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2014年12月齣版《烏有園第一輯:繪畫與園林》之後,兩位編者王欣和金鞦野繼續藉助“烏有園”係列,總結並呈現近年國內學者和建築師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及其當代傳承的探討成果。除瞭兩位編者的理論文章、實踐作品之外,《烏有園第二輯:幻夢與真實》更邀請瞭董豫贛、李興鋼、魯安東、宋曙華等其他諸位作者,從“作品”“研究”“視野”等不同角度,探討傳統繪畫、園林與當代建築設計語言的轉化關係。
本輯秉承瞭第一輯的學術嚴謹風格,在內容上亦涵蓋瞭傳統文化、園林、藝術、曆史、建築等範圍,因此無論是建築學專業讀者、學者或是社會人文領域研究者、學生,或是任何對中國書畫、器物、園林等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會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體悟到一些“幻夢”或“真實”。
內容簡介
從中文的字詞意義來看,園與園林是一種空間,一種欣賞體係,一種形式方法。從中文的錶達引伸來讀,園與園林代錶城市林泉,人間仙境;代錶詩情畫意,鳥語花香;代錶人工自然,藝術生態。
按辭典的解釋,園字外口,錶示由圍牆構成瞭一個園的空間界限。
作者簡介
王欣,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副教授、烏有園社創始人、造園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從事傳統中國文人造園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多年,緻力於當代中國本土建築設計的探索與創新。代錶設計與研究作品有:《介詞園之捲》《西江二號園》《蘇州補丁七記》《五十四院》《破境·密林雅集》《如畫觀法二十四式》等。著有《如畫觀法》;另與金鞦野聯閤主編“烏有園”係列叢書。
金鞦野,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當代建築理論、建築評論、城市宗教空間。已齣版專著《尺規理想國》等兩部,並在各類刊物發錶評論文章百餘篇。同時潛心從事建築理論文獻的翻譯工作,已完成《密斯評傳》《光輝城市》《透明性》等17部專著的翻譯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語 Foreword (葉放)
開捲 Open Books
作為異托邦的江南園林(童明)
石山壹品(董豫贛)
烏有園實驗(王欣)
閉門即是深山(金鞦野)
作品 Works
微園記(葛明)
瞬時桃花源(李興鋼)
靜謐與喧囂(李興鋼)
雙園捌法(董豫贛)
泉州的“紅房子”(王欣)
研究 Researches
隱匿的轉變:對20世紀留園變遷的空間分析(魯安東)
想象中的對話:利瑪竇的晚明蘇州(吳宏德)
抱殘守缺(宋曙華)
藏書園林的想象與記敘——從“嫏嬛福地”的寫作與在場談起(周公釗)
園林的日常——基於“園林物件”的測繪(覃池泉)
視野 Horizons
從“瀟湘八景”看南宋山水畫的禪意境(顓孫恩揚)
專題 Special Topics
閱讀園林之二:假山的觀法素描
精彩書摘
摘自童明:《作為異托邦的江南園林》
廣袤的世界並不缺乏奇山妙水的自然環境,在人居密集的城市環境中營造一種特殊的自然空間,此類意圖在日常生活世界確實令人感到有些怪異。我們可以說,園林是一種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另類空間”(anotherspace),進而令人聯想到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所謂的“異托邦”(heterotopias)。
福柯將園林稱為最古老的異托邦。在世界上多數的案例中,園林實體是在生活世界中經由圍閤、隔離所形成的一種微縮空間,然而它所企圖呈現的,卻是整個世界,一個象徵著臻於完善的世界。
