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义乌姓氏文化》以人数在五千人以上、约占全市总人口85%的31个姓氏为研究对象,尝试解开义乌姓氏文化的密码。《义乌姓氏文化》以姓氏分章,每个姓氏文化的介绍由五部分组成:“姓氏源流”,介绍该姓氏的起源、迁入义乌的支派及人口数和所占比例;“姓氏人物”,以典型人物事迹为主展现该姓氏人才的总体面貌和性格特征;“姓氏故事”,收录该姓氏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饶有趣味的旧事故事;“姓氏遗存”,介绍市域范围内该姓氏留存的古代建筑、典型村落等的遗迹;“宗谱存目”,以编纂时间为序收录现存宗谱的版本信息。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陈氏
陈氏源流
陈氏人物
陈氏故事
陈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章 王氏
王氏源流
王氏人物
王氏故事
王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章 吴氏
吴氏源流
吴氏人物
吴氏故事
吴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四章 朱氏
朱氏源流
朱氏人物
朱氏故事
朱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五章 楼氏
楼氏源流
楼氏人物
楼氏故事
楼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六章 金氏
金氏源流
金氏人物
金氏故事
金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七章 何氏
何氏源流
何氏人物
何氏故事
何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八章 张氏
张氏源流
张氏人物
张氏故事
张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九章 黄氏
黄氏源流
黄氏人物
黄氏故事
黄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章 龚氏
龚氏源流
龚氏人物
龚氏故事
龚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一章 傅氏
傅氏源流
傅氏人物
傅氏故事
傅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二章 骆氏
骆氏源流
骆氏人物
骆氏故事
骆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三章 杨氏
杨氏源流
杨氏人物
杨氏故事
杨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四章 刘氏
刘氏源流
刘氏人物
刘氏故事
刘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五章 方氏
方氏源流
方氏人物
方氏故事
方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六章 丁氏
丁氏源流
丁氏人物
丁氏故事
丁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七章 叶氏
叶氏源流
叶氏人物
叶氏故事
叶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八章 蒋氏
蒋氏源流
蒋氏人物
蒋氏故事
蒋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九章 周氏
周氏源流
周氏人物
周氏故事
周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章 赵氏
赵氏源流
赵氏人物
赵氏故事
赵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一章 李氏
李氏源流
李氏人物
李氏故事
李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二章 虞氏
虞氏源流
虞氏人物
虞氏故事
虞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三章 胡氏
胡氏源流
胡氏人物
胡氏故事
胡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四章 毛氏
毛氏源流
毛氏人物
毛氏故事
毛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五章 徐氏
徐氏源流
徐氏人物
徐氏故事
徐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六章 季氏
季氏源流
季氏人物
季氏故事
季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七章 余氏
余氏源流
余氏人物
余氏故事
余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八章 郑氏
郑氏源流
郑氏人物
郑氏故事
郑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九章 冯氏
冯氏源流
冯氏人物
冯氏故事
冯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十章 贾氏
贾氏源流
贾氏人物
贾氏故事
贾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十一章 鲍氏
鲍氏源流
鲍氏人物
鲍氏故事
鲍氏遗存
存目宗谱
附录一 1985年底义乌县姓氏人口一览表
