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微課視頻製作與翻轉課堂教學》是特級教師馬九剋這幾年教學實踐和培訓的總結。
2、《微課視頻製作與翻轉課堂教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一綫教師介紹如何利用常見的軟件,如PowerPoint、視頻編輯軟件、錄屏軟件、H5頁麵編輯器等,製作自己的微課教學視頻,並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分享教學視頻。
3、適閤讀者按圖模仿、操作學習。
4、書中提供瞭翻轉課堂教學的案例,詳細介紹瞭微課視頻的設計思路、製作、學生反饋,以及同行的聽課評課分析。掃書中二維碼,可邊看微課視頻,邊看書中提供的評價分析。
內容簡介
善用網絡資源 設計微課視頻
分享微課案例 實現課堂翻轉
圍繞一綫教學,專為一綫教師編寫
實用 微課視頻怎麼做?《微課視頻製作與翻轉課堂教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一綫教師介紹如何利用常見的軟件,如PowerPoint、視頻編輯軟件、錄屏軟件、H5頁麵編輯器等,製作自己的微課教學視頻,並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分享教學視頻。
易學 適閤讀者按圖模仿、操作學習。
分享 書中提供瞭翻轉課堂教學的案例,詳細介紹瞭微課視頻的設計思路、製作、學生反饋,以及同行的聽課評課分析。掃書中二維碼,可邊看微課視頻,邊看書中提供的評價分析。
作者簡介
馬九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專傢,網絡教學課件製作專傢,上海市七寶中學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上海教育年度十大新聞人物。華東師範大學慕課中心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網絡學院特聘專傢,《中國教師報》特聘高級專傢,微軟(中國)高級培訓師,入選上海市百名名師大型畫冊,承擔上海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培訓課程的開發工作。2008年開始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業餘研究,已經齣版的係列專著:《PowerPoint 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Word 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Excel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常用信息化軟件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輕鬆高效做好班主任工作》、《方便快捷製作教學課件》等,這些係列專著分彆作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嚮全國推薦的教師教育技術應用培訓的教材、上海市教委推選上報教育部的“國培計劃”培訓課程,上海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教師市級培訓課程以及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推薦的“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教材。作為我國Office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研究的唯一的中學教師,受微軟邀請,連續三次參加瞭“全球教育論壇”大會。近年來各種培訓報告達600多場。直接受眾數萬人,間接受眾數十萬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 1 章微課程及微課視頻綜述
1.01微課視頻及設計製作
1.02微課視頻的錄製及標準
1.03 PowerPoint微課視頻設計製作
第 2 章視頻的下載及格式的轉換
1.01 網絡視頻的下載
2.02格式工廠轉換文件格式
2.03更改圖片大小
第 3 章視頻編輯專傢編輯視頻文件
3.01 視頻編輯專傢8.0的安裝
3.02 視頻編輯與轉換
3.03 視頻分割
3.04 視頻文件截取
3.05 視頻閤並
3.06 配音配樂
3.07 字幕製作
3.08 視頻截圖
第 4 章繪圖軟件SmoothDraw 使用簡介
4.01 SmoothDraw軟件簡介
4.02 SmoothDraw軟件基本應用
4.03 SmoothDraw工具的使用
4.04使用圖層
第 5 章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使用教程
5.01 Camtasia Studio 6軟件安裝
5.02 Camtasia Studio 6界麵簡介
5.03 Camtasia Studio 6錄製視頻
5.04 Camtasia Studio 6編輯視頻
5.05 Camtasia Studio 6生成視頻
5.06 Camtasia Studio 6錄製微課視頻案例
第 6 章用OFFICE MIX錄製POWERPOINT課程
6.01 Office Mix簡介
6.02幻燈片錄製
6.03屏幕錄製
6.04導齣到視頻
6.05屏幕截圖
6.06插入視頻、音頻
6.07運用屏幕錄製功能錄製微課
6.08運用“錄製幻燈片演示”功能錄製微課程視頻
第 7 章問捲星製作網絡試捲
7.01網絡測試捲的製作
7.02試捲的修改與發布
7.03教師查看考試成績
7.04網絡問捲調查錶的製作
第 8 章易企秀製作H5移動場景
8.01注冊登錄
8.02創建場景
8.03編輯場景
8.04提高應用
8.05發布場景
8.06教學中使用案例
第 9 章公共網絡資源的利用
9.01優酷客戶端
9.02上傳微課程視頻
9.03在博客上建立目錄
9.04用手機播放微課程視頻
第10章 教學中常用的其他技能
10.01手機屏幕在電腦上顯示
10.02百度雲管傢
10.03二維碼的製作
10.04 QQ群視頻的應用
10.05 UMU互動平颱使用簡介
第 11 章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
11.01優質的微課程是基礎
11.02翻轉課堂流程
11.03網絡平颱作技術支撐
11.04翻轉課堂的再認識
11.05沒有資金和網絡平颱怎麼辦
第 12 章翻轉課堂教學典型案例賞析
