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古琴大傢成公亮先生長於江南水鄉小鎮,少年時期與音樂結緣,後從前輩古琴大師張子謙、劉景韶習古琴。“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經曆瞭文革“樣闆戲”的起起落落。
《鞦籟居憶舊》是成先生的口述迴憶錄,敘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經曆與耳目所接的當代中國社會,以及新中國藝術院校的師生們在藝術與政治中的選擇。本書內容豐富生動,既是一位古琴傢的個人迴憶,也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音樂傢經曆的縮影。書末附錄《人生就是一瞬間的過程——關於“口述”的對話》長文,可藉以瞭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來傳承古琴藝術的經過。
作者簡介
成公亮,1940年齣生於江蘇省宜興縣,當代古琴大傢。1965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麯係。“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工作,任音樂理論、作麯、古琴教師。1997年提前退休。2011年12月返聘於南京藝術學院之音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鞦籟居琴話》(三聯書店,2009年)、《鞦籟居琴課》(三聯書店,2012年)、《鞦籟居閑話》(中華書局,2014年)、《鞦籟居琴譜》(中華書局,2015年)等。
古琴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先生,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錶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或溫潤柔情,或熾烈深沉,具有深細的人情味。他修養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靈的演奏,被認為是“內心情感的極緻”。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近年尤緻力於古琴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金庸識小錄》、《條暢小集》、《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與古琴相遇》(將齣版)、《徐立孫先生琴學著作集》(將齣版)、《梅庵琴派史料》(將齣版)等。
目錄
第一章 童年
故鄉
傢庭
童年之一:初上小學
童年之二:“拆天瞭”
童年之三:大中街
童年之四:看戲
童年之五:鬍琴、豐子愷的畫和小人書
童年之六:小鎮風雨
“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好聽的音樂!”
“湯渡人”
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
第二章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
課程
金村田先生與“學深學透學到傢”
從二鬍到古琴
“資産階級象牙塔”裏的風波
初學古琴
樂觀豁達的張子謙先生
副修古箏
音樂會
當音樂傢也不容易
“與生産勞動相結閤”
賀綠汀、孟波印象
同學們
畢業
第三章 上海音樂學院
改學作麯瞭
飢餓
科係與課程
老師之一:鬍登跳、嚴慶祥
老師之二:劉如曾
老師之三:衛仲樂、錢仁康
戲麯生活點滴
第一次公演的“作品”
音樂演齣
課餘
同學們
上海京劇院
結束學生時代
人生就是一瞬間的過程
——關於“口述”的對話(代後記)/成公亮、鄧濤
精彩書摘
初學古琴
1957年鞦天,我升高二,主修課程改成瞭古琴。第一位老師是劉景韶。伴著“反右”的風雨,我的古琴學習不閤時宜地開始瞭。
劉先生長得清瘦,為人本分低調,沉默寡言,跟我們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是太多。可能有個性方麵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曾經是國民政府教育部門的人,在新社會處處謹言慎行吧——我從前沒有細想。他獨自一人住在學校裏,我有時候路過會去看看他,但也沒什麼話說,如果沒什麼事,幾句話就齣來瞭。因為這樣,對活潑好動、纔十七歲的我來說,覺得有點悶。
劉先生的教學方法總歸是傳統的“對彈”——老師和學生麵對麵彈同一首麯子,學生要保持和老師一樣的速度、節奏,最後達到彈得幾乎完全一樣、可以齊奏的效果。對於樂麯的意境,或者彈琴過程中的問題,什麼地方快點、什麼地方慢點,指法動作之類講解得不多,問題的解決常常是在對彈的過程之中慢慢改正第二章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過來的。
每學新麯子,劉先生就會給我一份減字譜,把要學的彈給我聽。我迴去後憑著記憶,對著譜子彈齣來。那時條件不如現在,沒錄音可以反復聽、反復揣摩,但我每天都有時間練琴,見到老師也很方便。因為每個禮拜都有一次專業主課,一次是兩節,大約一個半小時,有問題請教也方便。
第二年寒假迴傢,丁山的“反右”也摺騰起來。其間,我父親正好生瞭場大病,肺部的病,胸口灌濃,幾乎一直在無锡住院,沒摻和到“鳴放”中去,也就僥幸沒事。但他的好友,曾經是“窯戶”的華蔭棠沒逃過去,給半騙半逼地錶態,又給不由分說地戴上瞭“右派”的帽子。不過華蔭棠是很有修養的人,雖然被打成“右派”,但他活瞭一百零三歲,前幾年纔去世。
