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望译文集 凯勒中篇小说集

田德望译文集 凯勒中篇小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高特弗利特·凯勒 著,田德望 译
图书标签:
  • 田德望
  • 凯勒
  • 中篇小说
  • 译文
  • 文学
  • 德国文学
  • 小说集
  • 经典
  • 外国文学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0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164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田德望译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凯勒是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绿衣亨利》、中篇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等。本书收入凯勒的5部中篇,包括《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雷格尔?安慕兰夫人和她的小儿子》、《三个正直的制梳匠》、《人恃衣裳马恃鞍》和《七君子的小旗子》,充分展示了凯勒创作手法的丰富多姿和色彩纷呈,显示作者既是善于写乡村生活的巨匠,又是一位出色的城市风俗画家。

作者简介

  凯勒,是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绿衣亨利》、中篇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等。前者属自传体作品,叙述主人公成长过程,是德语文学中重要的教育小说。后者以幽默、诙谐和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瑞士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伴生的社会道德方面的各种现象。

  田德望,(1909-2000),意大利语和德语文学研究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意大利、德国,获博士学位。1940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历任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翻译工作,所译瑞士作家凯勒的作品堪称德语文学翻译的典范。毕生研究但丁,是我国著名但丁研究专家。七十三高龄时开始翻译《神曲》,历时十八年终于完成。曾获鲁迅文学奖彩虹翻译奖、意大利国家翻译奖;由于在但丁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受意大利总统接见并获“总统一级骑士勋章”。

精彩书评

  ★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
  ——德国作家保尔·海泽

目录

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雷格尔·安慕兰夫人和她的小儿子
三个正直的制梳匠
人恃衣裳马恃鞍
七君子的小旗子

