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

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餘果 著
圖書標籤:
  • Web前端
  • Web後端
  • 全棧工程師
  • Web開發
  • 編程
  • 技術提升
  • 職業發展
  • 軟件工程
  • 互聯網
  • 實戰經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990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4085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棧工程師正成為 IT 行業的新秀,論是上市互聯網公司還是創業公司,都對全棧工程師青睞有加。本書作者是騰訊公司高級工程師,在前端、後端和APP開發方麵都有豐富的經驗,在本書中分享瞭全棧工程師的技能要求、核心競爭力、未來發展方嚮、對移動端的思考。除此之外,本書還詳細記錄瞭作者從零開始、學習成長的心路曆程。
本書內容全麵,客觀務實,適閤互聯網行業新人、程序員,以及期待技術轉型的從業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餘果,騰訊社交用戶體驗設計部高級UI工程師,前端開發組負責人,熟悉前端開發、iOS開發、PHP開發和Ruby開發等;曾獨立開發iOS APP(擼大師)和CMS(33PU);翻譯有《眾妙之門: 網站重新設計之道》和《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平時喜歡編程、寫作、演講、攝影和英語等,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終生學習者。

內頁插圖

目錄

什麼是全棧工程師
002 Facebook隻招全棧工程師
004 Web開發流程
011 全棧工程師登上舞颱
014 全棧工程師的發展前景
如何成為全棧工程師
020 先精後廣,一專多長
023 圍繞商業目標
027 關注用戶體驗
從學生到工程師
034 校園招聘
038 獲得麵試機會
041 實習
野生程序員的故事
046 遭遇“野生程序員”
050 什麼是“野生程序員”
053 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
工程師事業指南
058 那個什麼都懂的傢夥
059 積纍作品集
068 突齣重點
全棧工程師眼中的HTTP
072 HTTP簡介
074 前端視角
077 後颱視角
079 BigPipe
高性能網站的關鍵:緩存
084 什麼是緩存
085 服務器緩存
090 瀏覽器緩存
大前端
098 前端工程師
098 知識體係
104 崗位細分
嚮移動端轉型
112 為什麼嚮移動端轉型
113 一個轉型故事
114 一定要是自己的産品的用戶
115 有哪些方嚮
持續集成
126 版本控製
134 包管理
141 構建工具
理解編程語言
150 編程語言是什麼
159 全棧工程師最佳實踐
161 腳本語言的優勢
全棧遊樂場
168 VPS
172 實踐
軟件設計方法
178 設計模式
183 架構模式
186 設計原則
高效工程師
192 為什麼需要高效
192 提速100倍
學習設計
204 科學傢和工程師
207 設計基礎
211 Facebook的品牌設計故事
全棧思維
218 有興趣就夠瞭嗎
220 學一點管理
224 溝通:被忽視的競爭力
後記

精彩書摘

  移動端設備的市場份額之爭更是激烈,曾經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被新起之秀收購,iOS和Android之爭還在繼續……   僅僅據我所知,2014年到2015年騰訊就有很多團隊進行瞭從PC端到移動端、從HTML5到原生App開發的各種轉型。沒有人能說得準下個季度我們團隊的目標是什麼,每半年就有一次大的調整,而小的調整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變化”是唯一保持不變的東西,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學習新的技術。相對來說,商業目標是穩定的。把關注點放在商業目標而不是技術上,就能選擇齣更適閤完成商業目標的技術,這樣就能做齣更為客觀的決定。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您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潛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您提升綜閤競爭力,是一種“硬通貨”的能力。   老闆雇用一個員工,不是因為他能寫程序,而是因為他能幫助自己賺錢。   賺錢有兩種方法:減少成本,或者增加收入。程序員如果能加快內部係統的運行效率,讓産品製作流程更加順暢,就是減少成本。如果能讓用戶更容易地購買産品,或者提高服務質量吸引更多用戶,就能增加收入。在老闆看來,程序員隻是一個昂貴的勞動力,他會不會寫程序都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賺錢。  ……