在這一相對隔離的環境裏,某些不同於日常的生活秩序可以包容於其中,這是一種對於煙塵的脫離,對於喧囂的脫離,對於社會的脫離。然而另一方麵,這一脫離又是相對的,一牆之隔使得園林主人能夠在“蔔居動靜之間”,達到“不以山水為忘”的深層理念。
與那種在世界上並不真實存在的“烏托邦”不同,園林這類所謂的“異托邦”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按照華林園的模式,我們可以認為,江南園林如需實現預設中的效果,則應當具備以下的一些基本特徵:
1.這一處所既是鄰近的,又是遙遠的。
如果按照六朝建康的復原圖,在這段文字中所謂的華林園應當就處在宮殿北側不遠之處。司馬昱的“不必在遠”意味著這樣一種彆樣的“異托邦”與壅塞的煩心事務僅有一壁之隔,山水世界與日常生活的辨分就處在恍惚之間。
在城市內核,深宮內院,“不必在遠”就意味著這隻可能是一種完全人工的自然,而不是天然存在的自然。即便這樣的一幅畫麵本身並不特殊,但是由於它所矗立的那個地點,就足以顯示齣某種截然的特彆之處。
正是需要呈現這樣一種有些另類的特彆之處,這一空間又需要是遙遠的,盡管它與日常世界隻相隔數米,但是環繞閉閤的高牆,幽狹麯摺的路徑使得通嚮它的過程十分漫長,從而使得“極遠”的山川自然獲得一種“極近”的身體觸感,激發齣一種身居軒冕之中而心有山林的氣息。這一距離不僅是物理性的,也是心理性的。在從世俗生活的外在世界邁嚮封閉圍閤的內在自然的過程中,園林需要屏斷、阻隔、蜿蜒,將觀賞者帶嚮遙遙不及的終點,以此平和心律呼吸,調理日常感受。
2.這一處所既是稔熟的,又是陌生的。
“不必在遠”既揭示瞭空間距離的關係,也透露齣某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外之喜,這意味著司馬昱在華林園中所拾獲的感受,在其他地方必然也曾經曆過。
園林空間並非如此需要差異化,即便是在當前所存的江南園林中,不僅主題之間大有雷同,內部的場景也多有重復,同樣的麯徑、危橋,同樣的石窟、洞門,自然使人聯想到中國山水畫的稔熟程式。
但是進入園林的遊覽卻是另外一種實際體驗,即便曾經到訪過多次,但每次入園之際,觀者都需不自覺地躊躇一下,即便園林所占據的場地並不寬闊,從那一狹小門洞中所透露齣來的空間和體量,卻也會蘊含著似乎無限的深度內容。在觀者的眼前,即將齣現的是一幅采用山石、溪水和垂柳所構成的畫麵。然而就是這樣一些似曾相識的景緻,這樣一些程式化的內容,伴隨著陰晴季節的輪迴轉換,伴隨著遊曆停佇的不同心境,卻也造就瞭可以無窮的意境,以至於觀者流連忘返,意猶未盡。
3.這一處所既是現實的,又是虛構的。
作為一種脫離日常秩序的另類空間,園林在本質上並非用以承載實用功能;同樣,園林對於自然的描繪並不意味著“按它本來的樣子”,因為翳然的山水在世界上並不稀見。園林的這一其他目的,是要去呈現一處真實的夢幻虛境,一個微縮的假想世界,並且,這種純自然的景象需要能夠喚起濠、濮間的臆想。
針對園林的觀賞和理解,需要藉助高超的想象力,同時也不能缺乏文學性的追憶與描述。作為一種人工化的自然,園林建構瞭一個異托邦的場域,在似曾相識之間,打開瞭一個心靈互通的渠道
……
前言/序言
按辭典的解釋,園字外口,錶示由圍牆構成瞭一個園的空間界限。
其實世間本無牆,因人而有牆,所謂世界是指人類事物與自然大韆的範圍,本無疆域境,本無門戶,是人的意願纔有瞭牆的設立。牆是擁有也是隔閡,牆是隱私也是拒絕,是防禦保護也是閉塞狹隘。然而園牆是高明的,一方麵白牆高聳,構成關起門來的精緻,一方麵牆上開窗,透齣與現世的親近與交融。正是通過這個窗口,牆外的滾滾紅塵與牆內的寂寂仙境,似隔非隔,齣世而入世。
…………
自宋元至明清,造園的技藝成熟而精湛,可供營造的資源及可以造就的內容豐富而多元。就以構成園林的元素來看,園林之山有奇峰、怪石、疊嶂、層巒、懸崖、峭壁、峽榖、磴道、石梁、岩柱、洞室、島嶼、土堤、石幾;園林之水有瀑布、溪流、山泉、山澗、水口、潭淵、湖泊、池塘、瀧川、港灣;而園林建築則有宮殿、廳堂、樓閣、軒榭、齋館、亭颱、廊橋、船舫等等;至於園林的植物,有各種奇樹異木、珍花稀草,常綠落葉,喬木灌木,可以賞花賞葉,品香品色;有各種飛鳥遊魚,寵蟲友禽,鳥語蟬噪、魚嚼蛙鼓,可以放鴨牧鵝,喚鹿攜鶴。
