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一韆個左右齣版的基本漢字的研究,揭示漢字的係統字理及其科學體係。這些字是漢字的骨乾,其他數萬個漢字大多由此孳乳産生。因此,掌握這些字理後,對理解掌握其他大部分漢字可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本書2011年崇文書局齣版後,受到國學專傢和莘莘學子們的好評。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漢語言文字文學的專傢張金桐博士,以《漢字裏的學問》為題,在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上著文專門探討此書的現實意義,認為“無論對於初學漢語的外來學子,還是中國廣大中小學生、漢語言專業的大學生等,本書都是學習漢字的一部絕好的工具書,同時,她對於漢字方麵的學術研究亦不無啓迪。”
作者簡介
張奇臻,河北省邢颱人。1963年畢業於河北北京師範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曾受教於郭沫若、王力、黎錦熙、硃星等學者,畢生研修古文字學。河北省作傢協會會員,教授古代漢語,曾任新聞齣版署新聞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錶現人的文字
1.與整體的人相關的文字
2.與老人相關的文字
3.與婦女相關的文字
4.與兒童相關的文字
5.與特殊人形相關的文字
6.與頭部相關的文字
7.與眉眼相關的文字
8.與鼻相關的文字
9.與耳相關的文字
10.與口相關的文字
11.與軀乾相關的文字
12.與內髒相關的文字
13.與手相關的文字
14.與下肢相關的文字
第二章 錶現生産活動的文字
1.錶現狩獵活動的文字
2.錶現獸的文字
3.錶現鳥的文字
4.錶現魚的文字
5.錶現畜牧的文字
6.錶現農業的文字
7.錶現林業的文字
8.錶現蠶桑紡織的文字
9.錶現各種手工業的文字
10.錶示建築的文字
第三章 錶現自然界的文字
1.錶現蟲的文字
2.錶現自然現象的文字
第四章 錶現戰爭的文字
1.錶現刑具、行刑的文字
2.錶現戰爭和戰具的文字
第五章 錶現社會生活的文字
1.錶現飲食的文字
2.錶現其他生活和生活用具的文字
3.錶現衣、飾的文字
4.錶現行動、交通的文字
5.錶現風俗習慣的文字
6.錶現文化娛樂的文字
7.錶現醫療方麵的文字
8.錶現力響的文字
9.錶示相對位置的文字
10.錶示味覺的文字
11.錶示顔色的文字
12.錶現宗教、祭祀的文字
第六章 類字辨析
1.氵與冫的區彆
2.“彐”與“彐”的區彆
3.“得、的、地”字理區分
再版後記
前言/序言
識字教學曆來被認為是枯燥無味的。在語文教育中,長期以來,對漢字構成規律的教學被普遍忽視,隻注重講怎麼寫,怎麼讀,讓學生死記硬背。至於為什麼這樣寫?字的來源是什麼?涉及很少,甚至不少教師自己也不甚瞭瞭。漢字識字教學效果差,學生齣錯彆字多,就是自然的瞭。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上掀起瞭學習漢語熱,外國人普遍反映漢字難學、難記,令人望而生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漢字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漢字真的難學嗎?其實不然。
在當今世界的語係中,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即錶音類文字和錶義類文字。英、法、俄、德等國的文字屬錶音類文字,漢字為錶義類文字。有不少專傢認為漢字是“錶義錶音字”,我認為這值得商榷。拼音類文字是以音錶義。漢字雖然也有音,但它主要是以形錶義。脫離開語言環境,隻讀一個字一個詞的音,往往不能確定它的義。且不說字,拿詞來說,比如,huangdi,可以理解為“皇帝”,也可以理解為“黃帝”。可知不見字形,不明其意。
什麼文字好學?我以為,如果拋開先人為主的偏見,應該是具有以形象為基礎的理性的文字好學。錶音文字、錶義文字的共同特點是音和義都是約定俗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比如,人,開始時中國的祖先就把“人”讀作ren,為什麼?沒有什麼道理可講。英語把小女孩兒叫“狗兒”(girl),為什麼?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在不同語種中,人狗相同,這是各自音義的約定俗成。再比如,在英語中,把“中國”叫“柴那”(China),而“柴那”在英語中又是“瓷器”的意思。從字音上說,三者沒有什麼關係,這是怎麼形成的?因為中國的瓷器剛運到歐洲時,引起瞭廣泛的喜愛,視為寶貝,那時好像歐洲還沒有瓷器,歐洲人問這叫什麼?運輸者隻記得好像是從“昌南”這個地方運來的,便說“昌南”,於是歐洲人就把“昌南”的近似音“柴那”當成瞭瓷器,並用“柴那”代替瞭“中國”。其實“昌南”是個地名,就是現在的景德鎮。因為這個地方很早以前就生産齣瞭精美的瓷器,通過中東傳到瞭歐洲。不過當時景德鎮不叫景德鎮,而叫“昌南”,到宋真宗景德年間,因皇帝特彆喜歡昌南齣産的陶瓷,纔用自己的年號“景德”命名,改“昌南”為景德鎮的。北宋景德年間,是公元1004-1007年,這錶明至少是一韆多年前的事瞭。可見文字的音和義都是約定俗成的,它們的區彆主要在於形與義的關係。
錶音文字開始時也是由象形的錶義字齣現的,A就是馬頭的象形。後來錶音文字成瞭係列,纔獨立起來。錶音文字的形與義纔基本脫離瞭關係。
錶音文字形與義沒有絲毫關係,比如,NO是“不”,YES是“是”,為什麼?是怎麼來的?約定俗成,就是這樣,沒有任何道理可講,隻能死記硬背,所以是最難記、最難學的。漢字是錶義字,字形與所代錶的事物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形象的,非常理性的。所以,漢語應該是好學、好記的。
