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饶宗颐 编,杨祖汉,许惠敏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6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26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信国学大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64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1、国学泰斗饶宗颐主编。饶宗颐先生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史贯通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他垂暮之年领衔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写、导读、注释,倾力打造“中信国学大典”这套值得信赖的经典国学读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绝唱”。

2、丛书编写阵容强大。除饶宗颐主编,还包括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等组成强大的学术主创团队,以及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编写队伍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国际视野及现代眼光,保证了整套书的编写质量,深化和提升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3、完整性强。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55种,分50册出版,是一套囊括国学完整主题的国学读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4、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有影响、具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精选较有阅读价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读者可以买得起、读得起。

5、注重导读功能。每一部经典都有一篇总体导读,同时还有对所选分篇(节)的导读。除了介绍相关作品、内容等基本情况,注重将中国经典放置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和思想的普世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人的距离。

6、通俗易懂。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帮助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思想,并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生活启示。

7、帮助青少年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语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课标,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加强中华传统教育;古诗文背诵篇目数量增加,“课内外读物建议” 古典文化经典著作阅读要求增加,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中信国学大典”这套书所选书目包含“读物建议”涉及的所有内容,且编写质量高、导读注释知识含量大、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使用。

8、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具收藏价值。是一套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传世收藏的国学典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家庭,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藏书。


内容简介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近思录》书名取自《论语》“切问而近思”之意,是南宋朱熹邀约吕祖谦共同撰写的十四卷文章,把北宋重要儒者的思想言论分成十四类;由于选择精要、分类严谨,此书可以说是把北宋儒者的内圣外王的学问规模、重要见解做了系统性的铺排。



作者简介

  导读

  杨祖汉,香港新亚研究所毕业,现为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研究专长为儒学及康德哲学。著有《儒学与康德的道德哲学》、《儒家的心学传统》、《当代儒家思辨录》、《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中国哲学史》(合著)及收入专书的论文数十篇。

  译注

  杨祖汉

  许惠敏,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毕业,现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职助理教授。研究专长为宋明理学、先秦儒学、当代新儒学。著有《陈白沙自得之学研究》及专著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近思录》导读

卷一·道体

卷二·为学

卷三·致知

卷四·存养

卷五·克己

卷六·家道

卷七·出处

卷八·治体

卷九·制度

卷十·政事

卷十一·教学

卷十二·警戒

卷十三·异端

卷十四·圣贤

名句索引


精彩书摘

  《近思录》导读

  ……

  二、《近思录》的内容思想

  (一)《近思录》的“天人合一”思想

  据朱子的说明,十四卷的《近思录》等于把北宋重要儒者的思想言论分成十四类。由于选择精要、分类严谨,此书可说是把北宋儒者的内圣外王的学问规模、重要见解做了系统性的铺排。《朱子语类》有两条云:

  一、《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朱子语类·论自注书》)

  二、或问《近思录》。曰:“且熟看《大学》了,即读语孟。《近思录》又难看。”(《朱子语类·论自注书》)

  朱子认为《近思录》可以是四子书的阶梯,即是说读懂了《近思录》,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义理,这是朱子谦虚或推崇圣人的说法,其实《近思录》所记载的宋儒义理,是四书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容涉及天人性命之道,并不像四书般平易近人,故上引第二条的《朱子语类》便有《近思录》比四书难看,学者读了四书才能读《近思录》之意。

  关于先秦儒与宋明儒思想的异同,当代牟宗三先生有非常清楚的表达。他说孔子的思想主要是践仁以知天,而仁与天在《论语》中的表达是有距离的,但宋儒则认为仁与天是“一”。孟子的主旨是尽心、知性以知天,心性天在孟子的表达中也是有距离的,而宋儒多认为心、性、天是“一”。《大学》“格物致知”之说,本意并不清楚,伊川、朱子则把它规定为即物以穷其理,这样理解就成为宋儒重要的实践工夫论。《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又有“至诚尽性”之说,天命与性在《中庸》中也未明言是“一”,宋儒则认为天命即是性,天道流行,人、物都以天道为性,而圣人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真诚,就是天道在人生命中的表现,故“诚”也就是天道。从以上所说,可知宋儒的确能契接四书的思想主旨,而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故此,对于朱子所指《近思录》是四子书的阶梯之说,应倒过来了解,即了解了四书之后,如果要进一步体会儒学义理,必须要读《近思录》。