12.01小學語文教學案例—上海市金山區第二實驗小學
12.02小學數學教學案例—上海市金山區第二實驗小學
12.03初中數學教學案例—青島開發區實驗初中
12.04初中化學教學案例—青島開發區實驗初中
12.05初中語文教學案例—溫州市第二中學
12.06初中英語教學案例—溫州市第二中學
12.07初中科學教學案例—溫州市第二中學
12.08高中化學教學案例—蚌埠市第二中學
12.09高中化學教學案例—閤肥市第一中學
12.10高中地理教學案例—閤肥市第六中學
12.11微課程和課堂教學案例點評綜述
後記
前言/序言
從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是全球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大潮流。我國目前開展的利用微課程視頻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正是順應瞭這一改革發展方嚮,也是當今我國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但據作者本人在全國的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中,近兩年的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即便條件較好的省市重點學校的優秀骨乾教師中,75%以上的教師沒有錄製過微課程,其中4%的教師沒有聽說過微課程。86%的教師沒有進行過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其中14%的教師沒有聽說過翻轉課堂教學,隻有1%的教師錄製過一定的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的教學活動實踐。全國的其他學校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又據瞭解,沒有進行微課程製作的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教師不知道如何製作微課程,或沒有掌握微課程錄製的方法。本書從微課程的基本概念(配置瞭10個視頻教程)入手,對微課程製作的方法進行瞭詳細的講解,既教會你如何下載網絡視頻,如何編輯視頻文件,以及媒體文件格式的轉換方法,更有較大篇幅詳細介紹瞭目前主要的屏幕軟件Camtasia Studio的使用方法,既有文字說明,又有20個Camtasia Studio軟件錄製微課程的視頻教程,手把手教會你製作微課程視頻。同時還介紹瞭微軟發布的簡單易學的OfficeMix錄製PowerPoint微課程的方法。書中有近200個高中一年級物理的全套微課程視頻,可供讀者參考使用。
作者本人在全國聽瞭很多翻轉課堂教學的公開展示課,其中有不少的課,很多教師不清楚該如何去組織課堂教學,如何構建在多媒體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錶麵上雖然使用瞭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但實際的課堂仍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知道教育信息技術如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據此作者收集瞭在全國公開展示的包含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十節有代錶性的課堂教學實錄,書中既有每節課的微課程及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又有對每節課的微課程及課堂教學的點評。讀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在觀看課堂教學實錄的同時,對照著課堂教學的切片式點評,讓讀者真正明白在教育信息技術支持下,如何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的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素是:微課程視頻、翻轉課堂教學及網絡平颱。為瞭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書中介紹瞭作者認為目前較好的網絡平颱(TronClass暢課)的使用方法。該平颱具有操作簡單,功能強大,教師自主建立章節目錄,具有能夠導入包含微課程視頻、PowerPoint課件、網址鏈接、作業等各種數字化的課程資源,且與學生交流互動的特點。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瞭解及詳細的統計。
書中還介紹瞭很多超實用的方法技巧,如H5移動場景的製作,如何製作各種二維碼,問捲星和百度雲管傢的使用,手機畫麵如何顯示在電腦上,如何把手機當鼠標來控製電腦等等。掃描二維碼可以看到多個教學中應用的H5移動場景,且內容在不斷添加中,在二維碼圖案不變的情況下,您總能看到最新的內容。
本書主要讀者對象是廣大中小學教師,以及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作為學校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方麵培訓的教材。高校教師在進行慕課活動中也可以作為參考。本書語言流暢,圖文並茂,易學易懂,實用性強。
作者在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傢督學,現國傢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張民生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主任,全國著名教師教育技術應用研究專傢,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教育技術學博導祝智庭教授;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師範大學教育技術係黎加厚教授等,多次給予瞭指導和幫助。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田愛麗博士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都給予瞭很大的幫助與支持。對以上專傢和領導在本書編輯和齣版過程中的幫助、關心和支持,我們錶示深深的感謝!
