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人民警察录用考试辅导教材:公安专业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中公版·2017人民警察录用考试辅导教材:公安专业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新 著
图书标签:
  • 人民警察考试
  • 公安专业知识
  • 2017年考题
  • 中公教育
  • 考试辅导
  • 速记
  • 教材
  • 警校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考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3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127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警察录用考试辅导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24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2017版人民警察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安专业知识(中公版)》是依据《2017年国家公务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考试大纲》《2016年度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职位面向社会招录人民警察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2013年修订)》内容编写,并参考山东、黑龙江、辽宁、湖北、广东、江西、新疆等地区人民警察考试真题加以研发,适用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考试,监狱人民警察考试、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考试,辅警协警、协管员考试,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考试,公安文职人员、狱警、特警考试。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谨,利于考生准确把握2017年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部分的脉络;书中包含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公安基本能力,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考试高频考点,切实提高实战能力。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切实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进行系统复习,掌握考点,提升学习效率。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人民警察录用考试辅导教材:公安专业知识核心考点速记》由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三部分内容组成,公安基础知识部分包含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公安队伍正规划建设等内容,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包含法学基础理论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基本能力部分包含群众工作能力、行政管理与服务能力、信息运用能力、接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相关内容,精选人民警察专业知识考试所需重要考点,各个部分都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考试大纲精心编辑,与教材相配套。

目录

第一章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2)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2)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性质(5)
第三节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6)
第四节公安机关的宗旨(8)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9)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任务(9)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职责(11)
第三节公安机关的权力(14)
第三章公安工作的内容和特点(20)
第一节公安工作的内容(20)
第二节公安工作的特点(25)
第三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8)
第四章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路线(30)
第一节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30)
第二节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32)
第五章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35)
第一节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35)
第二节公安工作的基本政策(36)
第六章公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39)
第一节公安刑事执法(39)
第二节公安行政执法(52)
第七章公安执法监督(65)
第一节公安执法监督概述(65)
第二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66)
第三节公安机关外部执法监督(73)
第八章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80)
第一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概述(80)
第二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81)
第三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87)
第四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人事管理(89)
第五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制度(94)
第一章法理学(98)
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98)
第二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与法律规则(99)
第三节立法、执法、司法(102)
第四节法的运行、法治与依法治国(105)
第二章宪法(108)
第一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108)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09)
第三节国家机构(112)
第三章刑法(117)
第一节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117)
第二节犯罪的概念及构成(118)
第三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21)
第四节共同犯罪与数罪并罚(122)
第五节刑事责任(124)
第六节刑罚的概念、功能和目的(125)
第七节刑罚的种类(126)
第八节累犯、减刑及假释(129)
第九节常见犯罪及其基本特征(131)
第四章刑事诉讼法(139)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及其管辖(139)
第二节辩护与代理(140)
第三节管辖与回避(141)
第四节刑事证据(145)
第五节强制措施(146)
第六节立案与侦查活动(149)
第七节起诉程序(150)
第八节审判程序(151)
第九节执行程序(154)
第五章人民警察法(156)
第一节人民警察法的概念、立法目的及适用范围(156)
第二节人民警察职权以及特征(157)
第三节人民警察的条件、录用以及法律责任(159)
第六章治安管理处罚法(161)
第一节治安管理处罚的概念、原则以及调整范围(161)
第二节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162)
第三节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163)
第七章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166)
第一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概述(166)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设置(166)
第三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167)
第四节公安机关的编制和经费(168)
第五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管理(169)
第六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待遇(171)
第八章国家安全法(173)
第一节国家安全法概述(173)
第二节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174)
第三节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175)
第四节国家安全制度(177)
第五节国家安全保障(178)
第六节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178)
第九章反恐怖主义法(180)
第一节反恐怖主义法概述(180)
第二节安全防范(182)
第三节情报信息(187)
第四节调查(188)
第五节应对处置(189)
第一章群众工作能力(194)
第一节宣传教育(194)
第二节沟通协调(197)
第三节组织动员(200)
第四节服务群众(201)
第二章行政管理与服务能力(204)
第一节调查研究(204)
第二节纠纷化解(212)
第三节风险识别(216)
第三章信息运用能力(221)
第一节信息搜集(221)
第二节信息分析(227)
第三节信息应用(233)
第四章接处警能力(234)
第一节受理报警(234)
第二节求助(236)
第三节投诉(237)
第四节处警(238)
第五章应急处理能力(243)
第一节事态研判(243)
第二节快速反应(245)
第三节合理处置(24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56)