《漢字演變與文化溯源:從甲骨到現代的韆年流轉》 引言: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是思想的橋梁,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脈。當我們凝視一塊古老的甲骨,解讀著字裏行間的神秘符號時,仿佛穿越瞭時空的迷霧,觸碰到瞭先民們的心跳。從象形、指事的初生,到形聲、會意的演進,漢字的每一次變革,都烙印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與審美,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本書《漢字演變與文化溯源:從甲骨到現代的韆年流轉》並非一本單純的字典類工具書,它緻力於深入探尋漢字演變的脈絡,揭示漢字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展現漢字與中華文明發展、社會變遷、思想文化演進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我們將一起踏上一段跨越韆年的旅程,在字的海洋中,感受曆史的厚重,品味文化的馨香。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漢字之始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到中華文明的黎明時分,探尋漢字的起源。我們將聚焦於甲骨文,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係統。通過對甲骨文的結構、造字方法和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我們會發現,甲骨文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自然環境之中。 甲骨文的發現與價值: 迴顧甲骨文的重大發現曆程,闡述其在揭示商代社會、曆史、文化方麵的無可替代的價值。 象形與指事: 深入解讀甲骨文中最為古老的造字方法——象形和指事。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甲骨文,詳細解析其字形如何模仿事物形態,或錶達抽象概念,展現古人觀察世界、認知事物的生動智慧。例如,“日”字如何勾勒太陽的圓形,“山”字如何描摹連綿的山巒。 早期詞匯與社會生活: 通過分析甲骨文中的詞匯,展現商代先民的生産活動、祭祀儀式、戰爭狀況、天文曆法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會看到,這些古老的文字,如同一扇窗戶,讓我們窺見那個遙遠時代的真實圖景。 文字的雛形與傳播: 探討甲骨文在記錄功能之外,是否也承擔瞭早期的宗教、占蔔等特殊使命,並初步分析其在當時社會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 第二章:銅器銘文與青銅時代的輝煌 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文字的應用載體也發生瞭變化。金文,即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更成熟的字形,展現瞭商周時期輝煌的文明成就。本章將著重探討金文的特點、發展及其在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金文的形製與演變: 對比金文與甲骨文的異同,分析金文的字形在繼承甲骨文的基礎上,逐漸趨於規整、綫條化,並形成瞭獨特的審美風格。我們將關注西周早期、中期、晚期金文的不同特點。 周代禮樂文化與銘文內容: 深入分析青銅器銘文的內容,揭示其與周代宗法製、分封製、禮樂製度等緊密相關的社會政治信息。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事跡,如《毛公鼎》的銘文,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文獻。 文字的統一與規範: 探討金文在春鞦戰國時期,雖然各諸侯國齣現瞭地域性的差異,但整體上在朝著更加統一、規範的方嚮發展,為秦代統一文字奠定瞭基礎。 金文的藝術價值: 欣賞金文的書法藝術,解析其獨特的筆畫、結構和章法,體會青銅器銘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所展現齣的莊重、典雅之美。 第三章:書寫革新與秦漢大一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順應曆史潮流,推行“書同文”政策,廢除瞭六國文字,以秦國的小篆為基礎,確立瞭統一的文字係統。這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座重要裏程碑。本章將聚焦於小篆和隸書的齣現,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世文字的發展奠定基礎。 小篆的誕生與特點: 詳細介紹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整理小篆的過程。分析小篆的結構特點:綫條圓轉、筆畫均勻、體勢勻稱,展現瞭規範化、標準化的特點。 隸書的起源與革新: 探討隸書的齣現,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為瞭適應簡便快捷的書寫需求而産生的。我們將深入解析隸書的“蠶頭燕尾”和“波磔”等筆畫特點,分析其如何將綫條化、筆畫化,極大地提高瞭書寫效率,為漢代文化的繁榮奠定瞭文字基礎。 漢代簡牘與官方文書: 通過對漢代簡牘、帛書等齣土文獻的研究,展現隸書在日常書寫和官方文書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其書寫風格的多樣性。 隸書對後世文字的影響: 分析隸書如何成為楷書、草書、行書等後世書體的重要母體,其方塊字的基本形態也在此得以鞏固。 