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

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平安,劉泉 著
圖書標籤:
  • 寬帶移動通信
  • 移動通信
  • 通信原理
  • 無綫通信
  • 4G
  • 5G
  • LTE
  • 通信工程
  • 雙語
  • 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447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86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移動通信目前已發展成為寬帶無綫通信的主要技 術之一,在4G標準中,許多先進的信號處理和信息傳 輸技術得到瞭應用。《寬帶移動 通信原理及應用》以英、中雙語形式係統地介紹瞭寬 帶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相關應用,主要包括:移動 通信係統介紹、寬帶無綫信道、數字調製技術、擴頻 譜調製和OFDM調製、信道編碼、均衡與分集技術、 LTE與LTE—Advanced等。
  全書在編寫上既注重基礎原理的全麵性,又能突 齣重點,並兼顧瞭知識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部分章節 結閤實際係統應用對寬帶移動通信新技術進行瞭介紹 ,如軟比特解碼、OFDM、OFDMA和SC—FDMA、Turb。
  和LDPC編碼、MIMO和空時編碼、聯閤的均衡與分集閤 並技術、自適應調製與編碼等。
  本書前半部分為英文內容,後半部分為對應的中 文內容。
  本書可用作電子信息類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本 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從事研究開發的工程技術 人員參考和藉鑒。

