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建军 著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人性
  • 道德
  • 救赎
  • 心理学
  • 悬疑
  • 小说
  • 文学
  • 深度阅读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4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0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中作者用妙趣横生的法律故事为我们讲解人性内在的博弈,罪与恶的哲学关系等。
  作者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回答了为什么说犯罪就在我们中间;为什么罪人未必可恶,恶人未必获罪。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的最受欢迎的通识课程之一——犯罪通论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积淀与精心讲解,编写成的一本极具可读性的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犯罪通论公选课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编排,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了解犯罪与刑法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者。在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刑法学、法律实证研究方法、金融犯罪。著有《关系犯罪学》、《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等8部个人专著。

目录

第1章 犯罪行为
1.1 杀人
1.2 见危不救
1.3 洗钱
1.4 性滥用
1.5 不作为也犯罪
1.6 罪的还原
第2章 犯罪性
2.1 罪性与秩序
2.2 罪性即缺德?
2.3 恶意与敌意
2.4 犯罪"多米诺"
2.5 中国的秘密社会
第3章 动刑
3.1 直接动刑
3.2 间接动刑
3.3 犯罪结果
3.4 分不清的偷、骗、抢
3.5 盗亦有道
3.6 相当于犯罪的犯罪
3.7 抢回自己的东西
第4章 犯罪人
4.1 罪与恶
4.2 自然犯
4.3 身份犯
4.4 天生犯罪人?
第5章 犯罪化
5.1 风幡之动
5.2 强奸的地方性
5.3 可怕的孝子
5.4 罗生门里的十二怒汉
5.5 叫魂--放大版的罗生门
5.6 洞穴内外的朗读者
5.7 刑法保护不动产吗?
第6章 除刑
6.1 守法公民
6.2 罪刑法定
6.3 杀人未必定罪
6.4 弹性刑法
6.5 以量定性
第7章 犯罪心理
7.1 香水与母爱
7.2 希特勒遇上弗洛伊德
7.3 中国版的俄狄浦斯情结
7.4 罪人如何对付内疚
第8章 犯罪规律
8.1 格林:被遗忘的伟大
8.2 经典实证研究
8.3 萨瑟兰怎么看《华尔街》
8.4 灯泡理论
8.5 资金如水
8.6 犯罪自由
第9章 量刑
9.1 四级犯罪
9.2 犯罪报价单
9.3 量刑示范
9.4 量刑平等
第10章 被害人
10.1 "正面我赢,反面你输"
10.2 被害关系
10.3 债务犯罪
10.4 银行的被害性
第11章 风险互动
11.1 修女与妓女
11.2 风险互动理论
11.3 两个隐喻
11.4 看得见的互动
第12章 用刑
12.1 沙滩效应
12.2 "摆平"的艺术
12.3 "小剪刀"与"大剪刀"
12.4 恐怖陷阱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做学术,有趣。但读学术书,实在算不上什么享受。的确,学术研究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并没要求所有人都能看得懂。不过,我还是想写一本既有一定学术含量和理论深度,又能让不同读者各取所需的书。正好,2004年起,我为北大全校本科生开了一门通选课,叫做“犯罪通论”。  这本书就是以十年来这门课的讲稿为基础,逐年完善、增补而成的。因此,与此前我的《关系犯罪学》相比,这本书的可读性稍好些。  人都说,每个女孩儿都觉得自己是公主。其实,每个男人也总觉得自己是大王。为这些公主、大王服务好,就是我的本分。每次北大最大的一间教室里几百张可爱的小脸儿,听到哪里便会瞪大双眼,哪里会开怀大笑,哪里会发出共鸣,哪里会争相发问,当然还有,哪里会有人起身离场,我都知道。写这本书时,这些地方自然多用些心思。如果说,这就叫迎合听众、读者,那好吧,我认了。既然是为公主、大王服务的,便用不着把自己也当成大王。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十年来几千北大学子与我互动,这本书便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谢谢我的学生们。  二  “犯罪通论”的内容是我在法学院讲授的犯罪学、刑法学、金融犯罪、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等几门课程的集合。为什么要为法学院以外的大学生开设这门课?我们为什么要系统了解犯罪———这种离我们最远、最不可理喻的丑恶现象?其实,所谓“离我们最远”、“最不可理喻”,甚至“丑恶”这些判断本身就有问题。也许,这些说法本身就流露出某种片面。因为,犯罪就在我们中间。  说犯罪就在我们中间,首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保护,还要对犯罪规律有所了解,以便预防自己被害。其次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同时又是潜在的被告人。作为被告人,也许真的有罪,也许罪。因此,论真的犯法了,还是被冤枉了,都需要了解刑法到底是怎么规定的。要知道,刑法既是对犯罪的禁止,又是对司法滥权的禁止。谁知道这把双刃剑的哪一边会帮到你?退一步说,就算没有卷入具体刑事案件,你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面对每天发生在身边或远或近的刑事案件,不论作为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公民,总会以各种形式说上几句。这时,你也不愿意显得过于知不是?所以,对犯罪问题有点儿知识储备,总不是坏事。  三  读者拿到这本书后,真的别按章节顺序从头往下读。感觉目录中哪个话题有趣,就从哪儿进去。全书共60篇短文,各自的话题单拿出来都行,识字就能读。不过,读任何一篇短文时,最好还是注意一下它在全书结构中的位置。