精彩书摘

上 篇
公安基础知识


章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


节 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一、警察的含义
“警察”一词英文为police,它源于希腊语politician,初的含义是指都市的统治方法或都市行政。在现代,警察的含义一般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阶级以来,警察普遍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国家。现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不论其大小、贫富、强弱和社会制度如何,有的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毫无例外地建有自己的警察机构,设置专职的警察力量。
二、警察的本质

三、警察的基本职能
1.警察职能的含义
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职能是由国家的职能决定的。警察不仅是国家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而且是国家管理社会的行政机构,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警察的阶级性表现在它的政治镇压职能上;警察的社会性表现在它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2.警察的两种职能
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警察的基本职能。政治镇压职能,是指警察使用暴力,对威胁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与国家安全的政治势力实行镇压。警察的这一职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阶级性。社会管理职能,是指警察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维护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秩序。警察的这一职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3.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警察的这两种职能,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镇压职能的基础。警察的这两种职能并非处于同等地位,政治镇压职能通常置于首要地位,有了巩固的政治统治,才能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管理职能。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公安机关
1.中央特科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由于蒋介石使用大量的特务、警察对共产党人进行暗杀和镇压,个别党员成了叛徒。党中央在白色恐怖下迁到上海。为了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特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27年12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央特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机关设立的早的保卫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的安全;搜集情报、掌握敌情;惩办特务、叛徒、内奸;建立秘密交通联络和秘密电台。1933年党中央迁往苏区,特科工作于1935年结束。

2.国家政治保卫局
1931年11月,以原来的苏区中央局保卫处为基础,组建了国家政治保卫局,这是我国早的人民政权的公安保卫机关。随后,在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中相继建立了政治保卫机关。
3.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警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开辟,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随着根据地和政权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立民主政权的同时,公安机关也随之建立。
为了维护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市的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1938年5月成立了延安市警察队,全称是“陕甘宁边区人民警察”,简称“边警”。这是我国历史上早的一支比较正规的人民警察队伍。
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建立了除奸保卫机构,如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晋绥公安局、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等。除奸保卫机构的普遍建立及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保卫抗日政权、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社会部
1939年2月,中央决定在党的高级组织内成立社会部,下设侦查、治安、情报、干部保卫和中央警卫团等机构。
社会部的任务是与敌伪特务、奸细作斗争,保障党的政治、军事任务的完成和组织的巩固,开展对敌情报工作和掌握敌人动向,进行锄奸宣传,培养锄奸骨干,负责军队和尚未建立民主政权的新辟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
5.各解放区的公安保卫机关
1946年4月,哈尔滨市公安局由东北民主联军建立。随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各地人民政权也建立了“东北局社会部”和“各级人民公安机关”。
1948年5月,“华北局社会部”和“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建立。
1949年1月,“东北公安总处”改为“东北公安部”,东北各省设立“公安厅”。
1949年7月,中央决定在“华北局社会部”和“华北公安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央军委公安部。西北解放区、华东解放区的人民政府公安厅(局)也陆续成立,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人民公安机关,随着解放战争的终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步建立起来。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性质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
认识公安机关的性质是确定公安机关职能、任务、职权等问题的重要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体现在公安机关的一切公安实践之中,体现在全体公安民警执行公安任务、行使公安职权的行为之中。
公安机关的性质: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二、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因为它表明了公安机关的阶级本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警察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性质决定警察机关的性质。我国《宪法》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只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三、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1)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力量。
(2)公安机关是国家的刑事司法力量。
(3)公安机关具有武装性质。
武装性质具体表现: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警察组织,执行武装性质的任务,配备武器装备。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一、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公安机关的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于国家与社会所应起的效能与作用。公安机关的性质是公安机关职能的根据,而公安机关的职能则从社会作用上反映了公安机关的性质。
公安机关的职能的分类:(1)从它调整国家基本的政治关系的作用看: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2)从不同专业分工的作用看:侦查的职能、保卫的职能、治安管理的职能等;(3)从不同的工作手段所起的作用看:公安机关有镇压、打击、预防、处罚、强制、管理、教育和服务等职能。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就是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二、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
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国家宪法和法律,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敌对势力与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专门用以对付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其实质是公安机关代表国家和人民对上述专政对象实行的政治统治。
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具体内容包括:从专政的目的来说,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专政的对象来看,是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实行打击;从专政的手段来说,是打击、制裁、改造与监督并用。
三、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
民主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依法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四、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四节 公安机关的宗旨

