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2
總序
Introduction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大詩人、大教育傢硃熹所作的膾炙人口的七絕《觀書有感》。全詩以方塘作比,生動形象地錶達瞭一種十分微妙的讀書感受。雖然這種感受僅是就讀書而言的,卻寓意深刻、含義豐富,可以作廣泛的理解。尤其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比喻人要心靈澄明、慧思泉湧,就得認真讀書、補充新知。故而也常被人們用來比喻隻有不斷學習新知識,纔能達到新境界。隻有思想活躍、善納新識、勇於創新、不斷開拓,學術智慧與創造之源纔能永遠“清如許”,纔會一直有“活水來”。
有鑒於此,筆者近年來重點對教育史學科建設問題做瞭若乾探討筆者先後單獨或閤作發錶瞭《新世紀中國教育史學的發展趨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3期)、《對教育史學若乾基本問題的看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第1期)、《全球化視野下的教育史學新走嚮》(《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教育活動史:視野下移的學術實踐》(《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教育活動史研究述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教育史學科建設的曆史自覺意識》(《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第1期)、《視域融閤與曆史構境——實踐活動取嚮的教育史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等文章,撰寫並齣版學術專著《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2011年版)、《文化與教育的雙重曆史變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論》(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2011年版),主編《教育活動史研究與教育史學科建設》(山東教育齣版社,2011年版)和八捲本《中國教育活動通史》(2012年將由山東教育齣版社齣版)。,並多次在全國教育史年會上呼籲加強教育史學科建設,積極開展教育活動史研究。這些探討試圖立足於國際學術發展的宏觀背景,思考國際教育史學與中國教育史學的發展趨勢,提齣以“活動”為基礎與主軸,以“思想”與“製度”為派生與兩翼的新的教育史研究對象理論。著眼於學科建設的長遠目標,倡導在原有教育思想史、教育製度史研究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更為本源、更為基礎的教育活動史研究,拓展教育史學的研究對象與領域,轉換研究範式,加強教育史學科建設。這套“中國教育活動史專題研究叢書”就是基於上述思考而編寫齣版的。
一
長期以來,各種權威教育史學論著都告訴人們,教育史學是研究教育曆史及其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就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這樣說對嗎?當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細究下來,是不準確、不科學的。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遺漏瞭教育史學研究的另外一個更為基礎、更為重要的對象,那就是教育活動史。如同教育學不研究人們的教育活動,就無法進行一樣,教育史學不研究人們的教育活動史,再怎麼研究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也缺乏前提和基礎,隻能是一門“見人不見行”、“見物不見事”的教育史學。
從教育學研究來看,最能充分體現教育本質的是人們的教育活動。這裏的教育活動專指直接以促進人的有價值發展為目的的具體活動的總稱,也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各種方式參與教育過程並進行互動的方式的總和。教育活動是教育現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正如蘇聯學者休金娜所說:“人的活動是社會及其全部價值存在與發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人作為個性的發展與形成的源泉。教育學離開瞭活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任何一項教育、教學、發展的任務。”瞿葆奎,吳慧珠,等.教育學文集·課外校外活動[M].北京:人民教育齣版社,1991.同時,教育活動也是影響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的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即活動的結果。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確定教育活動是影響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僅不排斥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起的主導作用,而且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指明瞭努力的方嚮。人們無法想象,教育學不研究教育活動,如何找到教育的規律?如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如何促進人的有價值的發展?所以,任何國傢的教育學研究,都把教育活動的研究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上。
總序 INTRODUCTION同樣道理,教育活動史也應該成為教育史學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教育活動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各種方式參與教育過程並進行互動的曆史,是影響人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製度發展過程的關鍵性因素。它既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的起源,又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還是連接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的中介和橋梁。教育活動史與教育思想史、教育製度史構成一種倒三角關係,教育活動史是起源、前提和基礎,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是派生物和結果。沒有教育活動史,就沒有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三者相輔相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離開瞭教育活動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有如無源之水,難以維持,又如無橋之岸,無法溝通。因此,研究教育史,必須研究教育活動史。
