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西路军·河西浴血》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
《西路军·河西浴血》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
目录
第一章 西渡黄河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战略决策
“你当过木匠,指导造船有办法!”
“渡河刻不容缓”
亲身经历者谈渡河准备
夜渡虎豹口
红三十一军折而东返
红五军抵西岸三角城
第二章 “二马”堵截
冷?裹着狐皮大氅
“死了时托一个梦来”
“青海的青蛙”
凉州“马”的喘息之计
骑五师少将参谋长饮弹毙命
青海援军
第三章 兵殇古浪
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电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
西路军与“二马”兵力对比1:6
“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
“战将”
古浪的生死搏斗
当地群众谈红军由干柴洼到古浪
马家军由干柴洼到古浪
第四章 军过武威
“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
起火?有人和红军联络
武威城下之盟
兵分五路,竭力“进剿”
第五章 永昌建政
这里能建立根据地吗?
苏维埃
青年队儿童团
皮活、毡鞋、磨面
第六章 鏖战永凉
战幕在永凉一线伸展
她用殷红的血播种
长城脚下抛忠骨
《剿匪概述》中记载分割包围红军情况
山丹的苏维埃政权
第七章 西安事变
蒋介石给徐向前的信与给马步芳的电报
西路军与西安事变
“二马”与西安事变
第八章 喋血临高
再三电令建立临高根据地
临高一带的苏维埃政权
严峻的历史从高台城头走过
为时已晚的杯水车薪
临泽飞过一串流火
红军女战士的叙述
第九章 东进?西进?
东进受阻,折而西返
“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士一团火”
打进被打出,再进去又被打出
东进?西进?艰难游弋的困窘之师
不添油的灯
第十章 兵败祁连
南柳沟突围
梨园口阻击
血红的夕照
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弯向一片松树林中
石窝会议
妇女团红军老战士的回忆
第十一章 徐陈东返
你们能把信送到,不容易呀!
湖北老乡
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第十二章 右翼支队
太阳有落就有升
趴在羊群里,爬着跟羊走!
来,拿着这个家伙!
孙玉清被俘与被害
第十三章 游击支队
组织关系已经用电报发给党中央
大队缩小队,小队化小组,小组也可分成个人
子弹,一杆枪三发
掉队人员组成游击队
干部支队
我们不叫共产军叫红军
第十四章 左翼支队
死了算我革命成功
祁连山的电波
错打安西
奔向星星峡
安西收容
第十五章 赢之“二马”
连日欢庆热闹一番
蒋介石“慰问”
“每村均有阵亡之人,每家均有负伤之兵”
同槽相争
第十六章 历史回顾
徐向前:西路军为什么终于惨遭失败呢?
李先念:西路军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进行作战的
精彩书摘
《西路军·河西浴血》:
甘肃省会宁县。山冈起伏,大野悄悄,絮絮秋风中弥漫着凄楚苍凉。这里的山被千百年无数次风雨袭击、剥蚀得只剩下赭色岩石或黄土山脊,巍峨耸峙,傲骨擎天。由于水土流失,河流切割,到处是土梁和沟壑。树是偶尔能瞥进眼的几株,草是灰蓬蓬的数丛。流水带走了沃土,只把贫穷和饥饿留下。豪强劣绅压榨盘剥,更胜于凄风苦雨,刮走了一层层的民脂民膏。现在虽是秋天,但收获季节的风也似乎吹不散笼罩在四野的阴霾,长空像裹着一层厚重的殓布。然而,终有回天巨手要将混沌的乾坤扭转。十月的金风里,飘来无数红色的军队,犹如午夜的闪电,划破了浓重的黑暗,搅动了山乡的凄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于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了《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向三个方面军领导人及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慰问和祝贺。
会宁城西津门拥进一队队红军。西津门这座清代建筑,两层飞檐挑角的阁楼上,插上了红旗,刷满了标语,飞起道道光华,十分耀目显眼。西津门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会师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大放异彩,闻名中外。
此刻,西津门下,一位剑眉飞扬、双目炯炯的军人正骑马通过。他身穿一
甘肃会宁会师门套灰色土布半旧军装,腰间束着一条半旧牛皮腰带,腿上裹着“人”字形的灰布绑腿,帽子上和所有红军一样也缀着一颗亮闪闪的红五角星。他三十出头,可是一脸肃穆,一派老成,连过长的胡楂也秋草一般灰蒙,仿佛落了土,带了霜。征程上的风雨,洗去了他青春的鲜亮,敷上了一层壮年的苍老。他,就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为了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毅然投身革命。他参加过著名的广州起义;坚持过东江游击战争;在粉碎“罗李会剿”中以少胜多,五战皆捷;他驰骋大别山,四次反“围剿”,创建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三千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率领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迭摧强敌。徐向前投身革命之际,中国将要经历一次鲜血的洗礼。坐在南京总统府会议厅长桌上首的蒋介石举起右手比划着,然后像刀一样从上劈下,他要把孙中山先生充分信赖的共产党人斩尽杀绝。正是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把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淹没在血泊之中的1927年初,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前言/序言
西路军·河西浴血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书很好,值得阅读!先收藏以后细读!
评分
☆☆☆☆☆
这次买的书有点多,配货的准备时间有点长,但是没有耽误阅读。
评分
☆☆☆☆☆
近期有关西路军有价值的书。
评分
☆☆☆☆☆
史料还算翔实
评分
☆☆☆☆☆
了解尘封的历史
评分
☆☆☆☆☆
物流超快,品质优良,支持京东。
评分
☆☆☆☆☆
物流速度快,派送员服务态度好,字体稍微小
评分
☆☆☆☆☆
书籍包装不错,内容不错,物流迅速。
评分
☆☆☆☆☆
《喀秋莎》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俄罗斯传统民谣,其实它是一首作曲家谱写的政治宣传歌曲。可是这些歌的意义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早已“偏离”了他原始的面目,生长出另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首歌变成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时代情结:对于白桦林、手风琴那个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的追忆。 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了战争,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完胜日本关东军,但《喀秋莎》当时并未因战争胜利而流行开来,而是在两年之后的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才伴随炮火硝烟传遍了整个苏联。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是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