精彩书摘

  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讲起这个故事,假如它不是根据一件真实的事情,证明以往的伟大作品所依据的情节,个个都在人生中扎了多么深的根的话,那将是一个无聊的摹拟。这样的情节,为数不多;可是它们不断换上新装,重新出现,逼着人们非去捉住它们不可。
  在那条离塞尔德维拉只有半点钟路程的美丽的河水旁边,隆起一个很大的、开垦得很好的土岗,逐渐消失在肥沃的平原里。在这土岗的脚下,远远地坐落着一个有不少大农舍的乡村。好多年以前,这斜坡上并列着三块又美又长的田地,好像三条展开的大带子。一个晴朗的九月天的清晨,有两个农人各自在两块田里耕作着,明确点儿说,就是在靠边的两块田里耕作着;中间那一块像是荒废了好多年的样子,因为已经盖上了一层石头和高高的野草,无数长着翅膀的小动物,不受惊扰地在上面嗡嗡地飞鸣着。在两边田里犁着地的农人,个子都很高,骨格粗大,年纪都在四十岁光景,一看就知道是两个有点儿根基的农民。他们穿着耐久的粗亚麻布短裤,裤子上每一个褶痕都有固定不变的位置,看起来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般。每逢他们碰到一个障碍物,把犁柄握得更紧的时候,粗糙的汗衫袖子便由于受到这轻微的震动而抖动,同时那刮得光光的面孔,平静地、聚精会神地、稍微眯缝着眼睛,对着阳光朝前面望去,一面在度量着犁沟,只是偶尔远处传来什么响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时,他们才向周围眺望一下。他们慢慢地,以某种天然的优美姿态,一步一步向前走去,除了偶尔给赶着雄壮的耕马的雇农一些指示外,全都一言不发。于是,从相当的距离看来,他们十分相像;因为他们正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本地人的类型。乍一看,也许只能在这一点上区别他们:这一个戴着白帽子,帽顶子向前,那一个帽顶子却向后搭拉到脖子上。但是一等他们掉转耕地的方向,他们帽子的位置也就掉换过来了;因为每逢他们面对面在岗上相遇,彼此走过的时候,那个迎着凉爽的东风走去的人,他的尖帽就向后边倒下去,而那个顺风而行的人的帽子却向前竖起来。每次也有一刹那的间歇阶段:这时候两顶闪光的帽子就笔直地在空中动荡,像两道白色的火焰向天空吐舌。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俩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耕着地;看着他们在那一片寂静的、金黄的、九月天的景色中在岗上悄悄地、慢慢地对面走过,逐渐分开,越离越远,最后像两颗殒落的星似的,消失在土岗的穹窿后面,过了好久又从那里重新出现,这种景象是很美丽的。每逢他们在犁沟里发现了一块石头,就漫不经心地用力一扔,把它扔到中间那块荒地里。这种情形倒也少见,因为这一块地差不多已经把所有在那两块邻田里能够找到的石头都给负担起来了。漫长的清晨就这样过去了一部分,这时有一辆精巧的小车,从村里向这边走来,刚上这斜坡时,小得几乎都看不见。这是一辆涂了绿色的小孩车,那两个耕地的人的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很小的女孩,共同把上午的点心放在车里运来,给每个农人一块好面包,用一块手巾包着,一壶酒和一只酒杯,还放上了一些额外的小吃,这是温柔体贴的农家妇给勤劳的当家的附带送来的。此外这车里还装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已经咬过的苹果和梨,这是孩子们在路上拣起来的。还有一个完全光着身子的、黑眉乌嘴的布娃娃,只有一条腿,像个小姐似的在面包中间坐着,安闲自在地让车子拉着走。这车经过了不少次的碰撞和逗留,最后到了岗上,停在田边一丛小菩提树的阴凉里;现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一下这两个车夫了。一个是七岁的男孩,一个是五岁的小女孩,都很康健活泼,此外,看上去也都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只是两个都有一双很美丽的眼睛,那女孩还有浅褐色的脸庞和鬈曲的黑头发,使她脸上带着热情。耕地的人现在也都回到了岗上,他们在马前放了一些三叶草,把犁搁在开了一半的犁沟里,便以好邻居的关系一同吃起点心来,这才互相招呼;因为这天一直到现在他们彼此还没有说过话呢。
  他们现在一面心满意足地吃着早点,并且满怀着慈爱,把早点分给孩子们吃,吃喝几时不完,孩子几时不离开这个地方;他们一面四下里眺望着,看见小城烟雾弥漫,在山里闪光,因为塞尔德维拉人天天准备丰富的午饭,常有一片光辉远射的银色炊烟飞上屋顶,贴着山峦悠然飘去。
  “塞尔德维拉的二流子们又做好饭食啦!”农人中一个姓曼茨的说。那个姓马蒂的答道:“昨天就有一个小子为着这儿这块地来到我家。”“从县参事会来的吧?他还去过我那儿呢!”曼茨说。“真的?他大概也是想让你种这块地,给老爷们纳租子吧?”“是的,一直到断定了这块地属谁,该怎么处置再说。但是这种替人拾掇荒地的事,我谢绝了,我说,他们尽可以出卖这块地,把款子保管起来,直到找到原主为止,这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事实;因为不管什么事情一进塞尔德维拉的衙门,就会在那儿耽搁很久,何况又是这么一件麻烦事。在这个期间,那些二流子乐得从租金里揩点油水,他们当然也不会放过那卖地得来的钱;但是我们会当心,不把价钱抬得过高,到那时候我们就准知道,我们该怎么办,这块地究竟应该归谁!”
  “我也是这样想,也给了那二流子一个同样的回答!”
  他们沉默了一会儿,曼茨就又开始道:“不过也真是可惜,好好的一块地就这样闲着,实在不像话。闲到如今已经二十来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它;因为这村里谁都没有权利要求这块地,并且谁也不知道,那个败落的吹鼓手家的子孙们下落如何了。”
  “哼!”马蒂说道,“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一看那个时而和流浪人们混在一起,时而又给村里伴奏跳舞的黑琴师,我就想赌咒说,他就是那个吹鼓手的孙子,他当然不晓得,他还有一块地哩。可是他要地干什么?烂醉上一个月,过后还不是和从前一样!况且,这件事既然还不能落实,怎么可以给他透个风呢!”
  ……