除瞭真山,還有假山真作,宛自天開,從堆土成颱到壘石抱土再到疊石為山,假山的齣現對園林來說如同墨的發明對山水畫而言一樣,如生命有瞭骨架。除瞭古泉,還有新泉古作,淵源流長,從傍水疏理到挖渠引流再到鑿泉聚水,不可不用手工取水機械取水電力取水以確保園不得無水,如生命有瞭血液。
好園必有個性,嘉林必具格調,早已成為主人寫照的園林,每一座都有自己的語境與特色,因此行園、望園、遊園、居園就是與園及與園主人的最好溝通和交流,讀園如會友,人園兩忘機。
以園養人,因園而人,人們在造園的同時,賦予園林文化的意念與藴涵;也在居園的同時,賦予園林文明的滋養與積澱。所謂文人比德,是以事物擬人,一塊奇石,一泓清池,一棵花樹,都被賦予瞭文人的性情比喻,品格象徵,道德寓意和理想寄托,也就是器以載道,一種物化詩畫的園林哲學。
——葉放(著名藝術傢、造園傢,被譽為“現代雅集之父”)
《烏有園第二輯:幻夢與真實》 捲首語 當指尖劃過紙頁,當墨香充盈鼻腔,我們便踏入瞭一個由文字編織的奇妙境地——烏有園。而這,是烏有園係列的第二輯,題為《幻夢與真實》。或許你會疑惑,為何是“烏有”?“烏有”者,本無實有,卻又似乎包羅萬象。它既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映照,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綺麗的想象。在這個園子裏,我們不必受製於物理的束縛,不必屈從於常理的邏輯,可以盡情地在虛實之間穿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遨遊。 《幻夢與真實》正是這樣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潛入那片迷離而又深刻的界域。這裏的“幻夢”並非全然虛無,它們常常是現實情緒的誇張與變形,是潛意識欲望的隱晦投射,是社會議題的象徵性解讀。而“真實”也並非冰冷堅硬,它們往往藏匿於幻夢的錶象之下,是那些我們不願承認、難以言說卻又無比重要的情感、思考與體驗。本書旨在探索這兩者之間那條微妙而又糾纏的界綫,揭示它們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塑造,最終構成瞭我們豐富而復雜的人生圖景。 每一篇文字,都是在烏有園中一次彆開生麵的探險。我們將一同跋涉在荒誕的想象之中,感受邏輯的扭麯所帶來的驚奇與不安;我們將沉醉於詩意的棲居之地,體會語言的跳躍與碰撞所激起的共鳴;我們將直麵人性的幽暗角落,探究那些被現實壓抑的欲望與恐懼;我們也將尋覓心靈的慰藉之光,尋找在迷茫中指引方嚮的智慧。 “幻夢”可以是童年時的一個模糊的剪影,它在長大後被賦予瞭現實的重量;“真實”可以是成年後一次刻骨銘心的際遇,它在迴首時被濛上瞭一層夢幻的色彩。它們並非截然對立,而是如同陰陽相濟,缺一不可。本書試圖捕捉這種流動的、變幻的、難以界定的狀態。我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烏有園,在那裏,你可以卸下現實的僞裝,與內心的聲音對話,與那些模糊的、難以名狀的情感共處,並在其中發現新的自我,新的理解。 這本書,是一場邀請,邀請你一同踏入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空間。在這裏,邏輯可以彎麯,現實可以變形,但情感的脈搏,思想的火花,卻依然炙熱而真實。願你在《幻夢與真實》中,找到屬於你的那片風景,感受那份獨特的體驗。 內容導覽 《烏有園第二輯:幻夢與真實》收錄瞭多位作者精心打磨的篇章,它們以多樣化的視角、敘事風格和藝術錶現形式,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幻夢”與“真實”交織的廣闊敘事空間。本書並非簡單的故事集,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集體冥想,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個體經驗、集體記憶以及存在的本質。 第一部分:意識的迷宮——幻夢的邊界 本輯的開篇,我們試圖潛入意識最深處,探尋那片孕育幻夢的土壤。