一、公安机关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公安机关的宗旨。
二、实践宗旨的要求
公安工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要是通过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任务和神圣职责来体现的。因而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管理社会和服务人民就是公安机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安机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做到:
(1)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2)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3)认真履行职责。
(4)提高服务质量。
(5)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第二章 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


节 公安机关的任务

一、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总任务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系统。从宏观到微观,依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任务作不同的划分:从时间上分,有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从范围上分,有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从层次上分,有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等。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总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防范和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2)坚决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
(3)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群众纠纷,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依法进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政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是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不受侵犯,依法惩治杀人、伤害、抢劫、绑架、强奸、强迫妇女卖淫和拐卖人口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就是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
4.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都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对象,因为它们是保障我国

前言/序言

  一册在手
  公安专业知识的精粹尽在掌握之中
  人民警察招录考试,公安专业知识部分始终是重中之重,我们力求用凝练的方式涵盖考试要点,由此诞生了这本通用版的手册——公安专业知识核心考点速记,本书有以下特色:
  本书的上篇对公安基础知识加以系统的整理,去粗取精,留下主干,考生一眼便可洞穿行文的脉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框架结构;中篇法律基础知识属于公安机关执法依据,书中对人民警察工作相关的重要法律进行了分析讲解,帮助考生熟记高频法条。下篇基本能力通过对人民警察具体工作能力内容的浓缩讲解使考生掌握具体工作操作方法。
  考试大纲是我们编撰图书的原始依据,我们始终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图书的品质,以专业的水准著书立说,使用的语言也富有公安职业特点;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本书突出实用性,通过合理的压缩知识点,力争将考点呈现在考生面前,免去考生的学习顾虑。
  本书本着强化记忆,提升效率的宗旨,对教材的高频考点进行了浓缩和提炼,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直截了当地获得考试所需的重要知识点,同时更容易理清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的体系和脉络。
  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
  2016年11月
《警务实战技能精要》 内容简介 《警务实战技能精要》是一本面向广大公安院校学生、在职民警以及有志于投身公安事业的社会人士编写的专业性指导书籍。本书聚焦于公安工作中最核心、最实用、最具挑战性的实战技能,力求以最精炼的语言、最清晰的条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类警务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本书不涉及理论性过强的公安专业知识概述,也不侧重于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将重心放在“如何做”上,强调知行合一,让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 本书共分为四个主要篇章,每个篇章下设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具体的实战技能点展开,并配以大量的案例分析、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提示。 