前言/序言

  戈特弗里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是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出身于瑞士苏黎世一个镟工家庭,早年丧父,由母亲教养,生活很贫苦。他起初想学画,曾到德国南部的美术中心慕尼黑去深造,由于经济困难,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只得失望地返回故乡。四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革命诗人乔治·赫尔威等人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使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他最初写诗,表达了自己对当前政治斗争的热情。一八四六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一八四八年凯勒得到苏黎世州政府补助,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去求学。在这里他听过费尔巴哈讲《宗教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凯勒成为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所师承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尽管还是不完备的、不彻底的,对他确定以后的创作方向却毫无疑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八五○年凯勒来到柏林,一直住了五年。在柏林期间,他在创作上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八五五年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绿衣亨利》;这部作品,经过晚年的改写,成为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杰作之一。此外,他回国后发表的作品,有的也是在柏林时期构思写成的,例如一八五六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
  一八六一年到一八七六年凯勒担任苏黎世州政府秘书长。在这个时期,他有好多年几乎完全放弃了文学创作。到了七十年代他才恢复写作。一八七二年出版了《七个传说》,从无神论者的观点出发,把古老的宗教传说改变为非宗教的恋爱故事。一八七三年到一八七四年出版了增订本两卷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除了原来的五篇小说以外,又添入了五篇新作品。一八七八年出版了《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以家乡的人物故事、民族历史上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全部作品都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一八八三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箴言》,通过整套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恋爱和婚姻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一八八三年出版了一部《诗集》,把所写的诗都收在里面。一八八六年发表了最后的一部作品,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这部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后的瑞士社会,以及作者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悲观失望。一八九○年凯勒在苏黎世逝世。
  凯勒最成功的作品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瑞士资产阶级民主的高涨。四十年代瑞士社会正处在从封建宗法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过渡的阶段。在一八四八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那年,瑞士通过了联邦宪法,从许多小邦的联盟正式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在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就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凯勒热爱祖国,对瑞士的民主制度抱有很大的信心,这种热爱和信心对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等到他晚年对瑞士民主的希望幻灭之后,他的艺术的力量与光辉也就随之而衰退了。
  如上所述,凯勒的创作包括抒情诗、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在这几种体裁当中,他的主要成就是中篇小说,因为他的政治抒情诗虽然可以和赫尔威、弗赖利格拉特等人的作品媲美,但总的说来,没有达到海涅的诗那样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更没有走上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最重要的德国无产阶级诗人"乔治·维尔特的诗的发展道路。在他其他方面的抒情诗当中,有若干首确实属于歌德和海涅以后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最美的诗篇之列,但为数究竟不多。长篇小说《绿衣亨利》诚然是他的创作的高峰,同时却是他在长篇小说方面唯一的成就,因为《马丁·萨兰德》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则无论就数量质量以及题材的多样化而论,在他的全部创作中都居于首要地位,而且和同时代的瑞士和德国小说家,如施笃谟、麦耶尔、拉贝和冯达诺等人的作品相比,也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品而论,凯勒的四部中篇小说集当中,最重要的是两卷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因此我们从这部书的第一卷中选译了《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雷格尔·安慕兰夫人和她的小儿子》和《三个正直的制梳匠》,从第二卷中选译了《人恃衣裳马恃鞍》。另外又从《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中选译了《七君子的小旗子》。
