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这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全景式考察,描述了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相互融合的过程,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全书讲述了人类诞生,古代文明以及宗教的发展,帝国的更替,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历史资料,而且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
本书写于1973年,为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一部从全球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作者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系统介绍了上自50万年前下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类型。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比较具有国际影响的几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而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不论世人对汤因比的理论反映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他的思想照亮了庞大的历史。而且以若干理论、事实以及同代伟大诗人的直觉,支撑了整个历史。” ——《二十世纪代表性人物》
“他像罗素、施威则尔、爱因斯坦一样,是一位国际性的智者。”——《时代周刊》
“汤因比在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时代的了解方面,给了我们以20世纪一个历史学家所作的有意义的贡献。”——《纽约先驱论坛报》
“汤氏的理论可医治人类心灵上的危机。”——《朝日新闻》
“他的作品的规模之宏伟,堪与前人的天才作品媲美。”——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 伯特兰?罗素
“史学家汤因比虽然已经驾鹤西归,但汤因比的时代并没有结束。”——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 黄仁宇
“宏大的视野、渊博的学识、杰出的哲思、热情的文字和深沉的关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贡献了20世纪睿智的思想果实之一。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他的智慧和关切依然会让我们掩卷深思。”——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北成
“汤因比的不少著作其实是在谈生活哲理,通过文明的故事娓娓道来,能让读者在感受大历史万千气象的同时,领悟某些写人生的真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总序 郭小凌
序言
第一章 自然现象之谜
第二章 生物圈
第三章 人类的降生
第四章 文明中心
第五章 技术革命(约公元前70000/40000—前3000年)
第六章 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冲积盆地的开发与苏美尔文明的创立
第七章 尼罗河流域冲积盆地的开发与法老埃及文明的创立
第八章 苏美尔与阿卡德(约公元前3000—前2230年)
第九章 法老埃及(约公元前3000—前2181年)
第十章 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十一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十二章 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十三章 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十四章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第十五章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
第十六章 苏美尔—阿卡德世界与埃及(约公元前950—前745年)
第十七章 叙利亚文明(约公元前1191—前745年)
第十八章 希腊文明(约公元前1050—前750年)
第十九章 印度文明(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
第二十章 中国文明(公元前1027—前506年)
第二十一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公元前800—前400年)
第二十二章 亚述军国主义的最后一搏(公元前745—前605年)与同时期欧亚大草原上的异军突起
第二十三章 亚述军国主义的灾难性后果(公元前605—前522年)
第二十四章 希腊文明(约公元前750—前507年)
第二十五章 开启精神生活的新里程(约公元前600—前480年)
第二十六章 第一波斯帝国(约公元前550—前330年)
第二十七章 第一波斯帝国与希腊世界的对抗(公元前499—前330年)
第二十八章 希腊文明的文化成就(公元前478—前338年)
第二十九章 亚历山大征服第一波斯帝国的政治后果(公元前329—前221年)
第三十章 希腊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公元前334—前221年)
第三十一章 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506—前221年)
第三十二章 中国的百家争鸣(公元前506—前221年)
第三十三章 印度文明(约公元前600—前200年)
