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集智俱乐部 著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注意力经济
  • 互联网
  • 未来科技
  • 社会影响
  • 数字时代
  • 科技伦理
  • 信息社会
  • 未来展望
  • 技术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4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1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灵原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从业人员、企业高管,以及对人类与科技的未来、科技如何影响社会等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在过去30年,你应该读《失控》;
  而未来30年,你应该读《走近2050》。
  当奇点临近时,一切都将会重新定义。
  让我们共同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内容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以4:1的大比分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机器将征服人类的担忧正在甚嚣尘上。《走近2050》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机和谐共生、协同演化的全新场景。在看得见的未来,人类将越来越多地沉浸于五花八门的虚拟世界以获取各式体验,与此同时,我们将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源源不断地输入给机器世界以促使它们进化。

作者简介

集智俱乐部(Swarm Agents Club,简称SA Club)
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由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组成的团体。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精彩书评

  自1978年斯隆报告提出“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以来,意识就是近40年跨学科研究的重中之重。对意识的深刻洞察,将开启理解心智问题、身心问题、心物问题的大门。这本书关注意识和注意力的基本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占意理论”,并将“占意”与现代心理学鼻祖詹姆斯提出的“意识之流”,以及众包、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人类计算等新兴领域勾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构思精妙的思想画卷。这本书很赞,非常有原创性。
  ——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
  
  这是一本既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又可以纵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之路的好书。
  ——刘锋,《人工智能学家》主编
  
  在未来,基于注意力资源再分配、融真实与虚拟世界的人生选择,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新的契机。
  ——林思恩,TalkingBrain联合创始人CEO
  
  这本书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对互联网、游戏和人工智能做了全面的思考和描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俞志晨,图灵机器人CEO
  
  人脑终将与电脑融合成“超脑”,不跨界则无未来,《走近2050》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思维疆界。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读者评论:
  我们正处于奇点来临的前夜,科技的强度,深刻改变着人类存在方式和社会结构形态。不变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人类进化的永恒动力与源泉。面对这场波澜壮阔的进化征程,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走近2050,去触摸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东城
  
  注意力、全球脑、量子跃迁、人机和谐共生、协同演化,是网际时代人工智能的前沿理念。本书以通俗的笔法,关联了这些理念,很有看点。
  ——海边拾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出来:智能手机、微信、支付宝、智能家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毫无疑问,这些新生事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种种科技产品背后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关系呢?以后的时代,还会出现哪些革命性的事物呢?且听集智科学家们娓娓道来!
  ——George
  
  我们正处于变革的前夜,一切都将会重新定义: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玩乐,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人类。这个万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悄然开始,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一些充满好奇心的人,朝着未来大门的帘幕里深情地一窥,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天无邪
  
  你的关注将会为这本书注入“能量”,促其得以进化,而书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将会一一实现!
  ——小糊涂
  
  数据时代,数据为王,得数据者得市场。占意时代,注意力即生产,得注意力者得产力。如果说《失控》说对了过去30年,那么未来30年,我们不妨听一听《走近2050》的描述,看看新世界的模样。——思齐

