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陆子学谱》卷之一
《陆子学谱》卷之二
《陆子学谱》卷之三
《陆子学谱》卷之四
《陆子学谱》卷之五
《陆子学谱》卷之六
《陆子学谱》卷之七
《陆子学谱》卷之八
《陆子学谱》卷之九
《陆子学谱》卷之二十
《陆子学谱》,清人李绂撰。李绂,江西临川人,字巨来,号穆堂,以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入翰林,累官工部右侍郎。李绂为人耿介,其学原本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博闻强识,下笔千言立就,钱穆先生称其“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重镇推之,当无愧也”。
作为一位对清代学术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深刻体会到这部著作在当时学术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理论汇编,更像是一部作者学术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仿佛能感受到李绂先生在面对诸多学术流派交织时的思考轨迹,他如何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扬弃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对思想流变的把握,需要极高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与那些同时代的大家进行“辩论”,想象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论证方式。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清代经学和史学的兴趣,让我认识到学术的进步往往建立在这样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校注工作,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简直是功德无量。我过去在阅读一些早期刻本的影印件时,常因字迹模糊或讹误而感到困扰,但在这本校注本中,校勘者的细致入微简直令人叹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误、衍文或脱字,都被他们一一甄别、比对,并在旁注中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和依据。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研读过程中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被技术层面的错误所干扰。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特定历史背景或专业术语的理解,校注者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解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更顺畅地进入作者的思维世界。可以说,没有这样精心的校勘,很多深奥的内容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地被接收了。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和心境上来说,这本书要求读者慢下来,去细细品味,它不适合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扫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也许是经典著作特有的魅力。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它作为案头常备的书籍,在处理自己手头的其他资料时,随时可以信手拈来,查阅其中某个观点或引文的原始出处。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在索引和目录的编排上也非常人性化,这极大地提高了检索效率,使得这部厚重的典籍,在现代研究环境下也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培养了我们对学术的敬畏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感,值得每一个对学术研究抱有认真态度的人拥有并时常温习。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古典雅致了,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果然让人放心。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纸张的质地很考究,摸起来温润而有韧性,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墨香。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韵味,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排列,就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学人气质。这对于我这种偏爱传统文化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我特别欣赏这种尊重原著风貌的排版,字体清晰易读,注释也标注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充分的参考,让人在品味古籍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印刷技术的便利。每次翻开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私密对话,那种敬畏与亲近交织的情感,是快餐文化时代难得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时代精神的窗户。我关注到其中关于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论述,其切入角度之新颖,材料之翔实,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作者在处理那些相对冷门或被后世忽视的史料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韧劲,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体系。这种“冷功夫”的价值,只有真正深入研究过某一领域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去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保持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读罢全书,会有一种感觉:原来历史的厚度是由无数个被认真对待的细节堆砌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