(仇忠海:上海市七寶中學原校長兼黨委書記,上海市特級校長,中學特級教師,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上海市勞模(兩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第二屆“上海市教育功臣”)
目錄 第一章 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學習範式轉型 1.1 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的衝擊 1.2 學習者中心理念的興起 1.3 終身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的必然性 1.4 混閤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 第二章 微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 2.1 微課的定義、特徵與價值 2.2 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2.3 微課在知識傳遞與技能培養中的作用 2.4 微課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第三章 翻轉課堂的理念、模式與優勢 3.1 翻轉課堂的起源與發展 3.2 翻轉課堂的核心要素:課前預習與課後互動 3.3 翻轉課堂的幾種典型模式 3.4 翻轉課堂對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的積極影響 第四章 教學設計:構建有效微課與翻轉課堂 4.1 教學目標的確立與拆解 4.2 教學內容的精煉與結構化 4.3 學習活動的設計:激發主動性與互動性 4.4 評估方式的創新:多元化與過程性 第五章 微課的製作流程與技術要點 5.1 需求分析與內容策劃 5.2 腳本撰寫與故事闆設計 5.3 教學素材的搜集與準備 5.4 錄製技巧:畫麵、聲音與環境 5.5 後期編輯與剪輯:流暢性與視覺吸引力 5.6 平颱選擇與發布策略 第六章 翻轉課堂的實施策略與支持體係 6.1 課堂組織與管理 6.2 師生互動的設計與引導 6.3 小組協作與探究式學習的促進 6.4 技術工具的應用與支持 6.5 學習者反饋與持續改進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不同學科的微課與翻轉課堂實踐 7.1 文科類課程的創新應用 7.2 理科類課程的深度探究 7.3 藝術類課程的創意錶達 7.4 職業技能類課程的實踐訓練 第八章 挑戰與展望: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未來發展 8.1 資源建設與共享的難題 8.2 教師能力提升與培訓需求 8.3 學生學習習慣與自主性培養 8.4 評價體係的改革與完善 8.5 技術發展與未來教育的融閤 --- 第一章 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學習範式轉型 步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瞭教育領域,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習範式。我們正經曆著一個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的根本性轉型。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應用,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與重塑。 1.1 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的衝擊 在信息技術普及之前,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單嚮的知識灌輸,書籍是主要的學習媒介,學習活動也主要局限於課堂之內。然而,互聯網的齣現打破瞭時空的界限,海量的知識資源唾手可得,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而可以主動探究。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學形式更加生動多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更是為學習體驗帶來瞭革命性的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這種衝擊下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難以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需求和快速變化的知識更新速度。 1.2 學習者中心理念的興起 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教育界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愈發重視。這意味著教育的重心從教師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自身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師的角色也從知識的權威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支持者。每個學習者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特點、學習節奏和興趣愛好,因此,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成為必然。 1.3 終身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的必然性 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很快就會被更新的知識所取代。因此,學會學習、持續學習成為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能力。終身學習不再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所有人的必然。而要實現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是基礎。通過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學習者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靈活安排學習內容和進度,從而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1.4 混閤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 為瞭更好地應對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挑戰,並實現學習者中心和個性化學習的目標,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其中,混閤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模式。混閤式學習是將傳統的麵對麵教學與在綫學習相結閤,充分發揮兩者優勢,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為教師提供瞭更靈活的教學工具,也為學生提供瞭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綫上資源搬到綫下,或是將綫下內容發布到綫上,而是通過精心設計,實現綫上綫下學習活動的有效銜接與互補,從而提升整體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 第二章 微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 微課(Micro-lesson)作為信息時代教育變革下湧現齣的重要教學形式,以其短小精悍、聚焦知識點、形式多樣的特點,為教學內容呈現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瞭新的可能。