  宋儒义理的发展主要是认为人生命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心、道德之情与无条件为善的道德行为,所根据的固然是人的道德本性,但此性是与使一切存在能够存在,或说使一切存在能生生不已的天道,是同一的。此所谓天道性命相贯通。此说一方面使人的道德实践的活动具有天道生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天道的生化提供了道德价值的说明。故此,人努力实践其道德本性时,就同时与宇宙的生化及一切的存在相感相通。既然人的道德本性就是使一切存在于能不已地存在的天道本身,故当人从事道德实践时,他的实践范围不能只限于人类,而一定要求“亲亲仁民爱物”,甚至认为成就了天地万物的存在才算是个人自己的完成。

  “天道性命相贯通”之旨,张横渠有一段话表达得最为清楚,虽然《近思录》未有收录,但值得征引讨论,横渠说: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正蒙·诚明篇》)

  这段文字表示人需要以天道为性,而清浊厚薄的气性虽有不同,但气禀的不齐并不足以障蔽人所具有的天道之性。即是说,人应当努力突破现实生命的气性的限制,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表现如天道般能生化一切、成就一切;另外,人又当以自己的道德本性所发之要求,即无条件的道德实践,作为上天给予人的命令,不管现实的遭遇是吉、是凶,都不能违反这由本性所发的道德命令的要求。横渠此段话表现了非常强烈的要以人来合天的自我要求。以上所说,在张横渠的《西铭》也表达得非常清楚。至于“天人合一”这句著名的话,也是由张横渠正式提出来的。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天人合一”的意思,天是无穷无尽的,而天德的作用是对于往古来今一切的存在的。人如何能与天合一呢?如果从人的道德本性来说“天人合一”,按照宋儒的义理,人性的活动本来就是天道的呈现,二者本来是“一”,不需要说合,那就不需要说天人合一。故程明道曾批评张横渠,认为说“天人合一”是多了一个“合”字,天人本不二,不必言“合”。当然,张横渠所说的“天人合一”,不是只就人德与天德或人性与天道相通、或不二来说,他虽然预设了人性天道之不二,但他认为人必须要求自己努力不断地实践人道,希望自己如同天道生万物一般,对一切的存在负上道德的责任,即希望成就、善化一切的存在。故他说“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近思录·卷一道体》)这样理解“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力量去做如同天地生万物般的无限工作。这便不只从人德(即天德)说,也从人的形体与天的形体的不同来说,既然人的形体与天的形体有所不同,那样“天人合一”便有意义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合”若从形体的不同来说,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说横渠言“天人合一”是明知天人有形体的重大区分,不可能合一,但仍要求人与天合一,这表达了横渠乃至全部宋儒所强烈表现出的理想主义精神。虽然人不可能做到如同天地般“体万物而不遗”,但人必须要有这种自我要求。唐君毅先生就曾用“以人合天”来说明横渠的主要见解,他这个看法十分中肯,故横渠所说的“天人合一”并不只就天德与人德说,而是要连同人的形体与天的形体来说。天德与人德不二,故在人性中实现出来的虽然是有限的行为,但其精神意义与价值是与天道同样的无限。从人的形体上说,人固然渺小,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与天同等的地位,虽然天人在形体上存在悬殊的差异,但人不能因此而自限,应该顺着性体的无限的要求,做终生的成己成物的努力。这也可用牟宗三先生的“即有限而无限”之语来说明。如果有这样的了解,则横渠所说的“天人合一”,便表达了丰富而清楚的义理。

  上说横渠强调“天人合一”,而明道则认为不必言合,二人的见解各有其精彩处,明道的思想见解表现了人可以在任何的人生活动上,当下表现出天道的生化一切的意义,天道的生化一切,虽然是无限的作用,但人呈现仁心时,也顿时可以表现与一切存在相感相通的意义,这就好比在人的具体生命中,表现了无限的天道,甚至这里不能分开人的道德实践与天的生化活动的不同,二者本来是同一回事,故明道说:

  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近思录·卷一道体》)

  这种天人一本、当下即是的体悟,可以使人有目前的片刻就是永恒的感受。理学家严于“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常给人严肃、拘谨的印象,但从明道这些话看来,道德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最高的生活享受。这种天人一本的体会,是从道德实践作为根据来说的,明道就有“立诚”及“识仁体”之说:

  “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近思录·卷二为学》)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可以得仁之体。(《近思录·卷一道体》)

