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国老故事》开始!一套专为中国孩子编写的民间故事集!带领孩子走进根植于我们骨血里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之美!让孩子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豪,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儿童母语教育品牌——亲近母语研究院结合多年研究,精心挑选了符合现代儿童口味的十余篇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多维度展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体验中国之美,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
★散发着古典韵味与气息的古老民间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不畏艰难的勇气、永不放弃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气魄。
★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祖祖辈辈千百年来积累的人生智慧,凝聚着中华人民共有的品性,培养孩子不怕输、敢拼搏的能力,是孩子童年的精神陪伴!
★书中生字难字全标音,无障碍阅读!
★多幅原创精美配图,给孩子中华美术熏陶,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提高艺术修养。
★六七岁听得懂,八九岁看得懂,八九十岁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晚上坐在床头给孩子读一篇,当作睡前故事
牛郎织女、白蛇传、九色鹿、老虎外婆、巧媳妇、田螺姑娘……小故事蕴含大智慧,凝聚着中华人民共有的品性,向孩子传递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信念。
编者介绍
亲近母语研究院,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亲近母语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阅读与母语教育研究与推广机构。集聚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目标,致力于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综合解决方案。
该文本由长年致力于儿童阅读研发与教学实践的亲近母语团队编创,各分册主笔朱爱朝、余耀、邱凤莲、刘颖、丁云、邵龙霞均为一线语文教学与资深阅读推广人,该文本是她们日常教学课堂实践、儿童阅读推广与集体研发创作的结晶。
插画介绍
由著名儿童插画家徐开云老师统筹指导,集合国内优秀儿童插画家高晴、麻三斤、赵晓宇、POOLY共同创作。
徐开云,著名儿童插画家,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百草画院画师。1995年应邀赴法国任儿童杂志美术编辑。为中少、浙少创作绘本插画多年,代表作品有:图画书《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插图本《三毛大世界》、绘本《比利的工厂》《中国民间故事》《洗四十双袜子的小波波熊》等。其中连环画《隐身衣》入选《第八届中国美术作品展》,图画书《杜里和莎里》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插图优秀作品奖,绘本《野猫学长寿》入选《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徐冬梅
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著名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朱自强
金斧头、银斧头和铁斧头
二郎担山
东郭先生和狼
宝莲灯
花木兰
黄蛤蟆
李寄斩蛇
哪吒闹海
彭祖的故事
七仙女与董永
人参娃娃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的故事
李寄斩蛇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个大大的山洞,山洞里住着一条大蟒蛇。这条蟒蛇比碗口还粗,足有两丈长。据说,这条蛇经常出来祸害当地的老百姓,还咬死了不少人。附近的百姓人心惶惶,轻易不敢出来走动。
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就下令当地的官员要想办法为老百姓除害。可是这些胆小的官员,根本不敢靠近大蟒蛇一步。他们就找来一个老巫婆做法术,乞求神灵保佑。而这个可恶的巫婆给官员们出了一个坏点子:每年八月,必须送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去喂蛇,这样蛇才不会随意出洞,并能保这个地方一年风调雨顺。
官员们把巫婆的话散布出去,很多老百姓居然信以为真。官员们就将卖身为奴的女孩和犯人家的女孩送去祭蛇。这些可怜的女孩,就这
样活生生地被送进蛇洞里,再也没有出来。人们只要谈到这些女孩,都会伤心落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些有女孩的人家,更是提心吊胆,生怕自家的孩子有一天也会被送去祭蛇。
有一天晚上,有个叫李寄的女孩听到父亲和母亲正在谈论此事,母亲一脸愁容,父亲唉声叹气。李寄就有了要杀死大蛇的想法。李寄虽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她从小喜欢舞枪弄棒,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她的胆子特别大,又很有想法。
她走上前,对父母说:“爹,娘,你们不要担心。你们就让我去祭蛇吧,这样可以换点钱,也算是我对你们的孝心。你们说,好不好?”
