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基本信息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商品名称: | 原本大学微言 |
| 作 者: | 南怀瑾 著 |
| 定 价: | 62.00 |
| 重 量: | |
| ISBN 号: | 9787309116182 |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 本: | 16 |
| 页 数: | 528 |
| 字 数: | 398000 |
| 装 帧: | |
| 出版时间/版次: | 2016-3-2 |
| 印刷时间/印次: | 2016-3-1 |
| 编辑推荐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文中以“明明德”“民”“至善”为纲,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 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四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
| 内容介绍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原本大学微言》内容提要: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
| 作者介绍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
| 目录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权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
| 篇 开宗明义 我们在开始讲解、研究《大学》之前,先把这份原本《大学》的原文发给大家,希望平时多加熟读,要能背诵,那就更好了。那么,我们以后在讲解、研究时,就方便多了。现在,请大家看看原本《大学》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其,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就是原本《大学》的原貌。大家如果读过朱子所改编的《大学》章句,可能一时不能习惯,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们这次讲解,为什么不用朱子的改编本,而要用原本《大学》的本来面貌呢?我们在以后的讲解中,会充分地说明其中的缘故。现在,再次希望大家,先把这篇富有齐鲁文化之美的大块文章,先行熟读、背诵。 |
..........
..........
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传统国学的厚重与内敛,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尤其是纸张的选择,细腻光滑,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面对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影印部分,也能保证阅读的舒适度,没有丝毫的模糊不清。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翻阅、做大量批注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装帧简直是福音,它让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值得珍藏的仪式感。我特别留意了书脊的设计,既坚固耐用,又方便在书架上识别,即便是摆放在众多书籍中间,它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自信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可以说,光是外在的呈现,就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更加期待深入阅读。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它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宏大的哲学体系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娓娓道来。行文之间,那种深厚的历史洞察力与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交织在一起,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摹出思想演变中的微妙差异;时而又如惊雷乍现,直指核心,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恰当,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意,又通过精妙的过渡句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学习视角,而非单一的解读路径。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还涉及了一些边缘但同样重要的古代文化现象,这使得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例如,作者在阐述某个宗教概念时,会自然而然地牵引出与之对应的古代社会伦理或美学观点,形成一种跨学科的知识网络。这对我启发极大,让我意识到这些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古代文明生态系统。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方式,帮助我跳出了以往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开始用更宏观、更立体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
评分内页的编排和注释体系的构建,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自然,对于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编者采用了分层级的注释方式,既有对原文的精确解读,也有对后世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对比。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经典的新手,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特别是那些涉及术语的解释,往往不是简单的对译,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和语境进行阐述,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语句豁然开朗。这种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编辑手法,远超我过去阅读的许多同类选本,它真正做到了“立足传统,面向今人”,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级别作品。
评分坦率地说,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底层逻辑。书中的某些论述,特别是关于“心性修养”和“宇宙观”的部分,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强迫性灌输,却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我对许多现代困惑的认知角度。读完后,我更倾向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不变的真理。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教会我如何以更平静、更有穿透力的眼光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