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

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三义 著
图书标签:
  • 奥斯曼帝国
  • 晚期奥斯曼帝国
  • 帝国衰落
  • 历史研究
  • 19世纪奥斯曼帝国
  • 20世纪奥斯曼帝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改革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4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晚期(1792年至1918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改写了西亚、北非和东欧地区的历史,分 析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史,除了揭示奥斯曼帝国从依附到主权丧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探究西亚、北非和东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迟滞、政治动荡的根源。研究这个横跨 三洲、延续六个世纪的大帝国在晚期出现多次政治危机的来龙去脉及其特点,尤其研究奥斯曼帝国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对于解释现当代大国政治的某些特殊问题, 可以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SS008)。

作者简介

  王三义,1968年出生。世界史博士、教授。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上海大学。研究领域为世界近现代史、帝 国兴衰史,主要从经济、殖民、帝国三个层面探究近代以来的西亚、北非。著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完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另有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

目录

导论 ……………………………………………………………………… (1)

第一章摇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 (17)

第一节摇 奥斯曼帝国军事失败与边疆危机 ……………………… (18)

第二节摇 奥斯曼帝国的经济衰退 ………………………………… (31)

第二章摇 挽救帝国危亡的努力 ………………………………………… (41)

第一节摇 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政治根源 …………………………… (41)

第二节摇 阿卜杜·哈米德一世的改革尝试 ……………………… (58)

第三节摇 塞利姆三世的改革 ……………………………………… (63)

第三章摇 法军入侵与埃及行省的半独立 ……………………………… (77)

第一节摇 拿破仑入侵埃及及其影响 ……………………………… (77)

第二节摇 穆罕默德·阿里治理埃及 ……………………………… (89)

第三节摇 埃及“半独立冶地位的形成 …………………………… (100)

第四章摇 马哈茂德二世的政绩与困境 ……………………………… (104)

第一节摇 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成就 …………………………… (104)

第二节摇 希腊的独立及其对帝国的影响 ……………………… (120)

第三节摇 穆罕默德·阿里挑战奥斯曼素丹权威 ……………… (135)

第五章摇 坦齐马特时代的全面改革 ………………………………… (145)

第一节摇 阿卜杜·麦吉德的改革及其成就 …………………… (145)

第二节摇 阿卜杜·阿齐兹时期的改革实践 …………………… (156)

第三节摇 坦齐马特时代的改革评析 …………………………… (161)

第六章摇 国内危机的国际效应 ……………………………………… (170)

第一节摇 “圣地保护权冶引发克里米亚战争 …………………… (171)

第二节摇 巴尔干问题引起“近东危机冶 ………………………… (186)

第三节摇 大国对巴尔干事务的临时安排 ……………………… (198)

第七章摇 帝国北非属地的丧失 ……………………………………… (203)

第一节摇 苏伊士运河问题始末 ………………………………… (203)

第二节摇 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 (210)

第三节摇 奥斯曼帝国失去埃及行省 …………………………… (218)

第八章摇 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的持续统治 ………………………… (237)

第一节摇 专制统治的表象与实质 ……………………………… (237)

第二节摇 西化的延续与帝国的开放 …………………………… (253)

第九章摇 土耳其革命与第二次宪政 ………………………………… (265)

第一节摇 土耳其革命 …………………………………………… (265)

第二节摇 第二次宪政时期 ……………………………………… (272)

第十章摇 战争与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 (287)

第一节摇 局部战争与帝国领土的丧失 ………………………… (287)

第二节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 (302)

结论 …………………………………………………………………… (323)

参考文献 ……………………………………………………………… (334)

附录摇 1郾 晚期奥斯曼帝国(1792—1918 年)重大历史事件………… (343)

2郾 晚期奥斯曼帝国在位素丹年表 …………………………… (345)

3郾 地图: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346)

后记 …………………………………………………………………… (347)


精彩书摘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首先, 这个帝国存在的时间长,从1299 年建立国家到1918 年帝国解体, 前后620 年; 其次, 这个帝国疆域辽阔, 拥有欧洲东南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大片土地; 再次, 这个帝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人口占少数的土耳其人, 统治着人口众多的阿拉伯穆斯林以及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从世界历史看, 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一般寿命短, 不是很快分裂就是迅速亡国, 而奥斯曼帝国是例外。