目錄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1.1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1.2 Cellular concepts
1.2.1 Cellular structure and frequency reuse
1.2.2 Interference and channel assignment strategies
1.2.3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1.2.4 Cellular system capacity
1.2.5 Roaming and handoff
1.3 Trends i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oblems
Chapter 2 Wireless Channels in Wideband Transmission
2.1 Reflection, diffraction and scattering
2.2 Ideal free space propagation
2.3 Empirical path-loss models
2.3.1 Hata model
2.3.2 COST 231 model
2.3.3 UMTS30.03 path-loss models
2.4 Path-loss Models based on ray tracing
2.5 Shadow fading
2.6 Multi-path fading
2.7 Channel models of wideband wireless systems
2.7.1 Doppler spectrum
2.7.2 Jakes Model for generating Rayleigh fading coefficients
2.7.3 Unit impulse responses of wireless channels
2.7.4 Channel modeling
2.8 Space-time channel models of wideband wireless systems
2.8.1 Basic MIMO models in 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2.8.2 Models based on antenna correlation matrices
2.8.3 Models based on geographical scatter-cluster assumption
Problems
Chapter 3 Digital Modulation Techniques
3.1 Representation of modulated signals
3.2 Signal space analysis
3.3 Modulation waveform design
3.4 Typical linear modulation techniques
3.4.1 BPSK
3.4.2 QPSK
3.4.3 MPSK
3.4.4 16QAM and MQAM
3.5 Demodulation and ML decision
3.6 BER performance in AWGN
3.6.1 Error probability and the union bound
3.6.2 Performance in AWGN
3.7 Log-Likelihood Ratio(LLR)and soft bit demodulation
3.8 Performance in flat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3.8.1 BER of BPSK in fiat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3.8.2 SER of MQAM in flat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3.9 Spectrum efficiency versus energy efficiency
Problems
Chapter 4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and OFDM Modulation
4.1 DSSS modulation
4.2 Spreading codes
4.2.1 PN sequences
4.2.2 Orthogonal codes
4.2.3 CDMA ~
4.3 OFDM modulation
4.3.1 Principles of OFDM
4.3.2 Advantages of OFDM modulation
4.3.3 Guard interval and cyclic prefix
4.3.4 Signal detection in OFDM systems
4.3.5 Disadvantages of OFDM
4.4 OFDMA and SC-FDMA
Problems
Chapter 5 Channel Coding
5.1 On Shannon coding theorem
5.2 Interleaving
5.3 Linear block codes
5.3.1 Generic linear block codes
5.3.2 Cyclic codes
5.4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5.4.1 Regular and irregular LDPC codes
5.4.2 Constructions of LDPC codes
5.4.3 Encoding of LDPC codes
5.4.4 Decoding of LDPC codes
5.4.5 Elimination of short circles
5.5 Convolutional codes
5.6 Turbo codes
5.6.1 Encoding principles of Turbo codes
5.6.2 Decoding of Turbo codes
5.6.3 Max-Log-MAP and Log-MAP
Problems
Chapter 6 Equalization and Diversity
6.1 Principles of equalization
6.2 Linear equalizers
6.3 Block-based linear equalization algorithms
6.3.1 Zero-Forcing equalizers
6.3.2 MMSE equalizers
6.4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s
6.5 Diversity
6.5.1 Diversity forms
6.5.2 Combining techniques
6.5.3 Diversity order
6.6 RAKE receiver
Problems
Chapter 7 MIMO Systems and Space-Time Codes
7.1 Smart antenna array techniques
7.1.1 Principles of the SAA
7.1.2 Multi-user SAA techniques in mobile systems
7.2 MIMO systems
7.2.1 Signal models of MIMO systems
7.2.2 Capacity of MIMO systems
7.2.3 Spatial diversity
7.2.4 Spatial multiplexing
7.3 Space-time codes
7.3.1 Space-time code design criteria
7.3.2 Linear space-time block codes
7.3.3 Space-time trellis codes
7.4 MIMO-OFDM systems
7.4.1 MIMO-OFDM systems with spatial diversity
7.4.2 MIMO-OFDM systems with spatial multiplexing
7.5 Multi-user MIMO systems
7.5.1 Multi-user MIMO-CDMA systems
7.5.2 Multi-user MIMO-OFDM systems
7.6 Multi-user detection and MU-MIMO
7.6.1 Multi-user detection
7.6.2 Single-user detection model
7.6.3 SU-MIMO and MU-MIMO
Problems
Chapter 8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8.1 Principles of AMC
8.2 Parameters related to AMC
8.2.1 SNR, error rates and throughput
8.2.2 Reexamination of spectrum efficiency of MQPSK and MQAM
8.3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8.3.1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based on BER or BLER
8.3.2 Throughput-based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8.4 AMC techniques for OFDM systems and MIMO-OFDM systems
8.4.1 Individual MCS scheduling for OFDM systems
8.4.2 Subband-based AMC for OFDM systems
8.4.3 AMC for MIMO-OFDM systems
8.5 Combining AMC with HARQ
8.5.1 Retransmission types in HARQ
8.5.2 AMC in HARQ retransmissions
Problems
Chapter 9 LTE and LTE-Advaneed
9.1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9.1.1 Evolved packet core
9.1.2 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s
9.2 Physical layer descriptions
9.2.1 Frame structure
9.2.2 Resource block structure
9.3 Logical channels, transport channels, and physical channels
9.3.1 Logical channels
9.3.2 Transport channels
9.3.3 Physical channels
9.3.4 Reference signals in the physical layer
9.4 LTE transmitting schemes in the baseband
9.4.1 Uplink transmitting schemes
9.4.2 Downlink transmitting schemes
9.5 Detection schemes
9.5.1 Uplink detection
9.5.2 Downlink detection
9.5.3 Timing offset estimation based on DMRS
9.5.4 Fractional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based on DMRS
9.6 LTE-Advanced
9.6.1 Carrier aggregation
9.6.2 Enhanced MIMO techniques
9.6.3 Wireless relays
9.6.4 CoMP techniques
9.6.5 The eICIC-HN techniques
References

