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繼《少年遊》這部平凡人物的非凡傳奇之後,羽戈推齣瞭一部普通人的傢族史《鵝城人物誌》。不同於《少年遊》的寫實風格,《鵝城人物誌》則介於虛實、真幻之間。在虛構的鵝城,那些源自曆史與現實的人和事,或神奇,或平淡,或熱血,或悲淒,然而無不情深意切,無不直擊人心。就此而言,《鵝城人物誌》承接瞭《少年遊》的香火,共同譜寫瞭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死之旅。如果說《少年遊》可比“朝花夕拾”,那麼《鵝城人物誌》便是對“生死場”的穿越、思索與記錄。
羽戈的文字平淡、節製而不失韻味,講究留白,書中故事仿若鄉間的裊裊炊煙,悠遠綿長,又似雨前清茶,迴味無窮。
羽戈:退步青年,不自由撰稿人。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隻為自由談。大道不行,各盡本分。撰有《從黃昏起飛》《穿越午夜之門:影像裏的愛欲與正義》《百年孤影》《酒罷問君三語》《少年遊》《豈有文章覺天下》《帝王學的迷津:楊度與近代中國》等。
緻陳餘(代後記)
陳餘:
今日鼕至, 鵝城卻隻是微寒。不知費城如何?《鵝城人物誌》終於完工, 現將最後一篇發去。記得發你第一篇的時候,還是盛夏, 我寫到陳石之死, 悲懷難遣, 到陽颱透氣, 發現落日竟是一種莊嚴的淒美,因其莊嚴,令人不敢哀傷,反而敬慕,心胸隨之舒張開來。此刻則值深夜,寒月當空,照見一地慘白,窗外每隔三五分鍾便會傳來一陣清脆的車聲, 劃破靜寂。如果靜寂過久,卻叫人心慌,手指停在半空,茫然不知所措。
距離最初發你的寫作計劃, 相差三篇。寫罷魏氏姐弟, 忽覺無力為繼, 隻好擱筆。東坡說其作文,“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不可不止”, 姑且拿來自遣。其實在寫作途中, 不時戛然而止,筆端陷入枯竭。我不得不一再迴到開端,重審陳石之死,這不是尋找靈感,而是尋找齣路。
如你所知,《鵝城人物誌》預定的主題是死亡。陳石之死可謂我心中的一根刺, 時光的流逝無法淡化它的存在, 反而越紮越深, 穿過血肉而深入魂靈。我曾與魏青爭論, 他說我不能明斷生死, 我說他不能明辨是非。而今我纔知道, 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態度與詮釋, 正是最大的是非。魏青還是高估瞭我。這些年來, 我何嘗想過明斷生死呢?而是一直在逃避, 直至被逼入死角,逃無可逃。
我試圖把這一切寫下來, 用文字消解死亡投射的魔影。然而, 一旦文字落地, 便超齣瞭我的控製, 文字構成瞭一個自洽的世界, 反過來支配我的記憶, 使我不敢修剪, 不敢隱諱。從陳石開始, 每個人都獨立於我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早已注定,對此我無能為力。我隻是盡力去呈現, 他們何以成為他們, 何以生,何以死。現在我必須承認,命運,而非死亡,纔是《鵝城人物誌》的主題。
你曾批評我, 為什麼執迷於書寫死亡。寫完《鵝城人物誌》, 我似乎找到瞭至少可以說服我自己的答案: 死亡不僅是命運,是曆史,是生命的結局,還是可能,是未來,是生命的前提。先賢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則反其道而行之:未知死,焉知生。至今我依然無法明斷生死,無法生而不憂,死而不怖,但是,我已知何謂初心,我已知何謂自我,我已知何謂性命。
謝謝你的擔憂和鼓勵。這半年來隱居寫作, 與諸位師友往還漸疏。大概一個月前, 鞦離先生打來電話, 說給我寫瞭一幅字, 並隨口念誦兩句:“已識乾坤大, 猶憐草木青。”問我能解此中意否。這是馬一浮的詩。我答: 唯有“已識乾坤大”, 纔能“猶憐草木青”。他笑道: 這是第一義, 還有第二義, 唯有“猶憐草木青”, 纔能“已識乾坤大”。由此可見我與鞦離先生的差距,我看見的是人心,他看見的是世界,我還在“見自己”,他已經“見天地”(鵝城諸人, 大抵隻有子欽先生達到瞭“見眾生”)。
前不久我和魏青在美好飯店吃瞭一頓飯。你去國之前, 曾囑我開導魏青,然而以其談鋒之健,我往往淪為被開導的對象。魏青狀態如常, 不必擔心。法院麵臨司改, 人心惶惶, 他卻不為所動, 照樣坐禪念佛, 工作反成餘事。那天敘話, 他說起一則傳聞。有一牧師, 不知何故被抓, 由魏青的同學擔任代理律師。這一天律師前去鵝城市看守所會見, 牧師說: 請盡快結束此案, 我想轉往監獄。律師驚問何故, 牧師答: 因為這裏的福音已經傳完瞭。
聽魏青講完, 我當即熱淚盈眶。想必你不會介意, 把這個溫暖的故事, 作為《鵝城人物誌》的結尾—按計劃, 我要寫的最後一個人,本來是你。
2014 年12 月22 日
新民說 鵝城人物誌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新民說 鵝城人物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和牡丹亭一單,非常劃算!
評分極富曆史和實踐意義的理論標本,為什麼“富強焦灼感”替代“立憲主義”的本體論價值成為中國近代立憲的規定性情緒?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此間麵相復雜、歧義叢生的政製思想譜係?於今日而言, 其能夠開放齣來的實踐意義又有哪些?
評分和牡丹亭一單,非常劃算!
評分這次書送來的時候是箱子裝的,很好,書沒有損壞,紙張質量也好,先看書去瞭。
評分一代有一代的文化,亦有一代的學人,“80後”一代學人的身影在本書中化為對文學問題的發現、迴應及反思。
評分2010年和2013年,《生活》雜誌的采編團隊幾次前往敦煌、蘭州等地,對幾代“敦煌人”進行瞭全麵、深入的采訪。這本書是4年多追蹤曆程的結集,將呈現一場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與一個(群)人的相遇,韆年佛國與數十載人生的相遇。莫高窟與她的守望者們,在荒漠中相互召喚並彼此守候。他們的守護延長瞭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們也找到自我,找到藝術、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評分《生活》雜誌原《茶之路》彆冊的結集,榮獲亞洲齣版業協會(SOPA)頒發的卓越生活時尚報道奬:“筆觸傳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滿濃烈文化氣息,兼具專業知識性,整體籌劃及製作宏大而細膩。”
評分吳稼祥,1955年生於安徽省銅陵縣,1982年2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獲學士學位;1988年11月被中共中央辦公廳高級研究編輯職務評審委員會評為副研究員;2000年3月赴美客居坎布裏奇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3年。現為獨立研究者和撰稿人。
評分一本難得的誠意之作,極具珍藏價值。
新民說 鵝城人物誌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