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分为《基础学分册》、《临床治疗学分册》、《朱氏头皮针治疗区定位彩色图谱》三部分。
《基础学分册》介绍朱氏头皮针特点,治疗区定位、功能、主治,操作手法及特殊技巧、导引吐纳在头皮针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以及朱氏头皮针的理论基础和机制探讨。在临床运用方面,尤其对危、急、重症的治疗,要求达到“针到、意到、气到、导引到、效果到”的“五到”目的。改变人们误以为针灸只能治慢性病的局面,使之恢复到自《灵枢》、《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乃至清初,针灸一直是治疗急性病症的主要医疗手段。“一针、二灸、三用药”是当时名医济世救人的座右铭。
《临床治疗学分册》包括:急诊治疗,脏腑证候与疾病治疗,神经、精神与心身疾病治疗,专题病例介绍。
1.急诊治疗主要介绍朱氏头皮针、体针及其他微刺疗法,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着重介绍临床常见急诊症状、急性疾病的针灸医学紧急处理。包括:昏迷、休克、抽搐、眩晕、急性疼痛、急性瘫痪、急性血证、精神失常等急症,以及发热、哮喘、心悸、黄疸、二便异常、过敏反应、眼科急症、耳和咽喉科急症、中毒及触电,产力异常和无痛分娩等内、外、妇、儿及五官科常见急症处理。最后附带介绍针刺麻醉技术。
2.脏腑证候与疾病治疗以人为本,从整体观出发。针对症状、症候群与疾病的关联,由宏观到微观,由局部到整体,进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兼顾全面的症一证一病的鉴别与诊断。
在治疗上,以症带证,以证带病。随症配穴,见证选法,治病导引。这是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
3.神经、精神与心身疾病治疗以朱氏头皮针为主要医疗手段,专门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与疾病的治疗。鉴于目前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易诊断、难治疗”的普遍看法,令很多医师不愿从事神经内科工作。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朱氏头皮针”配合导引手法,治疗神经系统病症有一定效果。笔者希望为神经精神科病症的治疗,提供多一项医疗手段,给患者多一点希望。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头皮针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朱氏头皮针的特点
一、理论特点
二、定位特点
三、操作特点
四、治疗特点
第三节 朱氏头皮针临床疗效机制初探
一、经络作用
二、手法与导气的作用
三、生物电磁波效应
四、板块效应
五、神经、体液、激素效应
六、头皮区全息胚理论
七、心理效应
第四节 朱氏头皮针的适用范围
第五节 朱氏头皮针的未来前景
第二章 朱氏头皮针治疗区定位、功能与主治
第一节 朱氏头皮针治疗区定位原则
第二节 朱氏头皮针治疗区定位、功能与主治
一、头面区
二、上焦区
三、中焦区
四、下焦区
五、巅顶会阴足踝区
六、肩区
七、臀区
八、颈项区
九、背区
十、腰区
十一、骶区
十二、上腹区
十三、下腹区
十四、额颞区
十五、耳颞区
十六、枕颞区
十七、枕区
十八、上肢区
十九、下肢区
第三章 朱氏头皮针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核心
一、阴阳学说
二、脏腑学说
三、经络学说
第二节 解剖生理是临床实践的基础
一、头皮的解剖生理
二、颅骨的解剖生理
三、脑的解剖生理
四、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五、脑与五脏的关系
第四章 朱氏头皮针的操作技巧
第一节 操作基础知识
一、针具
二、体位
三、消毒
四、进针
五、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精彩书摘
《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基础学分册》:
我曾著文《呼吁书——为祖国医药宝贵遗产之一:针灸呼救!》发表于1981年1月18日《中国健康报》:“‘一根针、一把草’把针灸疗法推向了全民普及的高潮,同时也大大削减了针灸医学的理论性、技术性、科学性。把针灸医学贬低为一味甘草、一片阿司匹林的止痛剂,轻巧容易。当时,许多医院把年老、体弱的护理人员安排到针灸科工作,针灸科成了待退休的过渡科室。”
头针或称头皮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由于研究者的医学背景不一,理论基础不同,而形成多个学派。有些选用头部经络腧穴为重点,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和解说机制;有些以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区为依据。最先被编入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的头针疗法,是得力于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行政领导的支持,并获得陈克彦等赴山西协助总结、整理而成的。严格来说,头针、头皮针、头穴透刺和“头穴国际标准方案”,都不是哪一个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脑、神经、经络和脏腑等理论指导下的集体智慧结晶。