第三十四章 争夺地中海西部地区霸权的斗争(约公元前600—前221年)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秦帝国和西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9年)
第三十六章 地中海地区、西南亚与印度(公元前221—公元48年)
第三十七章 中华、贵霜、安息与罗马诸帝国(公元前31—公元220年)
第三十八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诸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公元前334—约公元220年)
第三十九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公元前400—公元300年)
第四十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的西端(220—395年)
第四十一章 印度文明(约224—490年)
第四十二章 4—5世纪来自欧亚大草原的匈奴冲击波
第四十三章 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395—628年)
第四十四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395—634年)
第四十五章 基督教会的建立与分裂(312—657年)
第四十六章 印度文明(490—647年)
第四十七章 中国的政治分裂与她对佛教的容纳(220—589年)
第四十八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300—900年)
第四十九章 先知及政治家穆罕默德(约570—632年)
第五十章 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633—750年)
第五十一章 东罗马帝国的复兴(628—726年)
第五十二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634—756年)
第五十三章 东亚(589—763年)
第五十四章 伊斯兰教世界(750—945年)
第五十五章 拜占庭文明 (726—927/928年)
第五十六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 (756—911年)
第五十七章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崛起(793—1000年)
第五十八章 印度与东南亚(647—1202年)
第五十九章 东亚(763—1126年)
第六十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900—1428年)
第六十一章 伊斯兰教世界(945—1110年)
第六十二章 拜占庭世界(927/928—1071年)
第六十三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911—1099年)
第六十四章 伊斯兰教世界 (1110—1291年)
第六十五章 拜占庭世界 (1071—1240年)
第六十六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099—1321年)
第六十七章 东亚(1126—1281年)
第六十八章 蒙古人及他们的后继者
第六十九章 伊斯兰教世界(1291—1555年)
第七十章 东正教世界(1240—1556年)
第七十一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321—1563年)
第七十二章 东南亚(1190—1511年)
第七十三章 东亚(1281—1644年)
第七十四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1428—1519年)
第七十五章 人类文明世界的联接(1405—1652年)
第七十六章 西方文明 (1563—1763年)
第七十七章 东正教世界 (1556—1768年)
第七十八章 伊斯兰教世界(1555—1768年)
第七十九章 东亚(1644—1839年)
第八十章 生物圈 (1763—1871年)
第八十一章 生物圈 (1871—1973年)
第八十二章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1973年)
译名索引
地图
西方文明 (1563—1763年)
在1563—1763年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发生了一次伟大的思想和宗教革命。这是自从西方社会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就地崛起之后的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它超出了先前任何一次变革。此时,西方的思想家们已不再不加鉴别地继承先辈们的遗产。他们决意今后要通过对各种现象的独立观察来检验被继承的学说,要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也尽力与少数异教徒和平共处。他们不再感到有责任或冲动去把大多数人的信仰和习俗硬性强加给所有的人。这两大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1686年,丰特奈尔发表了《宇宙万象解说》,乔尔丹诺?布鲁诺为了这个学说于1600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丰特奈尔却长命百岁,直到1757年安然死在床上。1687年,牛顿(1642—172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且没有受到任何基督教会当局的封禁勒令,幸免了伽利略1633年的厄运。另一方面,路易十四于1685年撤销了《南特敕令》,这一法案曾授予法国的少数新教徒以信仰自由。
西方人受权力的奴役具有久远的历史,当然现在他们已从中解放出来了。在15世纪末叶以前,所有异教都遭到了罗马帝国政府的强行镇压。在罗马帝国西部的一些继承国,比如1391—1492年间的西班牙和1497年的葡萄牙,所有未能在国外找到政治庇护的犹太人都被迫皈依了基督教。13世纪以来,古希腊时代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被强加给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15世纪以后,又把西塞罗时代和奥古斯都时代拉丁文作家的风格,强加给了当代西方的拉丁文作家。
