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我的世界路过?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人生思考
  • 孤独
  • 自我
  • 世界
  • 意义
  • 漂泊
  • 追问
  • 迷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4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聆听大师·梁漱溟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梁漱溟与数十位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人生交往录
  再现梁漱溟先生的精神成长历程
  梁漱溟之子亲自审定全文本
  全新视角阅读一代贤哲梁漱溟
  哪些重要人物对一代贤哲梁漱溟产生过重要影响?梁漱溟与哪些高士名人的人生有着密切的交集?
  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熊十力、林宰平、伍庸伯、章行严、杨怀中、郭人麟、甄元熙、罗常培、陈亚三、黄艮庸、朱谦之、王显珠、王平叔、张俶知……这些不胜枚举的名士,谁是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记忆中对他早年启发甚深之人?谁是他心里至为折服之人?谁是他至为亲近的朋友?谁令他衷心尊敬服膺并奉教终身?谁是启发和感召他走上社会政治运动之路的父辈人物?梁漱溟先生如何评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风云人物?当代著名学者雷颐先生说:“梁漱溟先生经历丰富,他对人与事的回忆,自然见识非凡,值得认真拜读。”


海报:


内容简介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先生的著作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题,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同时可以品味出他的崇高品格是如何造就的。然而一般大众往往无力遍读其著作,因此影响了对梁漱溟先生的全面准确的了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较为全面而便捷地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经历、品格,我们编选了“聆听大师·梁漱溟”系列。
  本书以《谁从我的世界路过?》名之,主要是梁漱溟先生回忆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和他所交往或接触的重要人物,从中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侧面。正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雷颐先生所言:“梁漱溟先生经历丰富,他对人与事的回忆,自然见识非凡,值得认真拜读。”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成才。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年秋,《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出版,在自序中表示将:“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证诸旁人。”自1950年迄于逝世,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工作以著述为主;继其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写出《东方学术概观》、《人心与人生》,实现了在东西文化之间架一座桥的心愿。

精彩书评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适之、梁任公等“时代名流”,没有一个超过他的。
  ——牟宗三

  有悲天悯人之怀,一也。忠于理想,碰钉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说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众之力压,不低头,为士林保存一点点元气,四也。不作歌颂八股,阿谀奉承,以换取絜驾的享受,五也。
  ——张中行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梁漱溟先生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我对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气。
  ——季羡林

  思想与行动,在他的生活里,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在思想上却有高于一般学者的成就;他也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只是本诸社会良心,为国内的和平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而奋斗不懈。
  ——韦政通

  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他更接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
  他不同于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坐而论道”;他总是思考着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此外,他自己还强调过,也无人可以否认,他是表里如一的人,其思想和道德是一致的。
  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字,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美]艾恺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
  ——许章润

  既非马克思,又非秦始皇。民国大儒,桂林君子梁。有益的思想者,无害的乌托邦。孔孟为其信仰,宪政是其主张。致力第三道路,乡建实非所长,政坛成败如浮云,身后道德文章。
  ――秦晖

  梁漱溟先生经历丰富,他对人与事的回忆,自然见识非凡,值得认真拜读。
  ――雷颐

  梁漱溟先生一生为社会奔走,并为社会信赖,这位“中国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样立下功德、立下言思。他有刚硬而原创的力量,但文字又让人安静。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而亲。读他的回忆文字更让人体会到这种君子人格。
  ――余世存

目录

代序:自传..................................................................................................................001
第一部分:思亲记
思亲记..........................................................................................................................003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007
悼亡室黄靖贤夫人......................................................................................................010
记念先妻黄靖贤..........................................................................................................017

第二部分:朝话前辈
蔡先生与新中国..........................................................................................................023
纪念蔡元培先生
——为蔡先生逝世二周年作 ...................................................................................... 026
纪念梁任公先生..........................................................................................................036
伍庸伯先生传略..........................................................................................................042
忆蒋百里先生..............................................................................................................065
怀念林宰平先生..........................................................................................................076
怀黄远庸......................................................................................................................079

第三部分:夕拾忆故
悼王鸿一先生..............................................................................................................089
追悼王柄程先生..........................................................................................................097
高践四先生事略..........................................................................................................102
悼念陶行知先生..........................................................................................................108
卫西琴先生传略..........................................................................................................110
记李守常(大钊)先生事...........................................................................................116
补记熊十力先生之为人及彼此交游之往事................................................................119
忆熊十力先生..............................................................................................................123
怀念卢作孚先生..........................................................................................................126

