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本书是由从事四十多年教学工作的伍时和老师执笔撰写,是面向实践型教学,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教材,从理论到实际,并加以前瞻的论述,是本书的特色,书中还给出了大量结合实际的例题、自测题、计算题,以满足教学需求。
希望本书可以满足实践型教学和现代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使教师和学生获益,并促进我国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教育的多途径发展。
本书是面向实践型教学,培养现代工程师的要求撰写的。全书内容由6章和一个附录构成,即绪论,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
正文包括:绪论部分论述系统、信号与信号运算,系统分类针对线性、非线性、时变、时不变、因果、非因果等系统重点进行论述,信号论述针对连续和离散信号的描述,信号的运算重要论述求和,相乘,微分,积分运算,时间变换运算。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论述连续信号作用下系统响应,重点论述响应的分解,初始值的确定方法,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通过实例分析零状态响应的求解,卷积积分的计算。
傅里叶变换主要论述包括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含义,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应用。用典型信号说明级数的展开方法。用傅里叶性质获得典型信号的变换对的方法。利用实例,说明傅里叶变换在分析LTI系统频率响应上的应用,尤其系统频率响应与各子系统频率响应关系上的应用。
拉普拉斯变换主要论述包括变换的含义,变换的性质和应用;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应用上的区别,在系统分析中,尤其卷积积分,微分方程求解等,常采用拉斯变换求解,而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则采用傅里叶变换,系统的函数直接就是系统的频率函数;在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上,利用实例论述用流图方法分析反馈系统,用梅森公式获得系统函数的方法,并比较用状态变量法分析系统,说明梅森公式是获得反馈系统系统函数的有用工具。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重点论述响应的分解,初始值的确定方法,差分方程求解,通过实例分析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求解,卷积和和反卷积的计算。
z变换主要论述变换的含义,换换反变换的计算方法;求逆z变换的三种方法,围线留数法,部分分式展开法和长除法,变换三种收敛域的区别以及与之对应的左边系列,右边序列,双边序列的关系,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的方法;用信号流图方法描述系统,梅森公式在z变换域获得的系统函数的方法;简述离散系统的傅里叶变换两种不同形式,即离散时间序列的傅里叶变换DTFT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变换。
附录列举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性质,变换对,卷积积分,卷积和, 、 函数等9类相关公式。
书中提供了实例总结、例题解答与计算,习题包括多项选择题和思考计算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概念。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或学习的资料。
伍时和,从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已有44年。退休前在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电子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于2009年编写出版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习题与解答》、《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与解答》,上述著作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后返聘到三亚学院理工分院电子工程系工作,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比赛优秀指导教师、青年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年度敬业乐业等奖励。
汪源,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三亚学院工作,是省级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课程的教学,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为校级优秀教师,国内各种期刊发表文章10篇以上。现为三亚学院理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丁学用,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三亚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相关课程的教学,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为校级优秀教师,在国内各种期刊发表文章10篇以上。现为三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袁敏,2006年到三亚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实践型院校较为丰富的教学体会的经验。在国内各种期刊发表文章多篇。现为三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讲师。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系统的模型与系统的分类
1.2.1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框图模型
1.2.2系统的分类
1.3线性时不变系统
1.4系统分析方法
1.5信号的描述与分类
1.6典型信号
1.7信号运算
本章小结
第1章习题
第2章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2.1引言
2.2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
2.3系统的微分方程的求解
2.4系统响应的初始值确定
2.5LTI系统的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2.6卷积积分
本章小结
第2章习题
第3章傅里叶变换
3.1引言
3.2傅里叶级数
3.3常见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3.4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5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6卷积性质
3.7常用函数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8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9傅里叶变换在LTI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3.9.1傅里叶变换在信号调制与解调中的应用
3.9.2傅里叶变换在电路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3.9.3傅里叶变换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3.9.4傅里叶变换在信号抽样的应用
*3.9.5傅里叶变换在滤波技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3章习题
第4章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拉普拉斯变换
4.2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4.3拉普拉斯反变换
4.3.1留数法求取拉氏逆变换
4.3.2部分分式展开和公式法
4.4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5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4.6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6.1框图模型表示的系统
4.6.2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4.7系统函数
4.7.1系统函数与零状态响应
4.7.2系统函数的求法
4.7.3系统框图的化简
4.8系统的信号流图
