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服散考(精装)

安禄山服散考(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睿文 著
图书标签:
  • 安禄山
  • 唐朝史
  • 历史人物
  • 历史研究
  • 服饰史
  • 散文
  • 精装本
  • 文化史
  • 古代史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34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禄山因发动安史之乱兼之特殊身份与宗教信仰而为学界所重,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密切注意,相关研究极多,亦颇多发覆。《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文献,本书主要围绕此书,结合考古学资料,考察发生在安禄山、唐玄宗以及二人之间的物事,意在揭示有着宗教信仰的安禄山、唐玄宗的生态。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杂色拼盘,将不同的碎片拼接在一起,意在表达安禄山种族文化及其服散的状态和陵寝的可能形态、帝王道士唐玄宗的宗教实践及在安史之乱中所起的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讨论撇开了大的政治事件,而将一些琐屑碎事置于重心位置,只是想讨论安禄山及唐玄宗生活与政治中的另一面向,并没有以此偏盖全的意思,读者阅读时内心自当明白、把握。

作者简介

  沈睿文,1972年4月生,祖籍福建。199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9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起,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至今。2005年任副教授。著有《都兰吐蕃墓》(合著)、《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身世
一 文献记载
二 非婚生子的习俗
三 女巫阿史德氏
四 建国神话
第二章 斗战神
一 祆教战神图像
二 唐墓所见赫拉克利斯俑
第三章 金鸡帐与重床
一 金鸡帐
二 重床
三 石重床与石堂图像的异同
第四章 莨菪子
一 文献的记载
二 石重床背屏中的豪摩树
三 中古祆教幻术
第五章 助情花香
一 历代媚药
二 迷楼与镜殿
三 房中与求仙
四 镜室与镜道
第六章 安禄山服散考
一 安禄山的病征
二 《酉阳杂俎》的记载
三 解散下石之法及相关文物
第七章 炼丹与服食
一 器物组合
二 窖藏形式
三 窖藏性质
第八章 善相的玄宗与禄山的痣
一 善相的玄宗
二 禄山的痣
第九章 厌胜安禄山
一 玄宗的道教政策与实践
二 玄宗对道术态度的转变
三 玄宗对禄山的防范
第十章 赐浴华清池
一 华清宫沿革
二 唐华清宫汤池
三 温泉疗疾长生
四 温泉与解散
第十一章 陵墓
一 陵址
二 节度使墓葬
三 史思明墓建制
附 一章怀太子墓壁画与李守礼
附 二唐章怀太子的两京宅邸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安禄山服散考》(精装) 引言:唐朝盛世下的暗影潜流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以其开放包容、文化繁荣和军事强盛而闻名于世。然而,在这辉煌的表象之下,亦涌动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暗流与社会矛盾。由盛转衰的节点,往往潜藏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之中。安禄山,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崛起与覆灭,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将领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 《安禄山服散考》一书,正是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聚焦于安禄山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试图通过对其人生轨迹的梳理,探寻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力求深入剖析,从多个维度解读这位被誉为“四大恶人”之一的节度使,如何在帝国的心脏地带播下叛乱的种子,又如何引发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从而深刻改变了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第一章:出身与崛起——边塞烽烟中的潜龙 本书将首先追溯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安禄山并非出身于中原世家,他的身世扑朔迷离,带有浓厚的边塞色彩。其早年经历,如在突厥部落中的成长,以及与范阳地区各民族的复杂互动,都为他日后在边疆地区的权力积累奠定了基础。书中将详细考证安禄山如何凭借其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政治手腕,一步步获得唐朝政府的信任,尤其是得到了宰相李林甫的赏识和重用。 在边疆地区,安禄山不仅仅是一名军事将领,更是掌握着庞大的兵权和经济资源的封疆大吏。他如何利用职权,扩充实力,建立起强大的私人武装?他对唐朝的军政体系是如何渗透的?这些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同时,书中也将分析当时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在促进边疆稳定与埋下隐患方面的双重作用。安禄山在范阳地区的统治,既是唐朝帝国疆域的延伸,也成为了一个日后挑战中央权威的军事堡垒。 第二章:权力的游戏——宫廷深处的暗流涌动 安禄山的权力并非仅限于边疆。他与唐玄宗晚年的宠妃杨贵妃之间的“母子”关系,以及与朝廷重臣的纵横捭阖,构成了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书中将深入剖析安禄山如何利用其在边疆的声望和唐玄宗的信任,频繁进出长安,与朝廷各派势力周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禄山在宫廷中营造出的一系列形象,例如他夸张的表演、谄媚的言辞,以及对杨贵妃的“孝顺”。这些表面上的姿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算计?他如何利用这种亲近关系,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战略情报?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唐玄宗晚年沉溺于享乐、怠于朝政的局面,以及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安禄山正是抓住了唐朝政治衰败的契机,将自己的野心一步步推向实现。 第三章:吞噬帝国——安史之乱的爆发与进程 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安禄山终于发动了那场震撼唐朝统治的“安史之乱”。本书将以详实的史料,还原叛乱爆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其发动叛乱的借口,以及攻陷洛阳、进逼长安的军事行动。书中将深入分析安禄山军队的构成、战斗力以及其军事策略。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乱军在占领区域的统治方式,以及对当地民众造成的巨大影响。安禄山是否真正具备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能力?他对占领区的破坏性政策,以及其统治的短暂性,都将是分析的重点。此外,书中还将描绘唐朝军队在初期面对叛乱时的失措与抵抗,以及其后期如何奋起反击,收复失地的艰难历程。安史之乱并非一蹴而就,其曲折的进程,也揭示了唐朝统治内部的脆弱与韧性。 第四章:动荡的余波——叛乱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层面。本书将进一步探讨这场叛乱对唐朝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造成的深远影响。 社会经济的摧残: 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许多繁华的城市化为废墟。本书将分析战乱对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破坏,并探讨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重塑: 安禄山作为一位拥有突厥血统的将领,他的叛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唐朝中央与边疆民族之间的矛盾。书中将分析叛乱如何改变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此后唐朝在边疆政策上的调整。 文学艺术的烙印: 安史之乱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本书将提及一些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杜甫的诗歌,它们如何捕捉时代的苦难与变迁,以及这些作品所传递出的历史情感。 中央集权的削弱: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开始崛起,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本书将分析叛乱如何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威下降,以及此后唐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的评说——安禄山的功过是非与时代定位 在本书的最后,将对安禄山的个人及其引发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评价。 历史的谜团: 安禄山作为历史人物,其身上的谜团依然存在。书中将梳理学界对其身世、动机以及统治理念的不同解读,试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复杂的安禄山形象。 个人与时代: 安禄山是历史的产物,还是历史的颠覆者?本书将探讨其个人能力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他的崛起,既是个人野心驱使,也与唐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时代特征紧密相连。 对唐朝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本书将总结安禄山及其叛乱对唐朝帝国造成的根本性改变,包括其对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军事力量以及文化心态的长期影响。 历史的警示: 安禄山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叛乱的故事,更是对一切腐败、傲慢和野心勃勃的统治者的深刻警示。本书将尝试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教训,警醒后人。 结语:镜鉴古今,启迪未来 《安禄山服散考》(精装)一书,旨在通过对安禄山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复杂过程。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考证,生动的语言叙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权力、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并在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获得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本书内容详尽,考证深入,视角独特,力求突破传统历史叙事的窠臼,以更加人性化和多维度的视角,解读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及他所引发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时,可能会被大量的古代人名、地名以及专业术语略微阻碍,但只要耐心读过前三章,建立起作者构建的基本概念框架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服散”仅仅看作一种迷信行为或单纯的药物滥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比如,书中有一段论述了服散行为如何成为贵族阶层展示财富与“超凡脱俗”身份的一种隐秘仪式,这与普通百姓的生存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张力。精装本的质量也值得一提,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使得那些密集的注释和引文能够被清晰地辨识,极大地降低了深度阅读的疲劳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视野广阔的作品,它成功地将医学史、社会史和政治史编织在一起,提供了一个观察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的全新透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那个精装封面,色彩的运用和纹理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然而,抛开外表,其内容的价值才是我真正想称赞的地方。这本书并非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它对术语的运用和概念的界定非常精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我感觉这本书的受众更倾向于熟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的专业研究者或是高阶爱好者。它对“丹鼎派”与“草木派”在“服散”实践上的分歧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这在以往的安史之乱研究中几乎是空白地带。书中多次引用的药物成分分析,虽然涉及一些化学知识,但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作用机理和潜在的风险。读这本书就像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走进了古代医学和神秘主义交织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奇与思考,它拓宽了我对古代社会生活史的认知边界。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唐代中晚期政治斗争的书籍,大多聚焦于军事部署、权臣更迭,但这本书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身体政治”。《安禄山服散考(精装)》最吸引我的是它对“药”与“权”之间微妙关系的考据。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从敦煌莫高窟的残卷到各类地方志中零星的记载,汇集了大量一手或重要的二手资料,构建了一个严谨的论证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总是会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然后用详实的证据去佐证,同时也不回避资料的缺失与矛盾之处,这使得全书的观点既有力度又不失客观。例如,书中对安禄山本人“服散”程度的推测,结合他的身体特征变化和军事行动节奏,形成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链条。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将安禄山视为一个单纯的野心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复杂的、受时代医疗思潮深刻影响的个体来看待,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