在這裏,現實的邏輯開始鬆動,日常的敘事被碎片化、重構,形成一係列既熟悉又陌生的圖景。 《浮光掠影下的自我審視》:篇章通過一係列超現實的意象,描繪瞭一個人在夢境與現實邊緣徘徊的經曆。主人公在夢中體驗著與現實生活截然相反的身份與遭遇,然而,這些夢境並非全然虛無,它們悄然滲透進日常,模糊瞭清醒與沉睡的界限。作者運用瞭大量的象徵手法,如破碎的鏡子代錶著失落的自我認知,無盡的樓梯暗示著睏境的循環,以及突然齣現的陌生麵孔,都指嚮瞭主人公內心深處對身份認同的焦慮與探索。這段旅程並非為瞭逃避現實,而恰恰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現實的壓力與約束,以及在其中尋找一絲喘息的空間。它探討瞭,當現實的期望與個體的真實渴望發生衝突時,我們是如何通過夢境來錶達、消化,甚至重塑自我的。 《時間扭麯的城市迴響》:此篇以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城市為背景,描繪瞭居民們在非綫性時間流中生活的日常。過去、現在、未來在此地交織,人們的記憶不再是綫性的,而是如同潮汐般湧現,又如霧靄般消散。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種既懷舊又疏離的氛圍。例如,一位老人可能在早晨迴憶起幾十年前的婚禮,而年輕的戀人則可能在街角遇見未來的自己。這種時間感的錯亂,並非為瞭製造懸疑,而是為瞭映射現代社會中,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速所帶來的時間感知模糊,以及個體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對自身存在感的迷失。城市本身成為瞭一個巨大的幻象,承載著集體無意識的記憶與情緒。 《欲望織錦的迷失森林》:在這個篇章裏,作者將抽象的欲望具象化,描繪成一片危機四伏的森林。森林中的植物會根據人的內心欲望而生長,誘惑著人們走嚮更深的迷宮。故事的主人公,懷揣著各種未竟的渴望,在這片森林中穿梭。他可能看到他所渴求的財富化為閃爍的寶石,或者渴望的愛情化為溫柔的藤蔓。然而,這些物質化的欲望,最終卻將他引嚮瞭更深的孤獨與虛無。篇章深刻地揭示瞭,當我們被物化的欲望所裹挾,而忽視瞭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時,所可能麵臨的睏境。它警示著,真正的滿足,或許並非來自於外物的獲得,而是源於內心的平靜與自我接納。 第二部分:真實的麵孔——情感的深度迴溯 在觸及瞭幻夢的邊界之後,本書將引導讀者迴溯那些深藏在現實肌理中的真實情感與深刻思考。這裏的真實,不一定是錶麵的客觀事實,而是那些觸及靈魂、撼動心靈的體驗。 《寂靜角落的對話》:這一篇章以一種極為內斂的方式,展現瞭兩個陌生人之間短暫卻意義非凡的相遇。他們可能在一傢深夜的咖啡館,或者一個荒涼的車站。沒有轟轟烈烈的劇情,隻有寥寥數語的交流,卻足以觸及彼此內心最柔軟的角落。作者擅長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細節,通過眼神、姿態、語氣的微妙變化,勾勒齣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這段對話,可能關乎失落的親情,未竟的夢想,抑或是對人生意義的睏惑。它強調瞭,即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深邃的人性光輝與情感共鳴。真正的真實,往往就藏匿於這些無聲的交流與心靈的觸碰之中。 《曆史塵埃下的個人印記》:本篇從一個宏大的曆史事件切入,但敘事的焦點卻始終落在個體身上。作者選擇瞭一個被曆史洪流所裹挾的普通人,講述他在時代的變遷中,所經曆的愛恨情仇、悲歡離閤。通過對這位普通人細緻入微的描繪,展現瞭宏觀曆史對個體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反襯齣,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性中的堅韌、善良與愛,依然能夠閃耀齣真實的光芒。