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勤毅,宫希成,安徽大学 等 编
图书标签:
  • 安徽
  • 江淮地区
  • 商周
  • 青铜器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古代文明
  • 中国古代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2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2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收录安徽省各文物单位收藏的江淮地区夏商——战国青铜器190件。以本地出土器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的择要收录。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图版按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顺序排列。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说明内容依次为:1.顺序号。2.器名。3.时代。4.器物尺度(厘米)。5.出土地。6.收藏单位。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铭文释文采用现代通用文字,释文中以“口”代表缺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图版
铃夏
素面斝夏
兽面纹铙商
钺商
钺商
钺商
直内戈商
直内戈商
直内戈商
銎内戈商
云雷纹戈商
弦纹斝商
兽面纹斝商
兽面纹斝商
兽面纹斝商
兽面纹鼎商
兽面纹觚商
兽面纹觚商
兽面纹觚商
兽面纹觚商
四瓣目纹觚商
父丁觚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单柱爵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父丁爵商
戈爵商
父辛爵商
兽面纹爵商
弦纹爵商
弦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兽面纹爵商
己冉爵商
弦纹爵商
兽面纹方罍商
兽面纹尊商
方彝商
兽面纹铙商
兽面纹铙商
父乙斝西周
父戊爵西周
兽面纹尊西周
兽面纹尊西周
兽面纹尊西周
弦纹爵西周
弦纹觯西周
兽面纹尊西周
凤纹尊西周
龙首钮盖盉西周
扁腹盉西周
窃曲纹簋西周
……