她的父母听到这话,吓得浑身发抖。父亲连忙说:“女儿,千万别胡来,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可乱说。”母亲更是拼命摇头,坚决不同意。
但是,李寄已经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一早,她趁父母熟睡的时候,悄悄溜出家门,跑到官府里说明自己的想法。
官府的差役们正在为没有找到祭蛇的女孩发愁呢。看到这样一个小女孩送上门来,他们赶忙向县老爷汇报。县老爷听说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也很好奇,亲自出来接待李寄。他坐在县衙正中的椅子上,问李寄:“你既不是奴隶,又不是犯人的女儿,为什么自愿去祭蛇呢?”
李寄说:“我要为民除害。”她的声音特别响亮。
“哦,你区区一个小女孩,能斗得过那么大的蟒蛇?别说笑话了。”县老爷不敢相信李寄的话。
李寄说:“我从小练习武艺,从来不相信什么妖魔鬼怪。今年,你们就让我去吧。”
县老爷看看这个小女孩,心想:我正愁找不到女孩子呢,你要去,我就让你去。他点头同意了,并表示如果她真能除掉大蟒蛇,一定到皇上面前为她请赏。
李寄要去祭蛇的消息传了出去,父母亲天天在家伤心落泪,邻居们也纷纷为她担心。可是,李寄却顾不了这些,她练武练得更勤快了,还不停地训练家里的那条猎狗。
祭祀的那一天终于来了。李寄亲自动手做了送给大蛇的糕点—两个碗大的糯米团子,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蜂蜜,里面包着几块香香的腊肉。她带上自己锋利的宝剑,牵着训练好的猎狗,辞别了父母,来到了蛇洞前。
她把糯米团子放在洞前,在一块岩石上坐了下来,猎狗就安静地蹲在她的身边。过了一阵子,蛇闻到了香味,就“呼哧呼哧”地游了出来。只见那蛇张开大嘴,吐出火焰般的舌头,一口就吞下了一个大糯米团子。蛇扭了扭身子,又向另一个糯米团子伸过头去。
就在这时,李寄猛地跳起来,对准蛇头重重砍下一剑。蛇痛得要命,转头向李寄扑来。这时,猎狗“嗖”地一声窜出来,从下面咬住蛇身。李寄趁机拿剑刺向蛇的一只眼睛,蛇疼痛难忍,只好退回洞里。
李寄牵着猎狗追进洞里,使出浑身力气与蛇打斗起来。大蛇被她砍了好几剑,只好又蹿出洞来。猎狗冲过去,紧紧咬住它的尾巴不放,李寄趁机对准它的“七寸”猛砍几剑。蛇,再也不能动弹了。
李寄这才擦了擦脸上的汗,开心地带着猎狗回家了。此时,父母正在家里流泪呢,以为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女儿了。当他们看见李寄出现在眼前时,简直不敢相信,半天才回过神来,一家人十分高兴!