  《塞尔德维拉的人们》充分表现了凯勒的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塞尔德维拉是作者虚构的、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瑞士城市。在第一卷的开场白里,作者描写了这个小城市的环境、风习和生活方式的特点,通过这个描写,显示出瑞士在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封建宗法制度瓦解前夕的历史特色和社会特色,为各篇小说提供了共同的社会基础和背景。书中包括的作品虽然在故事情节上互不关联,但由于有了这个共同的基础和背景,便成为成套的故事和有机的整体。通过这种成套的故事的形式,凯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瑞士的社会现实。在各篇小说里,又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充实了开场白里的概括的描写,使之成为完整的画面。因而这部中篇小说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描写社会全貌的长篇小说的性质。
  《塞尔德维拉的人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内容,而且具有广泛的典型性。它反映的是瑞士的社会现实,描写的主要是瑞士的小资产阶级。但事实上,德国当时的情况也和瑞士大同小异:社会相当落后,存在着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中世纪残余,小资产阶级还是社会上一个重要的阶级。除了缺乏政治积极性以外,德国小资产阶级也具备塞尔德维拉的人们身上所体现的瑞士小资产阶级的种种特点。因此,这部书对于德国文学来说,也有重大的意义。和凯勒同时代的德国作家,如施笃谟、施提弗特尔和奥图·路德维希也着重描写了小资产阶级,但多半都把小资产阶级人物孤立地加以描写;凯勒在《塞尔德维拉的人们》这部书里则是把小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现象加以描写。这也是他的中篇小说高出同时代的德语文学中的同样作品的地方。
  凯勒在《塞尔德维拉的人们》这部书里,不是把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阶级,而是作为一个正在变化中的社会阶级来描写。他不仅在开场白里详细说明了在塞尔德维拉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而且在各篇作品中一再通过具体人物的遭遇反映出伴随着瑞士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瓦解而出现的小资产阶级分化的现象。《雷格尔·安慕兰夫人和她的小儿子》里的利慈·安慕兰的父亲、《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农民曼茨和《三个正直的制梳匠》里的制梳店老板,都由于经济破产,阶级地位下降;安慕兰夫人则由于发财致富,阶级地位上升。这种分化升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两个新的对立的主要社会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开始形成的过程。凯勒在作品中忠实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当然,凯勒并没有把书中人物的经济生活的变化和阶级地位的升降作为主要对象来描写;然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却显然都以一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为基础,读者能够明确看出他们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凯勒高出许多和他同时代的作家的地方,因为在当时许多作家的创作中,人物心理往往变成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塞尔德维拉的人们》这部书里,凯勒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反映生活时,又显示出他特有的幽默风格,因而被人称为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他往往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书中的人物,总是同情那些无辜遭受贫困和苦难的人,憎恶那些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的人。遇到描写的对象是作者深恶痛绝的卑鄙脚色时,温厚的幽默就变成无情的讽刺。在揭露反面人物的丑恶的面貌时,凯勒也没有忘记对正面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肯定。但是,他和其他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对反面人物的批判更为深刻,而由正面人物体现的道德理想则明显地暴露出这些道德理想的资产阶级本质。安慕兰夫人在她的小儿子利慈身上培养的一些道德品质就是显著的例子。
  和《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相反,《苏黎世中篇小说集》里的作品不是以批判为主,而是以肯定正面的东西为主。人物故事多半取材于瑞士以往的历史,其中只有《七君子的小旗子》这一篇是以当时的瑞士生活为题材的。这篇作品充分表现出凯勒对祖国民主的热爱和信心。作为现实主义者,他把资产阶级社会中贫富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但他又幻想通过爱国主义和爱民主的热情把矛盾统一起来:卡尔和海尔敏娜,尽管贫富悬殊,终于成了眷属。这正是凯勒的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他的作品中的反映。
  凯勒小说的语言是鲜明生动的,译者能力有限,恐难传达出原作的风格,译文如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田德望
  1962年3月1日