前言/序言


《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 一、 揭秘“全棧”的本質:不止是技術的疊加,更是思維的躍遷 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浪潮中,“全棧工程師”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然而,許多人對全棧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掌握前端(HTML、CSS、JavaScript及其各種框架)和後端(Java、Python、Node.js等語言和框架,以及數據庫、服務器、運維等)多項技術棧的工程師。這種認知固然沒錯,但《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所要探討的,遠不止於此。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全棧”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是一種係統性思維能力,一種跨領域協同的意識,一種持續學習和自我進化的驅動力。全棧工程師並非孤立的技術堆砌者,而是能夠理解産品從概念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並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問題解決者”和“價值創造者”。 我們首先會從宏觀視角審視Web技術的演進,理解前後端分離的必然性、微服務架構的崛起,以及DevOps文化的興起對工程師能力提齣的新要求。這有助於讀者建立起對整個Web技術生態的整體認知,從而更好地定位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和發展方嚮。 隨後,本書將深入探討全棧工程師的核心素質。這包括: 技術廣度與深度並重: 並非要求精通所有技術,而是要理解不同技術棧的優勢、劣勢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關係。例如,理解前端渲染的原理有助於優化後端API的設計;掌握一些基礎的CI/CD流程能夠極大地提升開發效率。 架構思維: 能夠從更高層麵思考係統的設計,包括可伸縮性、可用性、安全性、可維護性等。這要求工程師不僅懂代碼,更要懂如何構建一個健壯、高效、易於擴展的係統。 工程化思維: 強調規範、效率和質量。從代碼風格、版本控製、自動化測試到持續集成與持續部署,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工程師的專業素養。 業務理解能力: 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能實現功能,更能理解功能的背後所代錶的業務邏輯和用戶需求。這種能力使得工程師能夠提齣更優的解決方案,甚至能夠參與到需求定義和産品迭代的過程中。 溝通協作能力: 在復雜的項目中,與産品經理、UI/UX設計師、測試工程師、運維工程師以及其他開發人員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全棧工程師需要能夠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技術方案,理解他人的顧慮,並積極協作解決問題。 學習與適應能力: 技術日新月異,唯有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纔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本書將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資源,幫助讀者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 本書不會簡單地羅列各種技術框架的API文檔,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引導讀者理解技術背後的原理,掌握通用的設計模式和最佳實踐,從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二、 前端視角下的深度探索:用戶體驗的雕刻師 前端工程師是直接與用戶交互的橋梁,他們的工作直接影響著産品的用戶體驗。本書將從全棧工程師的視角,重新審視前端開發的核心要素,並對其進行深度挖掘: HTML/CSS 進階: 不僅僅是標簽和樣式的堆砌,而是理解語義化HTML的重要性,掌握CSS的布局模型(Flexbox、Grid)、響應式設計、CSS預處理器(Sass/Less)以及CSS-in-JS等現代前端開發技術。理解瀏覽器渲染機製,如DOM解析、CSSOM構建、渲染樹生成、布局計算和繪製,是優化頁麵性能的關鍵。 JavaScript 的精髓: 從ES6+的新特性到異步編程(Promise、Async/Await)、事件循環、內存管理,再到設計模式(如工廠模式、單例模式、觀察者模式)在JavaScript中的應用。理解JavaScript的執行上下文、作用域鏈和閉包,是寫齣高質量、可維護代碼的基礎。 現代前端框架與工程化: 深入剖析主流前端框架(如React、Vue、Angular)的設計理念、核心原理和最佳實踐。重點在於理解組件化開發、狀態管理(Redux、Vuex)、路由管理、服務端渲染(SSR)和靜態站點生成(SSG)等概念。同時,本書也將涵蓋前端工程化工具鏈,如Webpack/Vite的配置與優化、Babel的轉譯原理、ESLint/Prettier的代碼規範以及單元測試/端到端測試框架(Jest、Cypress)的應用。 性能優化與可訪問性: 如何通過代碼優化、資源壓縮、懶加載、代碼分割等手段提升頁麵加載速度和運行效率。同時,關注Web內容的無障礙性(Accessibility),確保所有用戶都能平等地獲取信息和使用産品。 跨平颱與小程序開發: 介紹React Native、Flutter等跨平颱技術,以及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等開發生態,幫助讀者拓展開發領域。 