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7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1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聚焦城市与区域发展
外文名称: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3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新经济地理学是由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开启的一个新领域。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重新发现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之间的内在关联,而经济地理学家力推的制度、文化、关系、演化等转向,则重房了经济地理学与主流经济学和异端经济学之间的竞争和对话。
  《新经济地理学》由中、美经济地理学教授联袂撰写,系统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与方向论争、主要学术思潮和研究流派,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产业集聚与集群、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学习与创新机制、新区域主义与经济整合、服务业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中国区域发展等论题,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
  《新经济地理学》可供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区位、空间与地方
第三节 经济、社会与自然
第四节 技术、制度与文化
第五节 关系、尺度与调节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转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区域地理学范式的建立
第三节 从区域地理学到空间科学
第四节 从空间科学到区域主义
第五节 区域主义的批判与解构
第六节 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
第七节 从“新区域主义”到“新经济地理学”
第八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的方向论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学的三大流派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第四节 结语:经济地理学“三足鼎立”的时代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
第四章 制度转向与新区域主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制度转向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制度转向的内容与特征
第四节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新区域主义”
第六节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化转向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拓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与文化转向
第三节 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的社会文化嵌入
第五节 社会资本及其社会空间过程
第六节 文化经济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关系、演化与新经济地理学的拓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系转向与关系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 演化转向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结语:新经济地理学的问题与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产业区、集群与学习创新
第七章 新产业区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马歇尔及其产业区理论
第三节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发展
第四节 产业区的类型
第五节 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
第六节 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产业集聚与集群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理学与经济学有关产业集聚研究的比较
第三节 关于产业集群的争论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创新与学习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四节 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
第五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第六节 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技术学习与创新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学习与创新重要性的发现
第三节 技术学习与创新的发生机制:地理接近与面对面交流
第四节 技术学习与创新的发生机制:关系接近与“实践社团”
第五节 技术学习与创新的发生机制:制度接近、嵌人、路径依赖与创造场
第六节 学习场与空间创新体系
第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城市一区域发展
第十一章 城市一区域发展中的服务业经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 服务业地理
第四节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新区域主义与区域整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区域整合
第三节 国家内部的区域整合
第四节 区域整合的机制
第五节 知识经济下的区域整合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全球化、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城市世纪与区域世界
第三节 全球城市的思想渊源
第四节 全球城市的研究路径
第五节 重要研究议题
第六节 我国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发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区域差异:跨越收敛与发散之争
第三节 区域发展:制度、区域与嵌入式全球化
第四节 区域重组:杂合经济、边缘化场所与转型制度的局限
第五节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新经济地理学》:
  组织边界内部的学习虽然十分重要,但利用每个机会从市场中学习也是学习不可忽视的环节。比如,一个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向供应方学习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相关设备,也可以通过向顾客学习来发现新市场并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去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因此,一种积极、系统的交易学习,不仅需要努力取得特定时间、地点的经济知识,还需要获得有关产品、工艺和服务具体改进机会的技术知识。在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学习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它不仅能够克服由于距离(包括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等)而带来的不便,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行为者提供超出本地环境的创新思想。特别是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由互惠和相互信任而构成的网络学习构成了知识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与网络学习相呼应,在全球化时代,空间学习的重要性正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地理集中的性质,通过特定的空间学习,行为者更易于获得适用于特定区域的学习创新能力。然而,无论是个人学习、组织学习,还是交易学习、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学习的基础设施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任何层次和环节的学习活动,均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特别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构成的学习活动中,诸如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等组成的学习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因此,学习活动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面的体系,是多种学习形式相互作用、互相补充的产物。
  三、创新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学习经济时代。创新是发现新知识和将已有知识重新组合并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因此,创新必然发生在学习密集的部门和组织,如大学、科研机构、学习型企业等。在创新过程中,学习活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的累计性,即知识创新依赖于不断的、系统的知识积累,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积累越多,学习文化积淀越深厚,学习活动的知识来源就越丰富。
  (2)学习的外溢性,即通过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创新知识并非私人物品,长期内它本质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创新知识长期内不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它非常易于扩散外溢。由于知识外溢能够增进全人类的福利,并使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收益递增的良好后果,因此,要大力鼓励和促进知识的扩散外溢。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物品靠市场提供是无效率的,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往往是严重不足的,人们既然要促进知识创新,扩大创新知识的供给,就必须赋予创新的知识以一定的私人物这些制度安排可促进各种主体的学习能力。这些学习层次包括:①个人学习;②组织学习;③交易学习;④网络学习;⑤空间学习;⑥学习的基础设施。因此,作为创新源泉的学习有多种不同的来源,它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体系(JinandStough,1998)。
  ……

前言/序言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不错,但科学出版社的书很贵

评分

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动态,感觉定价有点小贵

评分

满意

评分

为了我的京豆,评价评价评价!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

书不错,学习用,很有益~~~~~~~~~~~

评分

书不错,但科学出版社的书很贵

评分

经典老书经典老书经典老书

评分

书不错,但科学出版社的书很贵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新经济地理学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