奥斯曼帝国依靠征服不断壮大, 从小亚细亚西北角的草原国家到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用了220 年时间。从开始征服东地中海, 到帝国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 大约180 年时间。从开始衰落, 到最后解体的过程也持续了220 年(1699—1918 年), 衰而不朽, 弱而不亡, “生命力冶极强。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1299 年至1517 年为一个阶段, 奥斯曼从草原国家发展为帝国; 1517 年至1699 年为一个阶段, 帝国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霸权; 1699 年至1792 年为一个阶段, 主要特点是出现军事失败和政治腐败; 1792 年至1918 年为一个阶段, 帝国走向衰落和瓦解。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792—1918 年), 是疆域辽阔的奥斯曼帝国从衰落走向瓦解的历史, 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为挽救危亡而不断改革的历史, 也是帝国境内少数民族争取自治和独立的历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奥斯曼帝国经受欧洲资本主义的冲击, 卷入欧洲大国政治斗争的旋涡, 成为欧洲外交家们口头“保护冶、暗中瓜分的对象, 所以晚期奥斯曼

帝国的历史也是半部欧洲国际关系史。对奥斯曼帝国而言, 昔日的辉煌遮掩不住最后百余年的衰弱颓败, 表面的宗主权挡不住属地和行省的分崩离析。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和北非

属地而言, 奥斯曼帝国的衰弱是它们独立的机会, 但欧洲大国插手又使它们变成利益争夺的牺牲品。对欧洲国家而言, 奥斯曼帝国扩张称霸是威胁, 奥斯曼帝国突然崩溃也是灾难。从整体来说,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标志着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终结, 而奥斯曼帝国瓦解之前百余年的政治经济变动, 重构了东欧、西亚和北非的政治地图, 影响了东地中海20 多个现代国家的历史走向。

()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是引人入胜的。奥斯曼自称“埃米尔冶并宣布建立奥斯曼国家时(1299 年), 正值安茹王朝爱德华一世(1272—1307 年在位) 统治英国, 卡佩王朝腓力四世(1285—1314 年在位) 统治法国,元成宗铁穆耳(1295—1307 年在位) 统治中国。1453 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时, 英法百年战争终于结束, 中国则是明朝景泰四年, 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 年在位) 当政。1699 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等国签订《卡洛维茨条约》时, 西欧无大事, 中国是康熙三十八年, 也是太平年。然而, 1699 年《卡洛维兹条约》的签订则是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转折点。