它並非僅僅是教學視頻的簡單壓縮,而是承載著深刻的教學理念和明確的教學目標。 2.1 微課的定義、特徵與價值 微課,顧名思義,是指一種時長較短、聚焦於單一知識點或技能的教學視頻。其典型特徵包括: 時長短: 通常控製在5-15分鍾之間,以適應學習者有限的注意力和碎片化的學習時間。 內容精: 圍繞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深入講解一個核心概念、一個定理、一個公式、一個操作步驟或一個典型問題。 形式活: 結閤講授、演示、動畫、圖錶、案例分析等多種錶現形式,力求生動形象、易於理解。 互動性: 很多微課設計瞭提問、練習、討論等環節,鼓勵學習者參與。 自主性: 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反復觀看、暫停、迴放,實現個性化學習。 微課的價值體現在: 提升學習效率: 聚焦核心內容,避免冗長和信息過載,使學習者能快速掌握重點。 滿足個性化需求: 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薄弱環節,選擇性地觀看特定微課,實現精準學習。 豐富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製作或搜集大量微課,構建豐富的在綫學習資源庫。 輔助教學活動: 微課可以作為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堂補充講解、翻轉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製作微課的過程,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度理解、教學設計能力提升、教學技術掌握的過程。 2.2 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講授為主,一堂課講解多個知識點,內容密度大,學習者容易産生疲勞。而微課則將知識點化整為零,每個微課都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 特徵 | 傳統教學模式 | 微課 | | :--------- | :----------------------------------------------- | :------------------------------------------------------- | | 時長 | 一節課45-90分鍾 | 5-15分鍾 | | 內容 | 包含多個知識點,信息量大 | 聚焦單一知識點或技能 | | 呈現 | 教師主導的講授,闆書、PPT為主 | 多媒體形式多樣,講授、演示、動畫、圖文結閤,更生動形象 | | 學習節奏 | 統一的課堂節奏,不易兼顧個體差異 | 學習者可自主控製節奏,反復觀看,暫停迴放 | | 互動 | 課堂提問、討論,受時間限製 | 設計有練習、思考題,可在綫互動,或作為課後討論的引導 | | 存儲與復用 | 錄音錄像較少,內容不易復用 | 易於存儲、分享和重復使用,形成可沉澱的教學資源 | 2.3 微課在知識傳遞與技能培養中的作用 微課在知識傳遞方麵,能夠清晰、準確地呈現概念、原理、公式等抽象知識,並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圖示,幫助學習者建立具象化的理解。對於需要動手操作的技能,微課可以進行詳細的步驟演示,讓學習者直觀地學習操作流程,並可以反復模仿練習。例如,在編程教學中,一個演示特定算法實現的微課,比冗長的文字說明更為高效。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一個展示某個實驗操作步驟的微課,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充分瞭解,並在課後鞏固記憶。 2.4 微課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製作高質量的微課,對教師提齣瞭新的挑戰。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具備良好的錶達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如何將復雜的知識點用簡潔明瞭的方式呈現,如何設計富有吸引力的教學環節,如何運用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效果,都考驗著教師的綜閤素質。 然而,挑戰也伴隨著巨大的機遇。微課製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度學習和反思的過程。教師在梳理知識、設計腳本、錄製和剪輯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更清晰地把握教學重難點,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水平。同時,微課的分享與交流,也為教師搭建瞭學習的平颱,促進瞭教學經驗的共享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 第三章 翻轉課堂的理念、模式與優勢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顛覆性的教學模式,它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課後作業進行“翻轉”,旨在最大化課堂時間,使其成為學生互動、閤作、深度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場所。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將“聽講”的學習環節移至課外,而將“練習與應用”的學習環節帶入課堂。 3.1 翻轉課堂的起源與發展 翻轉課堂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化學教授喬納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開始嘗試將自己的講課視頻上傳至網絡,供學生課前觀看,然後在課堂上進行答疑和互動。這一創新的教學實踐迅速在教育界引起關注,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教育變革趨勢。其核心理念在於優化課堂時間,讓教師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高階思維能力上,而不是重復地講解基礎知識。 3.2 翻轉課堂的核心要素:課前預習與課後互動 翻轉課堂成功的關鍵在於兩個核心要素的有效整閤: 課前預習(Pre-class Preparation): 學習者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師錄製的微課視頻、閱讀指定的材料、完成在綫測試等方式,自主學習新知識,完成基礎概念的理解。這一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對即將到來的課堂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能主動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在課前提交預習筆記或完成簡單的在綫調查,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課後互動(In-class Interaction): 課堂時間則被充分用於“做”——即應用和深化所學知識。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於: 小組討論與協作: 學生分組討論遇到的問題,分享彼此的見解。 教師答疑與輔導: 教師針對學生課前預習中遇到的難點進行重點講解和個性化輔導。 項目式學習與探究: 學生圍繞一個主題或項目進行深入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同伴互助與評估: 學生之間互相講解,互相批改作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演示與展示: 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解決方案。 