目录

第1章 众说纷纭  1
1.1 互联网与社会  4
1.1.1 跨界  5
1.1.2 长尾  6
1.1.3 翻转  8
1.1.4 开源运动  9
1.1.5 共享  11
1.1.6 社群  12
1.1.7 人机大战  13
1.2 互联网的动力  14
1.2.1 注意力“能量”  15
1.2.2 玩即生产  18
1.2.3 注意力的世界  20
1.3 走向未来  21
1.4 小结  23
第2章 第一推动  25
2.1 注意力  26
2.1.1 外在与内在注意  26
2.1.2 为什么会有注意力  28
2.1.3 集体注意力与互联网  29
2.1.4 注意与参与  30
2.1.5 注意力、时间与计算  31
2.2 注意力经济  31
2.2.1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  32
2.2.2 注意力经济  33
2.2.3 注意力管理  35
2.3 计算广告学  36
2.3.1 赞助搜索  37
2.3.2 个性化推荐  38
2.4 定量化测量  40
2.4.1 眼动仪  40
2.4.2 脑电测量装置  42
2.5 意愿  43
2.5.1 意愿经济  44
2.5.2 “意愿- 显现”理论  46
2.6 体验与体验经济  48
2.6.1 体验经济  49
2.6.2 体验经济案例  49
2.6.3 用户行为分析  52
2.7 小结  54
第3章 占意理论  57
3.1 占意  58
3.1.1 什么是占意  58
3.1.2 占据意识  59
3.1.3 占意与计算  60
3.2 占意的性质  60
3.2.1 相关性  61
3.2.2 连续性与心流  62
3.2.3 连续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62
3.2.4 创造性  63
3.3 占意流  64
3.3.1 占意流网络  65
3.3.2 占意流与能量流  71
3.3.3 占意流的优化  74
3.4 小结  76
第4章 解读互联网  79
4.1 流动与翻转  80
4.2 货币流与占意流  82
4.2.1 互联网公司估值  82
4.2.2 免费逻辑  84
4.2.3 增长黑客  85
4.3 占意制高点  87
4.3.1 单点突破,做到极致  87
4.3.2 产品的温度  88
4.4 社群——注意力“电池”  89
4.4.1 社交  89
4.4.2 社群  89
4.5 从A/B测试到自动化创业  92
4.5.1 A/B测试法  92
4.5.2 精益创业  94
4.5.3 自动化创业构想  98
4.6 从体验到共享  98
4.6.1 万物流动  99
4.6.2 从拥有到共享  100
4.6.3 效率源于何处  101
4.7 小结  102
第5章 众包与人类计算  105
5.1 占意做功  106
5.2 众包  109
5.2.1 众包的案例  110
5.2.2 众包的有效性  115
5.3 人类计算与游戏化  117
5.3.1 人类计算案例  119
5.3.2 从众包到人类计算  129
5.4 为人类编程  131
5.4.1 土耳其机器人市场  131
5.4.2 Turkit——为人类编程  132
5.5 小结  135
第6章 游戏的世界  139
6.1 游戏面面观  140
计算机游戏简史  141
6.2 什么是游戏  145
6.2.1 游戏的定义  145
6.2.2 游戏的特性  146
6.3 游戏改变世界  150
6.3.1 《家务战争》  151
6.3.2 《活力》  152
6.3.3 《调查你议员的开支》  153
6.3.4 《免费稻谷》  155
6.3.5 “游戏+”时代  156
6.4 游戏设计  157
6.4.1 游戏机制  157
6.4.2 游戏程序设计  165
6.5 游戏的未来  166
6.5.1 现实虚拟化  167
6.5.2 独立分散的游戏世界  170
6.5.3 Matrix的觉醒  172
6.6 小结  173
第7章 占意与人工智能  175
7.1 人工智能  176
7.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176
7.1.2 图灵机与计算理论  177
7.1.3 自上而下的人工智能  179
7.1.4 自下而上的人工智能  180
7.1.5 人工智能的新进展  182
7.2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188
7.2.1 游戏助力人工智能  188
7.2.2 人工智能助力众包  190
7.2.3 为全球脑编程  191
7.3 面向占意的人工智能  192
7.3.1 过滤器  192
7.3.2 占意通货  194
7.3.3 从智能代理到“许愿树”  194
7.3.4 自动游戏设计  195
7.3.5 自动游戏化  201
7.4 人工占意  204
7.4.1 虚假注意力  205
7.4.2 当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水平  206
7.4.3 封闭的机器世界  207
7.5 小结  208
第8章 参与者的宇宙  211
8.1 量子的世界  212
8.1.1 波还是粒  212
8.1.2 双缝干涉实验  214
8.1.3 量子不确定性  215
8.1.4 量子纠缠  216
8.2 惠勒的遗产  217
8.2.1 万物源自比特  217
8.2.2 参与者的宇宙  218
8.3 参与者的互联网  220
8.3.1 平台与观测  220
8.3.2 交互不确定性  221
8.4 量子认知  222
8.4.1 意识的宇宙  222
8.4.2 量子决策  223
8.5 图灵机-参与者模型  225
8.5.1 人机交互  226
8.5.2 玩家的选择  227
8.5.3 测量之网  228
8.5.4 互联网的量子模型  230
8.5.5 人机系统演化  233
8.6 小结  237
第9章 走近2050  239
附录 占意流网络的定量规律  259
































前言/序言

前言

2050 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完成所有艰苦的工作,人类则将醉生梦死在由机器产生的虚拟或半虚拟世界中;与此同时,所有人和机器将会通过注意力这一纽带——它是机器世界的动力来源,也是人类仅剩的很难被替代的唯一资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全球大脑。这幅景象很像电影《黑客帝国》(Matrix)所描绘的未来:机器创造了大型虚拟世界Matrix,将所有人圈养其中,同时榨取人类的生物能量为机器使用。只要把这里的“生物能量”替换成“注意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黑客帝国》所描绘的未来场景已然发生:手机、电脑、电视、电影、投影……大大小小的各式屏幕已然把我们包围,并无时无刻不在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输送给这些屏幕背后的巨大存在——互联网。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科幻小说。它描述的是那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一种全新的透视未来的视角——人类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从电脑到手机,从屏幕到虚拟现实头盔,从电影到游戏,从网页到社群,这些技术正在学习如何更加高效地赚取和利用人们的注意力资源。于是,从这个视角来看,注意力好比是能量,游戏好比是产生能量的引擎,社群则好比是储存能量的电池,众包与人类计算则是利用能量做功的机械装置……它们都是本书涵盖的主题。