第一篇:现场处置与控制技巧 本篇是公安民警日常工作中最为频繁接触的领域,涵盖了从接警到现场处置,再到事后控制的全过程。 第一章:接处警与现场评估 核心要点: 快速准确的接警信息收集与分析,初步现场风险评估,合理调度与出警路线规划。 详细内容: 讲解如何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高效获取报案信息,识别案件性质和紧急程度;介绍现场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环境安全、人员情况、潜在威胁等,以及评估工具的应用;阐述不同警情下最有效的出警编队与警力配置原则,以及如何在复杂路况下优化行车路线,缩短到达时间。 案例分析: 模拟不同类型的报警电话,训练接警员的提问技巧和信息判别能力;分析一起因接警不当导致事态升级的案例,剖析原因并给出改进建议。 操作要领: 针对不同警情,提供标准化的接处警流程模板,包括初步询问、信息登记、现场处置预案等。 注意事项: 强调保护报案人隐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避免信息误传。 常见误区: 忽略初步风险评估导致警力不足或部署失误;对报案人情绪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第二章:现场控制与秩序维护 核心要点: 现场隔离、人流疏导、重点人员控制、突发情况应对。 详细内容: 教授有效的现场隔离带设置方法,利用警力、警戒线、锥桶等工具,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隔离范围和出入口;讲解针对不同人群(如围观群众、涉事人员)的疏导技巧,如何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引导其有序行动,避免踩踏等次生事故;阐述对嫌疑人、受害人、证人等重点人员的有效控制方法,包括询问、看管、保护等;提供应对突发情况(如暴力反抗、自残行为、不明物质投掷等)的初步处置预案和技能。 案例分析: 分析一起大型活动中因人群失控引发混乱的案例,总结现场管理经验;研究一起涉嫌暴力犯罪现场的控制过程,突出警力协同和战术应用。 操作要领: 示范如何快速设置多层级隔离带;教授常用的手势语和口令,用于指挥人群和控制个体。 注意事项: 强调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尊重公民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干预。 常见误区: 隔离范围过大或过小,影响正常交通或未能有效控制现场;对人群情绪判断失误,采取不当安抚或强制措施。 第三章:简单体力控制与约束技巧 核心要点: 非暴力制服、警械的正确使用、保障人身安全。 详细内容: 介绍和演示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简单体力控制技巧,如压制、推挡、限制行动等,强调以最小的身体接触达成控制目的;详细讲解催泪喷射器、伸缩警棍、执法记录仪等常用警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射击距离、角度和注意事项,以及在不同情形下的适用性;重点强调在施加体力控制和使用警械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被控制者和民警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案例分析: 分析一起嫌疑人暴力抗拒执法,民警成功运用警械将其制服的案例;研究一起因不当使用警械导致纠纷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 操作要领: 演示从正面、侧面、背面三种基本姿态下对嫌疑人进行控制的动作;模拟使用警械的场景,强调安全距离和有效击打点。 注意事项: 遵循“最小武力”原则;使用警械前必须发出警告;时刻关注被控制者的生理状况。 常见误区: 妄图仅凭一己之力完成对多名人员的控制;不熟悉警械性能,误判使用时机或方式。 第二篇:现场勘查与证据固定 本篇侧重于公安民警在案件发生后,如何科学、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勘查,并有效地固定相关证据,为案件侦破和审判奠定基础。 第一章:现场保护与初步勘查 核心要点: 现场保护的重要性,初期封锁范围确定,痕迹物证识别。 详细内容: 强调现场保护是痕迹物证能否得以完整保存的关键;讲解如何根据案情,快速确定并扩大现场封锁范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介绍各类常见痕迹物证(如足迹、指纹、血迹、纤维、弹壳等)的初步识别方法和可能分布区域;教授在保护现场的同时,如何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查,记录现场基本情况,避免对证据造成二次污染。 案例分析: 分析一起因现场保护不力导致关键证据丢失的案例;研究一起通过细致的现场保护,发现被忽略的微量物证而破案的案例。 操作要领: 示范如何设置现场保护标志和封锁线;提供现场初步勘查记录表的填写范例。 注意事项: 保护现场的首要原则是“不被破坏”;记录所有进入和离开现场的人员信息。 常见误区: 仅关注核心作案区域,忽略外围潜在证据;在勘查过程中随意触碰或移动物品。 第二章:痕迹物证的提取与固定 核心要点: 不同类型痕迹物证的专业提取技术,物证包装与保管。 详细内容: 针对不同类型的痕迹物证,如指纹、足迹、血迹、毛发、纤维、弹痕、枪械、毒品、爆炸物等,详细介绍其专业提取方法。例如,指纹的显现技术(粉末法、化学法)、血迹的提取与保存、毛发的采集与封装、弹壳与弹头的搜寻与固定等。讲解如何在提取过程中避免对物证造成损害,并确保其完整性。同时,详细阐述物证的规范包装方法,包括使用何种包装材料、如何标记、填写物证保管链等,确保物证在移交过程中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案例分析: 演示不同类型指纹的提取步骤;分析一起因物证包装不当导致无法用于鉴定的案例。 操作要领: 详细图解指纹、足迹、血迹等常见物证的提取过程;提供标准化的物证包装模板。 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提取,避免交叉污染;物证包装必须牢固、密封,并清晰标注。 常见误区: 缺乏专业知识,使用不当工具或方法提取物证;包装随意,信息记录不全,导致物证效力降低。 第三章:电子物证的初步搜集与保护 核心要点: 电子设备取证原则,数据初步固定,保障电子证据的原始性。 