笔者自1965年起,一直担任刺灸法的教学、临床和研究工作。凡涉及的各种古典针法与刺法,以及与针灸相关的各种疗法,均须通过自己临床实践后,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1965年初,我参加了贵州省首批巡回医疗队,下乡半年,返回后又被省调去编写“半农半医教材”,直至“文革”开始。此段时期对我来说,不但是一个实践机会,亦是一个大好的学习机会。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初起停职,继而边受审查、边看病,反而成全我更全面涉猎针灸医学,从传统体针到微针,从电针、水针到各种针刺手法,从慢性病到各科急症,从一般止痛到针刺麻醉。1967年下半年起,我组织成立“六二六医疗小分队”,推广新针疗法,并开始于临床广泛运用新针、耳针、面针、鼻针及埋线、结扎等疗法。至1969年7月起,在贵州多个医院单位开展针刺麻醉工作,应用体针、头穴透刺、鼻穴注射、耳穴注射及耳根麻醉,均取得一定疗效。但我真正对头皮针感兴趣,是受上海汤颂延老师的影响。1972年6月,汤老师到贵州巡回医疗,我请他到贵阳见面,谈起针灸问题时,他告诉我,在农村有一妇人因心功能不全,出现意识障碍。当时无药物,离县城又远,无法送院,唯有用针刺抢救。他用两个穴位(百会、神庭),捻转结合提插手法,运针20分钟后,患者神志清醒,心率整齐,令他感到惊奇。他嘱我对头部腧穴多加研究运用,并说他正在整理头穴应用的一些数据。我是当时国内培养的首届针灸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以中医古典理论为主要基础的,得益于陆瘦燕、杨永璇、裘沛然、吴绍德、汤颂延、李鼎、华延龄等前辈老师亲自授课和临床带教,为我打下坚实的传统针灸理论与临床基本功,经络学说和古典针法操作都深深印在脑海。当汤老师要我专注头穴应用后,临床上我就改以头部经穴透刺为主,并逐渐将《黄帝内经》刺法、《金针赋》手法等,运用到头穴透刺中。当时我把它命名为“头穴透刺疗法,,。1975年我到上海去拜会汤老师,他告诉我《汤氏头针》已完稿,等出版后会送我一本,同时还告诉我在头针治疗中发现一个区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他把它定为”静区“。可惜不久获知汤老师仙逝,其书稿亦被他焚毁,实令人惋惜!
1984年秋,我应邀出席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头穴、耳穴制定国际标准方案讨论会“。陈克彦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针法研究室主任、全国头皮针协作组组长)在王雪苔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的协助下,提出集各派之长为统一方案。会议中虽然发生很多争论,但最终通过了由我通宵执笔书写的会议纪要,将14条标准治疗线正式定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初稿仅有”定位“标准,但呼吁各家代表回去后继续进行探索,以各人的临床经验与之对比及补充,务使此方案更完善。
我自昆明返回杭州后,为了验证标准方案的实效性,开始纯粹用头皮针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皆取得满意疗效。于1984年12月举办浙江省首届头皮针学习班,以介绍标准方案为主。1987年我在《江苏中医杂志》发文报道”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时,就结合了个人经验,增添了”主治“与”操作手法“两项内容。后来在《中国头皮针》一书中再增加了”功用“一项,并对头皮针学术流派作了首次简要介绍。
从标准方案发展到别具风格的朱氏头皮针,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一天,我到一名脑出血15天的患者家中应诊,因房间非常狭小,难以在床上从卧位施治。于是将患者扶坐在床边,倚靠在学生助手身上,进行头穴透刺。10分钟左右,学生因体位不适而转换位置。这时候,我们发觉患者原先歪倒的身体,在失去依靠的情况下,居然自己坐正了。我很惊奇,便叫学生一起扶患者站起来试试。刚开始是完全倚靠在我们身上,但过了几分钟,患者可以用右手扶住床边的柜子站住了,而且有想走路的冲动。在一手扶柜,另一侧被保护下,患者竟然步行了十几步。经过3次治疗,患者就能自己到医院复诊。这个经验给我启发甚大。自此之后,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我都会配合运动。其后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并根据”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原理,渐渐将头皮针与导引密切结合而应用至今。
以后,在国内各地多次举办头皮针学习班,带领学员现场示范治疗各科急慢性患者,皆要求现场见效。由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就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浙江省电视台、杭州电台和上海电视台均作专题新闻报道。使我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很多当时的学员,在我出国之后,均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知名头皮针专家,有的还著书立说,为传布头皮针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前言/序言
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基础学分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非常给力!朱氏头皮针经典!
评分
☆☆☆☆☆
《基础学分册》介绍朱氏头皮针特点,治疗区定位、功能、主治,操作手法及特殊技巧、导引吐纳在头皮针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以及朱氏头皮针的理论基础和机制探讨。在临床运用方面,尤其对危、急、重症的治疗,要求达到“针到、意到、气到、导引到、效果到”的“五到”目的。改变人们误以为针灸只能治慢性病的局面,使之恢复到自《灵枢》、《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乃至清初,针灸一直是治疗急性病症的主要医疗手段。“一针、二灸、三用药”是当时名医济世救人的座右铭。
评分
☆☆☆☆☆
国之瑰宝
评分
☆☆☆☆☆
《朱氏头皮针医学实践丛书》分为《基础学分册》、《临床治疗学分册》、《朱氏头皮针治疗区定位彩色图谱》三部分。
评分
☆☆☆☆☆
还不错,了解了解。
评分
☆☆☆☆☆
不错
评分
☆☆☆☆☆
难得的好书,论述简明扼要,强烈推荐针灸爱好者阅读
评分
☆☆☆☆☆
不错
评分
☆☆☆☆☆
难得的好书,论述简明扼要,强烈推荐针灸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