此前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 此后转入防御; 奥斯曼帝国从此开始丧失领土, 疆域逐渐萎缩。由于“奥斯曼帝国无力反抗欧洲国家对自己领土的蚕食, 此后被欧洲强国视为一个日渐衰落的国家冶。淤尽管奥斯曼政治精英人物一直没有放弃挽救危亡的努力, 还是未能阻止帝国的衰退。提起奥斯曼帝国, 有许多问题令人迷惑不解。于其一, 奥斯曼帝国是从草原国家发展起来的, 这个帝国不同于其他草原帝国的地方是什么? 奥斯曼帝国长期延续的生命力何在? 其二, 奥斯曼帝国在强盛时期统治着西亚、北非和东欧等广阔地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那么多民族统一在一起,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奥斯曼帝国在解决民族冲突和应付极其复杂的边界冲突方面有没有成功的经验? 其三, 奥斯曼帝国距离欧洲很近(一部分领土在欧洲), 但它接受欧洲的新文明为什么那么迟缓? 某些极其落后甚至野蛮的制度(例如继承王位的新素丹要杀死自己众多的兄弟) 在奥斯曼帝国竟然保存那么久? 其四, 当国家面临危机时, 为什么认识到改革必要性的人相对来说那么少, 改革的阻力那么大? 其五, 奥斯曼政府改革多次受挫, 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精英还要不断改革, 以适应历史发展, 他们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其六, 最高统治者素丹为什么会失去对旧军队的控制? 旧军队竟然能轻易地阻挠改革, 迫使素丹放弃颁布的新法, 甚至废黜素丹。素丹重要的助手大维齐(Veziri 覾zam)盂为什么在改变军队地位和特权方面没有作为? 是不想有所作为, 不愿意改变现状, 还是习惯或传统的限制使他们难以做到? 政府首脑大维齐的地位如此脆弱, 说明政治制度有问题,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七, 奥斯曼帝国衰落过程很长, 迟迟未崩溃的原因, 是不是如欧洲学者认为的那样, 由于欧洲各大国希望在近东“保持现状冶? 可见, 对晚期奥斯曼帝国史的研究, 应有客观的判断。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 研究奥斯曼帝国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当代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地区许多问题的根源, 不得不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期。一方面, 奥斯曼帝国晚期(1792—1918 年) 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改写了近东地区的历史, 因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 其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地缘政治因素和近代国际关系变迁。解剖式地分析晚期奥斯曼帝国与西欧大国关系的演变, 除了揭示奥斯曼帝国从经济依附到国家解体的过程, 还揭示殖民主义者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冶如何处心积虑, 使得奥斯曼政府把主权维系当作比发展经济更紧迫的目标。另一方面, 研究这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发生经济和政治危机的特点, 对于揭示现代以至当代大国政治的某些特殊问题, 可以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本书研究的范围是从1792 年塞利姆三世改革、1798 年拿破仑入侵埃及, 到1918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被协约国占领, 即重点探究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至瓦解的过程, 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之外的其他历史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且引人入胜的叙述,避免任何技术性或格式化的痕迹。 --- 《大河的黎明:尼罗河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有一条生命之源的脉络,它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帝国之一——古埃及。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自公元前四千纪早期王朝的统一,至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的终结,长达三千余年的古埃及历史画卷。我们聚焦于尼罗河谷地,探究这一伟大文明如何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出惊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工程奇迹以及对后世文明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混沌与秩序的诞生(早王朝与古王国时期) 本书的开端,将细致考察尼罗河两岸的部落如何在一系列政治动荡与文化融合中,最终由传说中的美尼斯(或那尔迈)统一。我们不仅描绘早期象形文字的成熟过程,更深入分析早王朝时期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张力。 随后,我们将进入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进步史,而是一场关于“神权政治”理念的构建。我们会详细剖析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孟菲斯的城市规划,以及法老作为“活着的荷鲁斯”所承载的宇宙秩序(Ma'at)的维护责任。我们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组织能力,使得埃及人能够调动资源,完成胡夫大金字塔这样的不朽工程。此外,文本也将关注祭司阶层的兴起及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以及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与权力下放对国家凝聚力的考验。 第二部分:复兴、扩张与宗教革命(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 从中王国时期的重新统一开始,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成熟、更具文学和艺术气质的埃及形象。底比斯(Thebes)成为政治和宗教中心,军事力量开始向南方努比亚渗透。这段时期,我们着重探讨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从《辛努赫的故事》到日常生活的记录,解析埃及人对命运、道德与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思考。 然而,本书的核心之一,是聚焦于新王国——埃及帝国主义的顶峰。从阿赫莫斯驱逐喜克索斯(Hyksos)开始,埃及的疆域首次跨越西奈半岛,直抵幼发拉底河畔。我们将详细分析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战略,阿蒙神殿在卡尔纳克的巨大财富积累,以及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战役中如何通过外交与宣传,巩固其作为“世界主宰”的地位。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莫过于阿肯那顿(Akhenaten)的宗教改革——阿吞神(Aten)的一神论尝试。本书不仅描述了这一激进的变革,更深入探究了其政治动机、对艺术风格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最终在图坦卡蒙时期迅速被逆转的社会阻力。我们探讨,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其核心信仰能在短短十余年内被撼动,又为何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抹除”一个法老的记忆。 第三部分:衰落、融合与终结(晚期、希腊化与罗马时代) 新王国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内部权力分散、资源枯竭以及外部势力(如“海上民族”)冲击的综合结果。我们将研究第三中间期和晚期埃及的政治碎片化,以及波斯人对尼罗河的短暂征服。 随后,亚历山大大帝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本书将详细叙述托勒密王朝的建立。我们分析亚历山大港如何成为古代世界的知识中心——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科学研究的辉煌殿堂。托勒密统治下的埃及,是一个希腊文化与古埃及传统激烈碰撞、融合的熔炉。