在教义中篡改了“及圣子”句的西方基督教的权威,尚未受到反叛天主教会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徒的指责。新教徒用《圣经》这一权威经典取代了罗马天主537教廷的权威。新教的主教像罗马天主教的主教一样,不容异端学说,把他们自己对西方基督教教义的观点强加给他们的臣民。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分裂只是加剧了两派的竞争,与统一时期的他们的罗马天主教前辈们相比,他们的行为之狂热、恶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古典拉丁文作家风格的模仿,比起先前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对亚里士多德的理性顺从,显得更加肤浅。另一方面,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希腊数学和科学著作的出版激发了人们的独立思维,后来的科技发明和地理发现推翻了许多物理现象的古典解释。在这个领域,古代知识的复兴走上了新的历程。
西方人从他们希腊—罗马祖先的理性僭主政治中解放了自己。这一点在丰特奈尔的《闲话古人与今人》(1688年)和威廉?沃顿的《古代与当代学问的反思》(1694年)中被戏剧化地表现出来了,但论战的序幕是由让?博丁(1530—1596年)拉开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和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进一步推动了这场战斗。在这之后,现代派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胜利者不得不承认路易十四颂词撰稿人的诗才要逊于荷马。他们不赞成因此也就不再提及基督教所宣称的所谓基督教文明超过任何前基督教文明的说法。近代西方成就的这些斗士,在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这些领域中赢得了胜利。
西方的“宗教战争”使基督教信誉扫地。它开始于1534年,时断时续,直到1648年。这些战争既狂热又伪善。那些好战的君主本是出于政治上的动机和目的,却要戴上宗教定罪的面具。好战分子的仇恨被发自内心但却愚昧和充满仇恨的宗教狂热所毒害。1660年,一些有志于自然科学的人在英格兰创建了皇家学会,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要颠覆基督教,而是要从道义上更新它。他们的政策是要将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从既缺乏教育意义,又缺乏说服力的神学争论中转移出来,使他们把注意力转到有关自然现象的问题上,并不带偏见地讨论这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些问题。
在这场“宗教战争”中,同时还有另外一些评论家和牺牲者。他们确实在寻538求削弱基督教对西方人心灵和精神控制之路。由于这仍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此他们只能秘密地工作,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地区例外。比如,荷兰人在日本巧妙地避开了基督教会的传教活动,确保获得持续贸易的许可。丰特奈尔在他为科技界故人所作的讣告辞中写下的格言,似乎无法为基督教义所宽容。在1688年出版的《神谕的历史》中,他更加大胆了。皮埃尔?培尔是一个流亡在荷兰北部的法国异教徒,他于1695—1697年在鹿特丹出版了《历史与批判词典》一书,这简直就是狄德罗与达朗贝尔合著、于1751—1765年间在法国出版的《百科全书》的原型。培尔仿效同时代西方希腊和拉丁语作家们所采用的注释式的版本。这些注释用小的字体印出来,看似不引人注目,但往往却占去了大部分篇幅。他的正文似乎是一剂镇痛药,但如果作者在那些语意深奥的注释中所表达的意图,恰恰被读者理解为是嘲讽挖苦之意的话,那么他对于正文的注释,便颇有某些颠覆的意味了。
大约过了80年以后,爱德华?吉本在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时,也采用了培尔的写法。但这并未能使它免受谴责,因为在这部发表于1776—1788年的著作章节中,并没有对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做一个神迹式的解读。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真正做到不计较异教的信仰和观点,却是个缓慢的过程。约翰?韦斯利 (1703—1791年)早在1739年就开始热衷于传教活动,当时,吉本(1737—1794年)还是一个婴儿。与吉本同代的法国人伏尔泰(1694—1778年)和百科全书派更加直言不讳,并且没有受到惩罚。尽管如此,在18世纪,伏尔泰仍觉得住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瑞士一边是比较明智的。
在17世纪的法国,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年)把对基督教詹森教派炽热的信仰与科学天才结合起来;波舒哀主教 (1627—1704年)出版了《世界史教程》一书。和凯撒里亚的优西比乌斯(约264—340年)一样,波舒哀在这本书里也阐述了人类的历史,但他的意图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万能的上帝,即犹太教的上帝耶和华。伏尔泰写了一部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书,来反驳波舒哀。在这部历史书中,他把中国人而不是犹太人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的文化是通过耶稣教会的传教士才为西方人所认识的。