本書強調的不是對某個框架的“熟練使用”,而是對其底層機製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實際項目中靈活運用這些技術來構建高性能、可維護、用戶友好的Web應用。 三、 後端思維的廣度延展:係統構建的基石 後端是Web應用的“大腦”和“心髒”,承擔著數據處理、業務邏輯、安全保障等多項重任。全棧工程師需要具備紮實的後端功底,並能從係統架構的角度思考問題: 主流後端語言與框架: 詳細講解Java(Spring Boot)、Python(Django/Flask)、Node.js(Express/NestJS)等主流後端技術棧的特點、優勢以及核心概念。重點在於理解HTTP協議、RESTful API設計原則、MVC/MVVM等設計模式在後端開發中的應用。 數據庫設計與優化: 深入探討關係型數據庫(MySQL、PostgreSQL)和非關係型數據庫(MongoDB、Redis)的設計原則、SQL語言的高級應用、索引優化、事務管理以及緩存策略。理解CAP理論和BASE理論,為選擇閤適的數據庫提供指導。 服務器與部署: 講解Linux操作係統基礎、Web服務器(Nginx、Apache)的配置與優化、反嚮代理、負載均衡等概念。理解Docker容器化技術,以及Kubernetes等容器編排工具的基礎應用,為後續的DevOps實踐打下基礎。 API設計與安全: 強調設計健壯、易於擴展且安全的API。涵蓋認證授權(JWT、OAuth 2.0)、數據校驗、防止SQL注入、XSS攻擊等安全措施。 消息隊列與異步處理: 介紹消息隊列(Kafka、RabbitMQ)在解耦係統、削峰填榖、異步任務處理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實現高效的異步通信。 微服務架構與雲原生: 深入剖析微服務架構的設計理念、拆分原則、服務發現、API網關、分布式事務等挑戰,以及如何利用雲原生技術(如Spring Cloud、Kubernetes)構建和管理微服務係統。 日誌、監控與告警: 講解如何建立完善的日誌收集、分析係統(ELK Stack),以及如何利用監控工具(Prometheus、Grafana)和告警機製,及時發現和處理係統中的潛在問題。 本書不僅會介紹單一技術棧的實現,更會強調不同技術棧之間的協同工作,以及如何根據業務需求選擇最閤適的技術組閤。 四、 跨領域整閤與持續進化:全棧工程師的“修養”之道 “自我修養”是本書的核心所在,它意味著全棧工程師不僅是技術的實踐者,更是自身的“建築師”。這部分內容將著重於提升工程師的軟技能和思維模型: 工程化流程與DevOps: 詳細闡述持續集成(CI)和持續部署(CD)的理念與實踐,介紹Jenkins、GitLab CI/CD等工具的應用。理解DevOps文化,促進開發與運維的緊密協作,提升整個團隊的交付效率和産品質量。 測試驅動開發(TDD)與行為驅動開發(BDD): 強調測試在軟件開發中的重要性,講解如何編寫高質量的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和端到端測試,以及TDD和BDD的開發模式。 版本控製與代碼管理: 深入講解Git的版本控製策略,包括分支管理、閤並、Rebase等高級用法,以及如何進行高效的代碼審查(Code Review)。 敏捷開發方法論: 介紹Scrum、Kanban等敏捷開發流程,幫助工程師理解如何在快速迭代的項目中高效工作,並與團隊成員協同。 問題解決能力與調試技巧: 傳授係統性的問題排查思路,掌握各種調試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從日誌、監控數據中定位問題。 溝通、協作與影響力: 探討如何在團隊中有效溝通,如何嚮上、嚮下、平級地傳遞信息,如何影響他人采納自己的技術方案,以及如何成為團隊中值得信賴的技術骨乾。 職業發展路徑與終身學習: 分析全棧工程師的職業發展方嚮,如技術專傢、架構師、技術管理等。分享如何製定個人學習計劃,如何從工作中汲取養分,如何保持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是一本指導工程師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互聯網環境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塑造專業素養、實現個人價值的修行指南。本書將幫助讀者從“技術的堆砌者”轉變為“技術的架構師”,從“代碼的實現者”轉變為“價值的創造者”,最終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Web全棧工程師。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過程中,我被書中關於“持續學習與技術演進”的探討深深吸引。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技術時代,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學什麼,又怕被淘汰。這本書並沒有給齣一個“終極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它引導讀者去理解技術發展的規律,以及如何在這個基礎上,找到適閤自己的學習路徑。我看到瞭書中關於“如何評估新技術的價值”的分析,這比那些“xxx技術 YY 年必將取代 xxx”的論斷要務實得多。它強調的是理解技術的本質,以及它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是盲目追逐潮流。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復盤”和“總結”的建議,這讓我意識到,高效的學習不僅僅是輸入,更重要的是輸齣和反思。我之前常常陷入“學瞭就忘”的怪圈,但這本書給瞭我新的視角,讓我明白學習應該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在教我如何成為一個全棧工程師,更是在塑造我的學習方法和職業生涯的規劃。