《田德望译文集·凯勒中篇小说集》 一部关于爱、失落与人性幽微的沉思录 戈特弗里德·凯勒,这位19世纪瑞士文学巨匠,以其精妙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在欧洲文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尤其以对乡土风情、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而闻名。《田德望译文集·凯勒中篇小说集》,精选了凯勒几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通过著名翻译家田德望先生的倾情译介,得以在中国读者面前展现出其不朽的艺术魅力。这套译文集不仅是对凯勒文学遗产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与生存境遇的深刻探讨,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学瑰宝。 《绿色的海因里希》:理想与现实的温柔碰撞 《绿色的海因里希》是凯勒早期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虽然在本译文集中以中篇形式呈现,但其核心内容依然完整。故事围绕着年轻的艺术家海因里希·李林特的成长轨迹展开。海因里希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怀揣着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梦想,他热情、理想主义,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小说的开篇,我们看到一个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对艺术有着近乎虔诚的信仰。他的人生轨迹似乎注定要闪耀着艺术的光芒。然而,现实的残酷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海因里希屡屡遭遇挫折。他的作品不被认可,经济上也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他与心爱的女孩艾莉泽的爱情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艾莉泽,一个温柔善良、内心纯洁的姑娘,她是海因里希爱情的寄托,也是他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家庭的压力、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海因里希自身的不成熟和理想化的追求,都使得这段感情充满了波折。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海因里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在艺术创作的激情与生活琐事的烦恼中挣扎的内心世界。他的爱,既有少年人的热烈,也有对现实无法把握的迷茫。 随着故事的推进,海因里希的人生经历了他一系列的跌宕起伏。他曾试图通过商业来改善生活,却最终被现实的功利所伤。他曾迷失在酒精和享乐中,试图逃避现实的压力,却反而更加深了内心的空虚。而艾莉泽,也因为生活的重担和命运的捉弄,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纯真。 《绿色的海因里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年轻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艰难过程。凯勒并没有刻意地去美化生活,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的起伏以及命运的无常。海因里希最终能否实现他的艺术梦想?他与艾莉泽的爱情又将走向何方?这都构成了小说深刻的悬念和引人入胜之处。 田德望先生的译文,以其流畅自然的语言和对原著意境的精准把握,将凯勒笔下的瑞士乡村风光、人物的细腻情感以及那些充满哲思的瞬间,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他巧妙地化解了德语文学中特有的复杂句式和文化语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遥远国度的、纯粹的文学之美。 《小鞋匠的女儿》:道德困境与人性选择的考验 《小鞋匠的女儿》是凯勒另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狭窄但同样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深入探讨了道德、阶级以及个人选择在社会环境中的复杂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鞋匠之女阿涅斯。阿涅斯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她的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向上、渴望改变命运的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与一位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年贵族罗曼相识,并迅速坠入爱河。罗曼被阿涅斯的美丽和纯真所吸引,而阿涅斯也憧憬着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面临重重阻碍。社会阶级的鸿沟,如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墙,让这段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罗曼的家庭强烈反对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而阿涅斯也深知,自己与罗曼的生活方式、人生际遇存在着天壤之别。 在爱情的驱使下,阿涅斯逐渐卷入了一个道德困境。为了能够与罗曼长相厮守,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开始学习罗曼生活中的种种习惯,试图融入他的社交圈。在这个过程中,她既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又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不解。 小说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阿涅斯塑造成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悲剧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阿涅斯并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她也曾经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不安和自责。然而,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生活给予她的重压,都让她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走向了更为复杂和危险的境地。 《小鞋匠的女儿》以其对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成为了许多文学评论家所称赞的作品。凯勒通过阿涅斯的命运,探讨了社会结构对个体人生的影响,以及当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个体所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 田德望先生的译文,再次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不仅准确传达了凯勒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细微之处。他笔下的阿涅斯,既有少女的纯真与执拗,也有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彷徨,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生命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 《海尔姆·维格利》:人性的镜鉴与乡土的挽歌 《海尔姆·维格利》是凯勒中篇小说中的另一颗璀璨明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刻的寓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故事围绕着一位乡村的年轻农夫海尔姆·维格利展开。海尔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人,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和乡亲。 然而,在一次外出闯荡的过程中,海尔姆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更为复杂的人性。他经历了各种诱惑,也遭遇了种种欺骗。作者并没有将海尔姆塑造成一个简单的英雄,而是让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表现出人性的弱点和挣扎。 小说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海尔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世事变迁后,最终选择回归故土,回归他所熟悉的生活。这种回归,并非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生命根基的确认。海尔姆在经历过外部世界的喧嚣与浮华后,才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许就蕴藏在他一直以来所拥有的、却曾经不以为意的乡土之中。 《海尔姆·维格利》是一部关于人性的镜鉴,它以海尔姆的经历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外在的物质诱惑与内心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冲突。同时,它也是一曲对瑞士乡土风情的深情挽歌。凯勒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瑞士乡村的宁静、纯朴和人情味,展现了土地与人的深厚联系,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乡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坚守。 田德望先生的译文,再一次成为连接读者与原著的桥梁。他将凯勒笔下那些朴实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转化为中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美。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既有乡村生活的悠闲,又不失人物内心深处的涌动。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译文,感受到海尔姆内心的纠结与最终的释然,也体会到作者对于乡土情结的深切眷恋。 《田德望译文集·凯勒中篇小说集》的意义 《田德望译文集·凯勒中篇小说集》的出版,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戈特弗里德·凯勒这位文学大师的绝佳机会,更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中篇小说,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性和生存的深刻思考。 凯勒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展开。他关注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关注爱情的脆弱与坚韧,关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关注道德困境下的选择,以及乡土情怀的价值。这些主题,跨越时空的界限,具有普遍的意义,能够触动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田德望先生的译介,无疑为这套作品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译笔,不仅是对原文的忠实还原,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他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翻译艺术的精湛追求,让凯勒的作品在中国读者面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的翻译,流畅、自然、富有韵味,既保留了德语文学的厚重感,又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阅读这套《田德望译文集·凯勒中篇小说集》,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而温厚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凯勒用他平和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幽微,也展现了生命中那些平凡而又闪耀的瞬间。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它们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直抵人心,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情感和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有机会沉静下来,去感受文学的温度,去理解人性的深度,去重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很少有书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做到了。它的主题核心似乎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但作者处理得非常克制,没有那种说教式的腔调。这本书里的人物塑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都不是完美的英雄,甚至很多都带着明显的缺陷和挣扎,但这反而让他们显得无比真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内心独白的描绘,那种极其私密、甚至有些混乱的思绪被清晰地捕捉并呈现出来,让人感觉作者简直是住在了角色的脑子里。比如,其中一个配角,一个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他对待一本旧书的细致态度,被作者写出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是否也曾因为追求所谓的“大目标”而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这本书的文字是安静的,但力量是磅礴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兴奋到跳起来的书,而是会像陈年的酒一样,在你心底慢慢发酵,留下悠长的回味。

