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智慧 瑞典的規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瑞典的規劃體係以及背景,試圖闡明瑞典當代城市規劃和發展實踐中所蘊藏的復雜性。該部分內容勾勒齣瑞典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在過去及當下所麵臨的現實情況,同時概述瞭瑞典在地方、區域以及全國層麵的規劃體係。本書的第二部分可以視為瑞典可持續城市發展項目的集萃,其重點是各類可持續發展規劃項目中采取的不同路徑和方法。
本書由瑞典城鄉規劃協會組織、多名城市規劃和建設經驗豐富的瑞典學者執筆,是對瑞典可持續城市發展從理論到實踐的一次全麵巡禮。凝聚瞭瑞典可持續城市建設中的大量精闢思想,語言平實卻又多有微言大義之處,是幫助讀者理解、學習瑞典經驗的敲門磚。
瑞典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理念不可能也不應該照搬到中國的土壤中,但是仍然希望這本書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嚮中國的城市規劃從業者介紹瑞典的可持續城市發展實踐,加深他們對瑞典城市規劃背景和語境的理解。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Mats Johan Lundstr?m),瑞典人,博士研究生,瑞典城市規劃雜誌編輯,研究方嚮:市政規劃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能源和氣候變化。可持續城市形態和結構。
夏洛塔·弗雷血德裏剋鬆(CHARLOTTA FREDRIKSSON),博士,KTH瑞典皇傢理工學院,建築與建築環境(ABE)學院,研究方嚮:城市規劃與環境,城市與區域研究。
雅各布·維策爾(JACOB WITZELL),瑞典皇傢理工學院博士,瑞典城鄉規劃學會會員,研究方嚮: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投資
譯者簡介:
王東宇,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城市規劃師。
劉溪,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東南大學。現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師。
馬琦偉,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師。
尹瑩,現瑞典皇傢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理論篇
當代瑞典城市規劃的背景概述
新現實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新的局麵、需求和建議 14
卡爾- 約翰·恩斯特倫
約蘭·卡爾斯
營造對企業和居民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環境 24
烏爾夫·維貝裏(Ulf Wiberg)
城市政策與城市發展戰略 34
夏洛塔·弗雷德裏剋鬆(Charlotta Fredriksson)
瑞典城市規劃體係
規劃立法—一部土地使用權的管製史 46
約斯塔· 布呂歇爾
地方民主與行政體係 56
埃娃·黑格隆德
土地利用規劃法 64
瑞緄·圖內·赫德斯特倫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
土地開發項目的實施 76
托馬斯·卡爾布洛
區域規劃 88
交通規劃—新情況和新政策 100
蘇珊·英戈
瑞典城市規劃的社會視角
社會可持續性城市發展 114
米凱爾·尼爾鬆
烏爾麗卡·哈格萊德
城市的可持續性和文化多樣性 122
奧薩·達林
公共空間:都市生活的復興 132
托爾比約恩·安德鬆
溝通式規劃過程—公眾參與的途徑 144
約翰·萬斯特倫
住房及住房政策 152
博·本特鬆
瑞典城市規劃的環境視角
為可持續發展編製規劃:關注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彰顯城市魅力,促進
生態創新 166
剋裏斯蒂娜
國傢對地方層麵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178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
城市可持續發展經驗和技術的國際傳播與輸齣 188
烏爾夫·蘭哈根
案例篇
基律納:
城市新中心建設展望 210
凱特列娜·奧·科菲
於默奧:
按照獲奬方案提高城市密度 216
奧列·福斯格倫
於默奧—阿爾德海姆:
在寒冷地區建設環境可持續性城市 224
約翰·拉格內留斯
韋斯特羅斯:
建設氣候與能源智慧型的建築和能源係統 230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
鬆德比貝裏:
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 236
卡琳·米勒斯
斯德哥爾摩:
皇傢海港地區——一個全新的生態型城市地區 242
丹尼爾·卡爾鬆·莫德
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
將擁堵費政策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工具 250
雷納·斯米菲爾特·露絲科維斯特
哥德堡區域:
K2020 項目——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 256
博·阿榮鬆
哥德堡:
將Kvilleb?cken 更新為一個宜居且可持續的城市地區 262
安德斯·斯文鬆
韋剋捨:
一個木構小鎮的零化石燃料夢 268
漢斯·安德林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
剋裏斯蒂安斯塔德:
以前瞻性的物質空間規劃應對氣候變化 274
剋裏絲緹娜·莫林
瑪加麗塔·蘭納- 哈根圖夫特
隆德:
編製緻力於減少汽車使用的城市規劃 280
剋裏斯蒂安·瑞登
馬爾默:
西港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從試點到主流 286
約蘭·羅斯貝裏
馬茨·約翰·倫德斯特倫
馬爾默:
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賦予實質性內涵——玫瑰園地區發展計劃 294
薩比納·迪特瑞
瑞典:
城市地區的可持續性認證機製 302
馬林·曼特爾 蘇·剋拉剋 安- 剋裏斯汀·卡爾鬆
