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节点组网技术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娟,王鲁南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传感器网络
  • 物联网
  • 无线组网
  • 节点部署
  • 网络优化
  • 低功耗
  • 无线协议
  • 通信技术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2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87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3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物联网、计算机、通信类,科教两用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从无线网络技术、协议特征与结构、无线组网技术基本概念入手,对无线组网技术、新一代组件及应用设计编程软件、编程技巧及参数设置做了详细介绍,并围绕组网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典型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应用及软件实例,对常见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为便于学习,《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在每个具体的知识点,《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均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案例。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合作编写,内容新颖实用、叙述深入浅出。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针对采用zigbee协议栈的无线节点网络,以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为主要对象,在软件IAR编程平台的基础上,以射频单片机CC2530芯片(TI公司)为核心的硬件,深入剖析了TI的Z—Stack协议栈架构和编程接口。详细讲述了在网络设置、节点组成、应用系统编程等方面对应的硬件、软件知识与技能,并举例讲解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ZigBee项目的方法。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可作为无线组网技术研究、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自动化类、物联网、电子信息、通信、应用电子等专业课程的教材。

内容简介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针对采用ZigBee协议栈的无线节点网络,以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为主要对象,在IAR软件编程平台的基础上,以射频单片机CC2530芯片(TI公司)为核心硬件,深入剖析了TI的Z-Stack协议栈架构和编程接口。详细讲述了在网络设置、节点组成、应用系统编程等方面对应的硬件、软件知识与技能,并举例讲解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ZigBee项目的方法。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内容新颖实用、叙述深入浅出,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网络技术基本知识、自组网协议特征与结构、无线组网技术及设计编程技巧,并给出了典型应用及软件实例,对常见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可供无线组网技术研究、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自动化类、物联网、电子信息、通信、应用电子等专业课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戴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参加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主持《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2008年获省精品课程。目前主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  主要教授的课程有《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概论》、《无线组网技术》等。

目录

第1章 无线网络技术概述1
1.1 无线网络技术介绍1
1.1.1 无线通信技术1
1.1.2 无线网络技术2
1.2 无线网络技术应用5
1.2.1 环境监测5
1.2.2 医疗应用5
1.2.3 军事应用5
1.3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6
练习与提高6
第2章 无线网络技术7
2.1 无线网络结构7
2.1.1 网络节点构成7
2.1.2 网络节点拓扑8
2.2 无线网络节点9
2.2.1 射频单片机9
2.2.2 开发软件32
2.2.3 基础实验程序42
练习与提高95
第3章 自组网协议—ZigBee应用96
3.1 协议特征与结构96
3.2 ZigBee 2007协议各层文件97
3.2.1 应用层APP98
3.2.2 HAL层104
3.2.3 数据链路层MAC110
3.2.4 MT(监控调试)层110
3.2.5 网络层NWK111
3.2.6 操作系统抽象层OSAL112
3.2.7 配置文件Profile113
3.2.8 安全层Security(安全管理)113
3.2.9 地址处理层Services(地址分配与处理)114
3.2.10 工程配置Tools115
3.2.11 设备对象ZDO117
3.2.12 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层接口函数ZMac118
3.2.13 工程的入口ZMain143
3.2.14 输出文件Output145
3.3 组网典型应用146
3.3.1 节点无线聊天实验146
3.3.2 无线点灯152
3.3.3 信号传输质量检测158
3.3.4 协议栈中的串口实验164
3.3.5 点播169
3.3.6 组播172
3.3.7 广播174
练习与提高177
第4章 无线组网技术应用实践178
4.1 多点遥控LED灯178
4.2 串口通信助手181
练习与提高185
第5章 无线组网参数设置198
5.1 TaskID 、PAN ID、Cluster ID的功能与区别198
5.2 ZigBee参数设置199
5.3 ZigBee帧结构及参数设置200
第6章 无线组网技术应用软件203
6.1 下载SmartRF程序203
6.2 空中抓包Packet_Sniffer软件207
6.2.1 软件介绍207
6.2.2 用户界面209
6.2.3 保存数据包的文件格式215
6.2.4 CC2510及CC1110嗅探器216
6.2.5 嗅探器故障排除218
附录 CC2530寄存器220
附录1 CC2530特殊功能寄存器(SFR)220
附录2 常见CC2530寄存器详解表223
参考文献228