说到结构,这本书的目录有点奇怪:60个话题由一个12宫格构成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  第1章犯罪行为第2章犯罪性第3章动刑  第4章犯罪人第5章犯罪化第6章除刑  第7章犯罪心理第8章犯罪规律第9章量刑  第10章被害人第11章风险互动第12章用刑  其中,横着看有四行。第一行为第1、2、3章,分别是“犯罪行为”、“犯罪性”、“动刑”,其中的逻辑是犯罪有害,所以动刑。第二行为第4、5、6章,分别是“犯罪人”、“犯罪化”、“除刑”,内在逻辑是给人贴上犯罪标签,难免有滥用刑罚的风险。因为刑罚不仁,所以要有除刑机制。第三行为第7、8、9章,分别是“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合起来可以叫做罪有因果,意思是要根据犯罪的客观规律进行刑罚裁量。第四行为第10、11、12章,分别是“被害人”、“风险互动”、“用刑”,合起来可以叫做相对公正,内在逻辑是司法公正在于合理摆平加害与被害的关系。  竖着看有三列。第一列为第1、4、7、10章,共性是对犯罪现象的经验观察和一般描述。第二列为第2、5、8、11章,顺序讨论了“犯罪性”、“犯罪化”、“犯罪规律”、“风险互动”四大犯罪学范畴。第三列为第3、6、9、12章,讲的是刑法解释与适用,内含逻辑是刑事司法过程中“动刑”、“除刑”、“量刑”、“用刑”四道工序。  这个体系的特别之处是,一改一条线前后贯穿的常见做法,由横着四条线、竖着三条线联通的12个板块相互咬合,横竖都有关联。这意味着,与犯罪问题有关的多个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例如,因为有犯罪行为(第1章)、犯罪性(第2章),所以才动刑(第3章)。但满足动刑条件不一定构成犯罪,还要看是否需要除刑(第6章)。为什么要有除刑这道工序,因为刑罚可能被滥用,所以要回过头来看犯罪化(第5章)原理。  如此安排本书体系,突显了犯罪学与刑法学、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联,弱化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因为某个学科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本身也是按该学科体系的规定而孤立存在的。我们最好别轻易切割、裁剪、肢解来自生活世界的问题。其实,本书中的各个板块之间上下左右都能走通,这就证明了学科间的这种客观联系。  强调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正是恩师储槐植教授提出的“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内核之一。按照这一思想,要看淡犯罪相关学科间的界限,打通学科壁垒,看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这本书,就算是实践恩师这一思想之花的又一成果吧。“犯罪通论”开讲十年来,由于学生都来自北大各院系,他们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每次课堂提问和讨论都十分有趣,反映了各种学科领域对犯罪问题的独特审视。有些学生提问乍一听傻傻的,但试图回答时才意识到相当尖锐,逼着我反思甚至怀疑原来以为当然正确的那些所谓通说。  四  关于书名,最好说上几句。用一个中圆点将“罪”与“恶”隔开,直接解读就是,罪与恶并非总是同义、等值,罪大未必恶极,恶极也未必罪大。经验上,我们常常见到罪恶相随,二者高度相关或相互重合,有罪往往有恶,至恶常常获罪。但是,正如应当怎样不等于实际上就怎样一样,经验上的常见也不等于应当。我们不能说常常见到的有罪之人也是恶人,所以罪大必定恶极,或者恶极必将罪大。更何况,法律上有罪的,未必人人皆痛恨之;反过来,一个丑恶至极的人,法律上却认定罪,这样的事儿也不是没有。  我觉得,是否意识到罪与恶的区分和交叉,能否对罪与恶的分离保持警醒,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按照罪大必定恶极的逻辑,一个人一旦在法律上被定罪,便一下子被抛入道德泥坑;或者,一旦被认为丑恶,便有几百个刑法上的罪名恭候,定罪是迟早的事。在有的文化中,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兴奋地庆祝同类的死亡;而有的文化中,人们庆祝死刑的废除。有的文化中,人们会科学、理性地对待犯罪,而在有的文化中,犯罪只是一个更大灾难的开始。对有的人来说,罪名或恶名是结果,只是承担的方式不同;而对有的人而言,罪名或恶名只是某种工具性资源,可以用于更多目的性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说,文化是由每个人的平均素质、教养构成的,那么,希望这本书对完善年轻一代的人格素质有所助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的书籍简介,内容完全基于该书名所暗示的主题,但不包含任何关于其具体情节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对该主题的哲学、伦理和心理学层面的探讨。 --- 书名: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 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道德准则编织而成的复杂迷宫中。从文明的黎明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罪”与“恶”的定义、追溯与审判。然而,当我们剥去法律的冰冷外壳,撕开社会习俗的虚伪面纱,直面人性的幽深角落时,真正的“罪”与“恶”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外在行为的标签,还是内在灵魂的烙印?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并非一本记录耸人听闻案件的侦探小说,也不是一部简单的道德说教读本。它是一次深入人脑和人心深处的思想探险,一次对人类道德光谱的细致描摹与哲学拷问。本书以“罪”与“恶”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旨在解析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选择的困境,以及最终如何完成一场痛苦而深刻的“人性洗礼”。 第一重维度:定义的边界与模糊性 本书首先致力于拆解“罪”与“恶”这两个概念的哲学根基。什么是绝对的善与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时期乃至个体认知中,这些界限是如何被建构、移动乃至颠覆的?作者探讨了康德的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后果论,以及尼采的“超人”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回响。