《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圖書簡介 一、引言:連接未來的基石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通信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形態。其中,寬帶移動通信以其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和靈活的連接方式,成為驅動數字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引擎。從智能手機的普及到物聯網的興起,從高清視頻的流暢播放到虛擬現實的沉浸體驗,寬帶移動通信無處不在,構築起我們連接世界的數字基石。 本書《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易於理解的寬帶移動通信領域知識體係。我們希望通過係統性的講解,幫助讀者掌握寬帶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原理,洞察其發展趨勢,並瞭解其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本書的“雙語版”特色,更是為希望在國際化視野下學習和研究相關知識的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有助於跨越語言障礙,更好地吸收和交流前沿技術信息。 二、本書核心內容概述:探尋寬帶移動通信的脈絡 本書的核心內容圍繞寬帶移動通信的“原理”與“應用”兩大主綫展開,輔以深入的理論分析和貼近實際的案例講解。 (一)寬帶移動通信的原理篇: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原理篇,我們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寬帶移動通信的底層技術和關鍵理論。這部分內容是理解整個通信係統運作機製的基石。 1. 通信係統基礎迴顧與演進: 從基本的模擬通信、數字通信概念齣發,梳理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重點強調移動通信係統從第一代(1G)到第五代(5G)乃至未來第六代(6G)的演進脈絡。 詳細介紹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核心特徵、關鍵技術突破(如FDMA、TDMA、CDMA、OFDMA、MIMO等)以及其在性能上的顯著提升,為理解寬帶移動通信奠定曆史和技術基礎。 2. 無綫傳播與信道特性: 深入剖析無綫電波在移動環境中的傳播規律,包括直射、反射、衍射、散射等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對信號的影響。 詳細講解移動通信信道的關鍵特性,如衰落(多徑衰落、瑞利衰落、萊斯衰落等)、多普勒效應、乾擾(同信道乾擾、鄰信道乾擾)等,以及這些特性對通信係統設計和性能優化的挑戰。 介紹信道測量、建模和仿真技術,為理解信道均衡、分集接收等抗衰落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3. 信號調製解調與編碼: 係統介紹各種數字調製技術,包括幅移鍵控(ASK)、頻移鍵控(FSK)、相移鍵控(PSK)、正交幅度調製(QAM)等,並分析其性能特點和適用場景。 深入講解寬帶移動通信中常用的高級調製方案,如OFDM(正交頻分復用)的原理、優勢及其在應對頻率選擇性衰落方麵的作用。 詳細闡述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技術,包括綫性分組碼、捲積碼、Turbo碼、LDPC碼等,分析其糾錯能力、編碼效率,以及在提高通信可靠性方麵的關鍵作用。 4. 多址接入技術: 深入分析實現多個用戶共享有限無綫頻譜資源的各種多址接入技術: 頻分多址(FDMA): 原理、優缺點及應用。 時分多址(TDMA): 原理、優缺點及應用。 碼分多址(CDMA): 原理、優缺點及應用,尤其是在2G和3G時代的關鍵作用。 正交頻分多址(OFDMA): 作為4G和5G的核心技術,詳細介紹其原理、如何實現高效頻譜利用、以及其在數據傳輸速率提升方麵的巨大貢獻。 多用戶MIMO(MU-MIMO): 介紹如何通過空分多用戶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係統容量和用戶體驗。 5. 多天綫技術(MIMO): 詳細介紹多輸入多輸齣(MIMO)技術,包括空時編碼(STC)、分層編碼(Layered Coding)、預編碼(Precoding)等。 分析MIMO技術如何通過增加空間維度,顯著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和鏈路可靠性,是寬帶移動通信係統性能飛躍的關鍵技術之一。 6. 核心網絡架構與關鍵技術: 介紹移動通信核心網的演進,從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再到5G的SA(獨立組網)和NSA(非獨立組網)架構。 深入講解關鍵的網絡技術,如: 分組交換原理: TCP/IP協議棧在移動通信中的作用。 移動管理: 位置管理、切換管理、會話管理等。 服務質量(QoS)保證: 如何在資源受限的網絡中保障不同業務的優先級和性能。 網絡虛擬化與軟件定義網絡(SDN/NFV): 作為5G和未來網絡的重要支撐技術,介紹其概念、優勢以及在靈活性、可擴展性和資源調度方麵的作用。 7. 第五代(5G)及未來(6G)移動通信技術: 5G關鍵技術深入剖析: 詳細介紹5G的三大應用場景(eMBB、mMTC、uRLLC)及其對應的關鍵技術,如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賦形(Beamforming)、毫米波(mmWave)通信、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等。 5G網絡架構: 介紹5G核心網(5GC)的架構,包括AMF、SMF、UPF等核心網元的功能。 6G展望: 對6G的發展方嚮、可能的新技術(如太赫茲通信、全息通信、智能反射麵、AI/ML在通信中的應用等)進行初步探討和展望。 (二)寬帶移動通信的應用篇:洞察技術驅動的變革 在應用篇,我們將聚焦寬帶移動通信技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其價值,驅動各個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1. 移動通信終端與用戶體驗: 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闆電腦等終端設備的發展對移動通信技術的需求和影響。 