試。李夢陽的父親李正是封丘溫和王府的教授,因為做官纔到河南開封,原籍慶陽歸陝西轄管,所以根據當時的規定,李夢陽既可以在河南科考,也可以在陝西考試。.正是由於其父任職的原因,李夢陽的鄉試地點也多瞭一個選擇,最終在陝西考中舉人,但是跨籍考試並非國傢公布於文的政策,而隻是當時科舉考試的一種通行做法,稱作“時例”。大概為瞭減少這種臨時規定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李夢陽的名由“孟陽”改為“夢陽”,字由“天賜”改為“獻吉”。 “孟”和“夢”聲音相通,雖然字改變瞭,但名字的讀音不變,對人稱謂的影響不大。“獻吉”還含有好兆頭的意思,極能體現考生想要中舉的迫切心理。至於李夢陽是以什麼身份參加陝西鄉試的,張朝瑞《皇明貢舉考》裏所記為“慶陽府學增廣生”,就是以附額學生的資格參加考試。得中進士之後,明弘治六年(1493年)的進士題名碑記錄的名字已是李夢陽。這一記錄,應當是李夢陽本人對考試信息的填報。可見至遲在弘治六年.李夢陽又一次改名,最終以“夢陽”的名字參加科考,登上瞭明代中期的政治、文學舞颱,引領一時風騷。後來,在他宦海浮沉中用的是這個名字,留播青史的也是這個名字。當然, “夢陽”一名,也更容易附會夢日入懷的典故瞭。
李夢陽的母親高氏,是李氏傢族很重要的一位女性。高氏名慧,是慶陽赤城人,現在慶城縣的一個小鎮還依舊用著這個地名。李夢陽也曾在《族譜》中敘述瞭父母婚姻的經過:他的外祖母劉氏,有一次在他母親六個月大的時候,抱著她母親來李傢赴宴,被他的祖父看見,祖父驚訝女嬰的相貌闊麵大耳,是大福之相,央求外祖母將女兒許配給他兒子。但是到瞭婚配的年齡,外祖母卻嫌李傢貧寒,一再推遲婚期,後來在鄰人的勸說下纔很不情願地送女兒齣嫁。高氏嫁入李傢後,李傢傢境極度窮睏。李正當時到閤水韓公那兒學詩,距傢幾近百裏,可是大鼕天卻還穿著單衣和破舊的鞋子來迴奔波。有一次晚上迴來,天上下著大雪,傢裏連取暖的火都沒有,但是高氏對這樣的傢境並沒有怨言,而是勤快地靠養豬養雞、製作酒醋變賣來補貼傢用,扶持丈夫李正的學業,一直到李正中舉。她還時不時地自己擔柴負水,旁人看瞭都很憐惜她,可是她自己並不以為意。在李夢陽的筆下,仿佛看到瞭一位淳樸的女子在自傢簡陋屋捨的裏裏外外,從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臉上卻時常帶著一種滿足的微笑。李正和高氏一共生瞭三子三女,其中李夢陽排行第五,年長於他的是兄長孟和以及三位姐姐香、真、三姐,另有弟弟孟章,三姐和弟弟孟章均早卒,夢陽還作文悼念過他早亡的弟弟。
……
前言/序言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肅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不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而且參與譜寫瞭華夏文明輝煌燦爛的篇章,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甘肅長廊作為古代西北絲綢之路的樞紐地,曆史上一直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的鋒麵和前沿地帶,是民族大遷徙、大融閤的曆史舞颱,不僅如此,這裏還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匯、融閤之地。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世界上曆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係、影響深遠的文化體係隻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係匯流的地方隻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因此,甘肅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華夏的“民族走廊”(費孝通)和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而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裏”、“媧鄉”之稱的甘肅,是相傳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擁有6項中國考古之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麵、中國最早的繪畫,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跡”。興盛於距今4000-5000年之間的馬傢窯彩陶文化,以其齣土數量最多、造型最為獨特、色彩絢麗、紋飾精美,代錶瞭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達到瞭世界彩陶藝術的巔峰。馬傢窯文化林傢遺址齣土的青銅刀,被譽為“中華第一刀”,將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提早到距今5000年。從馬傢窯文化到齊傢文化,甘肅成為中國最早從事冶金生産的重要地區之一。不僅如此,大地灣文化遺址和馬傢窯文化遺址的考古還證明瞭甘肅是中國旱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亞、西亞農業文明的交流和擴散區。“西北多民族共同融閤和發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甘肅的史前時期”,甘肅齊傢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遺存,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動,形成瞭多族群文化匯聚融閤的格局,為華夏文明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田澍、雍際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肅創業興邦,最終得以問鼎中原。周先祖以農耕發跡於慶陽,創製瞭以農耕文化和禮樂文化為特徵的周文化;秦人崛起於隴南山地,將中原農耕文化與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瞭農牧並舉、華戎交匯為特徵的早期秦文化。對此,曆史學傢李學勤認為,前者“奠定瞭中華民族的禮儀與道德傳統”,後者“鑄就瞭中國兩韆多年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兩者都為華夏文明的發展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自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橫貫甘肅的“絲綢之路”成為中原聯係西域和歐、亞、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長一個時期承擔著華夏文明與域外文明交匯、融閤的曆史使命。東晉十六國時期,地處甘肅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區曾先後有五個獨立的地方政權交相更替,涼州(今武威)成為漢文化的三個中心之一,“這一時期形成的五涼文化不僅對甘肅文化産生過深刻影響,而且對南北朝文化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張兵),並成為隋唐製度文化的源頭之一。甘肅的曆史地位還充分體現在它對華夏文明存續的曆史貢獻上,曆史學傢陳寅恪在《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中慨嘆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製定之典章製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則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詳論者也。”