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亚洲邻区主要地质单元显生宙地层构架与对比研究

中国和亚洲邻区主要地质单元显生宙地层构架与对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小赤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地层学
  • 显生宙
  • 亚洲
  • 中国
  • 地质对比
  • 区域地质
  • 地层构架
  • 地质研究
  • 地质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5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73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亚洲重大地质问题研究系列专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24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才形成的一个大陆,构成亚洲大陆的陆块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所处的地理和大地构造位置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每个陆块上所发育的相对来说各具特色的地层和生物就是它所经历的地质过程的重要记录。因此,通过对中国和亚洲显生宙地层的对比研究将为探讨亚洲大陆在显生宙的发展演化和形成过程提供关键的物质记录,以及对通过这些物质记录的解读所获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已有地层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判断其可靠性,去伪存真,并结合对关键的地区和断代地层、以及对一些关键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以获取对理解和解释亚洲大陆在显生宙发展演化和形成过程的具体信息。然后,理出不通地质单元显生宙地层的序列,做出相应的柱状图,并探讨其间的对比关系。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主要构造-地质单元古生代地层
简述与地层柱状图1
1.1西伯利亚克拉通1
1.2印度克拉通12
1.3中朝克拉通(中朝准地台)13
1.4扬子克拉通(扬子准地台)20
1.5塔里木卡拉通(塔里木准地台)33
1.6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39
1.6.1图瓦-蒙古地块(7-1)39
1.6.2北蒙古-维季姆造山带(7-2)41
1.6.3西萨彦-湖区造山带(7-4)42
1.6.4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7-5)45
1.6.5萨拉伊尔造山带(7-6)47
1.6.6阿尔泰造山带(7-7)50
1.7天山-兴安造山系54
1.7.1斋桑-准噶尔造山带(8-1)54
1.7.2南蒙古-兴安造山带(8-2)58
1.7.3成吉思造山带(8-3)62
1.7.4巴尔喀什-伊犁地块(8-4)66
1.7.5纳曼-贾拉依尔造山带(8-5)70
1.7.6科克切塔夫地块(8-6)73
1.7.7伊塞克地块(8-7)73
1.7.8卡拉套-中天山造山带(8-8)73
1.7.9北天山造山带(8-9)77
1.7.10温都尔庙造山带(8-10)79
1.7.11吉黑镶嵌地块(8-11)80
1.7.12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8-12)82
1.8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86
1.8.1乌拉尔造山带(9-1)86
1.8.2阿赖造山带(9-2)90
1.8.3南天山造山带(9-3)92
1.8.4卡拉库姆地块(9-4)96
1.9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96
1.9.1西昆仑造山带(10-1)96
1.9.2东昆仑造山带(10-2)98
1.9.3阿尔金造山带(10-3)103
1.9.4祁连造山带(10-4)106
1.9.5秦岭-大别造山带(10-5)110
1.9.6苏胶-临津造山带(10-6)115
1.10西藏-马来造山系(滇藏造山系)116
1.10.1松潘-甘孜造山带(11-1)116
1.10.2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11-2)120
1.10.3改则-密支那造山带(11-3)135
1.11滇越-华南造山系138
1.11.1华南造山带(12-1)138
1.11.2钦州造山带(12-2)143
1.11.3右江造山带(12-3)146
1.11.4长山造山带(12-4)150
1.12喜马拉雅造山系150
喜马拉雅造山带(13-1)150
1.13东北亚造山系154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14-1)154