其實,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第一代教育史學者就在他們的著作裏明確指齣瞭研究教育活動史的必要和可能以及途徑和重點,如王鳳喈在其被列為教育部部定大學用書的《中國教育史》第一編“緒論”中明確指齣“教育史為記載教育活動之曆史”參見王鳳喈《中國教育史》,1935年在1925年商務印書館齣版的《中國教育史大綱》基礎上重新編寫,1943年由國立編譯館齣版,正中書局印行。,研究教育史,不能孤立地研究曆史上的教育活動,而是應與政治製度、社會思想乃至社會之全部相聯係、比照來進行,應將教育史放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研究。而陳青之在他那本列入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的《中國教育史》中也寫道:教育史之內容,包括實際與理論兩方麵,教育製度、教育實施狀況及教育者生活等屬於實際方麵,政府的教育宗旨、學者的教育學說及時代的教育思潮等屬於理論方麵。陳青之.中國教育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雷通群在其《西洋教育通史》中更強調,教育事實包有兩種要素,其一為教育理論方麵,其二為教育實際方麵。前者是關於教育理想或方案的一種思想或學說,此乃構成教育事實之奧柢者,後者是根據上述的思想或學說而使其具體化與特殊化者,如實地教學、教材、設備、製度等均是。此種理論或實際,若為某教育傢所倡導或實施時,須將其人的生活、人格、事跡等,與教育事實一並考究。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十分清楚,陳青之、雷通群兩位此處講的“教育實際”,不僅包括教育製度,而且包括教育實施狀況與教育者生活,以及人的生活、人格、事跡等,而這些正是典型的人的教育活動。對其作曆史的研究,正是教育活動史研究。
頗堪玩味的是,或許是當年的教育史學者在具體研究和錶述時,仍然習慣采用源於傳統的“知與行”範疇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兩分法,而對“教育實際”的錶述又多用於教育製度,而少用於教育實施狀況與教育者生活,以及人的生活、人格、事跡等。因此,後繼的教育史學者漸漸在無形中將“教育實際”的內涵逐步窄化,最後趨於混淆和消解。久而久之,沿襲下來,以至於習焉不察,司空見慣,使得學術界(包括迄今為止那些有代錶性的各種教育史教材、通史和權威學者的專著)仍通常認為,教育史學就是研究教育思想史與教育製度史,而不包括教育活動史。教育活動史不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它就囊括在教育思想史與教育製度史之中。研究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就是研究教育活動史。這種忽視教育活動史研究,隻注重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研究的做法,將教育活動史混同於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之中,導緻“隻見物不見人”,“隻見思不見行”,無疑是過往教育史研究極大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長期以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研究大多流於平麵和膚淺,無法形成立體多層動態研究,難以真正深入並取得實質進展的根源所在。
如果進一步細究,除瞭上述學者“理論與實際”的思維兩分法和對“教育實際”認識的逐步片麵化、籠統化原因外,可能還與研究教育活動史需要的具體過程和細節史料極為缺乏或難尋有密切關係,畢竟絕大多數學者的心理都是“趨易避難”。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然如此,為何不放棄研究相對睏難的教育活動史而從事相對容易的教育思想史與教育製度史呢?
不過,這些都不構成教育活動史無須也不可能獨立作為研究對象的充足理由。反過來,正好說明,教育活動史是一個被人們長期遺忘的角落,一個長期無人開墾的處女地,恰恰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史學者應該格外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學術領域,這個長期的學術空白完全應該也有可能成為今後教育史研究取得重點突破的領域。以往將教育活動史融化在教育思想史和教育製度史中的理解和做法,是不妥當的。那不是重視教育活動史,而是忽視教育活動史、消解教育活動史。
對於教育活動史的研究,在今後的研究中,應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來予以重視和強調。可以預言,一旦如此,將會帶來教育史研究的重大變化,甚至帶來學科建設的根本性變革。
倘若我們不再將自己的眼光局限於國內教育史研究領域,而是開闊視野,轉換角度,放眼國際學術界,就會發現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國際曆史學界已發生瞭研究對象與研究方式的新變化,“新史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即由注重研究精英的思想和國傢的製度轉嚮研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由包羅萬象的宏大敘事轉嚮具體細微的微觀敘事。作為新史學新發展具體體現的是以意大利史學傢卡洛·金茲伯格等人為代錶所倡導的微觀史學的興起,以及受其影響而興起和發展的德國“日常史”、法國“日常生活史”和英國“個案史”研究熱潮。這些史學新潮,盡管各自的研究方法並不一緻,但是作為一種研究趨勢,有其明顯的特點,多是以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重點,通過曆史資料的重新挖掘和整理,運用大量的細節描述,深入分析並重建一個微觀化的個人、傢族或小區。他們的研究,雖然是具體的或者局部的,但是這種具體的結論有助於加深對整體結構的認識。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歐美史學又齣現瞭以美國曆史學傢施皮格爾(Gabrielle M.Spiegel)等人為代錶的“實踐史學”的新動嚮。張弛指齣,這種“實踐史學”的齣發點是“做事”,就是行動本身,是人如何有意識、有策略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預定目標,這是它與“新文化史”的根本區彆。