评分

这本合集给我的感觉,简直就像是走进了某位大师的私人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种未完成的草稿、灵感的速写和精雕细琢的半成品。它的结构非常自由散漫,更像是一系列主题探讨的“笔记”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完整叙事的产品。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偏爱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实验,每一个“我”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声音和世界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到哪个时空,或者哪个角色会突然发声。这种跳跃性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享受。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无数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意义。特别是那些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篇章,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捕捉堪称一绝,那种“抓不住”的感觉被他用精准的词汇固定了下来。如果你喜欢那种需要自己动脑筋去“组装”故事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有些晦涩,但整体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和不同的字体来区分不同的叙事层次,这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种引导。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似乎融合了多种体裁:有时是散文,有时是剧本片段,甚至还夹杂了一些书信体的往来。这种混搭的效果非常好,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界限,给人一种非常现代、非常跨界的审美体验。它不拘泥于任何单一的文学形式,而是自由地在各种容器中填充思想的液体。读起来有一种在浏览一个精心策划的艺术展览的感觉,每一个展品都值得驻足欣赏和解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形式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探索“如何讲述”本身。对于那些对文学形式探索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和新鲜的。

评分

哇,最近读完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虽然我手头的这本跟你说的那本不太一样,但我真的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感觉会是一本很学术,很深奥的合集,但没想到读起来意外地流畅。它收录的那些文章,虽然主题跨度挺大的,从对古代哲学的探讨到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剖析,但作者的笔触却非常细腻,总能在看似宏大的叙事中捕捉到最微小的个体情感。比如,有一篇讲城市变迁的文章,作者没有去罗列那些冰冷的数据,而是通过几个老街坊的口述,把一个时代的更迭写得让人感同身受。那种淡淡的怀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交织在一起,读完之后会让人陷入沉思很久。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别致,纸张的手感很好,阅读体验因此提升了不少。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章节后面附带的一些作者的手稿复印件,这让我感觉更贴近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仿佛能看到他灵感的火花。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推荐给喜欢深度思考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一个新视角!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和前卫。它不是那种传统的按时间线或者主题划分的章节,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多重叙事的技法。一开始看可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信息量巨大,但当你沉下心去梳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时,一个宏伟的内在逻辑就会慢慢浮现出来,那种“顿悟”的感觉非常棒。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象征主义和隐喻,很多句子表面上轻描淡写,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有一段描述暴雨的场景,我读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写天气,更像是在隐喻某种压抑的情感喷薄而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多变,时而像诗歌一样华美,时而又像冷峻的报告一样直白,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得承认,读完之后我得回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某些典故,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就是它。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就是它。

评分

凯勒,是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绿衣亨利》、中篇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等。前者属自传体作品,叙述主人公成长过程,是德语文学中重要的教育小说。后者以幽默、诙谐和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瑞士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伴生的社会道德方面的各种现象。

评分

田德望译文集共三种六本,分别为:《神曲·地狱篇》《神曲·炼狱篇》《神曲·天国篇》《绿衣亨利(上)》《绿衣亨利(下)》《凯勒中篇小说集》

评分

??逻辑狗第三阶段(家庭版典藏礼盒装)

评分

他并不认识谁住在贝里克郡。其实他在各地都不认识几个人。“可能弄错了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没看,田先生的译本,应该不错

评分

田德望译文集共三种六本,分别为:《神曲·地狱篇》《神曲·炼狱篇》《神曲·天国篇》《绿衣亨利(上)》《绿衣亨利(下)》《凯勒中篇小说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