我们看到,许多被社会定义为“罪”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成为维护更大利益的必要之“恶”;而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日常选择,在累积效应下,又可能孕育出深层的道德溃烂。 本书深入剖析了“原罪”的遗存与现代心理学中“阴影”理论的交汇点。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潜藏着被压抑的、不被社会接纳的欲望与冲动。当这些冲动被释放,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它们便构成了个体与世界张力的起点。这不是对犯罪的辩护,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我们是自身道德选择的产物,但更是环境、基因与偶然性共同塑造的受害者与施予者。 第二重维度: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结构性与个体性 “人为何作恶?”本书拒绝将作恶简单归咎于“恶人”的标签。它将探讨的重点放在行为发生的结构性条件与个体性动因的相互作用上。 从结构层面来看,社会不平等、权力的腐蚀性、群体极化效应(如旁观者效应与责任分散)是如何系统性地为“恶行”提供温床的?本书审视了社会系统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冷漠,将个体推向违背良知的深渊。 在个体层面,本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动机的层次:恐惧、嫉妒、对意义的盲目追寻、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以及对“他者”的去人性化。我们探索了“平庸之恶”的隐蔽性——那种不带激情,仅凭麻木和服从来执行指令的惯性。这种无意识的服从,可能比狂热的恶意更具破坏力,因为它消解了审视与反思的能力。 第三重维度:洗礼——从罪咎到救赎的漫长旅程 “人性洗礼”是本书探讨的高潮。洗礼并非指轻易的原谅或被赦免,而是一个痛苦的、内在的重塑过程。 对于施予者而言,洗礼意味着直面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承受随之而来的良心拷问与社会排斥。这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剧痛”,即认知到自我形象的崩塌。本书探讨了悔恨的真实性——真正的悔恨,是行为模式的彻底改变,而非仅仅是痛苦情绪的宣泄。这种洗礼,将个体从“作恶者”的身份中剥离出来,重新审视其作为“人”的本质。 对于受害者乃至整个社会而言,洗礼则关乎如何处理创伤与记忆。我们如何铭记历史上的罪恶而不被仇恨吞噬?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惩戒错误,又能为个体提供重建可能性的社会机制?本书提出了关于“修复性司法”与“集体记忆建构”的深度思考,探讨了记忆如何成为一种双刃剑——既能警示未来,也可能成为永恒的枷锁。 结语 《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是一部召唤反思的严肃论著。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简单的道德判断,进入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这场永无止境的“人性洗礼”。我们对罪与恶的每一次深刻理解,都是对自身道德底线的重塑与拓展。真正的洗礼,发生在我们敢于直视自身可能犯下的错误,并选择以更清醒、更负责任的方式,继续在这个充满诱惑与陷阱的世界中,完成我们作为“人”的艰难修行之时。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更诚实地面对人性的幽暗与光亮,从而真正地理解,何为——罪与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关于人性本质的深邃探索。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名字时,“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就有一种被强烈吸引的感觉,仿佛里面蕴含着某种不容忽视的真相。我带着一丝好奇,也带着一丝审慎,翻开了这本书。 它所讲述的故事,并非是那种惊心动魄的传奇,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阴暗面。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描绘了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在欲望驱使下迷失的个体。他没有去刻意渲染这些“罪”与“恶”的恐怖,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行为背后,那复杂而又脆弱的人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塑造的立体感。每一个角色,即使是犯下了难以饶恕的错误,作者也试图去展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他们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的深层原因。这种对人性的多角度呈现,让我们无法简单地去评判,而是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我们自己又是否能完全避免? 叙事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它不像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情节线性推进。更像是将一个个独立的、却又相互关联的“人性碎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碎片,有时看似微小,却又足以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幽深。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回味的空间。 这本书带来的,与其说是一种“洗礼”,不如说是一种“拷问”。它迫使我不断地去审视自己,审视身边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光辉与阴暗并存。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心中多了一些对人性的敬畏,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警醒。