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張鵬飛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77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123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頁數:468
字數:4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施蟄存《水經注碑錄》一書基礎上,選取《水經注》所載石刻文獻二百三十餘處,以石刻所涉及內容及其用途為標準,分為陵墓、祠廟、城邑、河嶽、水利、古跡、道路橋梁、經界、佛道神怪、曆史十類逐一考證,結閤新齣土考古文獻成果,以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洪適《隸釋》、陳思《寶刻叢編》等曆代金石文獻著錄情況為綱,以實證文獻考證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參用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史學、金石學、曆史地理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每一石刻進行考辨。

作者簡介

張鵬飛,男,1979年生,文學博士,廣東警官學院公共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石刻文獻研究。

目錄

前 言/001
凡 例/001
第一章 陵墓類石刻/001
  一 司馬遷碑考/001
  二 晉立司馬遷碑考/001
  三 恬漠先生翼神碑考/005
  四 漢伏生墓碑考/007
  五 晉太原成王碑考/013
  六 漢丁昭儀墓碑考一/015
  七 漢丁昭儀墓碑考二/015
  八 漢冀州刺史王紛碑考/019
  九 漢項王墓碣考/024
  十 漢趙相劉衡碑考/026
  十一 漢荊州刺史李剛碑及石室畫像考論/030
  十二 漢司隸校尉魯峻碑及石室畫像考論/034
  十三 魏立漢廬江太守範式墓碑考/042
  十四 漢桂陽太守趙越碑考一/049
  十五 漢桂陽太守趙越碑考二/049
  十六 漢李雲墓錶考/050
  十七 晉李熹墓碑考/056
  十八 漢冀州從事安平趙徵碑考/057
  十九 晉立魏冀州刺史陳留丁紹碑考/057
  二十 漢中山簡王焉墓碑獸考/059
  二十一 東周三王陵碑考/064
  二十二 晉潘茈墓碑考/066
  二十三 晉黃門侍郎潘嶽碑考/066
  二十四 晉使持節徵南將軍宋均碑考/069
  二十五 裴氏墓碑考/074
  二十六 魏毌丘興碑考一/075
  二十七 魏毌丘興碑考二/075
  二十八 漢幽州刺史趙融碑考/081
  二十九 梁嚴碑考/083
  三十 漢郭奉孝碑考/084
  三十一 漢平陽侯相蔡昭墓碑考一/086
  三十二 漢平陽侯相蔡昭墓碑考二/086
  三十三 漢國三老袁良碑考/089
  三十四 漢袁氏諸碑考/095
  三十五 漢溫令許續碑考/098
  三十六 漢尚書令虞詡碑考/099
  三十七 漢陽颱令許叔種碑考/101
  三十八 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許嬰碑考/101
  三十九 晉譙定王司馬隨墓碑考/103
  四十 晉譙定王司馬隨墓石柱銘考/103
  四十一 漢文穆塚碑考/106
  四十二 漢熹平某君碑考/107
  四十三 漢太尉掾橋載墓碑考/110
  四十四 漢司徒盛允墓碑考/111
  四十五 晉梁王妃碑考一/113
  四十六 晉梁王妃碑考二/113
  四十七 漢豫州從事皇毓碑考/115
  四十八 漢東平憲王碑闕考/116
  四十九 漢龔勝墓碑考/119
  五十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一/122
  五十一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二/122
  五十二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三/122
  五十三 魏獨行君子管寜碑考/128
  五十四 魏徵士邴原墓碑考/128
  五十五 晉鄒恢碑考/131
  五十六 晉鎮南將軍桓宣碑考/132
  五十七 晉徵西將軍周訪碑考/134
  五十八 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考/135
  五十九 晉立魏徵南軍司張詹碑考/136
  六十 漢左雄二碑考/139
  六十一 漢日南太守鬍著碑考/140
  六十二 漢石祠銘考/140
  六十三 漢若令樊萌碑考/143
  六十四 漢中常侍樊安碑考/143
  六十五 湖陽縣城南碑考/143
  六十六 漢陽侯焦立碑考/145
  六十七 漢王子雅石樓銘考一/147
  六十八 漢王子雅石樓銘考二/147
  六十九 漢孝女碑考/148
第二章 祠廟類石刻/151
  一 漢龍門禹廟碑考一/151
  二 漢龍門禹廟碑考二/151
  三 北魏龍門禹廟碑考/151
  四 文母廟碑考/157
