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为国学类图书。作者力图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出来,同时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本书针对现代人阅读国学经典与快节奏生活之间的矛盾,延续南怀瑾先生生动、幽默、经史参合的解读方式,直面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做事、感情等方方面面的困惑,让读者在聆听南怀瑾先生讲述国学知识的同时,也为解除自己心灵困惑找到正确的指引。
目录
第一课 有容乃大,不平不鸣
温和对待他人的无礼
看人要往好处看
世事难分明,何妨开口一笑
让他三尺又何妨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
宽容是消灭敌人的最佳策略
大胸怀成就人生大规模
第二课 做平常事,得异常福
一身荣辱自心知
随遇而安,不强求结果
花开花落任自然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是夸是毁,心里有底
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贫穷不潦倒,富贵不骄狂
何妨得意,不可忘形
第三课 寡欲是幸,知足是福
贪婪导致愚蠢
学问越多越好,贪欲越少越好
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自在
从今天起,做只容易满足的小鼹鼠
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
一颗心,质朴如初
贪婪的人最贫穷,知足的人最富有
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
第四课 修身治天下,心静四海平
向婴儿学习
无事莫找事
烦恼一如瓶中水
矢上不必再加尖
轻柔的春风最自在
处理好人生三件事
真糊涂才是“大宗师”
第五课 看破虚妄名利场,一壶浊酒清淡心
虚名的高帽,戴上反而压破头
浮云眼前过,富贵不着落
功名再高,高不过一抔黄土
地位越高,心情越糟
人生境界不在地位高低,而在于眼界高下
名利上,不争天下先
“三不”的智慧境界
第六课 身在红尘,心在山林
中空无用有大用
声色货利多陷阱
功成身退天之道
敞开心窍的大境界
道法天地,一任枯荣
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看破平常,怎能忍不过
相忘江湖的小鱼
自然就是生命的方式
不要妄情、妄念、妄想
第七课 放下是颗开心果,放下是道欢喜禅
“归零”的艺术
生命需要一场清洁心灵的大火
给真知留出一点心灵空间
沉湎过去,不如追求未来
放下就是快乐
繁华如梦了无痕,何必沦陷
放下很难,难得放下
上岸何须回头
第八课 修身莫过于少求,养心莫善于寡欲
财富只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世上无如人欲险
留一只眼睛,看住心中的狂野与贪婪
忙着为别人服役,还是忙着为自己生活
抛下入世心的包袱
人生如棋,输赢看一招
生如夏花,淡然绽放
第九课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修炼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轻举妄动
莫让我心陷牢笼
痛苦悲哀为心造
舌头最软却伤人最深
用沉默代替争辩的智慧
生命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世人的不吉利正是上天的大吉利
物来而应,物去不留
眼前的不要怕,错过的不要悔
第十课 婆娑世界,万事有缺
小心“走火入魔”
别让执念夺走自由的心
不可执着任何心念、习气
何必太执着于“我”
执着是一种妄念
生活本不需要完美
放下执着才能跨越障碍
若有若无地把握,不必太执着
精彩书摘
谁都不是超人
唐朝大散文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师说》,里面有一段著名的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才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这句话大家最熟悉了,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专长,总有一点会强过你:农民能教会我们种庄稼,告诉我们关于农业的知识;工人能够告诉我们一件产品具体生产的细节与功用;等等。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果你把自己放得太高,你的眼睛看到的必然不会全面,你的眼界也不会宽广。南怀瑾先生在其大作《论语别裁》中亦有此表述,他认为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曾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在一起工作,住在一个房间里。
阿普顿总觉得自己有学问,从不把卖报出身的爱迪生看在眼里。爱迪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不炫耀自己,对阿普顿的自负和处处卖弄学问,从心里感到厌烦。为了让阿普顿把态度放谦虚一些,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梨形的玻璃灯泡交给阿普顿,请他算算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那个玻璃灯泡,轻蔑地一笑,心想:“想用这个难住我,未免太天真了!”
他拿出尺子上下量了又量,还依照灯泡的样式列出一道道算式,数字、符号写了一大堆。他算得非常认真,画了一张张草图,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过了一个多钟头,爱迪生见阿普顿还在那儿算个不停,便忍不住笑着说:“不用那么费事,还是换个别的方法算吧!”