评分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被“安禄山”这个名字吸引,以为这又是一本传统的军事史或传记类作品,但翻开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误导了,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惊喜。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匀速推进,而是像一连串的调查报告,时而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药方,进行长达数十页的溯源和考证;时而又跳跃到当时的文化心理层面,分析服散风气对士人群体精神状态的影响。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反而更贴合史料碎片化的特性。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钩沉小记”部分,作者会在那里补充一些他认为有趣但可能偏离主线的史料逸闻,这些小插曲往往是理解当时社会氛围的绝佳窗口。读完全书,我不仅对安禄山有了新的认知,更对唐代统治阶层在追求长生不老与权力稳固之间的精神拉扯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是一次非常充实和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安禄山服散考(精装)》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光是翻开书页,那精装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腻的纸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编者对这本书的用心。我本来对唐代历史,尤其是安禄山这段时期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知道他是一个反唐的叛将,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切入,探讨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乃至军阀集团的“养生之道”——服食方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五石散”在不同社会阶层流传的差异性分析,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方,更是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风气以及医疗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书中提到一些文人士大夫对“服散”的迷恋,认为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仙道的表现,而这与安禄山麾下将领们追求力量、延年益寿的实用主义目的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献片段,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幻象的时代。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作者的文笔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学院腔,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好书,趁价格合适买了。

评分

很有趣的一本书,考证了安禄山的兴趣爱好。

评分

精装本,还不错,先屯着吧

评分

大有乾嘉之風,考據深入,全面,把一個問題和附帶影響硬是寫成一部專著

评分

¥53.70安禄山服散考(精装)

评分

¥53.70安禄山服散考(精装)

评分

书挺好的,塑封都还在,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趁价格合适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