  第一条说人在当下的语言谈论的活动中,就可以表现出生命的真诚,故“修辞立其诚”,并不是说要修饰说话时的言辞,而是要当下把真诚的生命通过言辞表现出来,这种立诚的工夫,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现出“通内外人我而为一”的天道的活动。第二条,明道从中医的角度用不仁来说明手足的痿痹现象,让人体悟到所谓“仁”就是一种与一切人、一切物感通不隔的心情,固然有仁德之人会希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能实现帮助他人的事功,是仁心的功用;而仁心本身不能从功用上来衡量,必须从当下的感通不隔的心情上来体会。从上文所引横渠与明道的言论,可知宋儒对于先秦儒所说的义理,不只有进一步的发展,更有深刻、自然而活泼的体会与表达,这种体会与表达的方式,应该是受到中国化的佛学所影响。虽说受佛学影响,但宋儒表达的仍然是正宗的儒家义理。

  (二)《近思录》与佛教思想

  宋儒的思想义理本质上不同于佛教,不过它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刺激才较先秦儒学有所发展,此可从宋儒的形上学的见解与辨佛的言论看到。周濂溪后来被朱子视为宋儒开山之祖,原因可能是周濂溪的形上学思想很扼要地表达出儒学的玄思,并且他可以根据儒学义理恰当地响应佛教的思想。周濂溪在《太极图说》(见《近思录》卷一道体)以阴阳五行说明了宇宙生化、成人成物的过程,提出了儒家式的宇宙生化说;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宇宙的生化是以“立人极”为目的,即是说人能成为一个道德的存有,能无条件地为善,便是宇宙生化的目的。这是以儒家道德的创造来说明宇宙所以会存在、所以会有继续不断的生化活动的理由。这正回应了佛教缘起无自性与生命起源于无明的观点。

  从道德实践来看人生,则人生的存在及伦常的活动都表现出道德的价值,故有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如此便得出了不同于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周濂溪在《通书》中所说的“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说明了人生,乃至一切存在虽然有生死的过程,但其实表现了价值上的“得其始”与“终极完成”的过程,而这始终的过程是“纯粹至善”的。周濂溪所做的宇宙论或本体论的理论,都是为了肯定人生乃至世界存在的价值。张横渠在这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提出“太虚即气”的主张,又认为“聚亦吾体,散亦吾体”,除了表示上文所说的人应当尽其努力使天道生化一切的作用表现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之外,也表示道在阴阳气化中表现,气化并不就是道,但离了气化就不能表现道。由于道不离气化,所以从阴阳、五行及动静、屈伸、往来、始终等气化活动中便可以看出有妙道在其中,于是气化的存在及其活动,吾人不能不肯定。虽说道不离气化,而气化的活动本身就表现出道的意义,但气化活动并不足以完全地表达道的意义,即是说只是气化的阴阳往来、动静变化,并不足以完全表现道的意义。道的意义须从气化之上的形上道体来说明。此是说从阴阳五行的气化生成中,吾人固可以看出生化有其规律,但若只从气化规律看,并不能表现出道德的意义与价值。道德的价值必须从吾人对气化生成的体会上才可以看出,如气化有聚散,人的生命也有始终,但从人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可努力实现出人道的价值。在这种努力实现价值的活动中就可以体会到,气化的聚或生命的开始存在,是价值的开始;而气化的散,或生命的终结,是价值的完成。从气化的散而又再聚,终而又始,是价值的得以生生不已,一切存在的存而又存,是为了道德价值的不断实现。这种透过气化的生成而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的不断实现,并不能只从气化生成的聚散往来的现象而完全地表现出来。如果人从气化的聚散往来看出价值的不断实现的意义,则一定需要在气化生成之外肯定一个超越的形而上的本体。如果不对此作出肯定,对于借气化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就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说明,因为如果气化的生生不已只是阴阳往来的聚散,则气化的存在何以有道德价值的实现呢?这并不能充分说明其思想,因此,必须于气的活动之上肯定一个形上的气之本体。张横渠的“太虚即气”论,就是说超越的道体即于气化而表现,并非说太虚就是气,或只须在气化的往来、出入、动静变化中就可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意义与价值。