1.14亚洲东缘造山系157
1.14.1锡霍特-阿林造山带(15-1)157
1.14.2佐川造山带(15-2)158
1.15西太平洋岛弧系161
1.15.1日本-琉球岛弧(16-1)161
1.15.2台湾-菲律宾岛孤(台湾东部)(16-2)163
第2章东亚中生代地层表165
参考文献221

精彩书摘

第1章主要构造-地质单元古生代地层
简述与地层柱状图对中国和亚洲构造-地质单元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案。但其中大多数单元的圈定和划分基本相同。本专题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和任务,采用任纪舜等(1999)的构造-地质单元划分方案作为参考(图1.1)。按大单元(代号为整数)将本章分成若干个节,对每个单元按地层顺序由老到新从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到二叠系(P)进行描述,并以柱状图示之。单元中若有进一步划分次一级单元者(代号中有连字符),即视情况对次一级单元的地层发育情况进行文字叙述和柱状图展示。有未涉及的次一级单元,在文字中予以说明其是地质单元里的一些层段缺失,还是未找到某些时段沉积记录的资料。对于上、下古生界选择单元内不同地区作为叙述参考的,也予以说明。
本项工作旨在从宏观上对亚洲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的地层序列进行总结并编制相应的柱状图,为编制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以及了解亚洲不同地区概略的地史发育情况提供地层学方面的资料。依据基本上为所能搜集到的公开出版物、交流文献以及编者个人的实际研究经历和所了解到的区域资料。本章可为读者在宏观上了解亚洲古生代地层分布和岩相变化提供帮助。而要深入了解某一构造地质单元或某一区域的地层发育情况和特点,则需研究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图件及专门的研究成果。
1.1西伯利亚克拉通
任纪舜等(1999)将西伯利亚克拉通划分成西伯利亚地台、阿尔丹(Aldan)地盾及赫斯塔诺夫地块(Stanovoy)(中生代活化带)。西伯利亚克拉通的基底由太古宙和古原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克拉通的大部分地方覆有里菲纪和显生宙的沉积盖层(地台区)。古老的基底仅出露在阿纳巴(Anabar)地盾、阿尔丹地盾、斯塔诺夫地块以及克拉通边缘的隆起和小地块上,如高娄斯特纳(Goloustnaya)隆起、贝加尔(Baikal)隆起、沙里兹拉盖(Sharizlagai)隆起、比卢萨(Birusa)地块、叶尼塞(Yenisey)隆起和坎尼(Kann)隆起等(Gladkochub et al.,2006)。
在此,以西伯利亚地台为例,按系叙述古生代地层的发育情况。
1-1.西伯利亚地台
1-2.阿尔丹地盾
1-3.斯塔诺夫地块(中生代活化带)
2.印度克拉通
2-1.印度地盾
2-2.西隆凸起
2-3.西瓦利克前陆盆地
2-4.孟加拉湾盆地
3.中朝克拉通(中朝准地台)
4.扬子克拉通(扬子准地台)
5.塔里木克拉通(塔里木准地台)
6.印支-南海克拉通(印支-南海准地台)(大部分已消失)
7.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
7-1.图瓦-蒙古地块
7-2.北蒙古-维季姆造山带
7-3.雅布洛诺夫地块
7-4.西萨彦-湖区造山带
7-5.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
7-6.萨拉伊尔造山带
7-7.阿尔泰造山带
8.天山-兴安造山系
8-1.斋桑-准噶尔造山带
8-2.南蒙古-兴安造山带
8-3.成吉思造山带
8-4.巴尔喀什-伊犁地块
8-5.纳曼-贾拉依尔造山带
8-6.科克切塔夫地块
8-7.伊塞克地块
8-8.卡拉套-中天山造山带
8-9.北天山造山带
8-10.温都尔庙造山带
8-11.吉黑镶嵌地块
8-11a.松花江地块;
8-11b.布列亚-佳木斯地块;
8-11c.张广才岭造山带;
8-11d.兴凯地块
8-12.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
9.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
9-1.乌拉尔造山带
9-2.阿赖造山带
9-3.南天山造山带
9-4.卡拉库姆地块
10.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
10-1.西昆仑造山带
10-2.东昆仑造山带
10-2a.加里东带;
10-2b.华力西及印支带
10-3.阿尔金造山带
10-4.祁连造山带
10-5.秦岭-大别造山带
10-5a.加里东带;
10-5b.华力西及印支带;
10-6.苏胶-临津造山带
11.西藏-马来造山系(滇藏造山系)
11-1.松潘-甘孜造山带
11-2.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
11-2a.喀喇昆仑造山带
11-2b.羌塘地块
11-2c.昌都地块
11-2d.金沙江造山带
11-2e.中缅马苏地块
11-2f.澜沧江造山带
11-2g.普洱地块
11-3.改则-密支那造山带
