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的中国史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法制史研究是其中的热点。日本学者很早就开始以现代法学观点和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法制史,在该领域学术成果丰硕而富有创见,无论其选题之广泛、史料运用之多样还是研究方法之严谨,都令人感佩,其丰硕成果也不容忽视。日本学者相关成果的选译,既可满足中国法制史学者的研究需求,也可满足一些高层次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需要。
本套书选译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成果共59篇,所收均为领域内大家名文,也有首次译介到国内的文章,既有经典研究成果,亦包括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颇高。论文选题涉及中国法制史的诸多研究领域,包括律、令、格、式、例等形式表述的法律和法典编纂史、法律思想、律学、刑罚制度、审判制度、案例判牍、职官制度、土地及其他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
杨一凡,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博导。著有《明初重典考》、《明大诰研究》、《洪武法律典籍考证》、《中国法学新思维》、《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中国法律思想通史?明代卷》、《中国古代匦函制度考略》。
寺田浩明,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著有《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明代成化、弘治的律与例——依律照例发落考(加藤雄三)
明代后期徽州乡村社会的纠纷处理(中岛乐章)
督捕则例的出现——清初的官僚制与社会(谷井俊仁)
清代则例省例考(谷井阳子)
刑案所见宗族私刑审判造成的命案——兼论国家法律的对策(滋贺秀三)
比附的功能(中村茂夫)
清代中国刑事审判中成案的法源性(小口彦太)
清律误杀初考(中村正人)
田面田底惯例的法律性——以概念分析为主(寺田浩明)
明清时代的“找价回赎”问题(岸本美绪)
讼师秘本《萧曹遗笔》的出现(夫马进)
清朝的蒙古例——《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及其他(萩原守)
清代就地正法考(铃木秀光)
清代地方秋审的程序和人犯管理——关于乾隆年代的提犯、巡历、留禁问题(高远拓儿)
这本书的标题,“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明清卷”,就预示着它不是一本通史性的概述,而是精选的学术论文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前沿研究往往体现在具体的学术论文中,这些论文探讨的可能是某个特定问题,某个具体制度,甚至是某个法律概念的细微之处。一本选集,则能汇集不同学者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一种“群英荟萃”的局面。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针对明清时期特定法律制度的专题研究,例如,关于赋役制度的法律演变,关于刑罚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或者关于商业、土地等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制。我希望这些论著能带领我深入到明清法律体系的肌理之中,理解其复杂性与精妙处,并通过日本学者的分析,获得一些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思考,这对我后续的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
评分我对明清法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带着一种“求全”的心态,总觉得有些方面总也难以窥探究竟。特别是那些涉及具体案件的审理、判决流程,以及律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如何被解读和运用的,这些细节往往是历史文献中较为模糊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日本学者在处理这类微观史料时,往往会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例如,他们可能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案卷、奏折、司法文书的精细分析,还原出当时司法活动的真实面貌,揭示出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有一些章节,专门探讨某些法律概念在明清时期的流变,或者分析特定社会群体(如商人、农民、士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与权利,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我对这些细致入微的论述抱有极大的期望,相信它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明清法制有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 title 听起来就十分吸引人,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萌生出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挖到了宝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方式感到好奇,而法律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精密的运作机制。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法制体系的成熟与演变,直接影响了后世乃至至今的诸多观念。想到能通过日本学者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心中便充满了期待。日本学者以其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著称,他们往往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发掘出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并以一种更加客观、旁观的立场进行分析。我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处理史料的解读,以及他们是否会提出一些我们本土学者因为立场、时代局限性而难以触及的新颖观点。这本书的选目,定然汇聚了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日本学界研究前沿的成果,想想就让人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翻开,与那些智慧的头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对于明清时期法制如何反映并塑造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一直深感兴趣。法律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集合,它更是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和权力关系的体现。一本优秀的法制史研究,应该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法律条文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中能够有关于明清时期“礼法结合”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会受到礼教观念的影响,反过来,法律的实施也会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塑造作用。我想知道,日本学者是如何分析这种复杂关系的,他们是否会关注法律如何处理家庭伦理、宗族关系等问题,以及这些法律规定在民间是如何被接受和消解的。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明清社会的运作逻辑,以及法律在其中的关键角色。
评分自从对明清法制史产生兴趣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提供多元视角的研究资料。毕竟,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其法制体系的形成和运行,都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单纯从一个角度去理解,难免会显得片面。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他们不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的直接影响,能够以一种更加超然的立场来审视和评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他者”视角所带来的新启发。或许,一些日本学者会对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某些道德伦理因素,或者与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的法律交流借鉴,提出不同于我们国内研究的解读。我也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司法的关系,以及这些法律制度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运作。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刻研究领域的大门。
评分书很好,就是价格高
评分日本学者中国法制问题的一些个案研究,较为细致,有参考价值。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好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评分非常经典的著作!装帧完美,发货迅速。
评分很好,不错,完美,perfect,完美购物!
评分物美价廉,心满意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