  张横渠说人要“大其心”、要“合天人”,这表现出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需要有理想的要求,此理想的要求不能从气得出说明。此一理想是吾人之性,此性出于天,而所谓出于天,并非出于阴阳气化。横渠所说的性是超越的,虽说是气之本体,但并不是气。横渠认为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区分,二程也有“性出于天,才禀于气”之说。道不离气,故对于世界及人的伦常生活须作出肯定,不能如佛教所说的以出离世间为理想。一切存在的存在意义都可以从人的道德实践中体会到,即一切的存在都有其真实的意义与价值,如为父当慈、为子当孝,当慈孝实践出来时,人便会体会到父子的存在虽然在气化的生成变化中是变化无常的,但却是真实的。这是从道德实践中得出的理的真实性,并对存在的真实性加以肯定。由此便反对“缘起性空”及一切法“唯识所变现”之说。

  以上简单说明了周、张、二程的形上学理论所含的辨佛的思想,由此可知宋儒为了响应佛教的思想,在儒学的理论上有所发展,其发展出来的理论亦对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作出了合理的响应。宋儒从佛学流行中国数百年的情况下,重新为儒学建立起作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之地位,虽然它是响应佛学而有所发展,但义理的本质确实属于儒学,而非有些人所谓的“阳儒阴释”。

  (三)《近思录》对人生及伦常关系的态度

  以下,再说明宋儒对人生及伦常关系的态度。既然宋儒所说的道德本性即是天道,则此性应是绝对普遍的。既是绝对普遍的,则此性不能只限于人,即不只是人所有,而是天地万物都有此性,因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也必以天道为存在的根据。因此,宋儒对于天地万物或往古来今的整体存在界,有“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之肯定。这是由道德实践所给出的“希望成就一切人一切物”的要求,而产生了对一切存在的整体肯定的说法。这种对世界肯定的态度,表现了其与佛教不同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佛教以“缘起性空”为基本教义,对一切的存在不能有“一切存在本身有其固有的价值”,有其存在的真实根据之肯定,甚至对于人生的伦常之道也不能予以根本的肯定。固然佛教的圆教理论可以肯定一切众生、九法界的存在可以不改变其存在性相之不同,而同是“佛法身”或“佛法界”的内容,一个也可以不少,任何差别也可以不改,但这是以“三千法”都是佛法来作全面的肯定,而不是就“三千法”本身来肯定“三千法”,即不是认为“三千法”本身就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来肯定之。

  至于宋儒则视伦常的人生为天理所在,这并不只是说伦常人生可以与佛法界不碍。据佛教的义理,“三千法”都是以空为性,所以都可以表现“佛法界”的意义,而伦常人生也不能外于缘起性空,故也可以表现佛道。这是以普遍的空(空理甚至可以说是绝对普遍之理,如吕澄所说空是虚的共相)来涵盖伦常人生。儒家肯定伦常人生并不是此义,而是认为伦常人生的每一种表现都呈现了只有这些表现才可以有的道德价值。如父子有亲,一旦在父母儿女的关系活动中表现了亲爱,则父子的关系就表现了其本身当有的意义与价值。道德的价值固然能够在人生的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但每一关系中所表现的德,是只有此关系才能够表现的,即是说父子之亲这种“亲”的价值,只有在父母儿女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是有其特殊性的,我们不能抹杀父子这一伦,说父子之情也可以表现在别的关系里。固然在别的关系中可以有类似于父子之情的表现,如老师对学生,师生可以相视如父子,但父子之亲情自有其真切处,非别的伦常关系表现的感情可以完全地取代。其他的夫妻、兄弟、朋友、甚至是君臣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如此,各有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意义,非其他的伦常关系可以取代(按现代少子化的家庭趋势来说,兄弟姊妹这一伦可能会没有了,这对于人生而言可能是一种大缺憾,兄弟姊妹之情不同于父子、夫妻与朋友。好像基督教的一个说法:兄弟是为了你有事情的时候存在。即是说,平常没事的时候,兄弟姊妹可以好久不见面,但你一旦发生危难,兄弟姊妹便会马上来到,与你分担苦难。俗语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也表达了此义。由此可见兄弟姊妹之情也自有其真切处,并非其他伦常人生之情可以取代)。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物流快,物有所值

评分

好书,值得。。。。。。。

评分

这个是正品,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好书,值得。。。。。。。

评分

我们过着粗旷的生活,在风暴动荡里。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

评分

好书,值得。。。。。。。

评分

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到处通行。

评分

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

大师的书 品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信国学大典:近思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