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正银,黄英豪 著
图书标签:
  • 冻害
  • 渠道
  • 咸寒区
  • 农业气象
  • 灾害评估
  • 农业技术
  • 水利工程
  • 防灾减灾
  • 农田管理
  • 灌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9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2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针对我国新疆北疆等咸寒地区的输水渠道冻胀问题,通过现场调研总结了渠道冻害的主要破坏形式,明确了渠道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了咸寒区冻结渠基土的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研发了可模拟渠道冻胀的离心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大型离心物理模型试验,对渠道冻胀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渠道冻胀的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研究,提出了渠道冻害的防护和修复技术;介绍了咸寒区渠道冻害的处治技术实例,并总结了渠道冻害的处治模式;最后介绍了目前长距离调水工程在冬季运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解决对策。

目录

第一章 咸寒区渠道冻害状况
1.1 我国冻土及冻害概述
1.2 咸寒区渠道冻害类型
1.3 咸寒区渠道冻害破坏形式
1.3.1 混凝土衬砌渠道
1.3.2 砌石衬砌渠道
1.3.3 沥青混凝土防渗渠道
1.3.4 膜料防渗渠道
1.4 咸寒区渠道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1.4.1 渠基土自身的性质
1.4.2 温度条件
1.4.3 水分条件
1.4.4 渠道的走向
1.4.5 荷载压力

第二章 咸寒区渠基土冻结力学特性
2.1 渠基土盐冻胀变形特性
2.1.1 试验方法和方案
2.1.2 干密度对冻胀变形的影响
2.1.3 硫酸钠含量对冻胀变形的影响
2.1.4 含水率对冻胀变形的影响
2.1.5 饱和土体的冻胀变形
2.2 冻结渠基土强度特性
2.2.1 试验方法和方案
2.2.2 温度对渠基土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2.2.3 干密度对渠基土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2.2.4 含水率对渠基土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2.2.5 硫酸钠含量对渠基土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2.2.6 渠基土三轴抗压强度特性

第三章 渠道冻害的离心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
3.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概述
3.1.1 土工离心模拟的基本原理
3.1.2 离心模拟的相似比概述
3.1.3 离心模型试验的设备
3.2 渠道冻胀离心模型试验装置的研制
3.2.1 研制的背景
3.2.2 岩土低温离心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
3.2.3 适合渠道冻胀离心模型试验的制冷方式
3.2.4 渠道冻胀离心模型试验装置
3.3 渠道冻胀的离心模型试验
3.3.1 渠道冻胀离心模型装置的调试
3.3.2 渠道冻胀离心模型的离心模型试验
3.4 渠道冻害的现场监测技术
3.4.1 渠道冻害的监测技术现状
3.4.2 渠道冻害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实例

第四章 渠道冻害的防护和修复技术
4.1 渠道冻害的防护技术
4.1.1 回避冻胀
4.1.2 削减冻胀
4.1.3 渠道防渗防冻胀新材料
4.1.4 管理措施
4.2 渠道冻害的修复技术
4.2.1 渠基维修
4.2.2 混凝土衬砌层的维修
4.2.3 膜料防渗渠道的维修
4.2.4 渠道运行中的抢修
4.3 渠道衬砌的机械化施工技术
4.3.1 渠道衬砌施工技术现状
4.3.2 渠道衬砌的施工方法
4.3.3 渠道衬砌机械化施工的主要设备

第五章 渠道冻害处治技术应用实例
5.1 新疆北屯灌区渠道冻害处治技术
5.1.1 北屯灌区概况
5.1.2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措施
5.1.3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应用效果
5.2 内蒙古河套灌区渠道冻害处治技术
5.2.1 河套灌区概况
5.2.2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措施
5.2.3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应用效果
5.3 甘肃景电灌区渠道冻害处治技术
5.3.1 景电灌区概况
5.3.2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措施
5.3.3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应用效果
5.4 渠道冻害处治技术应用模式
5.4.1 基土置换技术的应用模式
5.4.2 渠道保温技术的应用模式
5.4.3 渠道排水技术的应用模式
5.4.4 防冻胀结构形式的应用模式
5.4.5 渠道冻害综合处治技术的应用模式