前言/序言


《智慧连接:探索下一代通信网络》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其核心是构建更智能、更高效、更普适的连接方式。本书《智慧连接:探索下一代通信网络》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深入剖析了当前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前瞻性地探讨了驱动未来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前沿理念。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理解网络连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社会。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通信技术进行详尽的技术手册式讲解,而是着眼于通信网络这一宏观体系的演化脉络与内在逻辑。我们将从通信网络的基础架构与演进历程出发,回顾从早期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飞跃,再到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迭代。这一部分将帮助读者建立对通信网络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不同代际技术的核心特征和设计理念。我们将讨论网络节点、传输介质、协议栈等基础要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对通信效率、网络容量和应用拓展的影响。重点会放在那些对网络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里程碑事件和技术突破,例如TCP/IP协议的标准化、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以及光纤通信的广泛应用等。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驱动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 人工智能(AI)在网络中的赋能: AI不仅仅是应用层面的工具,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网络的规划、部署、运维和优化。我们将深入探讨AI如何用于智能路由、拥塞控制、故障预测与自愈、资源调度以及网络安全防护。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预测可以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分配,避免拥塞;AI驱动的异常检测系统能够实时识别并响应网络攻击。我们还会讨论AI与网络相结合可能带来的新型网络架构,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更好地支持AI的集成。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兴起及其对网络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的激增和实时应用需求的增长(如自动驾驶、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成为必然趋势。本书将详细阐述边缘计算的架构、关键技术、优势(低延迟、带宽节省、数据隐私)以及其对通信网络提出的新挑战,例如边缘节点的管理、数据分发、分布式协同计算等。我们将分析边缘计算如何改变传统的中心化网络模式,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形态,以及它如何与5G等高速通信技术协同工作,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物联网(IoT)的规模化部署与网络挑战: 物联网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对通信网络的连接能力、功耗、安全性和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将探讨支持海量设备连接的通信协议、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 NB-IoT)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撑数十亿甚至数万亿设备的异构网络。本书还将分析IoT数据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处理、存储和分析,以及这些数据对网络设计和优化的反向作用。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NFV)的深入解析: SDN和NFV是现代通信网络架构的重要基石,它们将网络硬件与控制逻辑分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我们将详细讲解SDN如何通过集中式控制器实现网络流量的智能管理,以及NFV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转移到通用服务器上,实现资源的按需部署和动态伸缩。本书将重点分析SDN/NFV如何促进网络服务的快速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并为5G及未来网络奠定基础。 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如6G的展望)的初步探讨: 虽然本书聚焦于当前与近期未来,但我们也对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我们将讨论6G可能具备的特征,如超高带宽、超低延迟、泛在连接、天地一体化通信、以及AI原生网络等。我们将探讨可能支撑这些愿景的关键技术,例如太赫兹通信、智能反射面、新型编码技术等,以及它们将如何进一步拓展通信网络的边界,赋能更加沉浸式和智能化的应用。 除了上述关键技术,本书还将探讨支撑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理念与架构趋势: 安全性与韧性(Security and Resilience): 随着网络攻击的日益复杂和网络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至关重要。我们将讨论网络安全的新威胁、新型安全防护技术(如零信任架构、区块链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具备高度韧性的网络,以应对各种故障和攻击。 开放性与互操作性(Openness and Interoperability): 开放标准和协议是推动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将探讨开放计算项目(OCP)、云原生网络等趋势如何促进设备的互操作性,降低供应商锁定,并加速技术创新。 可持续性与绿色通信(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Communications):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更高效的硬件设计、智能的资源管理以及节能的协议来构建绿色通信网络。 用户体验驱动的网络设计(User Experience Driven Network Design): 最终,通信网络是为了服务于人。本书将强调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导向来设计和优化网络,探讨如何通过网络能力感知、服务质量保证(QoS/QoE)等手段,为用户提供无缝、流畅、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智慧连接:探索下一代通信网络》的读者对象广泛,包括通信行业的工程师、网络架构师、产品经理、研发人员,以及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感兴趣的 IT 专业人士、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甚至是希望了解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普通读者。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但在关键概念和技术原理上做到深入浅出。我们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通信网络概念。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对现有通信网络技术演进的清晰梳理,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未来通信网络的宏伟蓝图。通过掌握本书所涵盖的知识,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当前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预测未来的技术趋势,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把握机遇,参与到构建更加智能、高效、普惠的智慧连接世界中来。我们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您理解和探索下一代通信网络世界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和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宝典。书中不仅讲解了各种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和算法伪码,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实现相关的技术。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网络仿真工具使用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NS-2或OMNeT++等工具来模拟和评估无线组网协议的性能,这对于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仿真测试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嵌入式系统和硬件平台在无线组网中的应用,这对于我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非常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佳作,值得任何对无线节点组网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从最基础的无线通信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组网协议的设计细节。特别是关于MAC层和网络层的协议分析,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各种时序图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现了协议的工作机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TDMA和CSMA/CA的对比分析,作者不仅讲了它们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以及如何通过参数调整来优化性能。书中还提榷了一些新兴的组网技术,比如Mesh网络和自组织网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这对于我理解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前沿动态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原理和实现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它适合那些有一定通信基础,并且希望对相关技术有更深刻理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投入,但绝对物有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小,但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作者从宏观上介绍了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逐级深入,讲解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等各个层次的关键技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个协议的详细讲解,不仅仅是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协议的设计思想、工作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路由选择算法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路由,还对一些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殊路由算法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我理解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进行高效通信非常有启发。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善于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我发现即使是对某些比较晦涩的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也变得清晰明了。书中的图表和插图非常丰富,有效地辅助了文字的讲解,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应用场景的描述,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无线节点组网技术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让我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学习和探索热情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前瞻性和深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介绍,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预测。书中对物联网(IoT)场景下的无线组网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协议来应对这些挑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例如,在能源效率和低功耗设计方面,书中提供了多种优化策略,并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作者在网络安全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讨论了在无线节点组网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这本书的内容非常适合那些对无线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感到好奇,并且希望掌握前沿技术的读者。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未来无线网络发展的宏观认知,并为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