前言/序言


晋北高寒地区夏商周遗址考古报告(1980-2010) 作者: 李明德、王建国、张伟强 出版社: 考古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定价: 480.00 元 --- 本书简介 一、 引言:晋北高原的史前回响 本书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晋北高寒地区夏商周聚落与文化变迁研究”历时三十年的系统性考古成果汇编。晋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高于周边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早期人类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生存策略和文化面貌。本书聚焦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771年间,即夏代早期至西周晚期,该区域内主要遗址的发掘、测绘、出土遗物整理与初步研究报告。 以往对晋北地区夏商周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其与中原王朝的政治联系或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输入,而忽略了本地化发展和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对多个层位清晰、保存完好的聚落遗址的深入剖析,重构晋北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之交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丧葬习俗及其文化认同的演变轨迹。 二、 考古现场精选与遗址概览 本书主体内容涵盖了三类核心遗址群的详细发掘报告: 1. 岗顶遗址群(夏代早期至商代早期): 岗顶遗址位于恒山南麓,是本研究中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夏代早期聚落之一。发掘揭示了其成熟的半地穴式房屋布局,与中原地区同期遗址存在明显的风格差异。报告详细描述了37座房址的平面形态、夯土技术以及火塘的结构特征。 陶器组合: 岗顶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深腹圜底罐、敛口钵最为常见。尤为重要的是,本报告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数件带有几何纹饰的圈足盘,其纹饰风格与二里头文化晚期存在关联,但圈足的制作工艺和纹饰布局更显粗犷和本地化特征。 石器与农业证据: 出土了大量石磨盘、石斧,以及经微痕分析确认的粟、黍类作物残余,印证了该时期居民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 2. 黑石崖聚落遗址(商代中期至晚期): 黑石崖位于高寒台地之上,体现了商代文化向北域渗透及当地文化反作用的复杂过程。该遗址的重点在于其防御体系和手工业作坊的发现。 防御结构: 发现了长达150米的夯土城垣残迹,局部墙体厚度超过两米,表明该聚落具有重要的军事或防御职能。城墙内侧发现了多处兵器残件。 冶金与制骨: 报告详细记录了三处集中分布的铜渣堆积,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显示合金成分中锡的比例略高于中原同期标准,暗示了对本地铜矿资源更为直接的利用。此外,还发现了精美的鹿角、兽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 3. 柏林沟墓地(西周早期至晚期): 柏林沟墓地是本报告中西周时期的核心证据,共发掘墓葬120余座,其中15座被定为中等级别贵族墓葬。 丧葬制度的演变: 墓葬形制从西周早期的土坑斜坡墓道向西周晚期的袋形竖穴墓葬过渡清晰。报告着重对比了不同时期墓葬中“瘗玉”和“明器”的使用频率和组合方式,揭示了周文化礼制在偏远地区的接纳和本土化的差异。 出土遗物分析: 尽管青铜器数量有限(主要集中于礼器中的鼎、簋、爵),但其铭文(如三件有铭青铜鼎,铭文内容多涉及赏赐、服役、族名)为研究周王室对晋北地区的行政管理提供了直接材料。对骨器和漆器残片的保护与释读工作也一并呈现。 三、 专题研究:文化互动与适应性策略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详实的考古记录,更在于基于实物资料提出的深入分析: 1. 陶器技术的地方性: 比较分析了岗顶、黑石崖等地的陶器胎土成分和烧制温度曲线。结果显示,尽管部分器型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其烧制技术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温度区间,且对泥料的精炼程度要求不高,体现了高寒地区材料利用的局限性与技术上的相对保守性。 2. 生业经济的区域特色: 通过植物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的交叉分析,确定了晋北地区在夏商周时期对耐寒作物的依赖性高于中原核心区。家畜方面,猪的遗骸比例相对较低,而羊和牛的比例显著增加,符合高海拔地区畜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 3. 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 报告构建了三阶段的聚落演变模型。夏代早期表现为分散的农业定居点;商代中期转为防御性较强的区域中心;西周时期则呈现出以柏林沟为代表的、受周礼制影响的层级化村落体系。 四、 结论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晋北高寒地区三百年间考古遗存的系统梳理,清晰地展现了该地区在夏商周时期并非中原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具有强大文化能动性的区域。本地居民在接受外来技术和礼制的同时,坚守了适应高寒环境的生业模式和部分传统工艺。本书为理解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的区域样本。后续研究将集中于对出土人骨的DNA分析,以期探究该地区人群的迁徙与融合历史。 --- 附录 附录一:所有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的图录与分类编号表。 附录二:主要遗址的发掘平面图与剖面图(1:50比例)。 附录三:同位素分析报告摘要。 附录四:部分青铜器铭文拓片与释文。 关键词: 晋北、夏商周、高寒地区、聚落考古、陶器、生业经济、文化适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青铜时代。我原本以为这类专业书籍会很枯燥,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却出乎我的意料。那些青铜器的照片,清晰度简直令人惊叹,每一个纹饰、每一个锈蚀的痕迹都纤毫毕现。尤其是那些特写镜头,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作者在文字描述上也非常下功夫,虽然内容偏向学术性,但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让那些复杂的器型和铭文也变得易于理解。比如,他对某件鼎的造型的描述,就让人联想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森严,这种代入感是非常棒的。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厚重而扎实,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这份情感是文字本身无法完全传达的,但通过排版、图片的选择和布局,都渗透了出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学术精品,即使不是专业人士,也会被其精美程度所折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考证上的严谨与细致。书中对于每一件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器主、用途的论述,都有明确的文献依据或考古报告的支撑,绝非空泛的推测。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礼器制度演变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青铜器的组合和形制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脉络。这种宏观的梳理与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书中引用的不少一手资料,很多都是我此前未曾接触过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对于那些复杂的族徽和铭文解读,作者的处理方式也十分到位,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展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并权衡了它们的可信度,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求实态度。可以说,这是一部建立在扎实田野工作和文献积累之上的力作,体现了研究者深厚的学养和负责任的治学精神。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份厚礼。它没有一味地追捧那些耳熟能详的国宝级器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具地方特色的“江淮地区”青铜群落。正是这种对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文化遗存的关注,使得全书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和均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器物功能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很少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倾向于提供多种可能性,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概率分析。这种“留白”和“辩证”的研究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引导手册。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再去当地博物馆“实地考察”一番的冲动,想要对照书中的描述,亲眼看看那些沉默的青铜遗珍。这本书成功地点燃了读者的探索欲,这是任何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都应该具备的魅力。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过程中,有那么几处地方,我感觉作者的笔锋稍微转向了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稍微有点晦涩难懂,涉及到了当时的冶金技术和模具制作的一些专业术语。不过,即便如此,作者也试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技术难题,比如他将复杂的失蜡法比喻成某种精密的“翻模”过程,虽然我还是需要放慢速度反复阅读几次,但至少能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的伟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罗列上,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影。通过分析青铜器所承载的礼仪功能、军事用途,乃至丧葬习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这种由物证反推历史文化的路径,是历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部分,这本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让人在惊叹古代技术的精妙之余,更对祖先的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陈列器物,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有些章节专注于“宴乐场景中的青铜器组合”,有些则聚焦于“青铜器铭文所承载的政治权力叙事”。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发现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资深导游,穿梭于不同历史情境之中。特别是对一些具体器物的“情景再现”,描述得极其到位,让我仿佛能听到商周贵族在祭祀或宴饮时,青铜器发出的低沉回响。此外,书中对区域风格的划分和比较也做得十分出色,它没有将所有青铜器视为一个整体,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地理单元在审美取向和铸造技术上的差异,这使得我对“安徽江淮地区”这一特定区域的青铜文化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它成功地将“地方性”与“时代性”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

胶袋,书竟然没有损坏,人品爆发了么!

评分

胶袋,书竟然没有损坏,人品爆发了么!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收录安徽省各文物单位收藏的江淮地区夏商——战国青铜器190件。以本地出土器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的择要收录。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说明内容依次为:1.顺序号。2.器名。3.时代。4.器物尺度(厘米)。5.出土地。6.收藏单位。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说明内容依次为:1.顺序号。2.器名。3.时代。4.器物尺度(厘米)。5.出土地。6.收藏单位。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收录安徽省各文物单位收藏的江淮地区夏商——战国青铜器190件。以本地出土器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的择要收录。

评分

胶袋,书竟然没有损坏,人品爆发了么!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收录安徽省各文物单位收藏的江淮地区夏商——战国青铜器190件。以本地出土器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的择要收录。

评分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说明内容依次为:1.顺序号。2.器名。3.时代。4.器物尺度(厘米)。5.出土地。6.收藏单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