高清視頻、在綫遊戲、實時通信等對網絡帶寬、時延和穩定性的要求,以及寬帶移動通信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2. 物聯網(IoT)與車聯網(IoV): 物聯網: 講解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如NB-IoT, LoRa)與蜂窩移動通信(如5G mMTC)在物聯網中的協同作用,以及其在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 車聯網: 介紹車與車(V2V)、車與基礎設施(V2I)、車與網絡(V2N)、車與行人(V2P)之間的通信,以及5G uRLLC在自動駕駛、交通安全和智慧交通係統中的關鍵作用。 3. 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 5G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如工廠內部的無綫連接、設備遠程控製、數據采集與分析、機器人協作等,助力實現柔性生産和智能化工廠。 講解如何利用高可靠、低時延的移動通信網絡支持工業自動化和生産過程的優化。 4. 智慧醫療與遠程服務: 遠程診斷、遠程手術、患者監護、醫療數據傳輸等場景對網絡性能的要求。 5G在提供高帶寬、低時延的通信支持,賦能遠程醫療服務的普及和質量提升。 5. 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閤現實(MR): VR/AR/MR對網絡帶寬、時延和用戶交互響應的極端要求。 寬帶移動通信如何通過提供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實現流暢、逼真的沉浸式體驗,為遊戲、教育、娛樂、培訓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6. 智慧城市與公共服務: 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環境監測、公共資源管理等智慧城市應用中,移動通信作為基礎支撐。 5G技術在連接海量傳感器、實現城市信息的高效流動和智能決策中的作用。 7. 媒體與娛樂: 高清/超高清視頻直播、雲遊戲、新型媒體交互方式等對通信網絡提齣的更高要求。 寬帶移動通信如何推動媒體內容的創新傳播和用戶體驗的升級。 三、本書特色與價值:雙語學習的優勢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雙語版”的設計。我們深知,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與國際前沿保持同步至關重要。 原汁原味的英文技術術語: 本書采用中英對照的形式,讀者可以直接學習和理解通信領域最標準、最權威的英文技術術語和概念,避免因翻譯産生的理解偏差。 便於跨文化交流: 掌握雙語有助於讀者更好地閱讀英文技術文獻、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與全球同行進行技術交流,提升個人在全球通信領域的影響力。 係統性與深度並重: 本書在提供紮實原理講解的同時,也緊密結閤實際應用,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內容嚴謹,結構清晰: 章節安排邏輯性強,循序漸進,從基礎到前沿,由原理到應用,適閤不同層次的讀者。 麵嚮廣泛的讀者群體: 本書不僅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理想教材,也是電信運營商、設備製造商、終端廠商、以及對寬帶移動通信技術感興趣的IT從業人員、技術愛好者等的實用參考書。 四、結語:擁抱智能互聯的未來 寬帶移動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我們的世界,其發展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廣,令人驚嘆。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洞察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掌握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前景,對於每一個身處數字時代的人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 《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正是這樣一本旨在為您開啓通往智能互聯未來之門的鑰匙。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幫助您建立起對寬帶移動通信的係統認知,激發您對這項關鍵技術的深入探索,並為您在未來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豐富的應用啓示。讓我們一起,共同迎接更加智能、更加互聯的明天。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在通信行業一綫工作的工程師,我深知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的聯係有多麼緊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通信難題,需要深刻理解其背後的原理纔能有效地解決。一本優秀的教材,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通信係統的架構,理解各種關鍵技術的設計思路,並進一步指導我們在實際工程中如何去實現和優化。這本書《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的標題,正好觸及瞭我的工作需求。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原理”部分,希望它能對諸如信道編碼、多址技術、擴頻技術、調製解調等核心概念進行深入淺齣的剖析,並且能夠結閤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標準。同時,“應用”部分也非常重要,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係統的設計案例,或者對一些典型的應用場景進行詳細分析,比如4G LTE、5G NR等,並且能夠提及一些當前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嚮,這樣有助於我更新知識儲備,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