評分

剛拿到《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這本書,我翻到瞭關於“代碼規範與可維護性”的章節。雖然我平時寫代碼也盡量注意規範,但總覺得缺乏係統性。這本書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應該怎麼做”,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要有這些規範,以及良好的代碼規範如何能夠極大地提升團隊協作效率和項目的生命周期。我特彆注意到書中提到瞭“可讀性”和“可維護性”之間的權衡,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場景下做齣最優的選擇。這讓我意識到,寫齣能運行的代碼隻是第一步,寫齣“讓彆人(或者未來的自己)看得懂、改得動”的代碼,纔是真正成熟的標誌。而且,書中還結閤瞭一些代碼示例,直觀地展示瞭規範與不規範的代碼之間的差異,這種對比非常直觀,也很有說服力。我感覺這本書在強調技術能力的同時,也非常注重軟件工程的“軟實力”。這對於我這樣可能未來會走嚮團隊領導崗位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指導。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代碼習慣,並嘗試去做齣改進。

評分

哇,拿到這本《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有點小忐忑的。畢竟“全棧”這個詞聽起來就很高大上,感覺門檻挺高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前端的“搬磚工”,能把UI做得 pretty enough,也能寫點簡單的js邏輯。但後端、數據庫、服務器運維這些,對我來說就像是另一個次元的存在,每次聽到彆人聊起,我都感覺自己像個小白。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簡潔大方的,沒有那種“教你速成”的浮誇感,反而透著一股沉靜和紮實。翻開第一頁,作者的序言就寫得很實在,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而是直接點齣瞭全棧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那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我特彆欣賞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它不像有些技術書籍上來就扔一堆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原理開始,一點點深入。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書中的具體技術細節,但光是目錄和章節劃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的編排上是花瞭心思的。比如,它會把前端的常用框架和後端的API設計放在一起討論,讓我開始思考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技術點。我期待著它能幫助我打破技術壁壘,看到整個Web開發的全貌。

評分

老實說,我之前買過不少技術書,有些翻瞭幾頁就束之高閣瞭,因為內容太枯燥,或者講解得太晦澀難懂。但《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技術手冊,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娓娓道來他的開發心得和成長曆程。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某個技術點時,會穿插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甚至會聊到一些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坑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感覺特彆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我之前一直覺得,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全棧工程師,需要掌握無數種編程語言和框架,這讓我望而卻步。但這本書似乎在傳遞一種“內功心法”的重要性,它強調的是理解底層原理,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我看到書中有關於“如何學習一門新語言”的章節,這讓我眼前一亮,覺得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指導。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流暢,沒有那種冷冰冰的機器翻譯感。我讀起來不會覺得費力,反而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我感覺這本書不隻是在教我技術,更是在引導我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更高效的開發者。

評分

《Web全棧工程師的自我修養》這本書,在講到“項目管理與團隊協作”的部分時,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之前一直認為,全棧工程師主要關注的是技術本身,而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更多是項目經理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全棧工程師,也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作能力,並且理解項目管理的流程。書中對“敏捷開發”的介紹,讓我對以前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迭代、評審、站會等,都從理論走嚮瞭更實際的運用場景。我發現,即使一個人技術再強,如果不能有效地與團隊成員溝通,不能理解項目需求,那麼他的價值也會大打摺扣。這本書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瞭如何利用工具(比如版本控製、任務管理平颱)來提升團隊效率,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響應團隊成員的需求。我之前也遇到過一些團隊溝通不暢導緻項目延誤的情況,現在迴想起來,這本書中的很多建議都能派上用場。我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個人技能的提升,更是關於如何融入一個團隊,並為團隊的成功做齣貢獻。

評分

還不錯吧,打算好好看看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

評分

書質量還不錯,還沒開始看。不過應該不錯吧

評分

一直都在京東購物,品質有保障,速度也非常快。現在公司采購禮品也來京東啦,開發票什麼的都非常方便。給力!

評分

東西不錯,質量、性能、品質等等幾個方麵都很滿意,對京東的物流服務和退換貨以及維修服務也非常滿意!是京東的老用戶瞭,一直支持京東,希望京東多豐富一些自營的好商品。每天都抽空關注一下京東數碼類新上架的自營商品,有很多新奇的好東東,感覺在京東買東西非常踏實!祝京東越來越好!

評分

非常不錯,推薦購買!

評分

這次買瞭好多書,最滿意的就是這本瞭,寫的很真實,能學到很多東西

評分

京東的圖書真的好便宜,每年6.18和雙11買真的好實惠!

評分

買瞭很多,活動減價,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