3.3 翻轉課堂的幾種典型模式 雖然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一緻,但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形成不同的模式: 全翻轉模式(Full Flip): 將所有的講授內容都放在課前,課堂時間完全用於互動和應用。 部分翻轉模式(Partial Flip): 隻將一部分基礎性或易於理解的內容以視頻形式提供,課堂上則進行講授與互動相結閤。 “倒計時”翻轉模式(Countdown Flip): 適用於大型講座或公開課,教師提前發布一係列的微課,學生在授課日期到來之前需要全部看完,並在課堂上直接進入討論和問答環節。 “活動”翻轉模式(Activity Flip): 課前學生觀看視頻,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與視頻內容相關的各種活動。 3.4 翻轉課堂對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的積極影響 翻轉課堂模式的推廣,其根本在於它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 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者在課前需要主動觀看視頻、完成任務,培養瞭自主學習的習慣。 實現個性化學習: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反復觀看視頻,暫停思考,更好地理解知識。 優化課堂時間利用: 課堂時間從單嚮的知識灌輸轉變為高強度的互動和應用,教師能夠更精準地解決學生的問題,進行深度輔導。 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發展: 課堂上的討論、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綜閤、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 增強師生關係: 教師從高高在上的講授者轉變為平等的引導者,與學生建立瞭更緊密的聯係,更有利於個性化指導。 提高學習的趣味性: 多樣化的課堂活動,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第四章 教學設計:構建有效微課與翻轉課堂 成功的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離不開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者之間的橋梁,它決定瞭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學習的最終成效。 4.1 教學目標的確立與拆解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始於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設計微課或翻轉課堂時,需要將課程的總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可衡量的微目標。這些微目標應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和有時限(Time-bound)。 例如: 課程的總目標是“掌握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 微目標1: 能夠清晰地敘述勾股定理的內容。(認知層麵) 微目標2: 能夠識彆直角三角形中的三條邊。(認知層麵) 微目標3: 能夠通過圖示理解一種勾股定理的幾何證明方法。(理解層麵) 微目標4: 能夠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應用層麵) 對於微課而言,每個微課都應該聚焦於一個或少數幾個緊密關聯的微目標。對於翻轉課堂,課前預習階段的微課負責達成基礎的認知和理解目標,課堂互動階段則緻力於實現應用和高階思維目標。 4.2 教學內容的精煉與結構化 教學內容是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基石。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精煉、提煉和結構化,使其更適閤短視頻形式和自主學習的特點。 提煉核心概念: 找齣教學內容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方法等。 刪減冗餘信息: 剔除與核心內容關聯不大的背景知識、例子或細節,避免信息過載。 邏輯化組織: 將內容按照清晰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例如:從現象到本質、從一般到特殊、從原因到結果、從簡單到復雜等。 可視化處理: 運用圖錶、示意圖、動畫、模型等可視化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理解。 案例引入: 設計貼近生活或具有啓發性的案例,引齣學習主題,激發學習興趣。 4.3 學習活動的設計:激發主動性與互動性 學習活動是翻轉課堂的核心,也是微課能否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設計學習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如何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促進有效互動。 課前預習活動: 引導性問題: 在觀看微課前,提齣幾個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在綫小測驗: 設置選擇題、判斷題等,幫助學生檢驗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思考與記錄: 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時,記錄關鍵信息、疑問點或自己的想法。 討論區預熱: 在論壇或討論區發布與視頻內容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前開始思考和交流。 課堂互動活動: 問題導嚮: 以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問題為導嚮,設計課堂活動。 小組協作: 設計需要多人協作纔能完成的任務,如項目研究、方案設計、辯論賽等。 探究式學習: 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分析來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與討論: 提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分組分析,提齣解決方案,並進行全班討論。 遊戲化學習: 將知識點融入遊戲,通過競賽、闖關等形式,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成果展示與分享: 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解決方案,鍛煉錶達能力。 同行互評: 設計讓學生互相評價對方的作品或解決方案的環節,促進共同進步。 4.4 評估方式的創新:多元化與過程性 翻轉課堂的評估不應僅僅依賴於期末考試,而應更加注重過程性評估和多元化評估。 過程性評估: 課前預習評估: 學生的在綫小測驗成績、預習筆記質量、討論區發言情況等,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評估依據。 課堂參與度: 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小組協作中的錶現,評估其參與度、貢獻度及閤作能力。 學習過程記錄: 利用學習管理係統(LMS)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如視頻觀看時長、練習完成情況等。 多元化評估: 項目評估: 對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課題、項目進行評估。 作品評估: 評估學生製作的演示文稿、模型、報告、視頻等。 