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禮記》是儒傢經典之一。內涵古代豐富的文物典章製度、禮節儀式、行為規範及相關義理。其中,《禮運》展示瞭儒傢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大學》揭示瞭為學的內容和順序,《中庸》成為宋儒構築理學體係的經典依據。本書除力圖準確錶達原文外,對一些名物製度,詳細疏解,字斟句酌,平實有據。難字又加直譯,非常淺顯易讀,是學習儒傢文化的入門書。
目錄
前言麯禮上第一麯禮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製第五月令第六曾子問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禮運第九禮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內則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喪服小記第十五大傳第十六少儀第十七學記第十八樂記第十九雜記上第二十雜記下第二十一喪大記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義第二十四祭統第二十五經解第二十六哀公問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閑居第二十九坊記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錶記第三十二緇衣第三十三奔喪第三十四問喪第三十五服問第三十六間傳第三十七三年問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壺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學第四十二冠義第四十三昏義第四十四鄉飲酒義第四十五射義第四十六燕義第四十七聘義第四十八喪服四製第四十九
前言/序言
推薦序:知識的盛宴 ——《龍與鷹的帝國》介紹 中華書局送來歐陽瑩之女士大作《龍與鷹的帝國》,作者是一位物理學傢,卻在專業以外,撰述瞭這一本中國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作品。拜讀原著,從一個曆史學者的立場看,既佩服,又慚愧。此處是可佩服處:以不是曆史專業的知識分子,卻能處理文化史的問題,如此周全,也如此有見解。慚愧者:在許多中國曆史學者中,對歐洲曆史能有如此程度理解的,實在不多。 歐亞兩洲,古代這兩大帝國,時代相當,在曆史上重要性也相當,作者將它們的地理環境、曆史條件、社會結構、管理製度和組織,各方各麵,縷述如數傢珍。作者不僅作文化的比較,也有專章,介紹這兩大帝國之間的關係,與彼此認知的程度。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此書乃是知識的盛宴,中西餐點同時並進,而且中餐西吃,西餐中吃,兩個角度都有適當的交代。 作者在行文之際,毋寜常常接觸到:何以這兩大帝國有如此的發展?後來又如何走瞭不同的方嚮?我想,她會關心:為什麼後來的中國,一直是“中國”?而羅馬,卻變成歐洲的列國?此處,我以為“中國”長期保持為“中國”,雖然經曆瞭南北朝的外族入侵,和後來遼、金、元、清,不同時代的外族統治,但“中國”並沒有分裂,而“中國”的本部,接受許多外來影響,還是以“中國”的本色,長期存在。 我想這個課題的理解,可能應當從秦漢以後,中國始終以“編戶齊民”,作為國族結構的基礎來看。中國在不同的時代都有貴族,然而,沒有像歐洲曆史上,長期實行封建製度,延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麵,羅馬帝國幅員廣闊,吞並瞭許多不同地區的國族。在帝國體製之下,各個不同的屬地,和羅馬的本部,都有各自特定的關係,以界定其在帝國的地位;而且,各省之中,有些隸屬於皇帝,有些隸屬於元老院。這一現象,乃是因為羅馬帝國的擴張,以軍事徵服為主要手段;羅馬軍團的司令官,和各省當地原來的統治階層,是駐防者和監督屬地的主從關係。羅馬從來沒有過,中國秦漢以後,那種中央和地方郡縣之間,形態一緻的行政體係。中國的擴張,不是沒有軍事徵服,更多的卻是移民的擴散,緩慢、逐漸、慢慢地從核心,滲透到一層層的邊區,然後充滿瞭全部的疆域。這種長期而緩慢的大規模移民擴散,帶去的不隻是製度,更多的是文化與認同。而且,早期邊陲,可能轉變成新的核心,而核心地區,因為經常地移轉,最後凝聚為中國共同體內,最大的一個核體,足以維係中國為一體。 羅馬也接受許多外來的族群,他們一批一批,或者滲透,或者徵服,充滿瞭整個歐洲。這些新來後到的族群,雖然加入瞭先以地中海為中心,後來又以基督教為文化載體的歐洲,他們卻還是或多、或少保存瞭自己的族群認同。本來是歐洲共同語文的拉丁語,在十七世紀,民族國傢體製齣現後,不再通行,各地又恢復使用原有語文,曾經統一於羅馬的歐洲,不得不離散為列國體製,許多政治、文化共同體共存。 在此,我嚮作者緻以誠摯的敬意,她能夠不受專業的約束,以通達的眼光,提供讀者們,如此有用的一部好書。我真是盼望哪一天,任何行業裏都齣現如此高手,將本行學習的分析和綜閤能力,應用在本行以外,作為副業。那纔是通纔教育的上乘境界。 許倬雲 序於匹茲堡 2015.3.24
禮記譯解(中華國學文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