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精解申论》真题是熟悉和准备一门考试的好材料,它可以告诉你这门考试是考什么,也可以从中检测出自身的薄弱之处。《2017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精解·申论》(中公版)就是您好的选择!本套试卷由中公教育公务员团队研发编写,从考生应考角度全面分析题型特点、命题思路及解答过程,使考生能够真正了解考试过程。
同时,购书即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980元高频考点精讲课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精解申论》中包含2010年至2016年吉林真题,本书共16套试卷。2010年申论乙级真题只有答案没有解析,作为吉林省命题趋势的参考。其他试卷均有详细的解题思路,手把手教考生读材料、选要点。本书每道真题均有中公师资进行讲解,考生只需扫描旁边的二维码即可收看。
目录
【真题精解】
2016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6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5年下半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5年下半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5年上半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5年上半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甲级)
【真题精选】
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乙级)
精彩书摘
2016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甲级)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给定资料
1.2014年末,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上发表了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阿米塔伊·埃齐奥尼题为《年轻人的声音》的文章。在文中,这位国际问题研究者为中国学生点赞,称赞中国年轻人的坦诚,说他们展现了“崛起大国的公民意识”。当中国历经百年沧桑,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时,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的公民形象必定会受到世人的瞩目。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仓廪实而知礼节,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已经到了培植“精神富足”的阶段,在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成为健康向上的大国公民,建设一个让国民享有安全感、信任感和自豪感的社会,已经不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更成为每一位国民的内生要求。每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都可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鲜活样本。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国民的现代化。我们传递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奢侈品店里扫货的阔绰、各大景区爆满的热情,更应是谦逊有礼的大国公民形象。
2.在现代社会,“大国”的概念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的攀升,它还需要公民的道德伦理、文明程度等共同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J主任说:“公民,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基础也是核心的概念。”构成国民素质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道德良知、行为规范、个体品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今年3月,某媒体以“国民素质”为主题,选取东中西部12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2016年通过对数千名普通国民的访问,收集到2405个有效样本。调查从国民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发问,虽不能涵盖国民素质的全部内容,但基本能够反映当下我国国民素质的基本状态。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国民素质”的认知已经不再简单局限于道德层面,众多充满着现代意识的指标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里面既有对中华民族道德基因和精神血脉的继承与延续,也有新的时代特征。
尽管受访者的年龄、职业、生活地域、关注重点各有不同,但“做高素质的大国公民”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3.中华文化自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商灭夏,周灭商,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以史为鉴,周王朝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天命靡常。”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据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被古人奉为人生追求高境界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原则亦以“立德”为“大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一方面它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响。
4.近些年,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留学、海外就业,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对中国公民有了更直观的印象。2015年12月《中国人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发布。该报告依托大数据平台采集了海外3万多个站点的5亿条次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数据采集范围涵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为2015年全年。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在海外颇受好评,杭州方女士一家春节去伦敦旅游,为避免18个月大的女儿在飞机上哭闹引起其他旅客的不满,他们向邻近旅客发放了手绘的“致歉卡”;武汉姑娘在普吉岛救溺水女子等都向海外展示了中国公民形象。中国海外派遣和交流人员在这一年也为中国人海外形象加了分。尤其是中国维和行动、援非医疗、撤侨等事件受海外关注。其中在超过2.7万条与维和部队相关的信息中,对中国维和行动表示赞赏的高达74%。
5.据著名画家陈?菖?菖回忆,有一次,他到罗马旅游,进到一家古董专卖店后,他就埋头专心挑选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他问:“为什么不卖呢?”老先生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陈?菖?菖感叹,在罗马,在文艺复兴的故国,不经意间就把“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流露出来了,是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有人说,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摄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文明。比如,在干净的环境里,我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在安静的公共场所,你不敢大声喧哗。“有礼貌、诚恳待人、尊重对方、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和法律法规,这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根本的底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资深旅游专家W表示。
社会交往中,与人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而静默更是一种教养。诸多例证表明,除乱扔垃圾、闯红灯、插队等经常为外国人诟病外,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是海外公众批评多的不文明行为。事实上,作为交谈礼仪的一部分,礼仪性的沉默一直受到人类学、语言学、社会文化学等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说,交谈的礼仪是“一种公共的安排,让人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说话,什么时候应该沉默”。礼仪性静默需要知道什么场合不该出声,对谁不要作声,如何用静默表示敬畏,谁应该少言寡语等。