详细内容: 介绍电子物证在现代案件侦查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搜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不破坏、不修改、不添加”。教授在现场如何对手机、电脑、硬盘、U盘、监控录像等电子设备进行初步搜集和固定,包括拍照、录像记录设备状态,以及在必要时使用专用工具进行临时存储。重点强调在采取任何可能影响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操作前,必须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或遵循标准操作流程,确保电子证据的原始性和法律效力。 案例分析: 分析一起因擅自开启涉案手机导致数据被清除的案例;研究通过成功固定监控录像,为案件提供关键线索的案例。 操作要领: 示范如何在不开启设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拍照记录;介绍临时存储电子数据的基本方法。 注意事项: 明确告知涉案人员,未经授权不得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优先保护已通电的设备。 常见误区: 随意查看涉案电子设备中的内容;在未获得专业支持的情况下,尝试对电子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第三篇:盘问讯问与心理沟通 本篇着重于公安民警与涉案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技巧,强调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盘问讯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注重心理沟通,化解矛盾,争取配合。 第一章:有效盘问技巧 核心要点: 盘问前的准备,盘问中的策略,信息获取与甄别。 详细内容: 讲解盘问前对涉案人员背景、案件信息、相关证据的充分了解,以及制定盘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盘问策略,如直接盘问、间接盘问、诱导性盘问等,并根据不同对象(如嫌疑人、证人、被害人)和案件性质,选择最合适的策略;教授如何通过观察语言、非语言信息(表情、动作、语气)来判断对方是否撒谎,以及如何通过追问、交叉验证来获取真实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甄别和核实。 案例分析: 模拟一起询问逃犯的场景,展示如何通过步步紧逼获取关键信息;分析一起因盘问技巧不当,导致证人拒绝作证的案例。 操作要领: 示范与不同类型人员进行有效盘问的对话模式;提供一套适用于初学者的盘问提问框架。 注意事项: 盘问必须在合法范围内进行,不得侮辱、虐待或诱供;尊重受盘问者的权利。 常见误区: 盘问前准备不足,临场发挥失误;对对方的陈述不加甄别,全盘接受。 第二章:讯问策略与技巧 核心要点: 讯问室环境的营造,讯问策略的运用,证据的适时出示。 详细内容: 强调讯问室环境对讯问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灯光、温度、座位安排等细节,营造一个有利于讯问的氛围。深入讲解各种讯问策略,如“好人-坏人”策略、压力策略、同情策略、冷静策略等,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组合运用。重点阐述何时、如何适时地向被讯问人出示证据,利用证据的冲击力打破其心理防线,获取口供。同时,强调在讯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讯问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非法取证的情况。 案例分析: 演示一起通过“好人-坏人”策略成功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讯问过程;研究一起因讯问策略失误,导致讯问无效的案例。 操作要领: 示范在讯问中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提供一套讯问证据出示的流程设计。 注意事项: 讯问必须全程录音录像;不得对被讯问人进行刑讯逼供或变相体罚。 常见误区: 忽视讯问环境对被讯问人的影响;证据出示过早或过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章: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 核心要点: 理解情绪,建立信任,化解冲突,安抚人心。 详细内容: 教授民警如何理解和识别不同情境下,人们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如恐惧、焦虑、愤怒、悲伤、麻木等。通过倾听、共情、提问等方式,建立与对方的信任关系。在处理群体性事件、家庭纠纷、自杀干预等特殊场景时,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技巧,帮助当事人平复情绪,理性看待问题,并引导其积极配合解决。强调在沟通中保持耐心、尊重和同理心,以积极的姿态化解矛盾。 案例分析: 演示一起对情绪失控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分析一起因民警处理不当,导致事态升级的案例,并提供改进建议。 操作要领: 示范积极倾听的技巧;提供一套针对不同情绪的安抚性语言范例。 注意事项: 自身心理健康是有效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常见误区: 简单粗暴地指责或否定对方的情绪;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导致沟通进一步恶化。 第四篇:警务安全与自我防护 本篇强调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这是保障民警自身生命安全和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 第一章:常见风险识别与规避 核心要点: 识别潜在危险,预判突发状况,采取预防措施。 详细内容: 梳理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如暴力袭击、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传染病传播、网络诈骗等。