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剧戏目考

中国越剧戏目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世基 著
图书标签:
  • 越剧
  • 戏曲
  • 中国戏曲
  • 地方戏
  • 戏目
  • 剧目
  • 越剧历史
  • 戏曲史
  • 文化艺术
  • 传统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20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89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5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越剧戏目考》共收集越剧戏目达1700余个,50多万字,并配上彩色剧照百余幅。这些戏目中既有越剧史上早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竺水招、陆锦花等主演的《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春香传》、《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盘夫索夫》、《碧玉簪》、《珍珠塔》、《血手印》、《屈原》、《玉堂春》、《玉蜻蜓》、《打金枝》、《柳毅传书》、《卖油郎》、《珍珠塔》等,也有后期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吴凤花、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陶琪、章瑞红、王志萍、董柯娣、谢群英、箫雅等主演的《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沙漠王子》、《舞台姐妹》、《莫愁女》、《盘妻索妻》、《梅龙镇》、《陆文龙》、《何文秀》、《虞美人》、《荣华梦》、《北地王》、《玉卿嫂》、《蝴蝶梦》、《杨乃武》、《玉簪记》、《一缕麻》、《风雪渔樵》等。
  《中国越剧戏目考》是研究越剧戏目难得的参考书,更是了解越剧历史嬗变的珍贵资料。

目录

凡例
前言
小歌班时期
《养媳妇回娘家》
《养媳妇》
《双落发》
《绣荷包》
《采木香》
《王小二过年》
《蚕姑娘》
《败子回头金不换》
《箍桶记》
《相骂本》
《卖婆记(一)》
《卖婆记(二)》
《懒惰嫂》
《借海青》
《双看相》
《五爪葱》
《拣茶叶》
《卖青炭》
《卖草囤》
《卖豆腐》
《换工记》
《黄糠记》
《打白竹》
《十件头》
《拾黄金》
《花子拾金》
《黄金印》
《苏秦》
《四美图》
《分家记》
《分合记》
《活捉冯知县》
《双金花》
《双兰英》
《状元斩母》
《赖婚记》
《马童宾抢亲》
《马家抢亲》
《邬玉林》
《仁义缘(一)》
《义兄义弟》
《仁义兄弟》
《兄弟义重》
《韩文瑞》
《珍珠塔(一)》
《小方卿》
《方卿见姑》
《方卿唱道情》
《玉连环》
《玲珑女子》
《串珠花》
《赵云卿》
《白赛花》
《赵云卿投亲》
《红鬃烈马》
《薛平贵与王宝钏》
《薛平贵》
《合同纸》
《王清明》
《田素贞》
《谋主冒亲》
《轩辕镜》
《通天箫》
《七星剑》
《失落黄金印》
《麒麟豹》
《双狮图》
《好哥哥》
《杨家将》
《大闹花灯》
《薛刚闹花灯》
《乌金记》
《凤凰白鹤图》
《白鹤图》
《老少换妻》
《双合桃》
……
绍兴文戏时期
越剧时期
恢复时期
振兴时期
戏目名首字笔画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越剧戏目考》:
  《锁麟囊》传统戏
  该剧由沈韵海根据同名京剧改编。古代登州富商薛员外之女湘灵,许表兄周庭训为妻。迎亲之日,薛夫人赠珍宝锁麟囊给女儿作妆奁,预祝早生贵子。轿行中途,风雨骤至,一行人急避于春秋亭内。又一花轿亦来此避雨,新娘哭声甚哀。湘灵遣人往询,知女姓赵名守贞,因家境艰苦,母亲早亡,老父在家乏人侍奉。湘灵悯之,慨以锁麟囊相赠。雨止,未及留姓名,即分途而去。六年后,登州大水,周庭训一家失散,湘灵辗转流离至莱州,遇乳母胡婆,备述离情。当地卢府招雇佣人,胡婆荐湘灵到卢府,某日湘灵伴卢少爷天麟后园抛球嬉戏,瞥见楼上悬有当年赠人的锁麟囊,睹物伤情,不禁大恸,天麟告母,其母守贞感谢湘灵赠囊盛德,急为其更衣,待以上宾。不日薛夫庭训及子大器,亦避难来此,喜获重圆。湘灵与守贞,相见恨晚,遂结为金兰。
  该剧1941年由姚水娟首演。
  《红楼二尤》传统戏
  该剧根据《红楼梦》小说与同名京剧改编。贾府贾琏素日垂涎贾珍之姨妹尤二姐、尤三姐,因三姐性烈,先从二姐下手,娶为偏房,赁花枝巷作外室以居之。一日,贾琏、贾珍又来调戏三姐,三姐大骂,二人惊惧,三姐示意欲嫁唱戏的柳湘莲。贾琏乃与湘莲说媒,索湘莲佩剑为聘。不料湘莲听薛蟠谗言,疑三姐不贞,寻至花枝巷悔婚。三姐难以辩明,乃拔剑自刎而死。二姐嫁贾琏后有孕,贾琏之妻王熙凤闻知大怒,但假作亲善,往花枝巷将二姐接进贾府,以便设计加害。熙凤见二姐临产,使贾琏新妾秋桐前往服侍,秋桐竟乘机殴辱之。二姐生一子,熙凤与秋桐以开水灌毙,并以药酒毒死二姐。事毕,秋桐自以为有功,熙凤翻脸无情,竞将秋桐转赠家奴来旺。
  该剧1941年由姚水娟首演。
  《破镜重圆(一)》古装戏
  该剧根据同名京剧改编。写五代时郭得福于寿诞之日,命义弟张义整理厅堂待客。张义因办事草率受到郭父责备,怀恨在心,诬郭家反叛朝廷,写匿名揭帖张挂四门。揭帖为得福仇家所见,密报皇上,郭氏全家均被问斩。得福与两弟郊外狩猎,闻讯逃走,遂至太行山落草为盗。一日,得福率众搜山,喽哕擒一少妇来报,经盘诘始知为得福之妻姜美容。原来郭府抄家时,美容亦乘机逃出,因得福曾以易容术遮掩本来面目,美容开始不相识,后来得福出示玉带为证,夫妻相认。
  该剧1940年由姚水娟首演。
  《滕太尹》古装戏
  该剧根据《今古奇观》中《滕太尹鬼断家私》改编。写明代顺天太守倪守谦丧妻,遗一子善继,贪财不孝。娶媳妇王氏,性极刁恶。守谦纳梅氏为继室,生子善述,备受兄嫂欺凌。守谦怕善继独霸家产,遂以画图一幅遗梅氏,谓于危难之时可持诉于官府。守谦身死,善继不葬,又逐梅氏母子,梅氏持画上控于知县滕清廉。清廉从画中索得守谦遗嘱,所有家产俱归善继,唯庭东小房分与善述。房壁中有藏金,当归善述。清廉依言,假托守谦阴灵出现以断案。善继得产大喜,对遗嘱无异言。善述即启庭东小房墙壁,内藏黄金千两,白银万两,善继悔:恨而死。
  该剧1940年由小白玉梅首演。
  ……