11-3a.拉萨地块
11-3b.改则-那曲造山带
12.滇越-华南造山系
12-1.华南造山带
12-2.钦州造山带
12-3.右江造山带
12-4.长山造山带
13.喜马拉雅造山系
13-1.喜马拉雅造山带
13-1a.喜马拉雅纳布带(推覆带)
13-1b.雅鲁藏布缝合带
13-2.若开造山带
14.东北亚造山系
14-1.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14-1a.华力西带
14-1b.燕山带
14-2.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
15.亚洲东缘造山系
15-1.锡霍特造山带
15-2.佐川造山带
15-3.萨哈林-北海道造山带
15-4.长乐-南澳剪切带
16.西太平洋岛弧系
16-1.日本-琉球岛弧
16-2.台湾-菲律宾岛弧
17.西西伯利亚盆地
1.寒武系
寒武系在西伯利亚有着广泛的分布,尤其在东西伯利亚勒拿河、阿姆加河一带,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顺序清楚,是俄罗斯寒武系建阶和标准的地点(图1.2、图1.3)。下寒武统分为托莫特阶、阿特达斑阶、波托马阶和勒拿阶(狭义)。在阿尔丹河中游,下统几乎全为碳酸盐类沉积,主要为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厚约830m。寒武系与下伏尤多姆组呈整合或平行不融合接触。在阿姆加河,中统阿姆加阶为灰岩、鲕状灰岩、藻灰岩,厚315m;玛依阶为灰岩、藻灰岩、页岩、泥质灰岩,厚度大于200m。上统一般发育不全,仅在其南部Пеледуй和Олекмин地区有所分布,被称为Bepxиленск组,为杂色泥灰岩和白云岩,与下伏的中寒武统有一明显的间断接触。西伯利亚北部和西北部寒武系同样有着广泛的分布,如阿纳巴奥列尼克等地区,主要是碳酸盐沉积,在Haмана河和列拿(Ой-Μуран)河一带,下统含有石膏和岩盐的层位。
图1.2西伯利亚地台古生代地层柱状图
图例见图1.3
在西伯利亚南部安加拉和伊尔库茨克一带,寒武系不但广泛发育,其早寒武世中晚期和中寒武世早期还是重要的膏盐成矿时代,岩盐和石膏层位多、含量大,如Бельск、Оса、Заярск、Жигалово等地,露头和钻井内均可见到。现以Oca为例说明之:① 最下部Ушаков组,为砂岩、页岩、粉砂岩,厚500m以上,与下伏的前寒武系为不整合接触;② Moт组,为白云岩、粉砂岩、泥灰岩,厚400~440m;③ Усoль组,为岩盐、白云岩、石膏,含三叶虫Elganellus,厚800~1100m;④ Бель组,为白云岩、灰岩、石膏、岩盐,含三叶虫Bulaiaspis,厚275~400m;⑤ Булай组,为白云岩,含三叶虫Bergeroniaspis,厚120~160m;⑥ 下中统Aнгар组,为白云岩、石膏、岩盐,含三叶虫Pseudoeteraspis,厚160~300m;⑦ 上统Bepxoлен组,为砂岩、白云岩、泥灰岩,下部也含有石膏,厚500~700m。从以上各个剖面,都可说明寒武系是主要的膏盐矿产层位。图1.3柱状图总图例在阿纳巴背斜四周边缘,最早的早寒武世沉积可能缺失,其底部与前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寒武系(以南坡为例)从下而上可分为:① Чабур组,由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组成,含小壳化石Oelandiella、Aldanella,厚115m;② Пестроцветн组,下部为红灰岩和泥质灰岩,含小壳化石Hyolithes、Micromitra,厚45m;上部为泥质灰岩和灰岩,含三叶虫Hebediscus、Calodiscus、Pagetiella厚70m;③ Кyoнам组,为灰质页岩红色岩系,下部含三叶虫Lermontovia、Micmacca、koutenia、Pagetiella,上部含三叶虫Paradoxides、Oryctocephalus、Triplagnostus,时代为早—中寒武世;④ 中统Оленек组,为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下部含三叶虫Pseudonomocarina、Peronopsis,中上部含三叶虫Centropleura、Dorypge,厚160m;⑤ Зеленоцветн组,灰岩和泥质灰岩,含三叶虫Anomocarina、Phalacroma、Lejopyse,厚300m;⑥ 上统Згян组,为灰岩、砂岩、砾岩,含三叶虫Bolaspidina、Buttsia,厚200m;⑦ Μархин组,为灰岩、白云岩、泥砂质灰岩、砾岩,含三叶虫Pterocephalina、Ptychopleura,厚350m。各统之间基本上皆为连续沉积。
2.奥陶系
该区多数地域森林茂密、沼泽广布,奥陶系主要沿河谷展布,如库柳姆贝河(Kulyumbe)、Moyero河、勒拿河(Lena)、石泉通古斯卡河(Podkamennaya)、下通古斯卡河、维柳伊河(Vilyuy)、安加拉河及其支流,即通古斯卡台向斜东西边缘、伊尔库茨克地区和维柳伊台向斜西南(图1.2)。该区的区域性阶曾划分见表1.1。
表1.1西伯利亚地台奥陶系划分
按Kanygin等(1988)材料,保留着克里沃卢茨克超层和曼加泽伊超层,在多尔鲍尔层之上另立Ketakian超层(实际上原都包括在多尔鲍尔阶之内),下奥陶统未命名超层,直接划分为七个层。Didymograptus bifidus带之底和Pleurograptus linearis带之底用作中统和上统之底界。