第四部分:谈往忆旧
自学资料及当年师友...................................................................................................131
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136
访章行严先生谈话记...................................................................................................146
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续)...................................................................................150
沈钧儒先生与政学会
——兼记袁世凯死后的南北统一内阁...........................................................................155
忆旧谈往录................................................................................................................. .159
赴香港创办民盟言论机关《光明报》前后................................................................188
七七事变前后的韩复榘...............................................................................................201
记彭翼仲先生
——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 ................................................................... 216
梁焕奎事略.................................................................................................................. 247
我国锑矿开发的先驱者
——梁焕奎五兄弟与华昌炼矿公司 .......................................................................... 253

前言/序言

  代序:自传*
  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前一年(1893)。此次战争以后,国际侵略日加,国势危殆。1937年“七七”事变,我国又遭受日寇长达八年之久的入侵。我的大半生恰是在这两次中日之战中度过的。我原名焕鼎,祖籍广西桂林。但自曾祖起来京会试中进士后,即宦游于北方。先父名济,字巨川,为清末内阁中书,后晋为后补侍读,其工作主要为皇史宬抄录皇家档案。先父为人忠厚,凡事认真,讲求实效,厌弃虚文,同时又重侠义,关心大局,崇尚维新。因此不要求子女读四书五经,而送我入中西小学堂、顺天中学堂等,习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这在我同辈人中是少见的。由于先父对子女采取信任与放宽态度,只以表明自己意见为止,从不加干涉,同时又时刻关心国家前途,与我议论国家大事,这既成全了我的自学,又使我隐然萌露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而鄙视只谋一人一家衣食的“自了汉”生活。这种向上心,促使我自中学起即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追求不已。于社会问题,最初倾向变法维新,后又转向革命,并于中学毕业前参加了同盟会京津支部,从事推翻满清的秘密活动。辛亥革命爆发,遂在同盟会《民国报》任外勤记者,因而得亲睹当时政坛上种种丑行。这时我又读了日人幸德秋水所著《社会主义神髓》,受书中反对私有制主张的影响,因而热心社会主义,曾写有《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财产私有制,油印分送朋友。
  *?选自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七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634?—?639页;原文录自《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第513?—?518页,并由梁培宽、梁钦东整理。——编者注
  1913年退出《民国报》,在革命理想与现实冲突下,自己原有的出世思想抬头,于是居家潜心研究佛典,由醉心社会主义而转为倾向出世。在此种思想下,1916年我写成并发表了《究元决疑论》,文中批评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独推崇佛法。随后我以此文当面求教于蔡元培先生,遂为先生引入北大任教。1917年起我在北大哲学系,先后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儒家哲学”等课。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高涨,气氛对我讲东方古学术的人无形中有压力。在此种情势下,我开始了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后来即产生了根据讲演记录整理而成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书中我提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三大路向的见解,同时在人生思想上归结到中国儒家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些见解反映自家身上,便是放弃出家之念,并于此书出版之1921年结婚。随着在北大任教时间的推移,我日益不满于学校只是讲习一点知识技能的偏向。1924年我终于辞去北大教职,先去山东曹州办学,后又回京与一般青年朋友相聚共学,以实行与青年为友和教育应照顾人的全部生活的理想。
  1927年在朋友的劝勉下,我南下到北伐后不久的广州。在这里我一面觉得南方富有革命朝气,为全国大局好转带来一线曙光,一面又不同意以俄为师,模仿国外,背弃中国固有文化的做法,因此我虽接办了广东省一中,但此时更多考虑的乃是自己的“乡治”主张。依我看来,由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唯有先在广大农村推行乡治,逐步培养农民新的政治生活习惯,西方政治制度才得在中国实施。1929年我在考察了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学校、黄炎培先生江苏昆山乡村改进会、晏阳初先生河北定县平教会实验区及山西村政之后,适逢彭禹廷、梁仲华创办河南村治学院,我应邀任学院教务长。这是我投身社会改造活动的开端。但因军阀蒋阎冯中原大战,开学未满年而停办。旋于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该院设研究部与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并划邹平县为实验区(后扩大为十余县)。实验区有师范、实验小学、试验农场、卫生院、金融流通处等。县下设乡学、村学。乡学村学为政教合一组织,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此项试验在进行七年之后,终因1937年日寇入侵而被迫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发动民众与国内团结为抗战所必需,于是我开始追随于国人之后,也为此而奔走。1937年8月应邀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曾对动员民众事有所建议。1938年我访问延安。这是我奔走国内团结的开始。