附录二 2008年底义乌市姓氏人口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义乌姓氏文化》:
陈氏二隐:在廿三里街道范围内,有一座海拔198米的名山,因“两岩层级高下,类重楼复屋”,而名曰石楼山,又称白岩山或白鹤山。(崇祯)《义乌县志》称其“四面孤绝,两山对峙,远望若浮屠状。”早在宋代的地理名志中,就已被誉为景色如画的“胜绝之地”,也成为隐士们的理想居所。元代著名隐士陈樵曾在此隐居著书。陈樵(1278~1365),字君采,常着鹿皮衣,自号“鹿皮子”,东阳亭塘人。
不入仕途,专意著述,所作文辞,精于状物写情,清新超逸,自成风格,被人喻为“挺立孤松”。所撰古赋十余篇,为国子监生徒竞相誊抄传诵。生平足迹未尝越出家乡,而声誉远达朝廷,知名人士多有投书咨访。著有《鹿皮子集》4卷及《飞花小稿》,收入《四库全书》传世。与义乌黄浯常有诗和,过世后,史官宋濂为他写墓志铭。至明初,义乌人陈洄效仿陈樵旧事,亦隐居于此。陈洄自号“竹溪逸民”,“幼治经,长通百家言。初欲以功名显,既而隐居。”宋濂曾为其写过《竹溪逸民传》。
陈大成抗倭:明嘉靖时,倍磊陈大成率军平倭寇,兵器常被锋利的倭刀削断。一日,大成登山观阵,不慎脚板被竹根尖扎进,顿悟,命士兵每人砍长三丈、留着竹梢头的竹竿一根,深夜冲进敌营,用竹梢头猛扫敌人。被惊醒的倭寇举刀就砍,竹梢被削成锋利的竹枪,明军顺势猛力刺进倭寇胸膛。倭寇死伤无数,大败。
八保山下倍磊街:倍磊街是个大村,早在清嘉庆、乾隆年间就有“吾倍磊烟居殆以数千”的盛况。它南倚八保山脉,北望称为“后畈”的千顷平畴,东临丘陵,西眺义乌江半月湾,村四周则有数不清的湖、塘、堰、砚镶嵌其间,景色秀美,人才辈出。地理上,倍磊历来是联结金华、兰溪、东阳、永康等地的交通要冲,来往学子文人和商贾旅客无不“登眺流连,形诸歌啸”,而其中最为人们所钟情的便是倍磊十景:屏南晴翠、东麓朝霞、仙山听梵、独山春色、双桥月影、莹坞樵歌、清湖渔唱、龙舌嘘云、八灶灯辉和永镇松涛。自宋代起,从东阳安文迁来倍磊的陈氏先祖和其他原住民,经过长期的辛勤开发和苦心经营,终于创造了明清时期的辉煌。一个重要的见证就是众多的古祠堂。倍磊的祠堂规模大、数量多,素有“十七祠堂十八庙”之称。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率领义乌兵转战闽浙,挥师蓟门,一举荡平倭患,功勋彪炳。据有关史料和《倍磊陈氏宗谱》记载,当年戚家军中倍磊籍将校武官就有52人之多,其中有将军衔的9人,指挥使1人,都司1人,守备2人,把总17人,千总17人,中军官3人,巡司、校尉、指挥司各1人,其盛况可谓“簪缨代有”,“佩符拥旄者相望边镇”。
九豪脚一蹬,可以造栋厅:据传倍磊街有个大火腿商叫陈九豪,在杭州开了家特大的火腿商行。有一天,陈九豪正在与人搓麻将,账房先生进来向他请示,有个客商以某价位购买火腿若干。此时,陈九豪正好摸到一张臭牌,脚一蹬,“嗨”地一声,竞没有给账房先生回话。账房先生以为老板不肯卖,就回绝了那个客商。岂料两天后,火腿价大涨,与那客商要的那批货的差价,足够造一栋厅堂。
石鼓后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仙人用一把雨伞挑着他的两面鼓,腾云而来,见一小山村风景甚异,便纵下云端,化作路人,在林中边歌边行,身后跟着他的吠天犬。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时,一不留神,脚下被绊,身体向一边倒去。仙人暗道不妙,马上张开双臂一扇,腾上云端,却不料原本用手扶着的一面鼓滑下了肩,落地成石,迎风变大。仙人见鼓已变成两丈多高的石鼓,马上飞身而下,用赤裸的大脚一脚踩住。吠天犬这时也来相助,一只爪子死命地抓着石鼓,这才稳住了石鼓。如今那石鼓上还留着一个脚印和一面爪子印。然而,原本用伞勾着的另一面鼓也落入“深水涧”,成了一个裂开的石鼓。仙人眼见损失了两面鼓,不由仰天长叹一声:“天意!”便绝尘而去。这两面鼓从此就留在了小村附近。后来,这个连仙人也曾驻足留恋的地方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山村,人们便以石鼓为名,称之为石鼓后村。
西瓜坪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黄山村陈氏太公在福州为官,目睹官场黑暗,遂辞官归隐,择龙凤呈祥之地定居。陈太公率众人建屋垦地,三五年后,村庄初具规模。某日,遇一过路人讨茶水,陈太公便到西瓜地摘了个西瓜给他。相谈中,两人很是投缘,便认了“同年”。此后,“同年”年年瓜熟时都来尝瓜。有一年,西瓜收成极差,只结了一个大西瓜。陈太公留到“同年”来时才剖开吃。“同年”惊道:“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我来时看到满地是瓜。”陈太公不信,跑去一看,果然如此。“同年”临走时相告:“不久会有瘟疫,你的西瓜是最好的药,望好好为之。
”不久果然瘟疫蔓延,但病人只要吃了陈太公的西瓜病就好了。消息一传开,陈太公的西瓜被一扫而光。
没了西瓜,吃一段西瓜藤也能治好病。从此,西瓜坪的名声便传开了。后来,陈家从半山腰迁到山下,形成了一个大村庄,就是如今的黄山村。
《十五贯》与“原凳穿座”:义乌昆剧表演艺术家陈明钱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善于以情动人,特别是在昆剧当家戏《十五贯》中饰演反面人物娄阿鼠,其表演更是出神人化,令人叹为观止。剧中,他创造了高难度动作“原凳穿座”,该动作是演员从长凳上后仰跌下去,身穿凳底而过,复归还坐。他把该动作用于《访鼠》一场中,把娄阿鼠做贼心虚的内心活动和刁钻油滑的性格、鼠窃狗盗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发挥得淋漓尽致。周恩来看了《十五贯》后,曾给予“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高度赞扬。
……
义乌姓氏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