西伯利亚地台在奥陶纪时为典型陆表海,浅水相沉积占优势,表现为陆源、陆源-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相交替出现,一般有红层和蒸发岩。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和弗洛期(Florian)的碳酸盐岩以白云岩为主,其上以石灰岩为主。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最好的界限剖面位于库柳姆贝河流域(Kulyumbe)。志留系(S)与奥陶系间存在区域性不整合。地方性局部间断,一般多出现在地台南部安加拉河及勒拿河一带的乌斯季库特组与克里沃卢茨克组之间(即原中、下统之间),勒拿河一带克里沃卢茨克组下部一般含磷灰石结核,似乎间接证明与下伏地层间的间断。而曼加泽伊组多分布于地台西部石泉通古斯卡河及图拉一带。在切尔托夫层中含牙形刺Polyplacognathus sweeti、Phragmodus infexus以及腕足类Atelelasma carinatus、Oepikina tojoni,大致相当Nemagraptus gracilis gracilis带。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相关但不包含您所提及书籍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深入探索地球的演化史:《古地质学与全球地层学:从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地质记录与构造演化》 本书聚焦: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全球地质历史、深入剖析主要地质单元形成机制、并探讨地球关键演化阶段(特别是前寒武纪与显生宙早期)构造与气候变迁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侧重于从宏观的构造背景到微观的沉积学特征,构建一个完整的前寒武纪至新生代地质时间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阐释地球生命起源、大陆漂移、大规模火山喷发以及关键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驱动力。 --- 第一部分:前寒武纪——地球的漫长奠基期(太古宙与元古宙) 本部分深入探讨地球形成初期至复杂生命出现前的漫长地质时期。 1. 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早期水圈、大气演化: 详细分析了太古宙的岩石圈结构,重点阐述了太古宙绿岩带的成因、TTG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早期大陆原型的拼贴与再造过程。讨论了早期地球的火山活动对大气成分的贡献,以及海洋的形成与化学性质,为后续生命演化奠定基础。 2. 元古宙的构造事件与“雪球地球”假说: 全面回顾了元古宙的关键构造事件,包括第一次大规模大陆裂解和后续的“Columbia”超大陆拼合。本章特别关注了斯图特期(Sturtian)和马里诺安期(Marinoan)全球性冰川事件(“雪球地球”)的证据链,包括冰碛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碳同位素负漂移)和沉积环境重建。同时,探讨了氧气含量的关键性跃升(大氧化事件,GOE)的机制、后果及其对深海环境的影响。 3. 前寒武纪末期:埃迪卡拉生物群与复杂生命的萌芽: 系统梳理了埃迪卡拉纪独特的地质记录,详细描述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形态学特征、生态位以及它们在早期生命演化树中的地位。分析了埃迪卡拉纪末期向寒武纪过渡的地球化学信号,为探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启动条件提供地质背景。 --- 第二部分:显生宙早期——生命大爆发与构造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显生宙(古生界)的演化,重点关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古生代大陆汇聚过程以及关键海相沉积序列的研究。 1.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地层学证据与驱动机制: 深入剖析了全球范围内著名的寒武纪早期沉积剖面(如中国澄江化石群、加拿大伯吉斯页岩的层位学意义)。探讨了导致生物形态多样性急剧增加的内在生物学因素(如基因调控、捕食关系出现)与外在环境因素(如海平面上升、营养物质供应、氧气充足)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 2. 奥陶纪至泥盆纪:海相生物礁的繁荣与“五亿年大灭绝”: 详细考察了奥陶纪特有的广阔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分析了三叶虫、笔石和早期脊椎动物(如无颌鱼类)的演化辐射。