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鉴于电影海报的特殊属性,《中国电影海报史》的写作采用了两个维度。一是时代发展的维度,即根据电影史传统的研究脉络将电影海报的梳理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二是结合电影海报的自身特点,从艺术设计,如版画、油画等创作方式分析电影海报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风格和特点,这和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又略微有所出入,如93年的时代划分更多是因为手绘画报的终结。
作者简介
陈清洋,博士。曾分别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期间多次担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课题。译著有《法国新浪潮电影史》。
目录
第一章 设计解析:早期电影海报概貌(1905—1937)
第二章 战火中的经典:品读时代精品(1937—1949)
第三章 从历史与题材的维度看:摸索中前行,转型中生产(1949—1966)
第四章 火红的年代:红色电影海报设计(1966—1976)
第五章 改革的春风:新时期,新风貌(1976—1993)
第六章 转折期:艺术与类型的探索(1993—2002)
第七章 印刷时代:大工业语境下的生产与创作(2002—2014)
结语 中国电影海报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电影海报史》:
只要通过对比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海报就可以发现,很多海报的构图或其他方面非常相似,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深受美国影响,包括构图、色彩、明暗对比、美术字以及新元素的运用等多个方面。但同时,中国电影海报中依旧保留着可轻易识别的中国特色,在不同电影公司的设计中呈现着或隐晦微妙、或浅显明朗的不同样貌。
中国从最初亦步亦趋的效仿到战后整个电影产业更加成熟,在模仿好莱坞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比如《小城之春》海报上的中式院落,显示出这是一个中国的故事。而一些进步影片或者官方意识形态较浓厚的影片,在经历了战争之后,逐渐发展成一种革命性强、反映工农百姓生活和精神面貌、风格更为严肃质朴的美学风格。比如194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松花江上》,火红的背景和朴实的人物形象极具煽动力和号召力。文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哀乐中年》的海报则用了深沉色调,素描式的人物勾勒,端庄、凝重的姿态,整体上呈现一种肃穆质朴、意味深长的气质。这样的美学特色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美术风格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体制的更替,逐渐发展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的电影美学特征。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以“中电”为核心接收沦陷时的伪“华影”、伪“中联”等电影公司,设置了三个电影摄制场,其中“中电”二厂拍摄了大量故事片,包括《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鸡鸣早看天》等,由于电影商业宣传的恢复,海报也随之重生。中电二厂的设计有着鲜明的特色,从构图到用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官方电影的审美和视觉美学理念。
《遥远的爱》于1947年由中电二厂出品,陈鲤庭编导,赵丹和秦怡主演。故事讲述了肖元熙和余珍夫妇二人数年间的爱恨离合。电影海报的设计突出了两人感情经历的沧桑感。画面的主体为男女主人公相视而笑的侧脸,笔触干净整洁,细腻隽永,光线的效果运用得恰到好处。人物表情温柔生动,加上泛黄的暖色调背景,使画面有一种怀旧的韵味,使炎联想到两人之间一定发生过曲折而深刻的故事和纠葛。
有趣的是,在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男女主角头像作为画面主体的构图在中国影片的海报设计中极为常见,但多数情况下入物头像的角度是倾斜或变形的,尤其是商业爱情片的海报中,女主角的脸往往居于男主角的下方,呈仰视角度,表情沉醉,这种构图实际上迎合了传统男女恋爱关系中的性别心理地位,即男性占绝对掌控的地位,女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充当崇拜的角色。而在《遥远的爱》的海报上,男女主人公的姿态相对端正,位置较为平等。女主角的脸处在高光的位置上,且角度更多的面向观众一些,显得分外明媚。男主角的面孔处在阴影当中,面孔更背向观众一些,显得有些晦暗不明,十分微妙的地示了人物关系和剧情——并非普通的爱情片模式。
也许是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海报的色彩基本由黑色、红色和赭黄组成,与战前五光十色的商业海报形成了鲜明对比。靠素描的笔法用影调去呈现的方法更加注重表现人物内心,反而造成一种深沉内敛、更具有战时历史环境特征的视觉风貌,并且更重要的是,紧紧贴近影片本身的内容和风格。
……
中国电影海报史 [The History of China Movie Poster]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电影海报史 [The History of China Movie Poster]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电影海报史 [The History of China Movie Poster]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