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团体操的范式理论构建及在我国的发展》以系统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访谈法、影像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集中探讨两大内容:其一,把团体操作为一种表演范式,并基于“集体运动艺术化”视角下对其各种现象、特征与规律进行解读;其二,以此为参照系考察我国团体操的生发历程与当代处境,并就其在当代的发展意义及其进一步发展做出思考与建议。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团体操的范式理论构建及在我国的发展》的研究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完善并进一步发展团体操自律理论;(2)梳理并记录我国团体操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可以弥补我国团体操发展研究中的诸多不足与空白;(3)促进团体操在实践尤其在基层中的发展;(4)进一步促使我国当代体育学界对团体操研究的自省与自觉。因此,对于团体操而言,《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团体操的范式理论构建及在我国的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赵海波,温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一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一项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哲社科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长期从事体操类项目的科研、教学与训练工作,体操、健美操国家一级裁判;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健美操)课程建设负责入,温州大学精品资源麸享课(体操)、品牌通识课(健美操)课程建设负责人,主持并参与多项教学改革项目;近年提出“体感训练”理念,并结合实践运用到体操教学中。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导入
上篇“集体运动艺术化
视角下团体操表演范式理论研究
第一章 团体操构成要素
第一节 表演主体
第二节 表演动作
第三节 表演装饰
第四节 表演场地
第二章 团体操表演形式
第一节 表演形式分类
第二节 表演形式组合的范式探讨
第三章 团体操表现手法
第一节 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
第二节 演奏集体运动的板块织体
第三节 营造集体运动的动态意象
第四章 团体操艺术本体
第一节 本体阐释
第二节 团体操本体探究
第三节 本体视角下的团体操再定义
第四节 团体操本体精神的人学价值与意义
下篇团体操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第五章 我国团体操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团体操的近代发生
第二节 我国团体操的现代形成
第三节 我国团体操的当代开展
第四节 我国团体操对世界团体操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团体操当代问题及其消解
第一节 对各种文艺批评的直面应答
第二节 对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终结论”的质疑
第七章 我国团体操当代发展意义及其发展具体途径
第一节 发展意义
第二节 具体发展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团体操的范式理论构建及在我国的发展》:
作为一种体育表演艺术形式,团体操动作应该是能够展示艺术化的集体运动的动作,这指明团体操动作应具有各种规定性。人体动作种类繁多,经过选择并运用到团体操中的动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合目的性,二是合规律性。
(一)动作的合目的性——具有审美价值
团体操动作的合目的性是指动作必须与创造艺术形象的目的相符合。团体操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可审美的,其相对应的动作也必须是美化和造型化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语)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人体动作繁复多样,按照审美性可分为日常化动作和艺术化动作两大类。日常生活或实践活动中,人体总是遵循最节省原则进行各种动作,如采取最简短的路线、耗费最少量的时间等,且日常动作一般具有自然性、实用性、目标性,意义一旦达到动作本身就消失,因此团体操动作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而是根据审美习惯、审美经验按照“美的规律”和“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动作,是美化和造型化了的动作。
毛学信先生依据丰富的实践创编经验,列出团体操动作创编的十四条注意事项,如“根据各场中心思想、人物特点选择动作;处理好动作的齐与乱、难与易、快与慢、高与低、动与静、虚与实;动作要吸收民族、民间的风格;动作要考虑道具与服装的颜色”等。张予南教授指出团体操表演中的体操动作风格根据表演节奏可划分为“活泼、矫健性动作;刚劲威武、流畅性动作和抒情、优美、飘逸性动作。”无论是动作创编注意事项还是动作风格的划分,都规定了团体操动作是经过美化的、艺术化的、韵律化的、具有可审美性的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保证团体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形象。(二)动作的合规律性——大动势、大幅度的运动特征团体操不讲究细腻感情与复杂情节的表现,而以集体运动的艺术化展示为其表现对象,因此其动作并非是表情化的肢体性语言动作,而是大动势、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团体操动作的合规律性是指其动作必须符合大动势、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特点。无论观看北京亚运会的“威风锣鼓”还是广州亚运会“红棉花开”,均可发现团体操动作具有“大动势、大幅度”这一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团体操重在体现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形式,唯有使集体“运动”起来,才能形成团体操特有的艺术形象,而大动势、大幅度的动作显然是保证团体操集体“运动”起来的首选动作。基于此,团体操动作种类主要有两种:
1.体操类动作
体操类动作始终是团体操动作体系的核心部分。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根据体操练习的特征,目前体操主要包括十一大类内容,分别是: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器械体操;跳跃;实用类体操;自由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蹦床运动等。可以说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体操类动作为团体操提供了大量的动作素材。
2.非体操类动作的体操化
那么何为“体操化”?无论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抑或是健美操、艺术体操,均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体操意味,这源于对体操类动作的认知惯性。体操各项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时空特征,可归纳如下:
第一,姿态规范、端正,即使身体处于静态时也处于挺拔状态。
第二,健美舒展、刚劲有力,形式对称,对停顿的有意识控制。
第三,快慢、强弱的节奏变化比较规整。
最后,在特定情境中,也可具有“抒情”意味,多以静止或舒缓动作为主。
……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团体操的范式理论构建及在我国的发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