我們正在麵臨、並將長期經曆快速的城市化曆程,這要求我們采取精明且可持續的城市規劃與設計方法,來促進區域以及城鎮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增長問題既是一項挑戰,卻也為規劃師、工程師、建築師以及規劃專業人士提供瞭一次難得的機遇,讓他們能以一種更加可持續的方式來引導社會以及環境的進步。瑞典的國土麵積有限,但是在應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方麵,我們的努力卻廣受全球各國的矚目,每年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絡繹不絕,這其中就包括瞭大量的中國規劃師和政治傢。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斯德哥爾摩以及馬爾默在城市發展方麵的典範作用,二是瑞典在兼顧經濟增長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所取得的成功。當然,在瑞典,還有大量引人入勝的規劃以及發展項目鮮為人知。想要瞭解瑞典為何能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如此成就,必須先瞭解瑞典的曆史、文化淵源以及瑞典城市規劃的製度背景。目前介紹此類內容的外文著作仍然闕如,因此瑞典城鄉規劃協會首先齣版瞭本書的英文版。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馳神往。《可持續的智慧:瑞典城市規劃與發展之路》,它仿佛一扇通往北歐設計美學與社會理想的窗口。我一直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那種將環保理念、人文關懷與現代都市功能完美融閤的模式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的城市生活節奏和人居環境,纔是現代社會真正可以追求的理想形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絕佳媒介。我期待能從中一窺究竟,瑞典人是如何在看似嚴苛的自然條件下,發展齣如此和諧宜居的城市麵貌的。這種“智慧”,絕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更像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具體的規劃原則、政策製定過程,以及市民的參與機製,共同塑造瞭瑞典城市如今的模樣。那些關於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的實踐案例,以及如何在曆史保護與未來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故事,對我這個城市發展觀察者來說,無疑是饕餮盛宴。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紮根於真實土地上的實踐記錄,這一點尤其吸引人。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似乎也在不經意間傳達著一種“可持續”的理念。我注意到那些精心挑選的圖片和圖錶,它們並非隻是裝飾,而是作為論據的有力補充,幫助讀者快速捕捉復雜規劃概念的精髓。那種大量使用自然光影、強調材質肌理的攝影風格,與書中探討的環保主題相得 নিপী。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包容性”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城市,絕不應該是精英主義者的天堂,它必須能容納所有社會階層,提供平等的優質生活機會。我想知道,瑞典是如何通過住房政策、公共服務的均衡布局,來避免城市空間日益固化的階層隔離。那種關於“社會公平”與“環境目標”如何雙嚮奔赴的探討,往往是評判一個城市規劃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如果它僅僅是富裕階層的“綠色宣言”,那就失去瞭大部分的意義。這本書若能提供這方麵的深度洞察,那它就遠超一本專業的規劃手冊的範疇瞭。
評分我個人對城市曆史文脈的保護與更新,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點。現代化的進程往往伴隨著對過去的粗暴切割,許多城市因此失去瞭其獨特的“靈魂”。瑞典在保持其曆史風貌的同時,還能實現驚人的能效提升和功能現代化,這其中的權衡藝術,是令人著迷的。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那些老城區的“微創手術式”改造案例的描述。他們是如何在不破壞現有建築結構和曆史氛圍的前提下,植入最前沿的綠色技術,比如地熱係統、智能樓宇管理等?這需要極高的技術精度和對曆史的敬畏之心。這種在“新”與“舊”、“功能”與“記憶”之間走鋼絲般的平衡操作,一定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解釋瑞典人如何將“舊”視為一種寶貴的“低碳資源”,而不是需要拆除的負擔。這種對時間維度的尊重,我認為是真正的可持續智慧的標誌。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敘事風格。它沒有用那種浮誇或過度熱情的筆調來渲染瑞典的成就,反而帶著一種北歐特有的剋製與嚴謹,如同他們引以為傲的簡約設計一般,直指核心。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去中心化”和“社區自治”的章節,因為這觸及瞭城市治理中最核心的權力分配與市民賦權問題。在很多國傢,規劃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結果往往是與民生需求脫節。而瑞典的模式,似乎更強調自下而上的呼聲如何被有效地吸納進宏偉藍圖之中。我猜想,書中一定詳盡地闡述瞭從一個社區的微觀改造,到整個城市宏觀尺度的可持續目標之間,是如何建立起清晰而高效的反饋機製的。這種自洽的生態係統,纔是“智慧”的真正體現,它保證瞭規劃的生命力,使其不至於成為束之高閣的紙麵文件。這種對係統性、整體性思維的深入挖掘,讓我對閱讀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適用於我們自身城市發展睏境的啓發。
評分讀罷前言和部分章節簡介,我越來越確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的“可操作性藍圖”,而非僅僅是理念的渲染。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瑞典的成功並非源於某種無法復製的“天賦異稟”,而是建立在一套嚴密、透明且高度迭代的治理體係之上。我特彆想深入瞭解他們決策過程中的“透明度”機製,以及如何確保規劃的長期性,即便政府更迭,核心的可持續目標依然得以堅定執行。這背後一定涉及復雜的法律框架和公眾監督機製。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齣這些“幕後”的製度設計,對於渴望學習經驗的發展中地區來說,其藉鑒意義將是無可估量的。它不僅僅是關於瑞典的城市故事,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一個麵嚮未來的、有韌性的社會治理模型”的教科書。這種對製度和流程的細緻描摹,遠比單純贊美其美麗的自行車道更具深刻的啓示價值。
評分介紹瑞典的規劃體係,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
評分京東自營 一直值得信賴 希望一如既往
評分很好 很實用
評分這個係列的不錯的書,值得購買,推薦
評分介紹瑞典的規劃體係,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
評分這本書我覺得很不錯!!!
評分確實有點貴 內容還好吧
評分因為是我同學翻譯的書,所以就趕緊慕名來買瞭,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介紹瑞典的規劃體係,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