访问目的不外考察国共再度合作,民族命运出现一大转机,共产党方面放弃对内斗争能否持久,同时探听同仇敌忾情势下,如何努力以巩固此统一之大局。为此曾与毛主席会见八次,其中两次作竟夜谈。关于对旧中国的认识,意见不同,多有争论。但他从敌友我力量对比、强弱转化、战争性质等分析入手,说明中国必胜、日本必败问题,令我非常佩服。1939年留在西南大后方感到无可尽力,我又决心去华北敌后游击区,巡视中得到国共双方协助。经皖、苏、鲁、冀、豫、晋六省,沿途动员群众抗战,历时八个月,历经艰险。在战地目睹两党军队摩擦日增,深感如任其发展,近则妨碍抗战,远则内战重演,于是返回四川后方,除向国共双方指陈党派问题尖锐外,更与黄炎培、晏阳初、李璜等共商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以增强第三方面力量,为调解两党纷争努力。1941年年初,皖南事件爆发,国内团结形势进一步恶化,遂又与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发起将“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同时被推赴香港创办民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向海内外公开宣告民盟的成立。
  不料报纸创刊仅三月余,即因日军攻占香港而停刊。我不得不化装乘小船逃离香港,来到桂林。在此我负责民盟华南地区工作,边从事争取民主、宣传抗日活动,边从事写作。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宣告结束,两党领导人又会晤于重庆。眼见敌国外患既去,内部问题亦可望解决,我即有意退出现实政治活动,而致力于文化工作。及至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告成,我更以为中国步入坦途在望,于是托周恩来先生带信给毛主席,说明自己退出现实政治之意,同时发表《八年努力宣告结束》等文,向社会表明心迹。因未获毛周二位谅解,我于1946年3月再度访问延安。但时局旋即恶化,我不得脱身,反被推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国共和谈。至1946年年底,终因国民党决心发动内战,和谈破裂,我即辞去秘书长,去重庆北碚,创办勉仁文学院,并在此讲学和完成了《中国文化要义》的撰写工作。书中总结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解,并指出“中国文化之伟大非他,只是人类理性之伟大。中国文化的缺欠,却非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全国解放,1950年我由四川来到北京,得与毛主席多次谈话,表示愿在政府外效力国家,并建议设中国文化研究所,或世界文化比较研究所,终因故未能实现。1952年为对解放前的思想与政治活动做一番回顾与初步检讨,写成《我的努力与反省》一长文。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上发言,受到毛主席严厉批评。1955年批判更在全国展开。自此以后我即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投入著述之中。
  1960年着手写《人心与人生》一书。这是早自20年代即酝酿于心的著作,自认为最关紧要,此生定须完成。不料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参考书尽失,写作工作被迫中断。于是在抄家未逾月的困难情况下,另写《儒佛异同论》及《东方学术概观》等。至1970年,才得重理旧业,续写《人心与人生》。但不久又逢“批林批孔”运动。因我坚持“只批林,不批孔”,为大小会所占去的时间更多,写作近于停顿。至1975年中,此书终告完成。如在此书《后记》中所说,“卒得偿夙愿于暮年”,了却一桩心事,而我的著述活动也随之基本结束。
  最后,我以《中国文化要义》自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百家。然一旦于人生道理若有所会,则亦不复多求。假如视哲学为人人应该懂得的一点学问,则我正是这样懂得一点而已。”“卒之,对人生问题我有了我的见解思想,更有了我今日为人行事。同样地,以中国问题几十年来之急切不得解决,使我不得不有所行动,并耽玩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诸学。然一旦于中国前途出路若有所见,则亦不复以学问为事。究竟什么算学问,什么不算学问,且置勿论。卒之,对中国问题有了我的见解思想,更有了今日的主张行动。”
  回顾过去,我就是这样跋涉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上。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一段关于生命、遇见与告别的沉思录 生活是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上的旅人,或是被卷入其中的浮萍。在这趟旅程中,我们与无数的人擦肩而过,有些人如流星般短暂,留下惊鸿一瞥;有些人则如定海神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航向。那么,那些从我们世界路过的人,究竟留下了什么?又为何会从我们的世界路过?《谁从我的世界路过?》正是这样一本,邀请读者一同踏上对生命中这些“路过者”的深切探寻。 这本书并非一本罗列人物的传记,也非跌宕起伏的情感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体验,那些温暖、那些遗憾、那些不解、那些释然,最终汇聚成对生命本质的独特理解。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触,剖析了那些在生命长河中扮演过不同角色的个体,他们如何出现,如何停留,又如何悄然离去,而我们又在他们的出现与消失中,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第一个维度:初遇的悸动与磁场 人与人的相遇,常常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有时是瞬间的,有时是渐进的。书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些初遇时的微妙信号:一个眼神的交汇,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次偶然的搭讪,甚至是一个相似的爱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能成为一段关系的起点,如同在茫茫人海中,两人之间悄然架起了一座看不见的桥梁。 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在咖啡馆偶然听到的陌生人的谈话,却意外地触动了主人公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从此,这个陌生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背景音”。又或者,在一次看似普通的聚会中,某人的一番真诚的见解,让主人公醍醐灌顶,瞬间点亮了心中曾有的迷茫。这些“路过者”,他们的出现,并非刻意为之,却恰好填补了生命中的某个空缺,或是带来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在这一部分,并非简单地堆砌“缘分”二字,而是深入挖掘了构成吸引力的深层心理机制:是相似的价值观?是互补的性格?还是仅仅是一种不期而遇的“频率”?书中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片段,让读者去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一见如故”或“怦然心动”的时刻,以及这些时刻背后,可能潜藏着怎样的个人需求与渴望。 第二个维度:相伴的风景与印记 当一段关系真正建立起来,便如同在生命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对“相伴”的描绘,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社交活动,而是深入到那些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那些深夜的促膝长谈、那些互相扶持的艰难时刻。