第六章 渠道的冬季输水
6.1 渠道冬季输水面临的冰问题
6.1.1 河流冰问题
6.1.2 渠道输水中的冰塞和冰坝问题
6.2 冰期输水模式
6.2.1 冰期输水特性
6.2.2 冰期输水模式
6.2.3 冰盖的分类
6.2.4 动态冰盖形成模式
6.2.5 平封冰盖运行方式
6.3 冬季安全运行对策
6.3.1 工程措施
6.3.2 管理措施
6.4 国内外调水工程冬季运行经验
6.4.1 国内调水工程冬季运行经验
6.4.2 国外调水工程冬季运行经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
  第一章 咸寒区渠道冻害状况
  1.1 我国冻土及冻害概述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壤和岩石(陈肖柏等,2006)、根据冻土存在时间长短,地球上主要分布着两种冻土:一种称为多年冻土,或者称为永久冻土,指两年以上处于冻结状态的冻土,它可以分为两层,表层几米的土层处于夏融冬冻的状态,称为季节活动层或季节融化层,下层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称为永冻层或多年冻层;另一种称为季节冻土,只在地表几米范围内冬季冻结,夏季消融,该层也称作季节冻结层或季节活动层。地球陆地上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占1/5,大致北纬48°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约占世界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的1/10,排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面积约215 万km2,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2.4%、其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多年冻土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其余地区的多年冻土为高山多年冻土。仅地表层冬季冻结、春秋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区,分布在多年冻土的外围地区,遍布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疆域、季节性冻土区以北纬30°以北地区最为突出,特别是我国北方各省区,冻土问题严重,对工程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我国冻土分布简图见图1-1。在寒冷地区,当土的温度低于0℃时,土中部分水冻结成冰,在冻结过程中,由于土中原有的水分和外界补给冻层的水分冻结成冰使其体积增大,从而引起土体体积膨胀,这就是土的“冻胀”、同时,当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时,由于土中冰的融化,造成土体结构的破坏和强度的急剧减弱,使土体在自重下就会产生下沉,即通常所指的“融沉”(Chamberlin and Gow,1979;Peter,1998)。土工构筑物或各种建筑物地基土,因冻结及随后的融化过程所引起的构、建筑物的破坏,称为土冻结作用灾害,简称为工程冻害、寒冷地区的工程冻害通常指的是由于气候的正负交替变化,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改变了原来的环境或地基土的温度状态,造成地基土或土工构筑物冻结时形成冻胀变形灾害;或多冰地基融化,在上覆动静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降或滑塌,从而使构、建筑物的不均匀变形超过其极限允许值而出现破坏的现象、当冻结深度超过0.4m 时,即会呈现出明显的冻结与融化灾害。
  图1-1 我国冻土分布示意图
  在我国新疆、内蒙古、东北、青海等寒冷地区,广泛分布着盐渍土,其地下水为咸水,在低温下土壤溶液中盐分的重结晶作用(Powers,1949;Zchndcr andArnold,1989),使土层孔隙度增大,出现土体的松胀现象,称为盐胀、它使地上的建筑物发生变形,甚至破坏,这就是寒冷盐渍土地区特殊的盐胀灾害(Benavente,2007)、我国冻土灾害和盐胀灾害的分布简图见图1-2。大地在季节冻结及融化过程中,将发生一系列热学、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变化、冻胀和融沉给北方寒冷地区各类工程及其建筑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使其受到各种动力作用而产生不同部位、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冻胀破坏涉及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机场工程、矿山工程、能源工程等建设领域、受地基土冻胀作用而破坏的各类建筑物中,水利工程中的渠道构筑物和衬砌渠道的冻害最为普遍和严重,而其中又以裂缝、沉陷、结构断裂、滑坡等造成的渠道、水闸、涵洞、渡槽、桥梁、挡土墙、土坝护坡、水库溢洪道和各类建筑物进出口护坡等破坏最为突出,冻害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重大经济损失。图1-2 我国冻害及盐害区域分布示意图
  1.2 咸寒区渠道冻害类型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 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1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耕地单位面积水资源占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农业用水是我国的第一大用水大户,2008 年,全国农业总用水量为3664 亿m3,占当年总用水量的62%,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306 亿m3,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0%。