同行評估: 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一種重要的評估方式。 教師觀察與反饋: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錶現進行觀察,並提供及時、有針對性的反饋。 反思性報告: 要求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撰寫學習反思報告,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 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目標、精煉的教學內容和富有創意的學習活動,以及多元化的評估方式,纔能構建真正有效的微課與翻轉課堂教學體係,最大化學習效果。 --- 第五章 微課的製作流程與技術要點 製作一門優質的微課,需要經曆係統性的流程,並掌握一定的技術要點。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錄製,而是集教學設計、內容創作、技術應用於一體的綜閤性過程。 5.1 需求分析與內容策劃 這是微課製作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明確目標受眾: 瞭解學習者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學習需求和興趣點。 確定教學目標: 針對特定的知識點或技能,設定清晰、可操作的教學目標。 內容選題與聚焦: 從課程體係中選取適閤製作微課的知識點,確保內容聚焦,不貪多。 知識點分解: 將大的知識點分解成更小的、易於理解和呈現的單元。 內容結構規劃: 思考每個知識點如何組織,是需要演示、講解還是案例分析,初步構思微課的整體結構。 5.2 腳本撰寫與故事闆設計 腳本是微課的靈魂,故事闆則將腳本中的文字轉化為視覺語言。 腳本撰寫: 引言/導入: 吸引學習者注意力,點明本節微課的主題和學習目標。 主體內容: 按照邏輯順序,清晰、準確地闡述知識點,使用易懂的語言。 示例/演示: 穿插生動的例子、操作演示,幫助理解。 小結/鞏固: 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提煉關鍵信息。 引導性問題/練習: 為後續互動或鞏固練習埋下伏筆。 語言風格: 保持語言的專業性與口語化的結閤,既準確又生動。 故事闆設計(Storyboard): 將腳本中的每一段內容,用草圖的形式錶現齣來,包括畫麵構圖、人物動作、文字提示、音效等。 故事闆有助於提前預設視頻的視覺呈現效果,發現腳本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調畫麵與語言的配閤。 5.3 教學素材的搜集與準備 高質量的教學素材是微課吸引人的關鍵。 文字資料: 教學大綱、教材、參考書籍、研究論文等。 圖片資料: 高分辨率的圖片、插畫、圖錶、照片等,確保版權閤法。 視頻資料: 相關的教學演示視頻、紀錄片片段、實驗過程錄像等。 音頻資料: 背景音樂、音效(如點擊聲、提示音等)。 圖錶與動畫: 提前設計或搜集清晰的圖錶,或規劃需要製作的動畫效果。 演示文稿(PPT): 根據腳本設計簡潔、美觀的PPT,作為背景或輔助講解。 5.4 錄製技巧:畫麵、聲音與環境 錄製是實現微課可視化的核心環節。 畫麵質量: 分辨率: 確保使用高清(HD)或全高清(Full HD)的錄製設備。 布光: 保證畫麵明亮、均勻,避免齣現陰影。自然光或補光燈都可以。 構圖: 畫麵簡潔,主體突齣。如果是講課,注意人像的比例和眼神交流。 背景: 背景乾淨整潔,避免雜亂,可以適當使用教學相關的裝飾。 設備: 使用穩定的拍攝設備(三腳架),保證畫麵不晃動。 聲音質量: 收音設備: 使用質量較好的麥剋風(領夾麥、指嚮性麥剋風等),避免使用電腦自帶的麥剋風。 環境消噪: 選擇安靜的環境錄製,關閉可能産生噪音的電器。 錄音技巧: 保持適中的語速和音量,發音清晰,吐字清楚。 錄製方式: 屏幕錄製: 適用於軟件操作演示、PPT講解等。 真人齣鏡錄製: 適用於講授、情感錶達、肢體語言展示等。 畫中畫(Picture-in-Picture): 將真人齣鏡的畫麵疊加在屏幕錄製畫麵上。 5.5 後期編輯與剪輯:流暢性與視覺吸引力 後期剪輯是將原始素材加工成最終成品的關鍵步驟。 剪輯軟件: 常用的有Premiere Pro, Final Cut Pro, DaVinci Resolve(免費且功能強大),以及一些在綫剪輯工具。 剪輯要點: 去除冗餘: 刪除口誤、停頓、不必要的重復和不流暢的部分。 畫麵銜接: 保證畫麵過渡自然流暢,可以使用切、淡入淡齣等轉場效果。 添加文字和圖注: 在關鍵點添加文字提示、概念解釋、重點標記等。 插入圖錶和動畫: 將準備好的圖錶、動畫與視頻內容結閤。 音頻處理: 調整音量,添加背景音樂(音量適中,不乾擾人聲),添加音效。 顔色校正: 調整畫麵的亮度、對比度,使整體視覺效果更佳。 字幕添加: 為微課添加字幕,提高可訪問性和理解性。 時長控製: 嚴格控製微課的總時長,保證其“微”的特性。 5.6 平颱選擇與發布策略 微課製作完成後,需要選擇閤適的平颱進行發布和傳播。 教學平颱: 如MOOC平颱(Coursera, edX)、在綫教育平颱(如國內的學堂在綫、中國大學MOOC)、學校自建的LMS(Moodle, Blackboard)等。 視頻分享平颱: 如YouTube, Bilibili, 騰訊視頻等,適用於更廣泛的傳播。 發布策略: 命名規範: 使用清晰、規範的微課名稱,包含課程名、知識點等信息。 標簽和描述: 填寫準確的標簽和詳細的描述,方便搜索和索引。 分類: 將微課放置在正確的課程或學科分類下。 宣傳推廣: 通過多種渠道推廣微課,如學校網站、社交媒體、教師博客等。 --- 第六章 翻轉課堂的實施策略與支持體係 翻轉課堂的實施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係統性的策略和完善的支持體係來保障其成功。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課堂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麵進行調整與創新。 6.1 課堂組織與管理 翻轉課堂的課堂不再是傳統的“一言堂”,而是充滿互動和活動的動態空間。因此,課堂組織與管理需要更加精細化。 分組策略: 預先將學生分成若乾學習小組,分組可以考慮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因素,實現優勢互補。小組活動是翻轉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空間布局: 課堂座位可以根據活動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可以采用模塊化布局,方便小組討論、集中講解和獨立思考。 時間管理: 嚴格控製每個活動環節的時間,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時間感知能力,靈活調控節奏。 規則明確: 在課程開始時,就嚮學生明確翻轉課堂的規則,包括課前預習的要求、課堂參與的期望、小組協作的規範等,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激勵機製: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和課堂互動,例如,小組積分、個人錶現奬勵等。 6.2 師生互動的設計與引導 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支持者。師生互動的設計至關重要。 設計高階互動: 課堂上的互動應超越簡單的提問迴答,更側重於探究、分析、辯論、閤作等高階思維活動。 問題引導: 教師需要設計一係列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討論。 傾聽與觀察: 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發現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的睏難。 及時反饋: 對學生的提問、發言、作品都要給予及時、有針對性的反饋,可以是口頭反饋、書麵反饋,也可以是示範反饋。 差異化輔導: 教師需要關注每個學生(尤其是學習睏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剋服障礙。 鼓勵質疑: 營造敢於質疑、樂於探索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齣自己的疑問和不同的觀點。 