这些“路过者”,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风景”,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 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会描述一位儿时的玩伴,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里,留下了多少天真烂漫的欢声笑语,那些共同堆砌的沙堡,那些偷偷分享的零食,都成为了珍贵的童年记忆。又或者,是一位曾经的恋人,在青春的热烈与懵懂中,留下了多少青涩的甜蜜与心碎,那些共同走过的长街,那些深夜的电话,都成为了一段心路历程的注脚。 作者在这里,并非强调“拥有”,而是强调“经历”。即便这些人最终从我们的生命中“路过”,但他们留下的“印记”却是永恒的。这些印记,可能是一段习惯,可能是一种思考方式,可能是一种对情感的理解。它们如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纹路,无声地诉说着我们曾经的经历,也塑造了我们未来的样子。书中会引导读者去审视,在那些深刻的陪伴中,自己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那些曾经的温暖,是如何支撑我们走过低谷?那些曾经的伤痛,又是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 第三个维度:离别的哲思与成长 “路过”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离去”。离别,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还是预料之中的,都给生命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对“离别”的描绘,并非仅仅停留在悲伤的情绪,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对生命无常与成长的深刻体悟。 离别,可以是空间上的疏远,比如亲友移民、同学毕业;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断层,比如童年好友长大后失去联系;更可以是情感上的消逝,比如爱情的冷却、友谊的破裂。书中可能会探讨,当一段曾经亲密的关系,因为种种原因渐渐疏远,甚至消失,我们该如何面对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作者在这里,没有回避离别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去探寻离别背后的意义。离别,往往是成长的契机。它迫使我们去面对自己的脆弱,去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去理解生命的有限性。那些曾经紧紧抓住不放的人,当他们选择离开,我们才猛然惊觉,有些人和事,注定只能是生命中的“路过”,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带着他们的礼物,继续前行。 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意象化的描写,来表达离别的诗意与无奈:比如,送别一艘远航的船,船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又比如,秋叶落下,预示着冬天的到来。这些意象,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轮回与更迭。离别,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路过”的人,他们的存在,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如何在失去中学会坚强。 第四个维度:反思与重塑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的最终落点,并非是对过去的感伤,而是对当下的反思与未来的重塑。在一次次与“路过者”的相遇、相伴与离别之后,我们如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开始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作者会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生命中的“路过者”,他们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我的价值观、我的行为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我又是如何对待这些“路过者”的?我是否曾经珍惜?我是否曾经伤害? 这本书,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路过史”,从中汲取智慧,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那些曾经的遇见,无论是美好的还是遗憾的,都成为了我们生命经验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更有意义的关系,如何去珍惜身边还在的“风景”。 同时,书中也暗示,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生命中的“路过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着他人,去为他们的人生增添色彩,即使我们自己并未察觉。这种相互的角色扮演,构成了生命错综复杂的网。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是一本适合在静谧的时光里,独自品读的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它邀请你,去回顾那些生命中闪闪发光或留下淡淡痕迹的“路过者”,去理解他们为何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又为何从你的世界悄然路过。最终,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人,而在于我们如何在与他们的每一次遇见与告别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成长自己,活出更丰盈的生命。它是一份写给所有在生命旅途中行走的灵魂的邀请函,去倾听那些无声的低语,去感受那些流淌的情感,去理解那些生命赋予我们的,最深刻的赠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简洁却又富有张力,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驻足停留,成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有些人则如流星般划过,只留下短暂的光芒。 我猜测,《谁从我的世界路过?》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而又难以言喻的关系。它或许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维系感情的书,而是更侧重于对那些“路过”的人的审视和回忆。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些“路过者”?他们是带给我们启迪的导师,是擦肩而过的知己,还是曾经深爱过却不得不放手的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一一展现,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也理解那些曾经的错过。