4.8.1信号流图
4.8.2信号流图的性质和化简
4.8.3梅森公式
4.9由系统函数的零点与极点分析系统特性
4.9.1系统函数的零点与极点
4.9.2由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确定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4.10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判断
本章小结
第4章习题
第5章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5.1离散时间系统
5.2离散时间信号
5.2.1离散信号的表示方法
5.2.2离散时间信号的运算
5.2.3常用离散时间信号
5.3描述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5.4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5.4.1迭代法
5.4.2时域经典法
5.5单位样值响应
5.6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与卷积和
5.6.1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5.6.2卷积和的性质
5.6.3卷积和的计算
5.7反卷积
本章小结
第5章习题
第6章z变换及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6.1z变换定义及收敛域
6.1.1z变换
6.1.2z变换收敛域
6.2常用序列z变换
6.3z变换的性质
6.4逆z变换
6.4.1复变函数围线积分的留数法
6.4.2部分分式展开法
6.4.3降幂展开长除法
6.5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6.6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6.7离散系统的傅里叶变换
6.7.1序列的傅里叶变换(DTFT)
6.7.2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6.8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特性
本章小结
第6章习题
附录公式汇总
参考文献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世界的全新认知!从前,我总觉得那些通过无线电波传播的声音、图像,以及手机信号、Wi-Fi等等,都是一些神秘莫测的魔法。但读完《信号与系统》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玄妙的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一套严谨而优美的数学规律。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数学工具,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描述信号演变、系统响应的语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卷积的讲解,它就像一个神奇的滤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系统如何“加工”输入的信号,从而产生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或看到的图像。书中的例子也十分贴切,从音频处理到图像压缩,再到通信系统,无不涉及这些核心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阅读的过程就像在拆解一个复杂的谜题,每解开一个概念,就离真相更近一步。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咀嚼,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抱着一种“碰碰运气”的心态,因为我总觉得涉及“系统”和“信号”这种东西,会非常枯燥和抽象。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信号与系统》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你一步步深入。书中大量的图示和类比,让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异常清晰。比如,作者用“黑盒子”来比喻系统,输入信号是“盒子里的食物”,输出信号则是“盒子处理后的产物”,这样的比喻立刻就消除了我对“系统”的陌生感。我对书中关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阐述尤其赞赏,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现实世界的系统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特性来预测系统的行为。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玩一个精妙的逻辑游戏,每一个小小的定理和结论,都像一颗颗闪亮的宝石,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知识图景。
评分我是一名对电子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学生,但很多基础知识总让我觉得云里雾里。《信号与系统》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打通“电子任督二脉”的关键。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信号的产生、传播和处理过程,为我理解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采样定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为何数字信号需要按照一定的速率采集,否则就会丢失信息,这对于我理解数字通信、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至关重要。另外,对卷积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系统响应的叠加原理,这在电路分析、控制理论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许多实际工程案例,比如调幅、调频通信,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的价值和实际应用的前景。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技术,而是能够主动地思考它们背后的原理,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开始时,我可能会因为一些数学公式感到些许畏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所吸引。书中对信号的分类,从时域到频域的转换,再到系统对信号的影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滤波器设计”的部分,它不仅仅讲解了理论,还提供了实际的电路实现思路,让我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具体的硬件联系起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尽管有些章节需要反复推敲,但每一次的理解和突破,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作为一个对声音和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想探究为何不同乐器的声音如此独特,为何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播放设备上听起来会有差异。《信号与系统》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声音解剖学”指南!它详细地介绍了信号的表示方法,比如如何用波形来描述声音,以及不同类型的信号(连续的、离散的)的特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频谱分析的部分,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听到的声音,并非单一的频率,而是由无数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叠加而成,而傅里叶变换就是揭示这些“隐藏成分”的利器。书里还探讨了滤波器,这对于理解音频均衡器、降噪耳机等技术至关重要。当我了解到滤波器是如何“挑选”或“抑制”特定频率时,再听音乐时,仿佛能“看见”声音的构成,理解了为何人声有时会显得“空灵”,或者低音炮为何能产生那种震撼人心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对声音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感官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对音乐的鉴赏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入和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