听说李寄除掉了大蟒蛇,百姓都欢呼起来,大街小巷互相传扬。皇上知道了,要聘娶李寄当妃子。李寄没有答应,她要留在父母身边,练习武艺,耕田织布。皇上见她意志坚决,也没有强求。不过,皇帝下令撤掉了那个送女孩祭蛇的县老爷,封李寄的父亲做了县令。
……
“老故事”的价值
朱自强
读这些中国的“老故事”,我就想到同样老的“经典”。由给儿童读这些“老故事”,我也想到一些地区风行的儿童“读经”。多年前,我与阿甲等人讨论儿童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共同表达过需要重视民间文学的观点。我也曾写有《童谣之“大”与王财贵的儿童读经之“小”》一文,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我对儿童读经,特别是将儿童读经搞成运动的看法。
曾有古人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出自《庄子·田子方》)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曾经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一无所有。”我猜测,面对这些与“小老鼠,上灯台”处于同一维度的“老故事”,他很可能也会不以为然。
但是,我却认为,同“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一样,作为民间文学的这些“老故事”在儿童阅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海姆是这样说的:“今天,像过去一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一任务,父母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传授给儿童。在儿童时期,只有文学能最好地传播这种知识。”
贝托海姆所说的传授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不是直接拿来“圣经贤传”,不问青红皂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下去。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不加甄别的硬性“灌输”的不可取。
在思想内容上,儿童读经多用《三字经》为教材,尤其是爱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在赞扬谦让的美德。可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美德故事。《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可见,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孔融有五个哥哥,如果按照一年生一个孩子来算,这五个哥哥的年龄大致是5、6、7、8、9岁。很清楚,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不是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
对于“孝悌”,《论语》是这样解释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这种道德,不是如钱文忠所解释的是兄弟间的友爱,而是弟弟对兄长自下对上的恭顺。“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所以,“《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不是“情”,而是“法”。
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法”在当今社会是合理的吗?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我认为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为什么?研究儿童哲学的马修斯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飞迪(6岁)因为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所喜欢的频道。飞迪很不高兴地从沙发上起来,走到厨房去。“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妈妈问。“可是他们要看Moomins!”飞迪失望地说。“对不起,”妈妈说,“我知道你受不了那个节目。不过,你这样想好不好,让三个人快乐比一个人快乐不是好些吗?”飞迪想了一下,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是很敏锐的,他们对公正是有思考的。四岁的幼儿若被教以让梨给哥哥的话,他们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公正的。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谦让”精神应该是强者(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谦让弱者(没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或者至少是两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一方让另一方。如果是反过来,要求弱者谦让强者,社会就会陷于不公平。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如果以“融四岁,能让梨”这一故事为道德标准,先走的就不是儿童,而是大人;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按照普遍的常理,在一般的家庭里,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四岁的弟弟和七八岁的哥哥之间,有资格分梨的当然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也就是说,哥哥是强者,弟弟是弱者。如果哥哥不先拿大梨,反倒让弟弟“谦让”地“让梨”,弟弟不会感到不公平吗?“孔融让梨”这个弟弟给哥哥让梨的故事,是与“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相违背的。
要儿童读经,必须先对古代经典的内容进行甄别。我主张对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必须进行“现代”转化。我注意到《中国老故事》丛书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中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该丛书里,李寄已经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古代的经典,大多是文言文写作。这就有个传达形式的问题。很多儿童读经,采用的是过去私塾教育的那种盲诵枯记式的读经方式。对这种硬性“灌输”的方式的无效性,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给予嘲讽。她写儿童读《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不知其意,结果读成了“只只喂只只,不只喂不只,四只也”。其实此种盲诵枯记的做法,鲁迅当年早就进行过批判。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一书中就指出:“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雪登·凯许登紧紧抓住民间故事中的“女巫”(凡是对故事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都是女巫)这一形象。他认为民间童话处理的正是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这“童年的七大罪”,它由“女巫”来代表和呈现。但是,女巫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在无数民间童话中,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
雪登·凯许登说:“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突。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为什么在民间童话中“巫婆”,即代表邪恶力量的角色一定得死?雪登·凯许登的解释是:“从心理观点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自我经历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洗涤,让小读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这套中国“老故事”收入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也具有雪登·凯许登所说的“演练内心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教育功能。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分别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扪心自问吧。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民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说“老”故事的价值。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却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亲近母语 中国老故事 民间故事(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亲近母语 中国老故事 民间故事(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故事经典,孩子喜欢,性价比高,值得信赖。
评分故事经典,孩子喜欢,性价比高,值得信赖。
评分速度很快,印刷也不错,满意
评分不错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不错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非常好!!!!我肯定会再次购买的,谢谢
评分挺好的一开始不怎么一开始没以为有多好但是还是非常喜欢看
评分非常好!!!!我肯定会再次购买的,谢谢
评分速度很快,印刷也不错,满意
亲近母语 中国老故事 民间故事(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