在西方建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其文学的里程碑的是《论宽容的信札》(1689年以后)和《政府论》(1690年)。这两部著作是由遣返回国的英国流亡者约翰?洛克(1632—1704年)所著。利奥波德一世则建立了实践的里程碑,539他是罗马天主教多瑙河哈布斯堡王国的君主。他在1690年向原来归附于匈牙利王权的所有基督教教徒和至今仍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所有人民发表了一项声明,授予他们宗教自由的权利和部族自治权。这种自由和自治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又要符合奥斯曼帝国的标准。1690—1695年,利奥波德为流亡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团提供了庇护权,条件是维持他们在哈布斯堡的领土上对一个奥斯曼非伊斯兰教社团(米勒特)的特权。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中被哈布斯堡王朝重新占领的波西米亚王室领地之一的西里西亚人民,直到1664年都一直公开表示,愿意让奥斯曼征服者来解放他们。在其间的25年里,多瑙河哈布斯堡王朝出于与俄国竞争的需要,转而采取了宗教宽容的政策。它的目的是与俄国争夺奥斯曼东正教徒的政治效忠。由于在1682—1683年对维也纳的第二次围攻惨遭失败,奥斯曼帝国正在失去对奥斯曼东正教的控制。
西方人赢得宗教宽容与赢得理性独立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法国,1685年撤销了《南特敕令》;在中国,耶稣教会传教士为了争取立足之地,不得不采取一些迂回措施。他们学习掌握儒家文化,介绍西方天文和军事技术的一些实用知识,允许皈依宗教的人继续在世俗仪式中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膜拜他们的祖先。通过这些措施,耶稣教会的活动终于在中国立住了脚跟。利马窦(1552—1610年)是耶稣教会在中国的创始人,由于他精通儒家文化,因而被中国儒家学者吸收到他们的社团里,在那里他取了一个中文的笔名。耶稣会教士将“救世主”译为“天”。不肯让步的罗马天主教当局破坏了耶稣教会的工作。他们禁止中国的皈依者用传统的仪式来膜拜祖先,并坚持“救世主”应被翻译成“天帝”的说教,以表明基督教的上帝并不是超人的,而是与人同质的。罗马教会挑起了一场和大清帝国政府之间为时30年(1693—1723年)的论战,结果是基督教在中国遭到了禁止和压制。罗马教廷没能从1587—1638年间在日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在欧洲,多瑙河哈布斯堡王朝承认东正教教徒的信仰自由42年之后,信仰新教的基督教徒在1731—1732年间被驱逐出了毗邻的萨尔茨堡主教管区。
在西方国家里,彗星的出现被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一个奇迹,用以警告那些即将受到惩罚的人。但这种迷信思想在17世纪消亡了。不过,1680年彗星的出现540仍然引起了恐慌。1682年,培尔发表了《彗星出现的不同见解》一书,宣称1680年出现的彗星和所有其他彗星一样,都是很平常的自然界现象。当1682年另一颗彗星出现时,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认为它与1456、 1531、 1607年出现的彗星没什么两样。他测算出了它的轨迹、周期和速度。哈雷也同样测算了1680年出现的彗星。另一种西方迷信是对巫术的迷信,这种迷信思想的消亡更为困难。从西方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对这种迷信公开提出挑战,到这种巫术最后一次在那里作怪,200年(1563—1762年)过去了,其间数以千计无辜的人们被羞辱地处死。
对于权威不容异说的褊狭和迷信的抵制,在理性和道德上都是一次胜利,它造成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缺陷。这些缺陷伴随着各个生活领域中程度不同的成功,或多或少为一些审慎的替代物所填补。
那些曾煽动起像1572年圣巴多罗买惨案 的巴黎大屠杀和1649年德罗赫达大屠杀的宗教辩论,成功地被数学和自然科学引起的兴趣取代了。人们希望把数学化了的科学系统地运用于科技,从而提高人类的福利。这种愿望激发了人们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列奥纳多?达?芬奇很早就表述过这种愿望。弗朗西斯?培根也抱有这个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激励了培根的门徒——“皇家学会”的奠基人们。威廉?哈维(1578—1657年)是帕多瓦大学一名英国学生,他于1628年发表了他的《心血运动论》;罗伯特?波意耳(1627—1691年)将化学科学从炼丹术中解放出来;伊萨克?牛顿使西方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生了革命;查尔斯?林奈创立了生物圈里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系统划分,林奈相信他所划分的种和属的不变性,在他看来,大自然是静态的,林奈的同代人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和孔德?德?布丰(1707—1788年)发现了证据,证明迄今为止自然界在时间上,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期望这一过程能在未来继续下去。
在哲学领域,由于对亚里士多德权威的抵制所造成的空缺,尚未被人文主义者们对柏拉图崇拜所填补。17世纪的西方思想家试图找到一个明确的突破口和一个崭新的开端来填补这个空白。勒内?笛卡尔从认识论角度作了尝试。即使对于那些对笛卡尔已穷尽了真理的论断提出质疑的后继者们来说,他的《方法论》(1637年)一书也一直是理性的标志。约翰?洛克则对认识论加以实验性探索。斯宾诺莎(1632—1677年)和莱布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这本书的质量很不错,看了以后,写的很好,应该认真的阅读
评分阿诺德·汤因比的书,内容丰富。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买书要趁早,豚鼠正当时。
评分非常非常满意,京东商城自营物流真给力。
评分快递到达,书包装好
评分好书!非常满意!
人类与大地母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