我国农业灌溉普遍存在灌溉效率低和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我国渠道输水灌溉的比例很大,输水渠道渗漏是灌溉用水浪费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渠系水利用系数约为0.51,也就是说49%左右的灌溉水在从水源到田间的渠道输水过程中损失掉了,渗漏损失水量相当惊人,提高输水效率是农业节水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在及今后很长时间内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渠道输水形式。目前,我国灌溉渠道总长约450 万km,其中20%为已衬砌渠道,由于已衬砌渠道的冻胀和未衬砌渠道的渗漏,导致灌溉水在输水过程中发生渗漏,其中渠道冻胀破坏是导致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黑龙江省某大型灌区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调查表明,受到不同程度冻胀破坏的就有93 座,占调查工程数的83%;吉林省大型灌区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调查表明,受到不同程度冻胀破坏的占39.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渠道工程有半数以上的混凝土干、支渠均因冻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李方和李万杰,2005;毛文明,2011;李双喜等,2012)、冻胀破坏不仅直接影响渠系水利用系数和渠道的安全运行,而且大大增加了工程维修费用和运行管理难度、寒冷地区,冻结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负温对混凝土衬砌防渗渠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根据负温造成各种破坏作用的性质,冻害可分为冻胀破坏、冻融破坏和冰冻破坏三种类型(何武全等,2012)。
  1)冻胀破坏
  冻胀破坏指渠道基土冻胀和融沉对混凝土衬砌结构的破坏、当渠道基土为冻胀性土,且含水量大于起始冻胀含水量时,在冬季负温的作用下,由于渠道基土中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造成土体膨胀,使衬砌结构隆起(刘西拉和唐光普,2007)、当冻胀变形超过衬砌结构的允许变形时,或因冻胀而产生的冻胀力超过衬砌结构的抗裂、抗拉强度时,衬砌结构就会开裂甚至折断(王晓魏等,2009)、如不及时维修和处理,并继续输水运行,其冻害将逐渐加剧,直至破坏渠道、在渠基土冻结期间,如果地下水位较高,或有其他水源流入渠基,将会有大量的水向冻结锋面转移和结冰,其产生的基土冻胀变形加大,从而使冻害破坏更加严重、在春季消融时又造成渠床表层过湿,使土体失去强度和稳定性,最终导致衬砌体的滑塌(李钦,2011)。
  2)冻融破坏
  冻融破坏指混凝土衬砌材料内部孔隙水的冻融造成的衬砌板破坏(Chamberlain,1989;Othman,1993)、混凝土衬砌材料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又经常处于有水环境中,因此材料内总是含有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在负温作用下冻结成冰,体积会发生膨胀,比原体积增大9%、当这种膨胀作用引起的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时,材料就会产生裂缝、在第二个负温周期中,其吸水性增大,结冰膨胀破坏的作用更为剧烈,经过多个冻融循环应力的反复作用,最终导致衬砌材料的冻融破坏、常见的有混凝土衬砌板表层剥落、冻酥等。
  3)冰冻破坏
  冰冻破坏指冬季输水渠道水体结冰对衬砌结构的破坏、我国寒冷地区大部分灌溉渠道在冬季停止输水,但少数渠道要进行发电供水、工业供水、城市供水等,在负温期间供水时,渠道里的水体常常会结冰,产生冰冻破坏、渠水结冰时,起初只是形成岸冰,在特别寒冷或严寒条件下,岸冰逐渐向渠道中心扩大,逐渐连成一片,最后表面完全封冻、此后,冰冻层逐渐加厚,对渠道衬砌体产生冰压力,造成衬砌体的位移和破坏,或在冰压力和渠基土冻胀力的作用下鼓胀,发生破坏变形、该冻胀破坏的特点是冻胀量大,鼓得高、鼓起的衬砌板下,冬季输水阶段是冰和冻土,春季消融后是稀泥和空洞、同时,当渠水面封冻后,上游漂浮的冰块或冰屑团,部分钻到冰面以下,当来冰量大于排冰能力时,冰块及冰屑就将在某个断面的冰面下积累,减小过水断面,逐渐演变到断面完全被封堵,形成冰坝,即会造成渠水满溢,甚至溃渠事故。
  1.3 咸寒区渠道冻害破坏形式
  我国渠道衬砌与防渗工程常采用混凝土、石料、膜料和沥青混凝土等建立衬砌防渗层,或利用上述材料构成复合结构,达到衬砌防渗的目的、通过对我国典型咸寒区渠道的冻害进行详细调研,总结出渠道冻害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破坏形式。1.3.1 混凝土衬砌渠道
  普通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以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和,经浇筑成型、凝结硬化形成的人造石材、其中,水泥和水构成的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砂的空隙形成砂浆,砂浆包裹石子颗粒并填充石子的空隙形成混凝土、混凝土属于刚性衬砌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较低,并且衬砌板厚度较薄,适应拉伸变形或不均匀变形的能力较差,在冻胀力或热应力的作用下容易破坏,其破坏形式大致总结如下。
  1.3.1.1 鼓胀及裂缝
  在冬季负温作用下,混凝土衬砌板与渠道基土冻结成一个整体,承受着冻结力、冻胀力及混凝土板本身收缩产生的拉应力等,当这些应力大于混凝土板在低温下的极限应力时,混凝土板就会发生破坏、混凝土衬砌板的冻胀裂缝多出现在渠道坡脚以上1/4~3/4 坡长范围和渠底中部,裂缝一般出现在渠道混凝土板水位线附近、我国新疆某大型引水渠道的鼓胀裂缝情况如图1-3 所示。
  图1-3 我国新疆某大型引水渠道鼓胀裂缝图
  冻胀裂缝宽度与基土的冻胀性及其不均匀程度有关、基土冻胀性弱,裂缝窄;基土冻胀性强,裂缝宽,而且将发展成更严重的其他形式的破坏、温度裂缝和拉裂缝一般呈发射状,但这些裂缝往往都与土的冻胀同时发生,因而缝宽亦随之扩大,特别是其中的纵向裂缝常常成为冻胀缝。不论上述哪种形式的裂缝,一旦出现,就难于或不可能在基土融化时完全复原,甚至由于裂缝块间相互挤顶而留下宽缝或局部挤碎、裂缝的出现,不但造成渠道漏水,而且由于泥沙通过裂缝被带入板下,污染垫层,加剧土的冻胀、在逐年冻融循环作用下,裂缝宽度和冻胀累积发展,导致衬砌体破坏越来越严重。
  ……

