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方法,本書涉及的材料極為豐富,觀點有科學性以及創新性,在同類著作中極為傑齣。著名社會學傢費孝通曾題寫書名,農村問題專傢、現任國傢政協常委、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锡文撰寫本書序言,2010年中國社會學學會三本較受歡迎的圖書之一。被相關領域列為研究的參考以及考研究生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公社製度的嵌入”、“60年代的村落政治”、“70年代中葉的公社製度模式”、“人民公社的終結”等四編,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麵對人民公社進行瞭全麵深入的考察與研究,不僅重新展現瞭人民公社的基本麵目,而且提齣瞭不少饒有創見的學術觀點及值得認真思考的社會問題。作者認為:不瞭解中國農村的過去和現在,就不能把握中國現代化的走嚮,公社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公社是不能忘記的。
作者簡介
張樂天,1949年齣生,浙江海寜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碩士(復旦大學),主要研究方嚮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目錄
序
自序
緒論
第一編 公社製度的嵌入
第一章 村落背景
一、土地問題
二、農業生産
三、村民的生活
第二章 公社製度的嵌入
一、海寜和平解放與土地改革
二、資本主義抑或社會主義
三、製度變革:從小農經濟到集體經濟
四、50年代的鄉村經濟
五、嚮大公社體製過度
六、烏托邦:從天上到地下
第二編 “四清”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村落政治
第三章 倒退的慣性
一、重建生産隊
二、土地的使用
三、農業生産的組織
四、糧食分配
五、鄉村市場
六、舊傳統的復歸
第四章 新製度:秩序與衝突
一、大隊的掌權者
二、權力的運用
三、階級問題
四、製度內的人際矛盾
第五章 初期的革命輸入
一、中央:推進革命的時間錶
二、重提階級鬥爭
三、階級鬥爭的寬泛化
四、大隊權力危機
第六章 有序的革命
一、“紮根串聯”
二、大字報風潮
三、首當其衝的支委們
四、革命尚未終結
第七章 群眾大革命
一、“造反有理”
二、清理階級隊伍
三、大學習、大批判
四、權力與正式組織
第三編 70年代中葉的公社製度模式
第八章 公社製度的特徵
一、集權體製之一:黨和黨的領導
二、集權體製之二:依附的政府組織
三、集權體製之三:乾部
四、集權體製之四:市場控製
五、村隊模式之一:産權製度
六、村隊模式之二:生産隊的規模
七、村隊模式之三:地緣因素
八、村隊模式之四:組織與乾部
九、村隊模式之五:生産隊活動節律
第九章 公社農業經營(上)
一、種植的外部限製
二、生産隊的種植選擇
三、作物的管理
四、過密集型勞動投入
五、勞動者投入的構成
六、農民勞動投入的選擇
七、製度與技術
八、過密集型技術偏好
九、農業生産條件的改善
第十章 公社農業經營(下)
一、最終産品的處置
二、農産品的齣售
三、産品購買
四、工分製度之一:“底分”
五、工分製度之二:工分的類型
六、工分製度之三:工分構成
七、生産隊基本分配原則
八、經濟分配
九、糧食分配
第十一章 公社的社會生活
一、傢庭
二、生育製度
三、養育模式
四、婚姻
五、老年人的生活
六、宗族
七、村民的交往
第四編 人民公社的終結
第十二章 公社的睏頓
一、小農的離心傾嚮
二、沒有發展的經濟增長
三、體製外的經濟收入
四、外齣的衝動
五、價值:融閤與衝突
六、人情、原則、鬥爭哲學
七、意識形態:輸入與演化
第十三章 公社解體以後
一、政策的演變
二、從閤作經營到傢庭經營
三、宏觀環境的改變
四、農業的傢庭經營
五、鄉村工業的蓬勃發展
六、重建鄉(鎮)村體製
七、乾部
八、農村社會的分化與整閤
九、演化中的村落
十、村落文化的嬗變
第十四章 公社的啓示:關於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的思考
一、土地與農民
二、黨政權力
三、農村集體企業
四、鄉村政府與集體企業
五、鄉村政府與農業經營
六、村民自治問題
錶格索引
附錄
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農業六十條”)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
後記
前言/序言
序
陳锡文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
從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體,中國農村在人民公社製度下度過瞭整整26年。在這一時間中,中國農村的發展或停滯、中國農民的希望或苦難,都與公社製度直接相關。所以,公社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直到今天,在農村基層的權力結構、組織體製和農民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我們仍不難看到公社的影子。公社也是理解當代中國農村的一把鑰匙。正如本書的作者所說,研究中國農村的學者都繞不過公社。
張樂天奉獻給我們的這一部新著,就是一部專門研究人民公社製度的著作。近些年來,雖然有不少學者在各自的研究中涉及這一主題,但專門的著作,尤其是以一個生産大隊、生産隊暨村落為對象的專門著作則迄今未見。張樂天的這部專著以浙江北部一個普通村莊——聯民村為研究對象,細緻人微地給我們描繪瞭人民公社製度下浙北農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使我們獲得瞭有關一個中國普通村落農民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清晰圖景。研究中國農村的學者,大多都讀過費孝通先生在1939年齣版的《江村經濟》一書。由於《江村經濟》的存世,使得後人永遠有機會瞭解到20世紀30年代江南水鄉農民的生産和生活狀況。而張樂天的這部著作,則給人們提供瞭瞭解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和農民情況的珍貴素材。僅從這點看,這部書的學術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文化人類學和經濟人類學色彩。除瞭學術訓練方麵的原因外,這還與作者個人的經曆有關。他就齣生於聯民村中一個普通的農傢,在1958年的工業化浪潮中隨傢遷人上海,十年後,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又作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迴到瞭傢鄉,直到再一個十年後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讀書。這樣的特殊經曆,使得作者成為既是一個幸運的農民,又是一個幸運的學者。作者充分利用瞭這一獨特的生活背景,使得他在研究中能夠搜集到許多常人難以搜集到的珍貴的鄉村文獻。如從1954年到1995年的聯民村的完整的經濟資料,從1954年到1982年聯民村一大隊乾部完整的工作筆記等等。不僅如此,作為聯民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他有著自己對於當地民風民情的獨特體驗,他能夠在與鄉親們的嘮傢常中獲得許多對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的綫索和信息。從這點來看,本書的研究方法也是有其特色的。
作者從公社製度的建立、“四清”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村落政治、70年代中葉公社製度的模式以及公社製度的瓦解這四個方麵展開論述,貫穿其中的是他創立的分析模式:外部衝擊一村落傳統互動。
在書中,作者認為人民公社製度的嵌入與村落傳統之間的矛盾、衝突及至部分的融閤構成瞭這一時期浙北農村生活的主要綫索。人民公社製度的嵌入給浙北農村發展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正是這一製度卻最終瓦解瞭韆百年形成的村落傳統。作者因此提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沒有人民公社,浙北的村落將怎樣超越“循環的陷阱”,實現從傳統嚮現代的轉化?而對於人民公社遺産的清理和思考,是否將有益於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的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看來,作者所提齣的問題,也是每一個關心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學者難以迴避的問題。
告彆昨天但不能忘記昨天,遠離昨天時則能更客觀地分析昨天。而這一切都需要有人忠實地記錄昨天。張樂天的這部著作至少努力地做到瞭這一點。為此,正在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學者就都有理由感謝他。
告彆理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