重点研究了奥陶纪末期(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的首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的地层学证据和可能的触发机制(如冰期与海平面骤降)。泥盆纪则侧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建立,特别是早期维管植物的出现对风化模式和碳循环的长期影响。 3. 石炭纪至二叠纪:盘古大陆的汇聚与巨型煤田的形成: 本章叙述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最终形成超级大陆——盘古大陆(Pangaea)的过程。详细分析了石炭纪巨量陆源碎屑岩和大型煤层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早期森林生态系统(如巨型石松)的特征以及其在碳封存中的关键作用。 4. 二叠纪末期:地球史上最剧烈的生物灭绝事件——“大死亡”的地球化学指纹: 本书对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 Boundary)的火山作用(西伯利亚暗色岩)与环境灾变进行了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通过对界线粘土层中铱、铂族元素异常,以及硫、碳同位素的剧烈变化,重建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如何导致海洋酸化、全球变暖和缺氧环境,解释了此次生物圈几乎完全崩溃的原因。 --- 第三部分:中生代与新生代——龙的时代与现代环境的奠基 本部分着重于古生代之后的陆地与海洋环境变迁,关注板块构造活动对气候和生物群落的塑造。 1. 三叠纪的复苏与侏罗纪的特提斯洋: 分析了生物圈在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后的缓慢恢复过程,以及三叠纪早期极端温室环境的特点。重点描述了特提斯洋(Tethys Ocean)的扩张与闭合过程,以及盘古大陆的裂解如何导致了东特提斯和西特提斯海域的差异化沉积体系。 2. 白垩纪的海洋事件与火山活动: 本章深入探讨了白垩纪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如 Cenomanian-Turonian 海侵事件,OAE 2)的地质记录,分析了大规模洋中脊火山活动与碳酸盐沉积之间的反馈机制。同时,详细考察了白垩纪末期(K-Pg 界线)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撞击物证据、撞击后的全球性环境效应(如撞击冬季)及其对地层学划分的意义。 3. 新生代的地貌塑造与全球气候变冷趋势: 关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全球板块构造对季风系统的重塑作用。重点研究了新生代以来(特别是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的快速气候冷却事件,分析了南极冰盖的最终形成与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地质记录,以及哺乳动物的辐射适应性演化。 --- 结论:地质时空框架的统一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地质学研究中地层学、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相互关联的必要性,强调了建立全球统一地质时间框架的挑战与进展。同时,指出了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如深部碳循环、板块驱动力模型、以及复杂生命起源的交叉研究领域,为地质学、古生物学及相关地球科学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视角。 本书适合对象: 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专业工程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样的区域地质研究著作,往往是国家地质学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一代地质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勘探成果的总结。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或仍在激烈讨论中的地质界线问题的。是采取了当前国际的主流观点,还是基于中国国内的最新证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解释?如果作者能够对这些难点进行公正的梳理和比较,并阐明自己的立场和理由,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总结”层面,而上升到了“引导”和“规范”区域地层研究的层面。期待它能成为未来数十年内,所有从事中国及周边地质研究人员必须引用的权威性参考资料,其影响力和使用频率将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评分