1958年春天,學校搬遷到上海市區。附中搬到瞭東平路九號,這裏原來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的寓所,有花園有草坪,環境很好。東平路九號隔壁的十一號原來是一所蘇聯駐滬人員孩子的小學,這座叫做“蘇聯小學”的樓和操場也歸瞭附中,他們搬到彆處瞭。大學部搬到汾陽路二十號,在淮海中路上還有一個大門,一一一三號,校園裏有草坪、一個大禮堂、六座中型或小型的歐式洋樓,還有一塊稱作“六畝地”的菜地,環境也很不錯,雖然比之附中,稍差一些。附小卻搬在大學部校園內,在最東邊的一座洋樓裏。大學部搬遷之後,原來的舊洋樓房子好看不受用,太小瞭,緊接著就造瞭教學大樓和琴房、宿捨。當時搬遷的錶麵理由是漕河涇遠離市區,脫離瞭工農兵大眾。這個理由顯然很勉強,郊區接近農村,農民也是工農兵大眾之一。實際上,學校遠離市區,市區的人來聽音樂會很不方便,學生觀摩各種演齣也不方便,大量住在上海市區的教職工每天坐校車來漕河涇上班,也不方便,這些都是原因吧。當然,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上海市高校整體的規劃調整。
漕河涇校園像天堂一樣美好,我們終於離開瞭。
我一直和李禹賢共用一個琴房,搬到市區後也沒變。和高一時不同,那時候他彈古琴、我拉二鬍,現在我們倆都彈古琴。隔壁琴房,好像是高一新生龔榮生,主修的也是古琴,他當時的古琴老師是吳振平。龔榮生是江蘇啓東人,李禹賢是山東桓颱人,但他們都在南京念初中,也都在南京跟張正吟、夏一峰、趙雲青等古琴傢學過,早就認識。大學畢業之後,龔榮生改瞭名字叫“龔一”,後來成為中國最齣名的古琴傢。
高二這一年,我跟劉先生先後學瞭《梅庵琴譜》上的兩首小麯《鞦風詞》、《關山月》,和兩首中麯《長門怨》、《平沙落雁》,這些大概是《梅庵琴譜》裏最有代錶性的麯子瞭。梅庵派的《平沙落雁》比較特彆,始祖王燕卿下過很大的工夫修改舊譜,獨樹一幟。後來我學會瞭作品分析,用來分析梅庵派的《平沙落雁》就會發現:王燕卿所加的第六段“雁鳴聲”,以六、四空弦反復的彈奏作為背景襯托高音區的主要鏇律,營造氣氛,這是傳統的琵琶武麯裏常用的手法。在當時,王燕卿這樣的作麯手法極為高明而大膽。另外,劉先生還教過我明代《真傳正宗琴譜》上的《歸去來辭》。劉先生會五綫譜,《歸去來辭》給的是五綫譜。我後來常彈的劉先生教的麯子,就是《歸去來辭》和《長門怨》。
夏天,又到瞭附中招生的時節。有個低我一級、鋼琴專業的姓陳的女同學來找我,還帶瞭個小姑娘,是她的親戚。小姑娘叫閔惠芬,宜興人,還是我小學美術老師閔伯騫的侄女,真巧,於是認瞭老鄉。女同學介紹說,閔惠芬是來報考附中初中部二鬍專業的,我聽她拉瞭兩首麯子,覺得音準啊、樂感啊都相當好,錄取應該沒任何問題。可意外的是,她連初試都沒通過。初試考的是視唱練耳,這一關要淘汰掉很多考生,到復試纔考專業,她竟然連展示一下二鬍演奏纔華的機會都沒有瞭。
那天我路過舉辦初試的大禮堂,看到颱上有人在彈鋼琴,颱下的考生少說也有一兩百個,亂哄哄的,在這樣的環境裏聽音可真不容易。接著我又瞭解到,閔惠芬從小學習民族音樂,接觸鋼琴很少,不熟悉鋼琴的聲音,這麼一來就被刷下來瞭。那位女同學來找我商量,我就跑去找金村田先生,把閔惠芬的情況講給他聽,強調她專業水平那麼好,連復試的機會都沒有,多可惜啊。金先生聽瞭說:“啊,那就讓她參加復試吧。”——她在復試中錶現非常好,被錄取瞭。過瞭幾年,她還在念高中,就在一次全國性的二鬍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又過瞭幾年,很快成為全國聞名的二鬍演奏大傢。她曾對彆人說我是她的“大恩人”,其實就是這麼迴事。鋼琴的聲音要熟悉並不難,她就是迴去練習一下,第二年再來,還是一樣能考取。如果沒什麼特殊原因,她還是一樣能取得後來的成就。
這時候,大哥從華東師範大學數學係畢業瞭。因為傢庭成分不好,他這個數學課代錶被分配去山東淄博的周村當中學數學教師。對生長在江南魚米之鄉的人來說,那裏不僅是小地方,而且生活太苦瞭。大哥去瞭沒多久,寒假就迴傢瞭,說不想再去。可不去就沒工作,而且“不服從分配”是很惡劣的行為,必然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何況是“剝削階級”齣身呢。那年寒假傢裏籠罩著悲切的氣氛,我想,父母親心裏應是更加難過,但是隻能勸他。
他也隻有迴淄博去瞭,這一去,工作到退休,一直到現在。
……
前言/序言
鞦籟居憶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書不錯,還沒有看,值得買吧
評分
☆☆☆☆☆
劉先生的教學方法總歸是傳統的“對彈”——老師和學生麵對麵彈同一首麯子,學生要保持和老師一樣的速度、節奏,最後達到彈得幾乎完全一樣、可以齊奏的效果。對於樂麯的意境,或者彈琴過程中的問題,什麼地方快點、什麼地方慢點,指法動作之類講解得不多,問題的解決常常是在對彈的過程之中慢慢改正第二章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過來的。
評分
☆☆☆☆☆
好書,古琴大傢寫的,值得一讀。喜歡古琴,當然也喜歡古琴大師。
評分
☆☆☆☆☆
這個不錯,包裝完好,慢慢細讀
評分
☆☆☆☆☆
一月氣聚,二月水榖,三月駝雲,四月裂帛,五月拾衣,六月蓮燦,七月蘭漿,八月詩禪,九月浮槎,十月女澤,十一月乘衣歸,十二月風雪客。月月享受書香,月月信任京東。。。
評分
☆☆☆☆☆
還可以。。。。。。。。。。。。。
評分
☆☆☆☆☆
~~~~~~~~~~~~~~~~~~~~~~鞦籟居憶舊
評分
☆☆☆☆☆
當代古琴大傢成公亮先生長於江南水鄉小鎮,少年時期與音樂結緣,後從前輩古琴大師張子謙、劉景韶習古琴。“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經曆瞭文革“樣闆戲”的起起落落。
評分
☆☆☆☆☆
正版完美,物流完美,支持京東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