阿普顿仍固执地说:“不用换,等一会儿我就能得到答案了。”
又过了半个钟头,阿普顿对自己的计算似乎还不放心,还在那里低头核算。爱迪生有些不耐烦了,拿过玻璃灯泡,倒满了水交给阿普顿说:“去把这些水倒进量杯……”
不等爱迪生说完,阿普顿明白了什么是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他那冒着汗的脸“刷”地红了。他知道了,爱迪生确实不愧为伟大的发明家。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计算是他的内行。当碰到“计算玻璃灯泡容积”的问题时,由于他受固有的思维方式影响,自然而然地拿出尺子对灯泡量了又量,算了又算,他根本不会想到打破定式,采用其他简便的方法。爱迪生则不同,他能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快捷的方法,立即精确地求得了灯泡的容积。
每个人在做事之前都必须明确一个事实:你并不是万能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做起事情来就会谦恭得多,也就会避免因盲目自大带来的错误。明白了其他人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总有一点强过你”,我们才能真正学会谦恭。
不提自己当年勇,更不提别人当年的不勇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这样回答他说:“出门好像去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举行大祭奠。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做官时不怨天尤人,在城邑做官时也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话去做。”这当然是仲弓的谦虚之辞。事实上仲弓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孔子曾说他“可以使南面”,就是说仲弓是一个有帝王之才的人。
看过鲁迅《阿Q正传》的人都知道阿Q有一头癞疮,他平时最忌恨别人提到这一短处。老百姓说“打人莫打脸,骂人不揭短”,因为谁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你如果揪住他人的短处不放,肯定会令双方都不愉快。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被人戳着痛处,就不要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毫不顾忌,更不能将这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心直口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
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过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儿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
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
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反目成仇。
应注意“揭短”和“批评”是两回事,前者针对他人的缺陷,攻击别人的软肋,非君子所为;后者则是就事论事,较为客观。掌握了这一项原则,比掌握许多别的技巧更有效,也更加体现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为人处世时最好时刻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若如此便能做到“言寡尤,行寡悔”。
……
前言/序言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归宿,在受到了长时间的冲击和漠视后,国学在最近几年又
走向了兴盛。然而,大多数人只是跟风似的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国学知识,对国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实际上,国学文化是最含蓄实用的,几千年经久不衰留传下来的国学经典中,有太多指导现实的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若能细细品味,必能进退有据、挥洒有度,创造出和谐生活与成功人生。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国学经典参得全、参得透,幸有南怀瑾先生帮我们解读,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大师之言,字字珠玑,相信国学大师的智慧成果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青柳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涉猎遍及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等,并深得其精髓。南怀瑾生平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南老的国学修养深厚,他是少数几位精通儒、道、佛三教经典的大师之一。他就像一个布道者,把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的智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一一讲来,并且妙趣横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些文化瑰宝内涵的大门,从而让人们对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听南怀瑾讲国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他对中华传统典籍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大师以其卓然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为我们讲经说法,带领我们读史悟道。南怀瑾先生的国学课,学习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字句,还有尘封在其中的先哲智慧。他把沉浸在先哲背后的智慧都挖掘出来、还原,并一一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些智慧深沉而清新,古朴又凝重,于是我们看见了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光华和率真的生命哲学,以及在绚烂喧嚣中归于平静的人生风景。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读,对得失人生的精彩诠释,对现实博弈的冷静剖析,对名利宠辱的人性点拨,对生命旅途的真诚关照,聆听南先生的谆谆教诲,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书立足于南怀瑾大师对国学典籍的讲解与梳理,旁征博引,融汇各家经典于一炉,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南怀瑾先生有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和《易经》以及禅佛等著作中的精华观念和讲解,同时介绍了国学的历史观、人生观以及处事规矩和成功智慧,并加入了新鲜的、贴合当下人们生活的案例,力图将晦涩难
懂的国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出来,让我们在领悟先哲思想的同时,汇集人生智慧,点拨人情世故,以平凡的视角观读这个纷繁的世界,加深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借大师的慧眼于传统文化中来寻觅人生的新意,在妙趣横生的讲读中领略生活的艺术,并通晓处世策略和生存之道。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更好地了解国学,了解南怀瑾先生的学术及人格,用国学的经纬,帮助自己找到人生的坐标;借国学的圭臬,为自己解除心灵的困惑找到正确的指引。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土壤,不论男女老幼每天都需要从这“土壤”中汲取养分。正如南老所言,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下,国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听南怀瑾先生讲国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走进了我们文化扎根的沃土。
人生路上,让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品儒释道、参禅悟佛,在纷繁的世界中沏上一壶香醇的茶,静待茶香沁入心脾。烦躁生活,让我们在一堂堂国学课中品味国学经典的魅力,汲取一捧清泉,渐渐地沉淀烦恼,涤荡身心。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