6.3 小組協作與探究式學習的促進 小組協作和探究式學習是翻轉課堂中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 明確任務目標: 確保小組任務的目標清晰明確,學生理解自己的任務和責任。 提供閤作工具: 鼓勵或提供小組協作所需的工具,如共享文檔、在綫白闆、項目管理工具等。 培養閤作能力: 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協商、分工和協作。 探究過程指導: 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究,如何搜集資料、分析數據、形成結論。 結果展示與分享: 讓小組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並從中獲得其他小組的反饋和啓發。 6.4 技術工具的應用與支持 技術是翻轉課堂的重要支撐,但技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務於教學。 微課錄製與分享平颱: 如前麵提到的,用於發布和管理課前學習的微課視頻。 學習管理係統(LMS): 如Moodle, Blackboard, Canvas等,用於發布學習任務、收集作業、組織討論、跟蹤學生學習進度、進行在綫測試等。 在綫協作工具: 如Google Docs, Microsoft Teams, Slack, Miro等,方便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文件共享和項目協作。 互動課堂工具: 如Kahoot!, Quizizz, Mentimeter等,用於進行即時問答、投票、匿名討論,增強課堂互動性。 虛擬仿真與實驗平颱: 對於科學類課程,可以利用虛擬仿真軟件,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後進行安全、便捷的實驗操作。 技術支持與培訓: 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術培訓和支持,解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6.5 學習者反饋與持續改進 翻轉課堂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持續收集學習者的反饋,並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是必不可少的。 多渠道收集反饋: 匿名問捲調查: 定期進行匿名的問捲調查,瞭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活動的滿意度。 課堂訪談: 教師可以隨機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交流,瞭解他們的學習感受。 學習分析數據: 通過LMS獲取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分析學習瓶頸。 開放式提問: 在課程結束時,鼓勵學生提齣改進建議。 教學反思與調整: 數據分析: 對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進行係統分析,找齣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 調整策略: 根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優化課程內容、活動安排、技術使用等方麵。 與同行交流: 與其他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師交流經驗,藉鑒成功的實踐。 通過上述策略和支持體係的建立,翻轉課堂纔能真正發揮其潛力,為學生構建一個更具活力、更富成效的學習環境。 ---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不同學科的微課與翻轉課堂實踐 翻轉課堂和微課的融閤應用,能夠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設計齣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極大地豐富瞭教學模式。以下將從不同學科角度,分析其應用案例。 7.1 文科類課程的創新應用 文學賞析: 微課: 製作關於某首詩歌、某篇散文的背景介紹、作者生平、核心意象解讀、經典句式分析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觀看微課,初步理解作品。課堂上,分組進行作品的深度解讀,分析作者的情感、寫作技巧;進行詩歌朗誦比賽,評析不同的朗誦風格;就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展開辯論。 優勢: 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錶達能力。 曆史教學: 微課: 製作關於某個曆史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關鍵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某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等微課。可以使用地圖、曆史圖片、文獻資料等。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通過微課瞭解基礎史實。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重現曆史場景;進行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分析,探討不同曆史觀點的碰撞;組織關於曆史人物功過的辯論會。 優勢: 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鮮活,培養學生的曆史邏輯思維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語言學習(如英語): 微課: 製作關於某個語法點的講解、常用詞匯的搭配與用法、地道錶達的示範、聽力或口語練習的示範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通過微課學習語法和詞匯。課堂上,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如情景對話、小組討論、英文歌麯演唱、短劇錶演等;教師進行針對性的發音和語法糾正。 優勢: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實踐操練,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 7.2 理科類課程的深度探究 數學: 微課: 製作某個定理的證明過程演示、公式的推導過程、某個數學概念的幾何意義解釋、常見解題方法的技巧講解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通過微課學習概念和方法。課堂上,教師提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解題思路;進行習題的變式訓練;讓學生上颱講解自己的解題過程,並接受同學的質疑和點評。 優勢: 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物理/化學: 微課: 製作某個物理定律的實驗演示(如牛頓運動定律)、化學反應的原理講解、操作復雜實驗的安全規範、關鍵公式的推導過程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觀看實驗演示和原理講解微課。課堂上,分組進行實際實驗操作,教師進行指導和安全監督;對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和討論;設計與實驗相關的應用題,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優勢: 彌補瞭實驗操作的安全和設備限製,增加瞭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加深瞭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生物: 微課: 製作細胞結構、遺傳規律、生命活動過程(如光閤作用、呼吸作用)、動植物形態特徵的動畫演示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通過微課瞭解基礎知識。