  五 前秦立魏鄧艾廟碑考/158
  六 晉西河穆王司馬子政廟碑考/165
  七 魏李勝“石的”銘考/168
  八 漢魯國孔明碑考/170
  九 漢孝子王立碑考/171
  十 郎山君碑考/173
  十一 觸鋒將軍廟碑考/173
  十二 太白君碑考/173
  十三 晉康王碑考/176
  十四 晉範陽王廟碑考/176
  十五 晉立魏徵北將軍建成鄉景侯劉靖碑考/177
  十六 晉司空鄭袤廟碑考/179
  十七 晉鄭仲林碑考/179
  十八 魏雍州刺史郭淮碑考/181
  十九 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考/183
  二十 晉順陽太守丁穆碑考/188
  二十一 葉公子高諸梁碑考/190
  二十二 魏葉公廟碑考/190
  二十三 漢張明府祠廟碑考/194
  二十四 魏豫州刺史賈逵祠碑考/197
  二十五 魏中郎將徐庶碑考/200
  二十六 漢沛縣城高祖廟三碑考/201
  二十七 漢泗水亭高祖廟碑考/201
  二十八 晉大司馬石苞碑考/205
  二十九 魏鎮東將軍鬍質碑考/205
  三十 晉司徒王渾碑考/205
  三十一 晉監軍石崇碑考/205
  三十二 晉太傅羊祜碑考/208
  三十三 晉鎮南將軍杜預碑考/208
  三十四 晉安南將軍劉儼碑考/208
  三十五 晉徵南將軍鬍羆碑考/214
  三十六 漢樊重碑考一/215
  三十七 漢樊重碑考二/215
  三十八 漢新息長賈彪廟碑考/217
  三十九 魏汝南太守程曉碑考/217
  四十 漢安邑長尹儉廟碑闕考/219
  四十一 劉宋司空劉勔廟碑考/220
  四十二 劉宋司空劉勔廟銘考/220
  四十三 劉宋司空劉勔廟贊考/220
  四十四 劉宋司空劉勔廟頌考/220
  四十五 漢王子香廟碑考/223
  四十六 晉徵南將軍荊州刺史鬍奮碑考/226
  四十七 晉顧揚廟碑考/227
  四十八 晉範寜廟碑考/227
  四十九 漢陳渾廟碑考/227
第三章 城邑古跡類石刻/231
  一 漢洛陽開陽門銘考/231
  二 漢三王城碑考/233
  三 林邑古碑考/235
  四 漢舂陵故城碑考/242
  五 阿育王大塔石柱銘考/245
  六 泥犁城石柱銘考/245
  七 北魏廣德殿碑考/249
  八 北魏廣德殿碑陰考/249
  九 魏颱粟窖銘考/251
  十 北魏永固堂碑及石闕考/254
  十一 北魏郊天碑考/258
  十二 北魏太和殿碑考/258
  十三 北魏皇信堂畫像題刻考/262
  十四 洛中故碑考/264
  十五 魏茅茨碑考/266
  十六 秦兩石人刻石考/268
  十七 漢梧颱裏石社碑考/271
  十八 晉諸葛宅銘考一/275
  十九 晉諸葛宅銘考二/275
  二十 孫吳臨平湖邊石函文考/278
第四章 河嶽水利類石刻/281
  一 李尤盟津銘考/281
  二 李尤鴻池陂銘考/281
  三 魏石堤祠碑考/286
  四 河平侯祠碑考/287
  五 漢石門銘考/288
  六 漢滎口石門碑考/293
  七 晉沁口石門銘考/295
  八 漢漳河神壇碑考/297
  九 晉戾陵遏錶考/299
  十 魏伊闕左壁石銘考/304
  十一 晉伊闕右壁石銘考/304
  十二 漢青陂碑考/306
  十三 魏鄭陂碑考/308
  十四 晉六門碑考/310
  十五 漢黎山碑考/313
  十六 魏石鼓山銘考/315
  十七 漢大石嶺碑考/317
  十八 闕林山碑考/319
  十九 秦會稽刻石考/320
  二十 晉句注碑考/324
第五章 道路經界類石刻/327
  一 晉崤道銘考/327
  二 後趙石虎鄴城東門石橋柱銘考/329
  三 前燕盧龍塞道銘考/332
  四 晉皋門橋記考/334
  五 漢洛陽建春門橋柱銘考/337
  六 漢洛陽東石橋銘考/340
  七 晉洛陽旅人橋銘考/342
  八 晉劍閣張載銘考/345
  九 懸書崖銘刻考/348
  十 洛陽北界石錶考/349
  十一 漢冀州北界銘考/352
  十二 漢幽冀二州界石文考/354
  十三 河南界柱銘考/357
  十四 洛陽南界碣考/357
第六章 佛道神怪類石刻/359
  一 晉帛仲理碑考/359
  二 北魏洛陽瑤光寺碑考/361
  三 北魏永寜寺碑考/363
  四 漢仙人王子喬碑考/367
  五 漢仙人唐公房碑考/374
  六 南齊立淮南王廟碑考/382
  七 龍沙塚磚銘考/385
  八 獨鬆塚磚銘考/386
  九 浦陽江側塚甓書考/388
  十 行唐縣神女廟碑考/389
第七章 曆史類石刻/392
  一 北魏高祖講武碑考/392
  二 北魏獻文帝南巡碑考/394
  三 北魏文成帝禦射碑考/396
  四 北魏北海王石碣考/401
  五 北魏太武帝禦射碑考/404
  六 北魏徐水陰碑考一/404
  七 北魏徐水陰碑考二/404
  八 北魏定鼎碑考/404
  九 魏公卿上尊號碑考/413
  十 魏受禪碑考/413
  十一 魏大饗碑考/421
  十二 晉杜預述功碑考一/426
  十三 晉杜預述功碑考二/426
  十四 晉立曹仁記水碑考/428
  十五 漢冠蓋裏碑考/430
  十六 漢姚氏二女碑考/432
  十七 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考/435
  十八 漢光武即位碑考/436
參考文獻/441
後 記/451