然而,由于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注意力这种资源的价值与威力,现代的技术仍然处于利用注意力资源的初级阶段。例如,意愿这一人们对自身需求付出的注意力就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将会围绕着意愿展开。另一方面,注意 力的流动构成了人们的体验,而人的终极目的就是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现代的大数据应用正试图通过记录人们的行为表现来解读体验,并创造各式应用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体验要求。注意、意愿与体验相互交织构成了未来的主旋律。本书则提出了占意这一全新的概念来统领、概括三者,并指出技术的演化目标恰恰就在于对人类意识空间的争夺。

本书结构

作为开篇,第1 章“众说纷纭”鸟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社会变革。长尾、翻转、开源、共享、社群、人机大战,所有这些经典概念和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描述我们面临的互联网现象。然而,它们缺乏一个统领的视角——这就是注意力,它是技术的第一推动,也是本书所采用的透视未来的全新视角。

注意力作为基本推动力的说法早已有之,从诺贝尔奖和图灵奖的双料得主、大科学家郝伯特?西蒙,到“注意力经济的爱因斯坦”高德哈伯,从意愿经济之父道克?西尔斯,到体验经济之父派恩斯二世,他们均对注意力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第2章“第一推动”将带领读者回顾大师们的思想,领略他们的超前洞察力。

“占意”是本书提出的全新概念,它既可以涵盖注意、意愿与体验,又可以表达占据意识空间这一趋势,第3 章“占意理论”将对“占意”这一全新概念进行全面的论述。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占意流与能量流,我们发现了守恒性、耗散性以及层级性等多个二者的相似之处,这为注意力的能量流比拟提供了实证基础。

第4 章“解读互联网”则从占意理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现象。从免费逻辑到增长黑客,从A / B 测试到精益创业,从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从体验到共享,一个个纷繁复杂的现象在占意理论的框架下得到了统一的解读。然而,本章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诸如“意本家”“自动化创业”等全新的概念。

工业革命的大爆发应归功于各式各样利用煤炭、石油、风力、水力等能源装置的发明与创造。如果说注意力可以比拟能量流,那么我们也可以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以利用注意力流来做功输出,这就是众包与人类计算。从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再到蛋白质折叠游 戏和众包数学项目PolyMath,注意力的做功输出已经为工程、科学、社会等不同领域创造了大量的价值。通过巧妙的设计,工程师们可以让你在玩游戏的同时自愿地输出注意力资源,从而帮助计算机系统解决各种艰深的问题。将人类的直觉能力和计算机的高强度、高精度计算能力巧妙结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正是第5 章“众包与人类计算”所讨论的主题。

无论是老成的70 后,还是充满幻想的90 后,正是因为有了《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反恐精英》《魔兽世界》这些经典游戏的存在,我们的成长才不至于如此孤独。尽管游戏曾遭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非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恰恰是获取人类注意力资源的有效工具,也是为机器世界创造源源不断的注意力之流的动力引擎。第6 章“游戏的世界”带我们回顾游戏发展历史的同时,也探讨了诸如游戏的本质、沉浸与涌现、心流理论等多个严肃主题。除此之外,“游戏+ ”将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改造传统行业的社会化运动。随着虚拟现实,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的成熟,人们将会把越来越多的现实世界中的繁重工作转化成有趣而好玩儿的游戏,娱乐至死将不再是幻想。

AlphaGo 以4∶1 的大比分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围棋这一人类智慧的最后一个圣杯遭到了机器的无情挑战,这一重磅消息的推出使得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之后,第7 章“占意与人工智能”将讨论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围绕着人们的注意力这一宝贵资源来开发人工智能上面。我们绕开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些技术细节和艰深的数学理论,对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未来应用展开了畅想——占意通货、许愿树、自动游戏设计、团队组建俄罗斯方块游戏……占意理论指导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