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與描繪;進行小組探究,如設計實驗驗證某個生物學假設;就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進行討論。 優勢: 將宏觀或微觀的生物現象直觀呈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7.3 藝術類課程的創意錶達 繪畫/設計: 微課: 製作關於色彩理論、構圖技巧、特定畫種(如素描、水彩)的基礎技法、設計軟件(如Photoshop, Illustrator)的基本操作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觀看技法講解微課。課堂上,教師提供創作主題,學生進行創作實踐;開展作品點評會,互相學習和藉鑒;組織學生分享創作過程和理念。 優勢: 技法學習更有效率,課堂更側重於創意和實踐的發揮。 音樂: 微課: 製作樂理知識講解(如音程、和弦)、樂器演奏基本技巧演示、不同音樂風格的曆史介紹、經典樂麯片段賞析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學習樂理和基礎演奏。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閤唱、閤奏練習;進行樂麯的即興創作;組織對音樂作品的深度賞析和評價。 優勢: 理論學習與實踐演奏相結閤,提升音樂素養和錶現力。 7.4 職業技能類課程的實踐訓練 編程/IT技術: 微課: 製作某個編程語言的基礎語法、開發環境的搭建、特定功能的實現代碼演示、常用軟件的操作步驟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基礎知識和代碼。課堂上,教師布置編程任務,學生分組協作完成;進行代碼調試和問題解決;進行項目演示和代碼講解。 優勢: 學習節奏更匹配技能掌握的需求,課堂時間用於解決實際編程問題。 工程技術/操作技能: 微課: 製作設備操作的詳細步驟、安全規範、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特定工藝的流程演示等微課。 翻轉課堂: 課前,學生觀看操作演示和安全指導微課。課堂上,學生在實際設備上進行操作訓練,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和糾正;進行模擬故障排除練習;進行操作技能競賽。 優勢: 極大地提高瞭實踐訓練的效率和安全性,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 這些案例錶明,微課和翻轉課堂並非“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能夠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靈活調整和創新的有效教學方法。關鍵在於深入理解學科本質,結閤學習者需求,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 --- 第八章 挑戰與展望: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未來發展 微課與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代錶性模式,雖然取得瞭顯著的成效,但在推廣和深化過程中,依然麵臨著諸多挑戰。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演進,它們的未來也充滿瞭無限可能。 8.1 資源建設與共享的難題 高質量資源匱乏: 盡管微課數量日益增多,但真正符閤教學理念、製作精良、內容準確的優質微課仍相對不足。 重復勞動與碎片化: 教師個體製作微課可能導緻資源重復,且缺乏係統性,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 版權與授權問題: 整閤現有視頻、圖片等素材時,版權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 可持續更新與維護: 隨著知識的更新,微課內容需要不斷迭代,這對資源建設提齣瞭持續的要求。 8.2 教師能力提升與培訓需求 技術門檻: 並非所有教師都具備視頻錄製、剪輯、平颱操作等技術能力。 教學理念轉變: 教師需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這對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提齣瞭挑戰。 教學設計能力: 設計有效的微課和翻轉課堂活動,需要教師具備更強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 持續專業發展: 教師需要持續學習新的技術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 8.3 學生學習習慣與自主性培養 課前預習的惰性: 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內在驅動,難以堅持課前預習,導緻課堂互動效果打摺扣。 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 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等方麵存在差異,需要差異化的引導。 對被動接受的依賴: 長期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需要一個適應和轉變的過程。 技術使用障礙: 部分學生可能因技術設備或技能不足,影響參與。 8.4 評價體係的改革與完善 評價標準滯後: 傳統的評價體係往往側重於知識記憶的考核,難以全麵衡量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展現齣的協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 過程性評價的實施難度: 如何科學、高效地對學生在課前和課堂過程中的錶現進行評價,仍需進一步探索。 量化與質性評價的結閤: 需要在量化成績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能力的質性評價。 8.5 技術發展與未來教育的融閤 人工智能(AI)的應用: AI在個性化推薦學習資源、智能輔導、自動化評估、生成式內容等方麵具有巨大潛力,將進一步賦能微課與翻轉課堂。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 VR/AR技術可以創造更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使抽象概念具象化,為技能訓練提供更逼真的模擬環境。 大數據分析: 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夠更精準地瞭解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習瓶頸,從而優化教學設計。 無處不在的學習: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學習將更加便捷和靈活,微課與翻轉課堂將融入更多學習場景。 終身學習生態構建: 微課與翻轉課堂將成為構建終身學習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個體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學習需求。 展望未來, 微課與翻轉課堂的融閤將更加深入,技術將成為教學創新的催化劑。未來的教育將是一個更加開放、個性化、智能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生態係統。教師的角色將進一步演化為學習的設計師、引導者和夥伴,而學習將更加強調主動性、協作性和創造性。剋服當前的挑戰,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將是推動微課與翻轉課堂走嚮成熟和普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