前言/序言

前  言

漢魏時期,是中國文化從混沌走嚮覺醒時期,是中國文學“詩的覺醒”、“文的覺醒”時期,更是“人的覺醒”時期。漢末以降,天下紛爭,戰亂頻仍,在多變復雜的政治動蕩、朝不保夕的殘酷生涯中,個人之命運如狂風之飄蓬、如洪水之落葉,無法自主。漢魏時期的士子開始對傳統的儒學思想産生懷疑,逐漸思考個體之價值、文學之獨立、自然之道理,越明教而任自然,好莊老而薄周孔,這在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中、在建安文學慷慨悲涼之生命贊歌中、在魏晉玄學思想中皆已體現。而人的覺醒,不僅僅是文學的覺醒、文化的覺醒,也是自然的覺醒、“水的覺醒”。麵對蒼茫之宇宙、遼闊之大地、綿長之水道,覺醒中的世人開始去觀察周圍之水道、山川等地理之形勢,而成書於北魏孝昌年間《水經注》一書,正是漢魏時期世人“自然覺醒”的典範之作。
酈道元為漢桑欽《水經》作注成《水經注》四十捲,其以水道為綱,綜述流域內水文、地貌、地質、土壤、植物、動物之分布,以及物産、交通、城邑建製沿革等地理狀況。據今人趙永復《水經注通檢今釋》(復旦大學齣版社1985年版)整理,《水經注》中記載的河流水道達兩韆五百九十六條,則與《水經》所記載之水道,殆過數十倍。《水經注》四十捲,其篇幅較《水經》三捲,注多於經,達二十餘倍矣,可見道元注《水經》之勤。
酈道元以注釋水道地理之需要,無論其“石作粗拙”,或是“文辭鄙拙,殆不可觀”,隻要是符閤其內容之需要,舉凡藝文古跡之所關,苑囿橋梁之所在,莫不巨細畢陳,本末可觀,皆廣收博引,從而使《水經注》所收録的石刻文獻資料極為豐富,基本上搜羅瞭秦漢以降至北魏中期絕大部分石刻文獻。今酈氏《水經注》其書幸存,碑版遺聞,賴以不墜。酈氏所録古碑,往往有顯於後世者,又或現存古碑,可以取證於諸書者。凡此之類,皆酈書勝齣,蓋碑版之學取資者,隋唐以前,宜以此書為淵藪。
《水經注》中收録石刻文獻,其內容之豐富,涉及之廣泛,蔚為可觀。其中多取自陵墓祠廟,亦有齣自摩崖題刻、經界石刻者。內容或記載曆史人物之事跡,或描述城邑、古跡之沿革,或記載河川水利之變遷等,對於今人研究古代城址的原貌、建築遺跡以及古代水文地理、考古發掘和曆史考訂等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從形式而言,以墓碑、墓錶、墓誌、墓碣、祠廟碑、銘刻為主,也有少數為畫像石、石碣、石人銘記、懸甕素書、摩崖題刻、石室題刻、刻甓書、墓磚文、石槨銘、界石銘等。
施蟄存先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撰著《水經注碑録》一書,收録《水經注》所載碑録二百餘處,考論精要、詳備,然其文獻資料終於1980年,隨著近三十餘年新的考古發掘及大量齣土文獻問世,其考釋亟待補充。本書在施蟄存先生《水經注碑録》一書基礎上,選取《水經注》所載石刻文獻二百餘處,以石刻所涉及內容及其用途為標準,分為陵墓、祠廟、城邑、河嶽、水利、古跡、道路橋梁、經界、佛道神怪、曆史十類,逐一考證,其中又以陵墓、祠廟類石刻為主,結閤新齣土考古文獻成果,以歐陽修《集古録》、趙明誠《金石録》、洪適《隸釋》、陳思《寶刻叢編》、王昶《金石萃編》、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曆代金石文獻著録情況為綱,以實證文獻考證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參用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史學、金石學、曆史地理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每一石刻考辨其名稱,所處方位,立石年月,石刻形製,書撰者姓名,石刻之源流演變及存佚情況,拓本之流傳,曆代著録傳承,碑刻拓本之辨僞等,並對碑主之生平、碑文之釋讀予以考辨,從而較為全麵、翔實地研究《水經注》所徵引大量石刻文獻,基本可以使眾多亡佚石刻文獻得以恢復其曆史原貌,以充實酈學研究之內容,亦拓展金石學研究之領域。