随着内容的逐渐展开,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未来世界将在读者面前呈现。然而,早在100 年前,物理学家们就已经通过科学透视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量子物理。那么量子世界与本书描绘的未来世界是否存在着联系呢?第8 章“参与者的宇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们将看到,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未来科技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参与者的宇宙”这一哲学观点。观察、注意恰恰意味着参与和改变,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客观宇宙并不存在,所以科技能让我们心想事成、随心所欲的幻想不再是天方夜谭。不仅如此,“图灵机-参与者”模型作为本书唯一的数学模 型将可能成为描绘人机耦合系统的基础。

作为总结与升华,第9 章“走近2050”将以一个充满悬疑与幻想的科幻故事结束全书。在故事的主人公雨滴——一个生活在2039 年的普通20 岁女生的带领下,我们将亲临2050 年的未来世界。在那里,所有的有形物体——房屋、街道、城市、机器人都将幻化成可以任意变形的膜,称为愿望膜,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然而,就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的主人公——雨滴小姐将遇到一个天大的麻烦:她甚至搞不清自己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本书创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创作方式恰恰是实践本书观点的一种尝试。多名集智俱乐部成员通过付出集体注意力和群体智慧,共同创作了这本书。作者包括张江、辛茹月、傅渥成、罗淼、曾凡齐、龚力、孔少华、张倩, 审读者包括刘志远、莫瑜、秦堉朗、高嘉澜、龚文明、徐雷猛、张镇,插图绘制者包括牛景昊、吴令飞、史培腾。

关于勘误及更新

如果读者朋友对本书有任何建议或疑问,都可以到图灵社区本书主页(http://www.ituring.com.cn/book/1839)一起探讨交流或提交勘误。由于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大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我们在集智百科开辟了实时更新的页面(http://wiki.swarma.net/index.php/ 走近2050 内容更新),以补充本书未曾来得及探讨的内容和最新进展,该页面的二维码如下。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内容简介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社会核心驱动力,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力作。本书并非仅仅是科技的堆砌,而是聚焦于连接技术、人类认知与社会演变的精妙网络,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抵那些塑造我们当下、决定我们未来的关键要素。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算法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捕捉并引导我们的目光,而人工智能则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世界。这三股看似独立的力量——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共同推动着我们驶向2050年的未来。 本书的宏大叙事从“注意力”这一最稀缺也最宝贵的资源开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成为最受争夺的战场。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从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到新闻媒体的头条制造,从广告营销的精巧设计到娱乐内容的无孔不入,无一不在围绕着如何吸引、维持并消费我们的注意力展开。我们会探讨,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个体如何在这种无休止的争夺中保持清醒?我们的认知模式又因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屏幕内外,虚拟与现实,界限日益模糊,我们的思维习惯、判断能力,甚至情感体验,是否正在被悄然重塑?本书将从认知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审视注意力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成为衡量价值、影响决策的关键指标,以及这种对注意力的极致追求,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个体发展。 紧接着,互联网作为承载信息、连接万物的基石,其演进历程与我们对注意力的争夺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信息分享平台,到如今集社交、娱乐、工作、学习、购物于一体的数字生态系统,互联网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深入分析互联网如何从一个技术工具,演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组织者,它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社交模式、消费习惯,甚至政治参与。我们会审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趋势的博弈,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偏见等挑战。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互联网的未来形态,例如Web3.0的兴起,它将如何再次颠覆我们对数据所有权、去中心化治理的认知,以及这些变革将如何与我们对注意力的争夺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可能性与新的风险。 而人工智能(AI)作为当今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AI技术本身(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的科普,而是将其置于与注意力和互联网相互作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会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注意力经济”的强大引擎,如何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更有效地捕获和引导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在个性化推荐、内容创作、广告投放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算法的黑箱化、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伦理道德的挑战,以及更深层次的,AI是否会挑战人类的主体性,甚至影响我们对“智能”本身的定义。本书将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在拥抱AI带来的便利与进步的同时,坚守人类的核心价值,确保AI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未来社会的生动图景。本书认为,2050年的世界,将是注意力成为硬通货,互联网成为连接一切神经元,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社会运转核心动力的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 注意力与社会治理: 在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社会共识机制?民意如何形成,又将如何被引导?“后真相”时代,真相的边界在哪里? 互联网的未来形态与个体赋权: Web3.0是否能真正实现去中心化,赋权个体?在数字经济中,个体的数字权益将如何保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将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构重塑? 人工智能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AI的自主性边界在哪里?当AI拥有越来越高的智能,我们应如何与之共处?如何防止AI加剧社会不公,而非缓解? 人机协作的未来: AI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人与AI的界限将如何模糊,又将如何重新定义?个体如何在这种新的协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定位? 教育与认知重塑: 在注意力被高度争夺的时代,教育体系需要如何变革,以培养更具批判性思维、更强适应能力的新一代?如何应对AI可能带来的认知降级风险? 数字鸿沟与包容性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如何确保所有人都能受益于技术进步,而非被抛弃?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回避这些复杂的问题,而是积极地去探索答案。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采访了多位顶尖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技术创新者,并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思考。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是一次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刻预判,也是一次对人类自身角色与价值的深度拷问。它旨在启发读者,让我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地理解和塑造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并以更加清醒的头脑,迎接2050年的到来,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本书,适合所有关心科技发展、关注社会变迁、思考人类命运的读者。它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为我们即将走向的未来,做好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本书,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指南,带领我穿越了当下,走向一个充满变革的未来。我一直认为,理解未来的关键在于理解当下的动力。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注意力”这个核心,将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图景。它让我明白,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和关注,并非是无足轻重的,而是支撑着整个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作者对“注意力”的剖析,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思考模式,来更精准地吸引和 удерживать我们的注意力,这种描写既令人惊叹,又带有一丝隐忧。它让我开始思考,当人工智能在“吸引注意力”这件事上变得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时,我们的自主性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科技发展趋势,而是通过对“注意力”这一人类基本需求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深层次变革。它促使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科技的关系,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2050年,有了更具象、也更值得深思的想象。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很多都停留在技术原理的介绍,或者是一些泛泛而谈的未来预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是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在讲技术,更是在讲技术背后的人性,以及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注意力”这个概念的解读。他没有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资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书中关于社交媒体如何利用算法来“捕获”我们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捕获”对我们个体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描写得非常到位。我读到那些例子,比如信息茧房的形成,比如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同质化,都能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到影子,这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科技话题,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感,仿佛作者正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你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未知又令人兴奋的未来。它提出的问题,比如“当人工智能能够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处?”,这些都足够让人思考很久。