对于我这种偶尔需要查阅特定地层信息的研究生来说,清晰的索引和详细的图件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好坏的关键标准。我设想这部关于显生宙地层构架的著作,其核心竞争力必然体现在其对岩性、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等多种地层学数据进行综合解析的能力上。如果每套地层序列的描述都能附带清晰的柱状图,并且明确标示出其全球或区域性标志层位,那将极大地方便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书中对“对比研究”的深度也令人期待。地层对比不仅仅是寻找相同的化石或岩性,更重要的是理解古环境的演变趋势。我殷切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特定地质时期(比如古生代末期或中生代早期)全球气候或生物大灭绝事件在中国及邻区的具体地层记录,并提供详尽的对比表格,这将是判断其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

评分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感到它蕴含的厚重了。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集大成的著作,能系统梳理出中国这块广袤土地及其周边邻域在地质历史上的脉络。这本书显然试图填补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更像是构建了一幅宏伟的“时间地图”。我期待它能用清晰、严谨的图表和翔实的案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生物学、岩石学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叙事。想象一下,通过这本书,我们或许能更直观地理解数亿年前的海洋如何退去,大陆如何漂移,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山川河流的巨大地质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它对于地质学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地球深层秘密的窗口,承载着对时间尺度的敬畏与探索欲。希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顾及到引导性的叙述,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这份跨越了显生宙的宏大史诗。

评分

我初次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震撼。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地层名称和年代界限,而是试图建立一个更高维度的“构架”体系。这通常意味着作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跨区域、跨大洲的对比工作,将中国地块的演化历史放置于全球构造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关注这类研究如何处理“不整合面”和“区域性地层缺失”的问题——这些往往是区域地质对比中最棘手的部分。如果书中能对不同邻区(比如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边缘等地质单元)之间的古地理联系和构造衔接点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辩证的分析,而不是单向度的描述,即不同地质单元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地质格局。这需要作者对全球地质学的最新进展有深刻的把握,并能巧妙地将这些前沿信息熔铸到中国区域的地层学框架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主题暗示着这是一项耗时多年的系统性工程。我最关心的是作者在处理如此庞大资料集合时,其论述逻辑的连贯性和说服力。显生宙跨越了约五亿四千万年,期间地质环境和构造活动异常复杂多变。一部优秀的区域地质著作,应该能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不同地质时代的主旋律。例如,在划分出主要地质单元后,书中是否能有效地阐释这些单元在古构造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主要的造山带,还是稳定的克拉通?这些“单元”之间的边界是如何被精确限定和追踪的?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最终的结论,更有作者在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过程中所采用的严谨方法论,这关乎到该“构架”在未来是否能经受住新发现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