《戏曲流变:明清徽班进京的文化图景》 作者: 王子涛 出版社: 鸿文出版 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简介: 《戏曲流变:明清徽班进京的文化图景》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戏曲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徽班(以“四喜班”为代表)如何自清代中叶崛起,并最终在京城形成影响深远的“京剧”雏形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剧目或考证名伶生平,而是着眼于宏观的文化、社会与政治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一种新的舞台艺术形式。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力求从多个维度还原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迁徙与融合。 第一章 徽州文化的地域性与戏曲的萌芽 本章首先回溯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与宗族社会结构,探讨了这些地域特性如何催生了早期的民间戏曲活动。我们分析了徽州商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贸易网络,如何成为戏班流动和信息传播的天然渠道。通过对徽州古籍、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梳理,勾勒出徽州戏曲在进入京城之前,其内部表演风格、科班组织结构以及初期的演出内容形态。重点剖析了当时戏曲的“草台班”模式与专业科班的差异,为理解后续的转型奠定基础。 第二章 “乾隆盛世”下的剧场生态与审美取向 乾隆时期,京城剧场市场繁荣,但主要由昆曲和地方声腔(如弋阳腔、清唱腔)主导。本章侧重分析当时的剧场空间布局、观众构成(从宫廷贵胄到平民百姓)以及主流的审美趣味。作者细致考察了乾隆帝对戏曲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如何间接影响了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通过比对昆曲的典雅精致与徽班的粗犷有力,揭示了两种艺术形态在市场竞争中的潜在张力。本章大量运用了档案记录和当时的笔记小说,力求重现一个充满活力却又等级森严的剧场生态。 第三章 徽班的“进京”路径:人才的吸纳与声腔的试探 徽班进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蓄和策略性的布局。第三章聚焦于关键的时间节点——两淮盐商对徽班的资助,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一经济杠杆,将优秀的班社引入京城。本章着重探讨了徽班在京城初期如何进行“声腔的混搭”与“剧目的改编”。他们并非全然抛弃原有腔调,而是有选择地吸收了花部声腔的民间特色,同时对昆曲的剧目结构和表演规范进行模仿与解构。研究了“乱弹”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如何在吸收融合中为后来的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第四章 融合的催化剂:地方声腔的化学反应 京剧的形成,核心在于声腔的整合与创新。本章将焦点集中在道光、咸丰年间,徽班如何与京城流行的汉调、昆腔等进行更为深度的交流与碰撞。作者通过对“皮簧体制”的演变进行细致的声乐学分析,阐释了二黄、西皮等主要声腔如何被系统化、规范化,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本书认为,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化学反应”,诞生了全新的艺术语汇。章节中对特定腔调的板式变化、韵白处理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剖析。 第五章 班社制度的重塑:科班的规范化与商业化 徽班在京城立足后,为了适应皇家的要求和市场的竞争,不得不对原有的草台班组织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改造。本章深入探讨了科班的招生标准、武功训练体系(如“武场”的强化)、行当的细化以及“台阁体”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了戏班在管理上从家族式向股份制、商业化运营的转变,这对演员的职业生涯和剧目的生产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剧目题材的选择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京剧的叙事往往更侧重于冲突、矛盾的集中展现,而非昆曲的“余音绕梁”。本章考察了徽班如何从徽州本地的民间故事、历史演义中汲取养分,并对传统剧目进行“精简提炼”。分析了“打戏”、“做功”在徽班剧目中的权重增加,以及如何通过舞台调度和场面设计来适应更大、更吵杂的观众环境。着重探讨了清末民初,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动,剧目内容如何开始触及更具时代性的议题。 第七章 徽班进京的历史遗产与现代意义 作为总结性的一章,本书旨在评估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远影响。它不仅造就了京剧这一“国粹”,更在艺术传播学、地域文化交流史乃至清代社会史的研究中,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作者总结了徽班成功的关键因素——灵活性、强大的适应性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能力,并指出这种流变模式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特色: 本书大量采用了清代宫廷档案(如《活计档》中关于戏班赏赐与演出记录)、徽州地方文书以及早期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戏曲的记录作为一手史料。全书语言严谨,结构宏大,逻辑清晰,避免了过度浪漫化的叙事,旨在为戏曲史研究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本书适合戏曲史研究者、文化人类学者以及对中国近世演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活的艺术”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是在探讨“如何传承”。