前言/序言


冰雪疆域下的工程智慧:寒冷地区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构建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广袤的寒冷地带所面临的独特工程挑战,深入剖析了低温、冰冻和季节性冻融循环对各类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和水利系统所构成的严峻考验。我们摒弃传统工程手册的程式化描述,转而采用一种跨学科、系统性的视角,旨在为工程专业人士、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前沿、实用的工程决策支持框架,以确保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基础设施持久安全与高效运行。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冰雪环境下的复杂系统行为”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关注单一结构构件的局部问题。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尺度的分析模型,从微观的土体冻融机理到宏观的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力求揭示冻土、冰雪与工程结构物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 第一部分:寒区环境的本质与挑战的界定 本部分为理解后续技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详细梳理了寒冷气候区划的地理学、气候学特征,并重点阐述了永冻土(Permafrost)的分类、热力学特性及其退化模式。 1.1 寒区环境的多样性与气候趋势 内容涵盖了从极地苔原到高山寒区、从大陆性季冻区到海洋性冰冻区的环境差异。特别强调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敏感区的变化速率和不可逆性对工程规划的冲击。我们引入了“冰冻圈工程敏感性指数(IEPSI)”,用以量化不同地区对温度波动的脆弱程度。 1.2 土体冻融过程的精细化模拟 不同于常规的土力学模型,本章着重于描述霜胀、融沉、冰锥的生成机理。引入了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土水热耦合模型,探讨了水迁移路径、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冻结锋进退速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壤(如粉土、黏土、有机质土)在循环冻融过程中的宏观力学响应差异,为地基处理提供精准的物性参数依据。 1.3 冰雪荷载的动态评估 系统性地分析了积雪堆积、覆冰(Glaze Ice)和霜冻对桥梁、输电线路和屋顶结构产生的静力与动力荷载。本书提供了先进的积雪动力学模型,考虑了风场、地形和雪的粘附性对局部荷载峰值的影响,并针对覆冰导致的电网跳闸风险,提出了基于气象预报的风险预警阈值。 第二部分: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专注于寒冷地区各类核心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特殊要求。 2.1 交通基础设施的低温适应性设计 路面与路基工程: 探讨了无筋化、热力隔离层、以及模块化道面系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新型复合保温材料(如闭孔泡沫玻璃、真空绝热板)在路基下的热力学性能测试与长期效果评估。针对季节性冻土区,我们对比分析了冷拌冷铺技术与传统热拌沥青的耐久性差异。 隧道与地下结构: 深入研究了冻胀对隧道衬砌的内压作用。提出了“被动热平衡”和“主动温度控制”相结合的保护策略,如利用地热交换系统或优化衬砌材料的热阻系数,以维持围岩温度的稳定。 2.2 能源系统与管廊的抗冻保障 输油/输气管道的防冻胀与防蠕变: 详细论述了管道基础的架空设计(Pilings)与通风廊道构建。重点解析了伴生气、冷凝水在长距离输送中引起的“水合物堵塞”风险及预防措施,包括管道伴热系统的能效优化设计。 电力设施的覆冰防护: 评估了传统除冰(机械、蒸汽)和新型主动防冰技术(如电加热涂层、振动除冰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针对变电站的控制设备,探讨了低温下的电气元件性能衰减规律及加固方案。 2.3 水利与市政设施的冰冻防御 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寒区生存的关键。本章详细分析了供水、排水管网在深冻季节的破裂风险。我们对比了深埋法、伴热法、预制模块化管廊的适用性。对于水库大坝,重点探讨了冰塞(Ice Jams)和冰压力对泄洪设施的潜在威胁,以及冰面监测技术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退化风险下的维护、监测与抢修技术 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在寒区尤为关键。本部分着眼于动态环境下的工程健康管理。 3.1 状态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SHM) 本书推崇基于物联网(IoT)和分布式传感器的实时监测方案。内容涵盖了分布式光纤测温(DTS)技术在监测地基热流变化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地基沉降仪和应变计网络对结构潜在破坏的早期识别。我们构建了一套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异常指标库”,用以区分正常季节性形变和病害性退化。 3.2 应急修复与快速恢复策略 针对突发性的结构破坏(如严重融沉导致的基础失稳),本书提供了快速反应的工程预案。这包括低温下快速凝固的特种混凝土与修补砂浆的选用、临时支撑系统的快速架设规范,以及在极端低温条件下保证抢修人员安全与设备效能的作业指导。 3.3 长期维护与气候适应性规划 强调维护策略应从周期性检查转向基于风险的预测性维护。提出了“气候适应性再设计(Climate-Adaptive Redesign)”的概念,指导工程管理者如何根据最新的气候预测数据,分阶段、有重点地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抗冻韧性等级,实现可持续的工程资产管理。 总结: 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工程问题的修补,致力于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指导工程师如何在冰雪环境这一地球上最具挑战性的自然约束下,建造出不仅坚固,而且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工程奇迹。它是一本面向未来寒区建设者的“工程生存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常年居住在北方农村的农民,每年秋收过后,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冬季来临,我们家的几处灌溉渠道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常年的冰冻,总是出现裂缝,春天灌溉时漏水非常严重,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农作物的生长。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它可能讲的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渠道会冻坏,是不是因为我们用的材料不好,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我们农民自己就能操作的办法来修复或者加固渠道,让它们在冬天不容易坏?比如,有没有什么便宜又好用的材料可以用来填补裂缝,或者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保护渠道不被冻裂?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做,才能省钱又省力地解决这个问题,保证明年的灌溉顺畅。如果能讲清楚这些,那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就太有用了。