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会在脑海中久久回响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确实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一开始,是被那沉甸甸的书名所吸引,仿佛预感到这是一场关于人性深层挖掘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并不是一个天生就热衷于“黑暗文学”的读者,但这本书却有一种魔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被其内容所吸引,甚至无法自拔。 它没有像许多作品那样,刻意去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来吸引眼球。相反,作者的笔触更加内敛,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的微妙之处。那些发生在平凡生活中的“罪”与“恶”,往往比那些戏剧化的情节更能触动人心。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的深刻洞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罪恶”是如何一步步滋生,最终吞噬一个人的。 令我感到特别震撼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人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每一个人物,无论他们做了什么,都似乎有着自己的苦衷,或者是被某种力量所裹挟。这种模糊的界限,反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去思考,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我非常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他没有选择直接给读者灌输某种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他的文字,冷静中带着力量,精准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却又不会让人感到绝望。读完之后,心中会留下一片沉思的空间,去消化那些所见所闻。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罪与恶”,更是关于人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努力保持自我,或者在迷失中挣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的含义。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会在阅读后长时间留在心头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一种压抑却又带着一丝奇异的吸引力。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悬崖边,明知危险,却又忍不住想往下看一眼。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它探讨的核心——“罪”与“恶”,以及这一切对个体“人性”的“洗礼”。这种直白而又深刻的命名,预示着这是一场不轻松的精神旅程。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负面题材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放下了先前的顾虑。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揭露黑暗,更是在试图理解黑暗的根源。作者的文字,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恐怖或血腥的场面,而是将笔触更多地放在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他们所处的复杂境遇上。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是什么样的力量,将一个人推向了“罪”的深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物塑造的处理。每一个人物,即使是犯下了滔天罪行,也并非脸谱化的“坏人”。他们身上往往残留着一丝人性的微光,或是一段不得不说的苦衷,或者是一种扭曲的执念。这种复杂性,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在评判时,不得不去思考更多,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故事,更像是将一个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段串联起来。这些片段,有的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有的人物可能只是匆匆一瞥,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氛围,一种对人性深处黑暗的探索。这种结构,让整本书充满了未知与悬念,也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 读完这本书,我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肩上多了些沉甸甸的东西。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在面对诱惑与困境时,自己是否能保持清醒。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光辉与阴暗。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人性洗礼”,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去理解他人,去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闷热的夏夜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猎奇”,而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罪·恶 罪与恶的人性洗礼”,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像在人性的光谱上投下了一束审视的目光,迫使我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不那么光彩的部分。