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打开姜鸣的这本新作,如同展开晚清历史的长卷画作,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画面波澜壮阔,落笔却精微细密,丝丝入扣。
姜鸣自己有个比喻,说历史学家犹如猎人,常年在岁月的森林中梭巡。做出一项研究成果,宛如绕过密密匝匝的大树,探视到树荫背后躲藏着的长耳兔子,猎人和大家遂得以心安了。
姜鸣对晚清历史的一探再探,使我想起朱维铮先生的一句话: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实相有待恢复。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在时势的逼迫下,李鸿章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成为自觉身当其冲者,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
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秋风宝剑孤臣泪》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很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作者简介
姜鸣,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做过工人、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现任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2014)《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增补本即出)《被调整的目光》(1996)《天公不语对枯棋》(2006)
精彩书评
★无论哪个题目,姜鸣都会尽量找到合适的史料,以充分的事实来说话。如果说这方面是史家的常识的话,那另一方面只能说他得天独厚——他到过所有涉及的现场,作过细致的调查考察,有的还去了多次。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本书延续作者一贯风格,围绕晚清政局和人物主题,多年爬梳资料,反复咀嚼体味,砍削出许多光亮的历史侧面。这里有苦寻始得到的精彩细节,有社会嬗变的深沉脉息,有穿透时空的思维支点。与内心对白,与古人对话,不亦乐乎!
——皮明勇少将 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 研究员 ★多年来,姜鸣以潇洒的姿态独步历史学界。他既沉潜于史海,又弄潮于当代,这样的生命状态为他洞穿历史的迷雾多了一份底气。我喜欢看他笔下的物事人情,每个细节都带着历史的余温,给你一种穿越现场的感觉。
——尔冬强 自由摄影艺术家 旅行家 ★历史真相,常见之于细微处,本书作者穷尽一切史料,证之档案、信札、日记等,甚至重返百余年前的历史现场,与传主同感风霜。其见闻既富,体会并深,议论识见自是不凡。在“信而有征”下,文笔优美,读之有味,真乃珠罗翠网,花雨缤纷。
——蔡登山 台湾作家 媒体人 目录
自序
以镜镜人须眉活
——英国摄影师拍摄的总理衙门大臣照片
军营弄惯入军机
——大臣笔下的左宗棠
字里行间的细节
——读《翁同龢日记》笔记
簪花多在少年头
——访李鸿章故乡合肥磨店
揣本旧书去圣彼得堡
——李鸿章访俄的若干细节再现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
——李鸿章谋划修建铁路的一个插曲
“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螯共酌”
——李鸿章家螃蟹之来路及送礼种种
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
本来钟鼎若浮云
——宝廷娶江山船女之谜
灿灿医星映御街
——悬丝诊脉、吉林人参和东太后之死
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李鸿章与西医
一时耆旧尽凋零
——光绪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
社交季的新客人
——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在那华丽的宫廷里
——格林尼治的中国留学生
欺人到底不英雄
——关于首位上海籍外交家李凤苞的争议与辨诬
从出走到回归
——清华创始人唐国安曾是外企的白领
男儿怀抱谁人知?