6.去年,四川省科普作家董教授的《科普创作通览》面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某为该书作序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未受过中等教育,甚至是文盲,科学普及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到了21世纪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仍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葩出现,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假以科学名义的小丑登场,让人扼腕叹息。可见,“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要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除了民主与法治外,还特别需要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应该有科学的位置。
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四科一能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尽管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了6.20%,但这个水平仍然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低都在10%以上。
《吉林省公务员申论历年真题解析与备考指南》 一、 引言 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历来备受瞩目。其中,申论科目更是衡量考生综合素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尺。每一年的考试,都蕴含着出题者的思路、考察的重点以及对未来公务员应具备能力的具体要求。深刻理解历年真题的内涵,把握其精髓,是考生备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年真题,而是旨在通过对吉林省公务员申论历年真题进行深度剖析,帮助考生构建清晰的备考思路,掌握科学有效的答题方法,从而在考场上脱颖而出。我们深知,只有理解“为什么”如此考察,才能真正掌握“如何”去应对。因此,本书将带您走进历年真题的“心脏”,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命题逻辑,挖掘出可供借鉴的解题技巧。 二、 本书核心内容与特色 1. 全面收录与严谨筛选: 本书精选了吉林省公务员申论历年真题,力求覆盖近年来的重要考点和热点话题。我们摒弃了题量取胜的误区,而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参考价值的题目。每一道题目都经过审慎考量,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吉林省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和难度水平。 2. 深度解析:透视题目背后的逻辑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不对题目进行简单的答案堆砌,而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题目背景与时代印记: 每一道申论题目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政策以及重要事件。我们将详细梳理题目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考生理解题目出台的深层原因,把握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题型分析与能力考查: 申论题型多样,如概括、分析、提出对策、文字表达等。我们将针对每道题目所涉及的具体题型,深入剖析其考查的核心能力。例如,一道“概括”题,可能考查的是信息筛选、提炼关键信息、逻辑梳理等能力;一道“提出对策”题,则需要考生具备分析问题根源、制定可行性措施、预判实施效果等综合能力。 材料解读:精读与提炼的艺术: 申论材料是答题的“源头活水”。本书将详细指导考生如何精读材料,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关键信息、重要观点和深层含义。我们将演示如何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分类、标注和梳理,确保考生能够迅速抓住材料的核心要义,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答案构建:逻辑严谨与结构清晰: 优秀申论答案的诞生,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本书将以历年优秀范文为参照,详细解析答案的构建思路。我们将重点讲解: 总分总结构: 如何快速确立总论点,并围绕总论点展开分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并列式结构: 如何清晰地呈现并列的几个要点,并使之逻辑一致。 层进式结构: 如何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对策,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 要素式结构: 在提出对策等题型中,如何包含主体、原则、措施、保障等关键要素。 语言表达:锤炼文字功底: 申论的最终呈现形式是文字。本书将重点强调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生动性。我们将分析优秀范文中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指导考生如何运用准确的政治术语、专业的经济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宣传口号,以及如何避免出现逻辑漏洞、语病和套话。 3. 备考策略:系统规划与高效提升 除了题目解析,本书还将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备考策略,帮助考生高效地提升申论能力: 学习路径规划: 根据考生的不同基础,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建议,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 高频考点梳理: 梳理吉林省申论考试近年来的高频考点和热点话题,如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帮助考生提前布局,积累素材。 题型突破:专项训练: 针对申论的五大基本题型(概括题、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议论文写作题),提供专项训练方法和技巧,让考生各个击破。 素材积累与运用: 强调申论素材的重要性,指导考生如何从时事新闻、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经典著作中积累素材,并教授如何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答案之中,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模拟演练与答题技巧: 提供有效的模拟演练方法,以及在考场上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快速审题、沉着答题的实用技巧。 4.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所有参加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特别是: 初次备考的考生: 帮助他们快速了解申论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建立正确的备考认知。 备考多年但效果不佳的考生: 帮助他们找到症结所在,调整备考方向,突破瓶颈。 希望深入理解申论精髓的考生: 帮助他们掌握更深层次的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三、 结语 申论考试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而历年真题则是连接考生与考试的“桥梁”。本书正是基于对这座“桥梁”的深刻理解而精心打造。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引导,考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申论考试,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最终在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科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备考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愿本书能成为您备考征程上的得力助手,助您披荆斩棘,圆梦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