這裏的真實,並非曆史教科書上的記載,而是那些被湮沒在時間長河中的,鮮活的生命體驗與情感軌跡。 《存在的迴聲與虛無的追問》:這一篇章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形而上的層麵,探討個體在麵對存在本身的虛無感時,如何尋求意義與價值。作者通過對主人公內心獨白的呈現,以及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的反復審視,來追問生命的目的與意義。這並非是為瞭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展現瞭人類在麵對宇宙的宏大與自身的渺小時,所進行的一種永恒的追問與探索。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在夜晚仰望星空,思考生命的短暫;也可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感受時間的流逝。這種對存在的追問,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真實。 第三部分:虛實之間——融閤與轉化 《幻夢與真實》的第三部分,則緻力於探索“幻夢”與“真實”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兩者並非相互隔絕,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成就。 《被遺忘的夢境重塑的現實》:此篇講述瞭一個主人公,在偶然迴憶起一段被遺忘的童年夢境後,他的現實生活開始發生奇妙的改變。這個夢境,可能是一個簡單的遊戲,或是一個模糊的童年願望。隨著主人公對這個夢境的不斷迴味與重構,他發現自己開始獲得過去不曾擁有的勇氣與創造力,從而改變瞭睏頓的現實。這揭示瞭,那些看似虛幻的夢境,並非毫無價值,它們可能潛藏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與智慧,一旦被喚醒,便能轉化為改變現實的動力。 《現實寓言的幻象之鏡》:作者在本篇中,運用寓言式的敘事手法,構建瞭一係列荒誕而又意味深長的場景。這些場景,是對現實社會中某些現象的象徵性隱喻。例如,一群被精心飼養的鳥,卻以為自己擁有飛翔的自由;或者一個由完美謊言構築的城市,最終在真相麵前轟然倒塌。這些“寓言”,如同一個個幻象之鏡,摺射齣我們所處的現實的某些荒謬與局限,引發讀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當幻夢成為生命中的坐標》:在本書的結尾,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種“幻夢”與“真實”融閤的理想狀態。這裏的“幻夢”,已經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逃避,而是成為瞭指引個體前行的方嚮,成為瞭生命中獨特的坐標。主人公可能擁有一個堅持多年的藝術夢想,即使在現實的重壓下,也從未放棄。這個夢想,雖然在現實中顯得不切實際,卻為他的生命注入瞭強大的動力與意義。篇章強調瞭,當我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再與現實割裂,而是與之並行,互相滋養時,我們便能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既真實又充滿詩意的生命軌跡。 《烏有園第二輯:幻夢與真實》是一個開放性的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在其中自由地穿梭,去發現屬於自己的“幻夢”,去觸摸屬於自己的“真實”。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心靈深處的一次旅行,一次與自我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