——细说严复和吕耀斗的仕途之路
敢言掣肘怨诸公
——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
尺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引证书目
前言/序言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出版至今,不觉已有九年。九年来,我依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晚清历史,研究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研究晚清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我的写作方法,依然如同从前:先形成一些初步的想法,写成一些短文,发表在报章上。而后不断地收集新的材料,不断地继续思考,最后形成一篇更为丰满、更为翔实的新文章。这些文章,集结起来,就是这本《秋风宝剑孤臣泪》,亦是“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的续集。
晚清,是中国新旧嬗递的时代。陈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式微,新生的事物随着时代的进步艰难地成长,中国的大门开始缓缓地打开。在变化的过程中,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伴随着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展开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和得风气之先人士的成长。
这些变化和成长是由细节叠加出来的。丰富的细节构成了真实而传奇的故事,当我看到自己穿越时代,在积满尘土的岁月旮旯里寻找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阅读他们的书信、日记和诗词,感受他们为了改变闭塞、排外和盲目自大,用自己的智慧和责任心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由常常为之感动得夜不能寐。比如上海籍的外交官李凤苞在德国订购“定远”、“镇远”、“济远”号军舰,国内反而有人对他弹劾,说他收受回扣。但最近发现了当年订购军舰的合同,里面专门订立了反商业贿赂的特别要求。李凤苞下台后,写下“欺人到底不英雄”的联语,令人感慨万千。又如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自掏腰包,举办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而引来的是是非非,和他承受的巨大压力。再如李鸿章,他是早期铁路事业最积极的鼓吹者,曾说过朝开铁路,夕死可焉,为了推动建造铁路,他费尽心思,大胆谋划。1880年,他先请吴汝纶和陈宝琛代为拟稿,再由淮军名将刘铭传上奏建言,自己再上奏予以支持。即便如此,铁路计划还是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而被搁置。但是,刘铭传、吴汝纶、陈宝琛三人,都将这篇奏折收入自己的文集,打算流传万世,向后人展示他们睿智的先见之明。而当时坚决反对建造铁路的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写下一些批评文字,到了1925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主持影印《翁文恭公日记》,也觉得实在有碍翁的形象,故作了局部的遮盖,硬是不让后人看见,这种为尊者显、为尊者讳的做法,让我们感受到历史评价的巨大力量。
本书的书名《秋风宝剑孤臣泪》,取自李鸿章的临终诗,表述的是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在生命走向终点时的一种末世悲凉。2002年,我曾用这个题目,写过一篇探访李鸿章墓地的散文,没有想到,那篇文章,被多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02》、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百年人文随笔·中国卷》、漓江出版社的《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随笔》、文汇出版社《你可以信赖他,2002笔会文萃》、贵州人民出版社《21世纪中国最佳随笔,2000—2011》选入,使我自己颇为意外,也倍感荣幸。我想,这篇文章的入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于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命运予以的特别关注。在本书中,我另有《簪花多在少年头》,讲述探访李鸿章出生地合肥磨店的所见所闻。“簪花多在少年头”,出自李鸿章《二十自抒》中的一个句子,写诗的时候,他刚满19岁,充满着生命的朝气和阳光。读者要是有机会把两篇文章连起来细细地再读一遍,对李鸿章一生的坎坷命运,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近年来,各种通俗的历史读物和随笔越来越多,但我依然秉持自己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肃态度,把每篇文章都当作严格的论文来审慎对待,而非简单地拷贝粘贴传闻和野史。收入本书的篇什,无论从选题还是在写作技法上,我都努力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学术性。我将此称作“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文章后面都附有详尽的引证史料出处。一般浏览的读者毋庸去看出处,但专业读者则可通过这些文章,继续展开学术研究。
中国近代史的大量新史料被公布出版、成为史学研究者可以运用的巨大宝库。本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书信、日记、诗歌、报章,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这种做法,既是一种挑战,却也使研究更加富有趣味。特别是,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及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大大丰富了我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旧影像的不断被公布,也使我们对于古人,有了更加具形象化的了解。
本书写作中,我感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马忠文兄,他一直鼓励我坚持史学研究,并帮助我寻找珍稀史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经常就某个历史课题,在电话中进行长时间的讨论。感谢《新民晚报》吴芝麟兄、《南方周末》刘小磊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陆浩兄和黄晓峰先生,本书的各篇文章,最初都曾在这些媒体上发表,他们也一直对我的写作和研究给予支持。感谢陈悦和徐家宁先生,他们在旧影像的资料和辨析上为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感谢吴慧剑先生,帮助我在图片修复上做了许多工作。特别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孙晓琳女士,她在我的著作出版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提供了许多专业的帮助。
当然,我更要感谢我的妻子家玻,是她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对于学术和写作的兴趣;感谢我的儿子姜源,他是我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家,还常常承担我研究工作的助理。我把本书献给我刚刚去世的母亲,感谢她的养育之恩,她的慈爱和远见,使我从小就比同年龄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见识和锻炼,对我的成长影响至深至远。
姜鸣
2015年1月
秋风宝剑孤臣泪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