凡  例

一、本書所載石刻文獻,為《水經注》四十捲所收録石碑、墓碣、墓錶、石樓、石闕、石室畫像以及石人題刻、墓磚銘文、摩崖題刻、石獸題刻、石柱銘文、石函銘文、石橋題刻等雜刻類諸石刻。
二、《水經注》所收録的石刻文獻內容眾多,形式多樣,必須先分類,再對每類進行研究。本文按石刻文獻內容、功用分為十大類:陵墓、祠廟、城邑、古跡、河嶽、水利、道路橋梁、經界、佛道神怪、曆史。其中第一章為陵墓類石刻,主要為墓碑、墓碣、墓錶、石獸石人題文等;第二章為祠廟類石刻,主要為頌德碑;第三章為城邑古跡類石刻,城邑類石刻為先,其後古跡類閤為一章;第四章為河嶽水利類石刻,主要為記載河道山嶽及水利石刻;第五章為道路經界類石刻,主要為勘分州郡邊界石碑及道路橋梁之摩崖題刻及石橋銘文等;第六章為佛道神怪類石刻,為佛、道二教及古之仙怪神異之說諸石刻;第七章為曆史類石刻,主要收録記載重大曆史事件之石刻。
三、每一大類均按照《水經注》著録先後順序為次,石刻名稱以《水經注》原文為準。每一著録石刻,說明石刻名稱,所處方位,立石年月,石刻形製,撰書人姓名及存放記載。石刻所處方位者,以曆代史書地誌及《元和郡縣圖誌》、《括地誌》、《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等地書記載情況,厘清城邑河流之變遷。
四、每一碑目首列《水經注》原文著録之文——曆代《水經注》版本眾多,文字齣入較大。本文主要采用陳橋驛先生《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11年版),部分佚文采用陳橋驛先生輯録《水經注佚文》(《水經注研究》,天津古籍齣版社1985年);次列考釋內容;最後附以拓本及石刻照片。碑文因篇幅有限未予收録者,將另為《水經注金石文校注》以録。以歐陽修《集古録》、趙明誠《金石録》、洪適《隸釋》、陳思《寶刻叢編》、王昶《金石萃編》、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曆代金石文獻著録情況為綱,考辨每一石刻之存佚,拓本之流傳,文字之釋讀。
五、碑文傳世者,以嚴可均《全上古秦漢三國南北朝文》,洪適《隸釋》《古文苑》為藍本,並綜閤輯録《北堂書鈔》、《初學記》、《太平禦覽》等類書;《昭明文選》,《東漢文紀》,《漢魏六朝百三傢集》,《古今圖書集成》、《蔡中郎集》等總集、彆集;王昶《金石萃編》、高文《漢碑集釋》、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徐玉立《漢碑全集》等金石文録以及曆代史書所著録碑文,並加以校讎分析。
六、拓本傳世者,從曆代所傳諸多拓本中選取具有代錶性者予以著録,並附以說明文字,注明齣處、石刻名稱、年代、形製、齣土地、拓本情況等,並注明拓本所據於原石,或為後世重刻、翻刻碑石。著録拓本來源主要包括:北京國傢圖書館、山東麯阜漢魏碑刻陳列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遼寜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等館藏石刻拓本,洪適《隸續》捲五《碑圖》、牛運震《金石圖》、羅振玉《漢晉刻石墨影》等曆代金石文獻以及《中國畫像石全集》、《山東漢畫像石匯編》、《漢碑全集》、《漢碑殘石五十品》、《中國碑刻全集》、《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漢刻石圖輯》、《漢魏六朝塚墓遺文圖録》等當代金石文獻匯編所著録石刻拓本,《汝帖》、《淳化閣帖》、《王羲之法帖》、《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等曆代法帖以及《中國美術史》、《善本碑帖録》、《碑帖鑒定》、《曆代碑帖大觀》等當代碑帖叢書。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水經注 石刻文獻叢考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