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是傑裏·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書中,作者提齣瞭“跨文化交流”的研究範式,從文化改宗、融閤和抵製等不同角度,詳細分析瞭近代以前四個曆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傳播。
目錄
中譯本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跨文化聯係與交流
第二章 絲綢之路早期
第三章 傳教士、朝聖者和世界宗教的傳播
第四章 遊牧帝國時期
第五章 麵嚮新的世界秩序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舊世界的相遇:近代之前的跨文化聯係與交流》:
由於佛教徒數量不斷壯大,宗教儀式中必需的香料、象牙、雕像、寶石和宗教服飾以及寺院所需的各種裝飾物資的需求量激增,刺激瞭長途貿易的發展,長途貿易的發展轉而又推動瞭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又是如何走齣異域商人貿易聚居區,被中國人接受呢?曆史和宗教學者很難對此做齣明確解釋。原因之一就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在語言、心理、道德、政治和社會等各個方麵格格不入,很難理解中國人為什麼會接受一個以極為陌生的語言錶達的異域信仰,也就不必驚訝為什麼佛教在嚮外傳播的最初幾個世紀中,在中國隻贏得瞭極少數人改宗。然而,佛教僧人和布道僧逐漸找到瞭傳播他們信仰的方法,讓佛教跨越瞭文化邊界,贏得瞭中國人的興趣,並以文化融閤的方式讓整個中國社會都改宗佛教。
佛教在中國受歡迎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自身教義的發展。早期佛教有著嚴格的教義,認為隻有那些遵循嚴苛的道德和行為的人纔能得救。但在公元初期,印度北部的佛教徒提齣瞭一種更易被接受的教義,即一些“即將成佛的菩薩”的佛教徒為瞭拯救其他人,推遲進入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像基督教聖徒一樣,有能力乾預塵世間的事務,幫助那些尚未得救的佛教徒進入極樂世界,為人們帶來福祉。由於該學派認為人們能夠輕易獲得自我救贖,與早期佛教思想不同,所以被稱為大乘佛教(意為“大的車乘”)。大乘佛教也是針對更嚴苛的小乘佛教(意為“小的車乘”)而言,因為小乘佛教堅持認為隻有少數人,尤其是特彆虔誠的人纔能得救。隨著漢帝國瓦解、遊牧民族的入侵和中國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以簡單的方式宣揚自我得救的大乘佛教更易引起大部分中國人的興趣。
……
舊世界的相遇:近代之前的跨文化聯係與交流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