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两年腾讯核心部门CDC继《在你身边,为你设计》一书问世后的又一力作,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QQ用户与互联网用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书立足移动端,从用户研究、设计指引经验分享、设计还原(重构和前端)、优秀案例分享这几个篇章,向读者介绍腾讯网如何走出个性化之路。
  历时两年,腾讯核心部门CDC继《在你身边,为你设计》第一部问世后的又一力作,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QQ用户与互联网用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书立足移动端,通过用户变化、设计指引与经验、设计还原(包括重构和前端)、优秀案例等内容,向读者介绍了腾讯网是如何走出个性化之路的。
  
  腾讯CDC,全称是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即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是腾讯的核心部门之一。CDC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向着“做世界一流的互联网设计团队,为用户创造优质‘在线生活’体验”这一愿景努力,致力于不断提升腾讯全线产品的用户体验。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者进入这个领域。每当我们和行业内设计师进行交流的时候,被问及话题是“有什么专业系统的书籍可以让大家学习?”然而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各大设计院校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知识体系,各种短期培训班也仅仅是在培训Photoshop 技法,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知识大多沉淀在企业里。所以作为百度和腾讯的核心设计团队,有责任和义务将实践中的知识奉献给社会。互联网的设计知识与时俱进的,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出《在你身边为你设计》第二部,对整个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实战设计分析,是不可多得的一手案例分享。
  ——百度用户体验部总监 刘超
  
第一章 用户变化
QQ用户与互联网用户的变化02
移动互联网将我们带去何处19
用户如何使用智能手机30
用户研究的ROI 47
速食年代的用户研究51
用户研究,关注推动和落地 58
海量文本研究在产品体验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69
换个角度看用户——生理数据与传统数据的解读77
第二章 设计指引与经验
效率与环境86
隐私100
如何规划产品的统一体验111
多尺寸屏幕设计124
如何设计好用的触控手势136
第三章 设计还原
新时代的重构150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腾讯网的个性化之路156
移动页面研发流程指南163
页面仔和他的小创新174
第四章 优秀案例
设计有爱——手机QQ背后的设计故事184
真实生活的设计188
下一代腾讯网——为你而来200
娱乐:游戏216
照片也能讲故事——水印相机设计小结234
毕业生问:“怎样成为一名及格的设计师?”243
后序
  从上一本《在你身边,为你设计》到这一本《在你身边,为你设计Ⅱ》,历时两年。
  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巨变,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我们写这本书的信心。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惨烈的竞争环境下,产品研发速度不断加快,设计师们忙得几乎没有停下来好好思考方案的时间,更别说把经验积攒成文字了;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变化的速度太快了,这边的沉淀还没形成,那边的世界已经是另一个模样。强大如当年的诺基亚,我们也眼看着它在两年的时间里,从70%的腾讯用户的覆盖率,跌到1%,且无回天之力。
  可是,即使处于剧变之中,我们对用户体验行业的探索和热爱从未改变,这或许是我们坚持把这本书完成的动力吧。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特别是今年“互联网+”的提出,我们迎来了全行业“触网”的时代。截至2014年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已经超过60%,农村的普及率也近三成。在新增网民当中,有许多用户跨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对于设计来说,使用人群、场景、设备系列的变化,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因此,腾讯各个团队的用户研究工程师和体验设计师们,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这两年的研究成果和设计经验分享给更多热爱和关注这个行业的人,也希望给不同行业的人,在探索互联网的道路上一点指引和帮助。
  《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这个书名,两年前纠结了很久才确定下来,延续到今天也没打算改变,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名字之妙,它很好地诠释了我们互联网服务业对用户体验所追求的境界——“贴身”“贴心”,也诠释了我们设计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境界。
  感谢作者,感谢读者!
  ——陈妍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是连接产品与用户之间最坚实的桥梁。这本书《在你身边,为你设计2 腾讯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细节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腾讯团队是如何构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文化,如何将用户需求转化为直观、易用且令人愉悦的产品。我特别想了解,在移动互联网这个瞬息万变的领域,腾讯的设计师们是如何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如何快速响应用户反馈,并不断迭代优化产品。全彩的呈现方式,我猜测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感,让那些复杂的设计理论和案例变得更加清晰易懂,或许书中还会有一些隐藏在产品细节中的设计巧思,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
评分一直对腾讯的产品设计非常好奇,尤其是它们是如何在移动端做到用户体验如此出色的。这本书的名字《在你身边,为你设计2 腾讯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它会是那种能深入剖析产品背后思考的宝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设计上,我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和温度并存的气息。封面那简洁又富有设计感的插画,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让我对内页的呈现充满了期待。我猜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设计规范或者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会分享腾讯团队在理解用户需求、解决实际痛点、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创新活力方面的经验。我很想知道,在“为你设计”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有哪些严谨的研究方法、团队协作的流程,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决策。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正在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理念。
评分作为一名非设计专业出身,但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普通用户,我总是渴望能从更深层次理解那些让我爱不释手的App背后是如何诞生的。《在你身边,为你设计2 腾讯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这本书,从书名上就给我一种亲切感和专业感并存的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把我带入腾讯的设计世界,让我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用户,如何打磨产品。我很好奇,在“为你设计”这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腾讯团队是如何平衡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用户画像、场景分析,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的实例。全彩的书籍设计,让我预感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会有很高的水准,能够直观地展示一些设计细节,让我这样一个“外行人”也能从中感受到设计的美感和智慧。
评分我是一名对技术和创意结合充满热情的设计爱好者,平日里就喜欢关注各大科技公司在产品设计上的前沿探索。当看到《在你身边,为你设计2 腾讯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腾讯作为国内顶级的互联网巨头,其在移动端产品设计方面的积累绝对是值得深入学习的。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在你身边”这个概念,它是指产品如何贴近用户的日常生活,还是指设计团队如何深入用户的内心世界? 我预想这本书会分享一些非常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比如如何通过数据驱动设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交互,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从而建立用户忠诚度。全彩的内页设计,我猜测会带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阅读体验,或许还会配有一些精美的设计稿和流程图,这些对于理解复杂的设计过程都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于“设计之道”这类主题的书籍总是抱着一种探索的态度,尤其是当它与“腾讯”、“移动用户体验”这些关键词结合在一起时,更是充满了吸引力。这本书《在你身边,为你设计2 腾讯的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侧重于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一种将用户置于核心位置的设计理念的实践。我很好奇,腾讯是如何在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其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领先地位的?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一些他们独有的方法论,例如如何进行用户洞察,如何平衡功能性与情感化设计,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下,提供一致且令人愉悦的体验? 我也期待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知名腾讯产品的诞生和演进过程中,设计师们是如何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打动用户的。全彩的呈现方式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会有很高的水准,能够直观地展示设计细节和成果,这对于理解设计思想非常有帮助。
评分个人感觉一般,好像是腾讯各位领导的发言词,意义不大。
评分感觉还不错,还没看,希望能对自己有所帮助!!!!!
评分很赞的书,内容非常赞,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百度的技术
评分学习设计入门
评分还不错啦,书外面有塑封
评分京东的活动太给力,买了1000多大元的书,估计能看一年,但是还嫌少,坐等下一个活动。
评分我也不知是否正版,里面有不少错别字以及配图缺失。
评分京东活动,买了一堆书,希望今年之前全部看完,研究生狗进阶之路啊
评分双十一打折的时候买的 买了9本均价不到10块 真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