教授如何通过现场环境、人员行为、信息反馈等进行风险预判,提前识别潜在危险。讲解在不同警情下,应采取哪些预防性措施,例如,在进入不明环境前进行安全检查,在接触可疑物品时做好防护,在驾驶车辆时遵守交通规则等。 案例分析: 分析一起民警在抓捕过程中因疏忽大意而受伤的案例;研究一起通过充分的风险评估,成功避免一场潜在冲突的案例。 操作要领: 提供一份应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检查清单;示范一套在执勤中保持警觉的动作要领。 注意事项: 始终将自身安全置于首位;不轻视任何潜在的危险。 常见误区: 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应对一切;对环境和人员缺乏必要的警惕性。 第二章:体能与应急逃生技巧 核心要点: 基础体能训练,应对突发危险的逃生方法。 详细内容: 简述维持良好体能对警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适合民警日常训练的基础体能练习方案,包括耐力、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讲解在面临突发危险时,如何利用地形、环境等进行应急逃生,例如,如何在密闭空间内寻找出口,如何从高处安全落地,如何在火灾或爆炸时进行疏散等。强调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案例分析: 演示一次模拟火灾疏散演练;分析一起成功利用地形逃脱围堵的案例。 操作要领: 示范一些简单的体能训练动作;图解几种基本的应急逃生姿势。 注意事项: 坚持规律性体能训练,保持身体最佳状态;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逃生决策。 常见误区: 长期缺乏体能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遇到危险时,惊慌失措,失去判断能力。 第三章:装备使用与维护 核心要点: 常规警用装备的熟练使用,装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详细内容: 详细介绍和演示单警装备(如对讲机、手电筒、急救包、个体防护装备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强调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适用性。同时,教授民警如何对警用装备进行日常的清洁、检查和维护,确保装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强调装备的正确保管,防止丢失或损坏。 案例分析: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对讲机与指挥中心进行有效沟通;分析一起因装备维护不当,导致关键时刻无法使用的案例。 操作要领: 详细图解常用单警装备的使用步骤;提供一份装备日常维护保养的清单。 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所有配发装备的使用方法;定期对装备进行检查和保养。 常见误区: 对配发装备的性能了解不深入,使用方法错误;疏于对装备的日常维护,导致装备性能下降。 《警务实战技能精要》旨在为广大公安干警和有志于投身警队的人士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技能指南,帮助大家在复杂多变的警务环境中,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书内容实用,操作性强,是提升个人警务实战能力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人民警察录用考试辅导教材》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感觉它挺有分量的,作为备考公安专业知识的参考书,里面的内容排版看起来倒是挺清晰的。我记得当时翻开第一章,里面关于刑法基础概念的梳理,还有一些重要的法条引用,作者似乎是想尽可能全面地覆盖到考试大纲里的每一个知识点。不过,说实话,初次接触这些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和理论阐述,还是得下一番苦功夫去啃。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把所有该记的、该理解的知识点都堆砌在一起,等着你去消化吸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比它和官方发布的考试指南,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侧重不当的地方。整体而言,它在知识点的广度上做得还算不错,对基础知识的覆盖是比较扎实的,至少从目录上看,主要的知识模块都有涉及。但对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疑难点,这本书的解释深度可能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更多的是一种“点到为止”的介绍,需要我自己再去其他渠道寻找更详尽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在我使用模拟题和做往年真题的时候才真正体现出来。我用它提供的知识框架去对照历年真题的考点分布,发现它在命题趋势的把握上,可以说是比较老道的。很多被标记为“高频考点”的地方,确实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反复出现。这一点是让我比较放心的,毕竟考试导向才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目标。但是,这种“老道”也带来了一种局限性——它似乎更专注于“复制”过去考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可能出现的新型案例分析或者法律条文的最新司法解释,覆盖得不够及时和充分。公安知识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修订,一本教材的生命周期有限,如果不能紧跟最新的政策风向,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在后续的版本中,增加对近一年内重大法律变动的特别标注和解析,这样对我们备考人才更具指导意义。

