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末黎庶昌、楊守敬輯刻的《古逸叢書》收集了一批保存在日本的珍稀漢籍,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古籍叢書,迄今仍爲學界廣泛利用。本書考察了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所藏的《古逸叢書》現存板片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一些藏書機構的相關藏書,基本釐清了《古逸叢書》編印的緣起經過、各次印本、底本狀況以及對底本的校改等問題。
内容简介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作者简介
马月华,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毕业。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对于古籍版本学较有研究。
目录
前言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角度
三、研究現狀
第一章黎庶昌、楊守敬與《古逸叢書》
第一節黎庶昌和他的藏書
一、黎庶昌生平
二、黎氏藏書
第二節楊守敬和他的藏書
一、楊守敬生平
二、楊氏藏書
第二章《古逸叢書》的刊刻及印本
第一節《古逸叢書》刊刻經過
一、訪書準備
二、選擇底本
三、校正底本
四、刊刻方式
五、關於刻工
六、審定校樣
第二節《古逸叢書》的印本
一、日本單行本
二、日本彙印本
三、上海縣署印本
四、蘇州書局印本
五、曹允源補刻印本
六、影印本
第三節刊刻《古逸叢書》的遺憾
第三章《古逸叢書》各書底本
第一節以刻本原本爲底本
一、詳注本《廣韻》
二、《太平寰宇記補闕》
三、《周易》
四、《楚辭》
五、略注本《廣韻》
六、《論語集解》
七、《孝經》
八、《韻鏡》
九、《急就篇》
第二節以刻本的影抄本或傳抄本爲底本
一、《爾雅》
二、《穀梁傳》
三、《荀子》
四、《尚書釋音》
五、《姓解》
六、《史略》
第三節以舊抄本爲底本
一、《玉燭寶典》
二、《琱玉集》
2/《古逸叢書》研究
三、《日本國見在書目》
四、《漢書》
五、《碣石調》
六、《天台山記》
第四節以拼配之本爲底本
一、《莊子》
二、《玉篇》
三、《文館詞林》
四、《杜工部草堂詩箋》
五、《老子道德經》
第四章《古逸叢書》校勘研究
第一節黎庶昌的校改
一、詳注本《廣韻》
二、略注本《廣韻》
三、《杜詩》
第二節楊守敬説明的校改
一、《莊子》
二、《論語集解》
三、《姓解》
四、《史略》
第三節未作説明的校改
一、《爾雅》
二、《周易程傳》
三、《玉篇》
四、《太平寰宇記補闕》
五、《穀梁傳》
第四節楊守敬説明不改但實際有校改
第五節未作主觀校改的例子
目録/
一、《急就篇》
二、《孝經》
三、《天台山記》
四、《碣石調》
總結
附録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楊守敬日本訪得之書
附録二《古逸叢書》各書底本存佚表
附録三《天台山記》文本特點
一、《天台山記》的旁注
二、《天台山記》的衍文誤字
三、《天台山記》的俗字和習慣用字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古逸丛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评分
☆☆☆☆☆
评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本课程的名称叫“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其名称,就与我们熟悉的大多数专题课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还不在于名称的涵盖大小问题,更在于这个题目指明了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差异与空间结构,而不是一个专业领域(如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之类)。或者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门课显然有点特别,所以我想对课程开设的想法作一点交代。
评分
☆☆☆☆☆
书不错,就是每次都用纸袋,书都磕坏了
评分
☆☆☆☆☆
之所以想起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最初的动因是我看到一份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表,比如,1976-1977年度开讲的课程是:“中国17世纪一名具有现代思想的人——刘献廷”,以及“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最早反应”;1977-1978年度,他接着讲“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续),又开了一门“传教士写的首批中文著作”;1978-1979年度,他开讲“王夫之著作中的历史与政治”,以及“中国的自然哲学——张载的《正蒙》”。显然,这些都是专题性课程,而且研究性很强。我一直在设想,我们有没有可能开设这样的专题性课程?这可能不太适合本科生教学,但我想值得尝试一下。这不仅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评分
☆☆☆☆☆
不错不错。
评分
☆☆☆☆☆
一直想买这本书,本地新华书店一直没有,在京东买到了,很开心
评分
☆☆☆☆☆
帮朋友买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