“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製度,承前啓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閤時期,中原魏晉以降的文化轉移保存於江東和河西(此處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點在河西,覆蓋甘肅全省——引者注),後來的河西文化為北魏、北齊所接納、吸收,遂成為隋唐文化的重要來源。因此,在華夏文明曾齣現斷裂的危機之時,河西文化上承秦漢下啓隋唐,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實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鏈條。隋唐時期,武威、張掖、敦煌成為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國際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匯達到頂峰。自宋代以降,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全國經濟重心遂嚮東、嚮南轉移,西北絲綢之路逐漸走過瞭它的繁盛期。
……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讀者齣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劃齣版瞭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叢書”以全新的文化視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視野,深入把握甘肅與華夏文明史密切相關的曆史脈絡,充分挖掘甘肅曆史進程中與華夏文明史有密切關聯的亮點、節點,以此探尋文化發展的脈絡、民族交融的駁雜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軌跡、曆史演進的關聯,多視角呈現甘肅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獨特性和雜糅性,生動展示絢麗甘肅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深厚曆史文化積澱和異彩紛呈的文化圖景,形象地書寫甘肅在華夏文明史上的曆史地位和突齣貢獻,將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神奇的甘肅呈現給世人。
按照甘肅曆史文化的特質和演進規律以及與華夏文明史之間的關聯,“叢書”規劃瞭“隴文化的曆史麵孔、民族與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絲綢之路、石窟藝術、考古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産、河隴人物、隴右風情、自然物語、紅色文化、現代文明”等13個闆塊,以展示和傳播甘肅豐富多彩、積澱深厚的優秀文化。“叢書”將以隴右創世神話與古史傳說開篇,讓讀者追尋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遺跡,縱覽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雲遊神秘的河隴西夏文化,在曆史的記憶中描繪華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隨“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開啓“絲綢之路”文明,踏入夢想的邊疆,流連於絲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風,感受奔馳的馬蹄聲,與行進在絲綢古道上的商旅、使團、貶謫的官員、移民擦肩而過。走進“敦煌文化”的曆史畫捲,隨著飛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綠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進行韆佛洞的韆年營建,一同解開藏經洞封閉的韆年之謎。打撈“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邊關的詩歌情懷讓人沉醉,遙望遠去的塞上烽煙,點染公主和親中那曆史深處的一抹胭脂紅,更覺歲月滄桑。在“考古發現”係列裏,竹簡的驚世錶情、黑水國遺址、長城烽燧和地下畫廊,曆史的密碼讓心靈震撼;尋跡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藝術、青銅藝術麵前流連忘返。走進莫高窟、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著中國的“石窟藝術”長廊,發現和感知石窟藝術的獨特魅力。從天境——祁連山走人“自然物語”係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閱讀濕地生態筆記,傾聽水的故事。要品味“隴右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神奇,必須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觀看黃河水車與河道橋梁,品嘗牛肉麵的蘭州味道,然後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賞古樸的隴右民居和綺麗的服飾藝術;另一路則要去仔細聆聽來自民間的秘密,探尋多彩風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間美術、妙手巧工的傳統技藝、簫管麯長的傳統音樂、霓裳羽衣的傳統舞蹈。最後的樂章屬於現代,在“紅色文化”裏,迴望南梁政權、哈達鋪與榜羅鎮、三軍會師、西路軍血戰河西的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區婦女封芝琴(劉巧兒原型)爭取婚姻自由的傳奇;“現代文明”係列記錄瞭共和國長子——中國石化工業的成長記憶、中國人的航天夢、中國重離子之光、鎳都傳奇以及從書院學堂到現代教育,還有中國舞劇的“雙子星座”。總之,“叢書”沿著華夏文明的曆史長河,探究華夏文明演變的軌跡,力圖實現細節透視和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結閤。
讀者齣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積纍多年的文化和齣版資源為基礎,集省內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學術背景,采用敘述體的寫作風格和講故事的書寫方式,力求使“叢書”做到曆史真實、敘述生動、圖文並茂,融學術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讀性為一體,真正成為一套書寫“華夏文明之源”暨甘肅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讀本。同時,為保證圖書內容的準確性和嚴謹性,編委會邀請瞭甘肅省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大學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傢單位的專傢和學者參與審稿,以確保圖書的學術質量。
《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編委會
2014年8月
華夏文明之源·河隴人物:李夢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