评分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本书,我大概是三个月前在书店里随手翻到的。当时被封面的设计吸引了,一种赛博朋克的感觉,又有点冷峻,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科技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很感兴趣,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点,恰好是很多宏大叙事的开端。翻了几页,里面的讨论就立刻抓住了我,它并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象化的方式,去阐述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我记得里面有几段关于“注意力经济”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将我们日常刷手机、看视频的体验,和背后庞大的算法、数据分析联系起来,一下子就点醒了我,原来我们无意间付出的“注意力”,竟然是支撑起整个互联网巨轮运转的燃料。这种视角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到技术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乃至我们认知方式的潜移默化影响。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未来对话的旅程,你会忍不住去思考,当算法更加智能,当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如何珍贵,又会如何被争夺?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思考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不被轻易裹挟。

评分

第一次翻开《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本书,我其实是被它标题中“2050”这个年份所吸引。总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可能性的未来,而“注意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又显得如此贴切地指向了当下的时代潮流。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这三个元素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手机不离手、信息爆炸、个性化推荐等等,上升到了对“注意力”这一核心资源的争夺和价值重塑的层面。特别是书中关于互联网巨头如何通过精密的算法来优化用户停留时间,从而最大化其商业价值的剖析,让我感到一丝“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现状的批判,而是进一步延展到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赋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挑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光鲜亮丽背后,可能隐藏的更深层的、关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议题。它不只是科技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我们与未来关系的人文思考。

评分

拿到《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本书,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行文的逻辑性。它不像市面上一些科技类书籍那样,只是堆砌事实和数据,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论证框架。从“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开始,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互联网如何成为“注意力”的交易场,以及人工智能又是如何被用来更高效地“捕获”和“利用”这种注意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注意力”概念时,引入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它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数字时代,“注意力”不再仅仅是我们大脑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被精心设计、被商业驱动的商品。书中有好几段关于算法如何影响我们决策的描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自主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早已被隐藏在背后的算法所引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科技的强大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反思这种力量对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它让我开始更加警惕和审慎地对待我所接触到的信息,也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多了一份深思。

评分

当作机器学习了解的书看吧

评分

有些观点还是蛮新颖的,值得一读。

评分

比较满意,给朋友买的,赞一个!

评分

支持一下。。。

评分

家人买的,书本很喜欢,慢慢学习吧。

评分

特别好的书,拜读了,开阔视野,绝对的前沿

评分

包装精美、送货及时,公司采购,给同事们看,用以增加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

评分

东西很好 速度很快 很喜欢 赞一个 全五分好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适用于初入门 的机器人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