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经典剧目时,总是会穿插对当代舞台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比如在新的灯光和音响技术介入后,传统表演的哪些精髓需要被保留,哪些可以进行合理的创新。这使得全书的基调充满了活力,而不是停留在对逝去辉煌的哀悼。它让我们明白,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被新的时代和新的表演者重新诠释。这种前瞻性的眼光,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份指导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它激发了我不仅仅去“看戏”,更要去“思考戏”的内在逻辑和美学价值,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为细腻,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界。它不像那种刻板的学术著作,堆砌着密密麻麻的注释和枯燥的考证,反而更像是一位老伶人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和轶闻。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腔调、每一个身段都有着深刻的体悟,笔触中流淌着对这门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虔诚。我尤其欣赏它叙事节奏的把握,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引导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内涵。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仿佛都能听到舞台上传来的悠扬唱腔,感受到昔日梨园子弟的艰辛与荣耀。那些对早期舞台环境、服装细节的描摹,简直是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烟雾缭绕的戏园子里。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老实讲,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阅读难度有些顾虑,毕竟我对戏曲史的了解仅停留在皮毛阶段。然而,这本书在知识普及和深度挖掘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介绍基础背景知识时,措辞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这一点深得我心。比如,对于一些传统戏曲中特有的程式化动作和角色行当的划分,作者都有非常清晰且生动的图文辅助说明,使得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门道。但同时,对于行家来说,书中隐藏的那些只有资深研究者才会注意到的细微区别和文献争议点,又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雅俗共赏”的设计,让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普通戏迷和专业学者。它既能满足我偶尔的好奇心,也能让我感觉到知识的增量和视野的拓展,读起来既轻松又充实,完全没有那种“读不下去”的压力感。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传统的宣纸质感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咿咿呀呀的戏曲年代。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旧书店里发现它的,当时并不知道里面具体讲了些什么,只是被那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拆开塑封的那一刻,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很用心,书脊的处理非常讲究,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扉页上的那枚印章,猜想它背后是否藏着作者的哪些心血与故事。总的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油然生出对传统艺术的珍视之情。 这种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体验,远非冰冷的电子屏幕所能比拟,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与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灵活的专题式的探讨方法。我发现它在处理不同剧目之间的关联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学术洞察力。比如,它会从一个特定的表演流派切入,然后巧妙地串联起前后几个年代不同版本的演绎对比,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材料被组织得井井有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既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又避免了陷入过于专业的术语泥潭。我尤其赞赏它对“失传”或“改编”剧目的考证部分,作者似乎动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述史料和零星的剧本残页,以近乎侦探小说的严谨态度,将那些模糊的片段重新拼凑起来,还原了艺术的原貌。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真正优秀的文化研究作品所必需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