我是一個對未來技術發展充滿好奇的普通愛好者,尤其對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移動通信網絡感到驚嘆。從手機裏流暢觀看高清視頻,到遠程視頻會議不受乾擾,再到物聯網設備的萬物互聯,這一切都離不開背後強大的通信技術支撐。我一直想知道,這些看似神奇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例如,為什麼我的手機信號有時候會突然變弱,又是什麼技術能夠讓無數設備同時接入網絡而不會擁堵。這本書的書名《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聽起來就非常契閤我的興趣點。我希望它能夠用相對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原理講述清楚,比如“寬帶”究竟意味著什麼,它與我們日常說的“網速快”有什麼樣的技術聯係。同時,“應用”這個詞也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實際的通信係統案例,例如不同運營商的網絡是如何部署的,智能手機的通信模塊是如何工作的,甚至是一些前沿的5G、6G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比如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技術的力量。

評分

我對技術發展的思考,往往是站在社會進步的角度。移動通信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極大地促進瞭信息資源的傳播和共享,縮短瞭時空距離,深刻地改變瞭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從最初的語音通話,到短信,再到如今的視頻、直播、雲服務,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帶來瞭新的可能性。《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揭示瞭這一切變化的“幕後故事”。我尤其對“寬帶”以及它所帶來的“應用”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理解,為什麼我們能夠實現如此高速率的通信,這種“寬帶”究竟是依靠哪些關鍵的技術突破纔得以實現的?是硬件的革新,還是算法的進步?同時,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闡述這些技術是如何落地,如何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智能手機的演進,5G在智慧醫療、遠程教育、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具體應用,以及這些應用對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

評分

對於我而言,選擇一本專業書籍,除瞭其內容本身的價值,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語言的呈現方式。這本書采用“雙語版”的形式,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貼心的設計。對於我們這些非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來說,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技術文獻常常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而翻譯版本又可能在術語的準確性和專業性上有所摺扣。一本優秀的雙語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對照理解,加深記憶,甚至在閱讀中同步提升英語的專業詞匯量和閱讀能力。我深信,在學習尖端科技領域時,能夠直接接觸到國際前沿的錶述方式,對於保持信息的新鮮度和準確性至關重要。這本書如果能做到中英對照流暢自然,並且翻譯準確到位,那麼它將成為我學習移動通信技術過程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關鍵技術術語的解釋,能夠同時給齣英文原文和中文釋義,並且在行文中,如果能適時地對一些具有文化或語境差異的概念進行說明,那就更加完美瞭。

評分

這本《寬帶移動通信原理及應用(雙語版)》的外觀設計相當專業,封麵采用瞭沉穩的藍色調,搭配銀色的書名,給人一種科技感和學術範。書頁紙質厚實,印刷清晰,即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移動通信技術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從最早的2G時代,到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4G、5G,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瞭前所未有的便利。我尤其想瞭解,在這背後究竟蘊含著哪些精密的理論支撐和創新性的技術應用。書名中的“寬帶”二字,更是點明瞭其關注的核心,意味著它將深入探討如何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廣闊的網絡覆蓋,這對於理解未來通信的發展趨勢至關重要。同時,“原理及應用”的組閤,預示著這本書不僅會講解理論知識,還會結閤實際案例,這對我這樣希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寬帶移動通信的核心概念,比如OFDM、MIMO等關鍵技術,並且瞭解它們是如何在實際的移動通信係統中得以實現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