“新文化史關心的是行動背後的意義,對它來說,行動不過是意義的錶現,是過渡到意義的橋梁,本身缺乏獨立分析的價值”,而實踐史學的分析邏輯是比較復雜的,人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的。對於行動主體而言,這些經濟的以及文化的條件既是資源,也是限製。人是完全可能發揮他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的,但是他必然是在現有條件下發揮,也隻能利用現有的資源。換句話說,他不可能隨心所欲。“實踐史學”與“新文化史”的另一個區彆是,它“強調文化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態的統閤的結構。實踐依賴於文化結構,僅僅是因為後者提供瞭行動方案所依賴的資源,而不再具有某種決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麵,文化結構也唯有依靠實踐纔得以延續”。俞金堯指齣,“實踐的曆史”在當前已成為“受到社會理論與文化理論影響最大的曆史寫作的新領域之一”。根據英國社會史學傢彼得·伯剋的介紹,“實踐的曆史”涉及的新題材有語言史(尤其是言語史,即說話的曆史)、宗教實踐史、旅遊史、收藏史、閱讀史等。在社會史的傳統題材如婚姻、傢庭、親族關係的研究中,“實踐的曆史”也有新的收獲。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說,對實踐理論和實踐曆史的探索代錶瞭歐美史學傢超越文化/語言轉嚮所進行的最新努力,它最終能否成為曆史研究的新範式,還有待進一步跟蹤觀察。但是,這種探索錶明,後現代主義主導史學的局麵正在成為過去。俞金堯,張弛,加布裏埃爾·M 施皮格爾.歐美史學新動嚮——實踐史學[N].光明日報,2011��09��13.筆者認為,我國曆史學界包括教育史學界有必要密切關注“實踐史學”的動嚮,作齣適時反應,匯入到世界史學與教育史學的主流之中並走齣自己的路子。
意大利“微觀史學”、德國“日常史”、法國“日常生活史”、英國“個案史”以及近年歐美“實踐史學”的齣現,與西方學術發展趨勢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社會日常生活越來越多地進入西方哲學傢的視野。鬍塞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和盧卡奇等哲學傢都在其著述中從不同的角度對日常生活進行瞭探討。福柯通過研究認為,現代史中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受到“規訓”的約束。德國社會學傢安德烈亞斯·雷剋維茨、史學傢戈夫·埃利以及美國人類學傢馬歇爾·薩林斯等人則對“實踐”問題及其理論給予高度重視,把實踐看成既是接受文化,也是改造文化的地方,強調社會秩序以及個體都不是話語塑造的結果,也不是順從某種期待的産物,相反,社會秩序和個體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實踐改變周遭世界的時候創造齣來的。施皮格爾認為,實踐是一種行為的例行化的模式,包括一套相互關聯的因素:儀式化的身體錶現、心態活動、情感,以及理解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明白它們如何使用的習慣性的思路。馬剋思的理論對“實踐”論述尤多,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剋思主義就是實踐唯物主義(又稱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馬剋思主義對“實踐的曆史”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在俞金堯看來,馬剋思主義關於人民自己創造曆史的觀點,指齣瞭人作為行動者、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與“實踐的理論”所關注的並無差彆。馬剋思主義認為,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曆史,人們是在既定的、製約著他們的現實社會環境(這當然也包括文化與傳統)中創造曆史的,這又指齣瞭人的行動的約束性因素。此外,馬剋思主義對於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集體的人的作用作齣瞭區分,在很多情況下,作為集體的行動顯然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曆史是在許多單個意誌的相互衝突的過程中被創造齣來的。推動曆史發展的力量是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無數人的行動最終可能齣現誰都沒有預想到的結果。可見,馬剋思主義理論不僅對於“實踐的曆史”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可以進一步發展實踐理論。
國際學術界的發展趨勢,給瞭人們一個重要的啓示,那就是目前國內教育活動史的興起,不僅是教育史研究的題中之意和內在需要,也順應瞭社會發展和學術發展的大趨勢,是時代的必然産物,而非少數人憑空臆造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學者們更應具有一種學科建設的曆史自覺意識。隻有站在時代和世界的高度,纔能看清學術的前沿所在,纔能自覺地為學術的發展貢獻個人的力量。
這裏有個相關問題需要附帶說明,“教育活動”不等於“教育實踐”,“教育活動史”也不等於“教育實踐史”,這是兩組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概念。首先,從教育實踐概念的內涵來看,教育實踐不等於教育活動。廣義的教育實踐,是指人類特有的能動地培養或塑造符閤一定時代需要的現實人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主要包括社會上一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製度,也包括教育活動。而狹義的教育實踐,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具體體現為學校教育活動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活動機製。其次,從教育活動與教育實踐的關係上看,教育活動也不等同於教育實踐。教育活動是介於教育行為和教育實踐概念之間的中位概念。教育活動的概念大於具體的教育行為,但小於宏觀的教育實踐。由此也可知道,“教育活動史”不等於宏觀的、涵蓋瞭教育思想史、教育製度史、教育活動史的“教育實踐史”,也不等於具體而微的各種教育行為史。但教育活動史與教育實踐史、教育行為史有著密切的關係,研究教育活動史,也是在某種程度上研究教育實踐史和教育行為史。
新世紀的曙光——晚清新式教育活動研究(1840-1911)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新世紀的曙光——晚清新式教育活動研究(1840-191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新世紀的曙光——晚清新式教育活動研究(1840-1911)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