评分

最近我对与寒冷气候相关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比较关注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看待“冻害”这一现象的。它会不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比如分析气候变化对冻害趋势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创新的、环保的处治技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修补方法?我对于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解决方案非常感兴趣。例如,有没有可能通过优化材料、改变设计,或者利用一些自然界的原理来规避冻害的发生,而不是事后治理?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长期规划和前瞻性设计来减少未来冻害成本的思路。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案例研究的介绍,比如不同地区在应对渠道冻害方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如何在严酷环境下,通过智慧和科技实现工程设施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效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设施非常关注,特别是冬季的寒冷气候对这些设施可能造成的破坏。我们村里的灌溉渠道,每年冬天都会经历冰冻,春天解冻后,常常能看到一些段落出现裂缝、沉降,甚至断裂,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灌溉的效率,维修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非常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冻害?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土壤的成分、含水量、冻胀的机理,以及不同类型渠道(比如混凝土渠道、土质渠道)在冻融循环下的不同表现?我尤其好奇,它会不会提供一些量化的评估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监测温度、湿度等数据来预测冻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如果书里能详细阐述这些科学原理,并辅以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那对我来说将是极有价值的参考,也许能为我们村的渠道维护提供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思路,而不是单纯地等待损坏后再去修补。我期待书中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渠道“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在严酷的寒冷环境中,如何才能让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更具韧性,更持久耐用。

评分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生,对书名《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我了解到在中国北方地区,冻害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棘手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理解冻害是如何发生的,包括它与温度、土壤特性、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复杂关系。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评估冻害风险的各种方法和指标?例如,是否会讲解如何通过现场勘测、数据分析等方式来判断一个渠道段落的冻害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处治技术”。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介绍各种不同的加固、防冻、排水等措施?例如,是否会涉及保温材料的应用、防冻剂的选择、或者新型的排水系统设计?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图表、流程图或者模型来帮助理解这些技术,那将对我学习理解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水利工程的入门宝典,让我能够快速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些我曾经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关于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影响的案例。我是一名对工程风险管理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我认为理解并有效管理潜在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评估”和“处治”这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它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的评估框架,从识别潜在的冻害风险点,到量化这些风险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评估模型或者软件工具非常感兴趣,即使它们是初步的概念介绍。同时,在“处治技术”方面,我期望看到的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除了传统的修补方法,是否会探讨一些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渠道整体抗冻能力的策略?例如,是否有关于智能监测系统、自修复材料或者新型隔热保温技术的讨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的启示,尤其是在应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方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