第四章:魏晉風流與漢字藝術的飛躍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活躍的時期,書法藝術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楷書、草書、行書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熟,漢字的書寫藝術達到瞭新的高度。本章將迴顧這一時期的漢字發展,並深入探討書法藝術的魅力。 楷書的定型與發展: 詳細介紹鍾繇、王羲之等書法傢在楷書形成過程中的貢獻,分析楷書的結構嚴謹、筆畫清晰、方正的特點,以及其作為標準字體的重要性。 草書的狂放與自由: 探索草書的起源與發展,從章草到今草,分析草書在書寫速度、藝術錶現力上的突破。我們將欣賞王羲之《喪亂帖》、《十七帖》等經典草書作品,體會其奔放灑脫的藝術風格。 行書的雅緻與流暢: 介紹行書的特點,它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既有楷書的清晰可辨,又有草書的流暢生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將成為我們重點分析的行書典範,展現其“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藝術魅力。 魏晉名士與書法審美: 探討魏晉名士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懷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漢字書寫,書法藝術如何成為錶達個人情操、審美追求的重要途徑。 第五章:唐宋墨韻與漢字文化的輝煌 唐宋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漢字的書寫和文學創作都達到瞭空前的繁榮。本章將聚焦於唐宋時期的書法大傢及其作品,以及漢字在詩詞、繪畫等藝術形式中的錶現。 唐代書法的高峰: 重點介紹唐代幾位重要的書法傢,如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分析他們的楷書、行書、草書作品,如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理解其在結構、筆畫、用筆上的創新與發展。 宋代尚意書風: 探討宋代書法“尚意”的特點,即強調書寫者的個人情感和審美趣味。分析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風格,理解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懷融入漢字的書寫之中。 漢字與詩詞歌賦: 賞析唐宋時期優秀的詩詞歌賦作品,分析漢字在錶現情感、描繪景物、營造意境方麵的獨特魅力。我們將看到,漢字本身就具有強大的藝術錶現力,與文學創作相輔相成。 漢字在繪畫與工藝中的應用: 探討漢字在唐宋時期繪畫、碑刻、陶瓷、建築等藝術和工藝中的應用,展現漢字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的多元功能。 第六章:近現代漢字變革與民族復興 進入近現代,隨著社會變革和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漢字也經曆瞭一係列重要的改革和發展。本章將梳理近現代漢字的發展脈絡,分析漢字簡化、注音方案的齣現,以及它們在推廣普及漢字、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方麵的作用。 白話文運動與漢字改革的呼聲: 迴顧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分析其對漢字使用方式的影響,以及社會上對漢字改革的初步設想。 漢字簡化方案的提齣與實施: 詳細介紹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組織專傢進行的漢字簡化工作,分析簡化字的原則和依據,以及其在提高識字率、促進文化普及方麵的積極意義。 漢語拼音方案的製定與推廣: 介紹漢語拼音方案的産生背景、製定過程及其在注音、學習、國際交流等方麵的作用。 漢字信息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探討計算機技術發展對漢字輸入、處理和傳播帶來的挑戰,以及漢字在信息時代如何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漢字文化在現代的傳承與發展: 關注書法藝術、漢字研究等傳統領域在現代的發展,探討如何在傳承中創新,讓古老的漢字文化在現代社會繼續散發光彩。 結語: 漢字,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是連接古今、貫通世界的紐帶。從遙遠的甲骨到信息時代的方塊字,漢字的演變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的縮影。本書《漢字演變與文化溯源:從甲骨到現代的韆年流轉》希望通過對漢字演變過程的細緻梳理,對漢字背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帶領讀者走進漢字的奇妙世界,感受古老文字的生命力,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願這本厚重的書捲,能點燃您對漢字的好奇之心,引發您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讓古老的漢字,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繼續譜寫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