评分

从教材的整体编排风格来看,这本书走的路线是非常传统的应试教育路径,目标明确——让你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最多的得分点。阅读体验上,说实话,不太算得上是一种享受。语言风格偏向于官方和学术化,很多句子都非常精炼,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生硬。对于一个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公安专业知识体系的考生来说,这种过于紧凑的叙述方式,可能会造成阅读疲劳。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讲解专业术语时,能穿插一些现实案例或者背景介绍的教材,这样有助于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它告诉你“是什么”,但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应用”。所以,我必须搭配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法条释义来辅助阅读,否则,那些干巴巴的知识点很难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联系和深入的理解,很容易在压力之下被遗忘。

评分

拿到这本辅导材料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速记”这个定位上,试图做得更具操作性。比如,在讲解一些复杂的公安管理规定时,它似乎倾向于使用大量的图表和口诀来辅助记忆。我试着用它提供的方法去背诵那些冗长的条例,确实比纯粹的死记硬背要稍微顺畅一些。有一部分内容,比如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部分,它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示步骤,让人一目了然,这在考场上争取时间是非常关键的。然而,我发现,尽管名字里强调了“核心考点”,但有些地方的取舍拿捏得并不十分精准。有些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经常在模拟题中出现的细节,它一带而过;反而是一些相对基础或者说属于“常识”范畴的内容,却占用了不少篇幅进行详尽的阐述。这让我不禁怀疑,出题人到底更侧重哪一部分的深度考察。所以,在使用这本书的时候,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区分哪些是“锦上添花”的知识点,哪些是“雪中送炭”的必考内容。

评分

比较令人感到欣慰的一点是,这本书在对一些基础法律概念的界定时,保持了相当的严谨性,这对于将来要从事执法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起点。它没有为了追求“速记”而牺牲准确性,这一点值得肯定。例如,对于“行政处罚的种类”、“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等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区分,阐述得比较到位,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达。这种对基础准确性的坚持,为后续更复杂的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我个人认为,任何专业考试的辅导书,其根本价值都在于提供一个正确且可靠的知识框架,而这本书在“正确性”这一基本盘上是过关的。虽然在学习体验和内容的新鲜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作为一本扎实的应试准备资料,它仍然是市场上一个值得被考虑的选项,前提是读者必须有能力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消化和活学活用。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不错不错,快递很给力。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这本书还可以,但是真题解释不太好,基本就是原文照搬!

评分

很实用 好好学吧 加油

评分

发货速度挺快!发货速度挺快!

评分

东西还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还行,价钱合适,学习适用。

评分

很实用的辅导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