我们考察希腊化的君主如何巧妙地利用法老的传统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埃及本土祭司阶层如何在这种双重结构中保持其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以克里奥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的统治为终点。通过对她与凯撒、安东尼关系的审视,我们剖析托勒密王朝如何在中东地缘政治的漩涡中挣扎求存。随着屋大维(奥古斯都)在亚克兴角(Actium)的胜利,古埃及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历史画上了句号。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埃及如何被并入罗马帝国,成为“帝国的粮仓”,并分析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历法体系以及建筑技艺如何渗透并影响了罗马世界,直至其最终消亡。 核心议题 本书不仅仅是年代学的梳理,它更致力于探讨几个核心主题:环境决定论(尼罗河对社会组织的塑造)、神权与官僚体系的互动、对外来影响(如努比亚、西亚、希腊)的吸收与排斥能力,以及一个文明对“永恒”的执着追求如何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与建筑遗产之中。通过整合考古学发现、碑文解读和经典文献,我们试图重现一个真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古埃及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名字来看,它似乎聚焦于一个极其敏感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期。我个人对帝国晚期权力结构的演变很感兴趣,特别是苏丹权力的消长,以及新兴的军事和官僚精英阶层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旧有权力基础的。我猜测,书中一定有大量篇幅来探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崛起及其政治理念。这群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后来的政治实践之间,是否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是如何处理与旧有保守势力,以及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最终导向帝国的终结。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精英群体内部派系斗争的深入洞察,比如不同改革派系之间的路线分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那种从内部视角审视权力更迭的叙事,远比单纯从外部观察要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质感,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中东地区近代历史的书籍,因为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特别感兴趣。翻开目录,发现涉及的跨度相当大,从拿破仑入侵埃及到一战爆发,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各种帝国间的博弈、内部的改革与反抗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锅沸腾的历史汤。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对奥斯曼帝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反应做出深入的剖析,尤其是那些关于现代化努力的细节。例如,坦志麦特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帝国的核心结构,那些引入的西方法律和教育体系是如何在传统的伊斯兰社会中落地生根,或者说,水土不服的。如果能有详尽的案例研究来支撑观点,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个特定省份在改革浪潮中的具体表现,或者某个特定社会阶层对新思潮的接受程度。光是想象这些复杂的关系网,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次漫长而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质量也没得说,看起来就是那种值得收藏的学术著作。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民族主义在非西方世界的兴起问题,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过程无疑是这方面最关键的案例之一。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对“泛突厥主义”和“奥斯曼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构建尝试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批判性分析。要知道,在帝国末期,到底是旧有的宗教和王朝认同更具粘性,还是新的、基于语言和种族的民族主义思潮更具颠覆性?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权衡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社会动力。如果书中能够引用大量一手档案,比如当时的官方文书、私人信件或者报刊杂志上的论战记录,那就太棒了。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角落里,那些生动的细节才能真正还原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贴上“衰落”或“转型”的标签。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让人感到它的分量非同一般,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梳理史料时下了极大的功夫。我个人对奥斯曼帝国晚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西化”尝试非常着迷,因为这些领域的变革往往是社会深层心理转变的晴雨表。我尤其关注那些技术官僚阶层是如何试图将西方科学知识体系移植到奥斯曼的教育机构中去的。这其中必然充满了张力和误解。例如,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是如何与传统的宗教医学观念相冲突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传统文官的期待有何不同?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过程,揭示出“现代化”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本土化的适应与抗拒,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种对文化和知识领域深层互动的关注,往往比单纯的政治史叙事更能揭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长时段的研究往往抱持着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因为它需要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史料的精深驾驭。我对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治理模式及其最终瓦解的过程特别关注,毕竟,巴尔干的民族冲突和领土争端对后来的欧洲历史格局影响至深。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帝国在面对持续不断的民族独立运动时,其统治逻辑和安全策略是如何调整和失败的。有没有关于中央政府如何应对地方割据和军事叛乱的具体策略分析?例如,在某个特定危机时期,伊斯坦布尔采取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的动员或安抚措施?如果能结合军事史、外交史和族群关系史的视角,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该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在内外部压力下,逐步丧失其维系能力的。

评分

双十一一起买的书,几大箱慢慢看

评分

对于增强我晚期奥斯曼历史的了解有不小作用

评分

比较专业的书,慢慢研读吧

评分

双十一一起买的书,几大箱慢慢看

评分

比较专业的书,慢慢研读吧

评分

通本书都是泛泛而谈,完全辜负了“研究”二字。

评分

学习

评分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和收藏,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