我并非天生喜欢探究黑暗,但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与其回避,不如去理解。 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开始阅读。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不愿提及的内心冲动和行为动机;忐忑的是,我害怕它会过于沉重,让我沉溺在负面的情绪里。然而,作者似乎精准地把握了这种平衡。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骇人的罪行,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罪”的背后,去挖掘那些促使其发生的土壤——是环境的扭曲,是道德的滑坡,还是人性的本能? 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镜子前,映照出的是我自己,以及我所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那些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有的是被社会逼到绝境的边缘人,有的则是看似光鲜亮丽却内心腐朽的“正常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最终结局,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不仅仅是对他人命运的旁观,更像是一场自我审视的洗礼。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选择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笔调,将每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让那些赤裸裸的人性展现得更加震撼。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甚至是他们微弱的希望。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书籍难以达到的。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不是因为看到了“好人有好报”的圆满结局,而是因为,我似乎在这一场场关于“罪与恶”的洗礼中,找到了理解人性复杂性的钥匙。它让我更加警醒,也更加宽容。警醒于那些潜在的黑暗,宽容于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这本书,无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复杂的情感,有点像风雨过后,天空虽然放晴,但地面上残留的水迹,以及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的一丝潮湿。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拍案叫绝、直呼过瘾的爽文,也不是那种能瞬间给你灌输一套人生哲理的“鸡汤”。相反,它更像是一杯醇厚的烈酒,入口微苦,回味悠长,而且后劲十足,让你在静默中不断地去咀嚼和反刍。 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人性”所深深震撼。这里的“人性”并非我们常说的那些光辉美好的品质,而是它最原始、最赤裸、甚至是最丑陋的一面。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性的肌体,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病灶、脓疮,甚至是扭曲的骨骼,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故事的展开方式也很有意思。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角,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一段段被放大的人生切片。每一个切片都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但当它们被拼接在一起时,却又构成了一幅关于当代人内心困境的宏大图景。这种拼贴式的叙事,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去推测人物的过去与未来。 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如此深刻的洞察的?那些细节的描绘,那些心理的刻画,都显得如此真实,仿佛他就是那个经历者,或者他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他的笔触,时而尖锐如手术刀,切割开虚伪的面具;时而又细腻如毛笔,描绘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力量,又不失温度。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某种结论,不如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问。它不提供答案,而是逼迫你去思考。思考为什么人会走向“罪恶”?思考我们所谓的“善良”是否真的牢不可破?思考在极端环境下,我们又能坚守住多少底线?这是一种痛苦但又必要的自我审视,让人在阅读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

非常不错的,推荐大家购买,都是好东西

评分

还行

评分

4.每一商品(某些商品除外)前10个上传图片且通过审核的评价会额外获得100个京豆;

评分

好书

评分

白老师新作,必须支持,赞!!

评分

非常不错的,推荐大家购买,都是好东西

评分

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评分

8.鼓励发表原创、有价值的评价;杜绝剽窃、发表无意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评价内容,如您发布的无效评价超过(包含)5条, 则一年内您发表的商品评价都不会获得京豆奖励。品评价将会被删除,且会扣除相应的京豆;

评分

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