评分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这个名字,有一种宿命般的忧伤,又带着一丝淡淡的释然。它像是在问一个终极的问题,又像是在诉说一个无声的叹息。 我猜想,这本书所描绘的“路过”,可能不是简单的相遇和分别,而是那些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过微妙影响的人。也许是某个陌生人的善意,也许是某个朋友的疏远,也许是某个曾经以为会永远的人的离开。作者会如何将这些“路过”的故事串联起来?是碎片化的叙事,还是某种线性的发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去思考,在人生的长河中,那些曾经与我们短暂交汇的灵魂,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每一次相遇,无论多么短暂,都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向,而每一次的错过,也可能留下永恒的遗憾。

评分

拿到《谁从我的世界路过?》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有一种疏离的美感。封面上那模糊的光影,以及淡淡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我猜测,这本书的故事可能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类型,而是更偏向于一种缓慢的叙事,就像是在午后阳光下,一杯咖啡,一段回忆。 我很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视角来讲述“路过”的故事?是第一人称的独白,将读者带入一个私密的内心世界?还是第三人称的观察,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审视着人来人往?我甚至想象,书中的人物或许不是有着轰轰烈烈的情感纠葛,而是那些细微的生活片段,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一句简短的对话,却能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鲜活如初。这本书,或许是在提醒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出现过的人,无论长短,都曾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值得被铭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淡淡的忧伤中带着一丝温柔,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又因为什么,会从“我的世界”中悄然路过,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际遇、情感羁绊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限遐想。 我想,这本书或许探讨的不仅仅是爱情,也可能是友情,甚至是一种萍水相逢却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它是否会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中,又在某个时刻选择离开的身影?他们的出现,是否像一阵风,吹动了心湖的涟漪;他们的离开,又是否带来了长久的失落和对过往的回味?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文字,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反思自己的过往,去理解那些“路过”的人,也理解自己为何会成为别人世界中“路过”的那个人。

评分

《谁从我的世界路过?》这个书名,有一种淡淡的诗意,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它让我联想到,人生就像是一条漫长的河流,我们在其中漂流,而有些人,只是短暂地与我们并肩而行,然后又渐行渐远。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路过”的人留下的痕迹?是那些令人心碎的离别,还是那些温暖的瞬间?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他们是鲜活的个体,还是某种象征?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它或许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因为没有人能确定,现在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成为“路过”的那一个。

评分

京东搞活动下了好几单,满200减100,但是后来活动结束感觉有些书的价格又降了,力度比号称的小。。。。。。

评分

感觉挺好的,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一代大儒梁漱溟。书内容好。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有时间看完再评价。

评分

刚收到,还没看

评分

五本书同时到,京东送货真快,!昨天下午下得订单,今天下午就到了,而且书本完好!给个赞!

评分

很好,细细品味

评分

东西完好,物流很快,满意。

评分

昨天晚上订的今天早上货就到了,这次买的书比较多,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