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度才华,抱负不凡,曾经随国学名师研习帝王之学,亦曾东渡日本考察君主立宪政体;曾经参与公车上书,亦曾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他转而帮助孙中山,晚年又投身中国共产党。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和困惑。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杨度(套装上中下册)》为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注释本系列之一。一套三册,将中国近代史上清末宪政蓝图的主要绘制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头号谋士杨度描写得栩栩如生。
  《杨度(套装上中下册)》:
  现在,那座既雄伟壮丽又空虚窳败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现在他的眼底。他纵目远眺,神思飞扬。十个月来不平凡的京师生活,给初涉世事的杨度留下了终生不能忘怀的记忆。这真是一段难得一遇的时光啊!他记得,一住进长郡会馆,便被三湘举子的爱国热肠所激动。他们日日留心前方的战争,议论国是,指摘时弊,厌恶朝政的腐败,斥责李鸿章的无能,一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尽管春闱在即,诗云子日却抛之一旁,毅然置个人前途于不顾,誓与国家共存亡。当北洋舰队全部被日军接管时,他们连夜上书礼部,请求投笔从戎,与倭虏决一死战。浏阳举子胡玉阶带头以指血签名,五十余名举子个个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记得,当李鸿章代表朝廷在马关签署条约的消息传来的那天,他们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李鸿章是李二汉奸,应当千刀万剐。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自称是广东来京会试的举人,名叫梁启超,奉老师康有为之命前来联络声息。康有为大名鼎鼎,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梁启超说,广东举子明天联名上折,请求朝廷拒绝承认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到都察院去递折子,有谁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
  他当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赞同。第二天,广东、湖南两省一百多名举子来到了都察院。后来,各省举子都步其后尘,纷纷来到都察院,请转递联名奏折。
  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敬佩康有为渊博的学问,更景仰他胸雄万夫的气概。此人竟敢直接对太后、皇上大声疾呼:“今日中国倘若不改弦易辙,将有被外人吞并之祸!”这该要有多大的胆量!怀着对这位康南海先生的极大尊敬,他从一个朋友处借来了康著的《新学伪经考》。这部被朝廷明令销毁的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后来,他又读了康的《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聋发聩之感。他也喜欢梁启超。这位籍隶广东新会的青年,虽只比他大两岁,但对社会的阅历对世事的洞察,却比他丰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启超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也正与,也的个陛相合。见了几次面后,他们便成了很投缘的朋友。
  他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几天后康有为发起了一个大集会,邀请十八省举子共聚一堂,商量联合上书的大事,地点选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的旧居,他那篇著名的弹劾严嵩的奏折《请诛贼臣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杨继盛因此而招来奇祸,最后惨死在刑场上,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谥为忠愍。后世人景仰他的节操,常来凭吊他的旧居。乾隆年间,松筠庵被改建为杨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师清流派首领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等人常在此聚会议事,以杨继盛的风骨互为勉励。他也一向敬佩杨忠愍公,只是还没有到旧居来过。
  ……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文字风格的读者,很多历史类书籍的文字总是显得过于“正统”或“学究气”,读起来容易犯困。但这套书的文风却有一种独特的摇曳生姿,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时,文字的密度和张力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回避人物的缺点和局限性,反而将其作为构成一个完整历史人物的必要元素来呈现。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严肃的著作,而是在品味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小说。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采用的非线性结构,它像一张精密的网,将不同时间点的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次跳跃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总能在新的时间点上为先前埋下的伏笔提供新的解读视角。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回味空间,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动机。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这套书时最让人满足的瞬间之一。
评分购入这套书,最初的动机其实是出于一种“知识补全”的渴望,想对某个特定的年代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然而,读完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框架。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道德评判,而是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点,让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这种“开放式结局”的叙事策略,反而更具思辨性。 书中对社会背景的铺陈非常扎实,不仅仅是高层人物的活动,连市井百态、时代思潮的暗流涌动,都有着墨宝贵的着墨。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的描绘,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投射到个体身上时,所产生的撕裂感是极具感染力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抽象的符号堆砌,而是无数个体在巨大时代背景下,努力求存、挣扎前行的真实写照。这套书让历史的温度重新回到了我的感知之中。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套书的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大气。不同于市面上很多追求花哨封面的设计,它选择了低调而内敛的色调和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一本“有料”的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抱着书读上几个小时的“老派”读者来说,体验感大幅提升。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那些不熟悉特定历史术语或地名的人物,都有着详尽的脚注或尾注加以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这个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兼顾了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它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知识,转化成了一次既有深度又舒适的阅读旅程。
评分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因为它涉及的历史背景信息量巨大,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有时候需要时不时地翻回去查阅前文的线索。但正是这种“挑战性”,反而成了我坚持读下去的动力。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考,这在当下快餐式阅读盛行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细致到令人发指,每一个引用的材料、每一次转述的对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确认。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也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放心地将自己的心神沉浸其中,不必时刻警惕“作者是不是在为了戏剧效果而过度演绎”。对于追求原汁原味历史现场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是在教育你,而是在邀请你,一同走进历史的迷宫,自己去寻找出口。
评分这套书,我可以说是在书店里偶然瞥见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那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这下有得啃了”的踏实感。我本来就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怀着一种近乎猎奇的心态,想看看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反复提及、又似乎总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的人物,到底有着怎样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充满了细腻的场景描摹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挖掘。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它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侧写,作者似乎花费了极大的笔墨去还原当时的环境氛围,那种紧张、压抑,又带着一丝赌徒般的豪迈感,隔着书页都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决策点,书中展现了多方势力的角力,那种智力上的博弈,读起来酣畅淋漓。很多我们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概念,在这本书里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瞬间就立体了起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的必然性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偶然的、人性层面的挣扎与妥协。这种深度挖掘,远超我预期的阅读体验。
评分经典历史小说。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还没开始使用,值得阅读。
评分还没开始使用,值得阅读。
评分可以
评分一起买的书,等了半天就是这样,打算买来收藏的,第一次在京东差评!
评分商品给力,支持京东!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