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广西教师招聘近几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本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帮助广大考生圆三尺讲台之梦。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是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以及一线教师在深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套试卷包含广西教师招聘的近三年真题,每道题目的答案和解析都经过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以及图书研发团队精心推敲编写而成,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预测试卷紧密结合考试大纲和真题编写而成,帮助考生把握考试的整体难度、特点和命题趋势,提高实战应变能力。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广西教师招聘近几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是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以及一线教师在深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套试卷包含广西教师招聘的近三年真题,每道题目的答案和解析都经过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以及图书研发团队精心推敲编写而成,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预测试卷紧密结合考试大纲和真题编写而成,帮助考生把握考试的整体难度、特点和命题趋势,提高实战应变能力。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架构起以教育心理学、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为骨架,涵盖绪论、学生心理与健康、教师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课堂管理心理、德育概述、德育过程与原则、德育途径与方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本书力求将广西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全面呈现,是一本专门针对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教材。本书内容上紧扣考试大纲;结构上,针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双栏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点内容标红,侧栏区域设置知识拓展、考题再现,对主体内容进行扩展和巩固,并且真题设置二维码,帮助学生通过名师视频讲解充分理解试题。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真题和标准预测试卷。
真题部分包含近三年的考试真题,每道试题的答案都经过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及一线教师数次讨论,精细推敲,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题思路和作答技巧。
标准预测试卷部分包含十套试题,每套试题在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均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模拟真题。使考生在练习的时候能够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根据《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架构起以教育学、教育法学为骨架,涵盖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学校、教师与学生、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本书力求将广西教师招聘教育学与教学法所考查的知识点呈现,是一本针对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教材。本书内容上紧扣考试大纲,覆盖真题考点;结构上,针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双栏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点内容标红,侧栏区域设置知识拓展、考题再现、典型例题,对主体内容进行扩展和巩固,并且真题设置二维码,帮助学生通过名师视频讲解充分理解试题。
《中公版·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真题和标准预测试卷。
真题部分包含近三年的考试真题,每道试题的答案都经过中公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及一线教师数次讨论,精细推敲,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题思路和作答技巧。
标准预测试卷部分包含十套试题,每套试题在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均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模拟真题。使考生在练习的时候能够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本章内容框架(2)
重要考点分布(3)
本章考点梳理(3)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实战提升训练(17)
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21)
本章内容框架(21)
重要考点分布(22)
本章考点梳理(23)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23)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24)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2)
第四节教育目的(36)
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39)
实战提升训练(51)
第三章学校(55)
本章内容框架(55)
重要考点分布(56)
本章考点梳理(56)
第一节学校概述(56)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58)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1)
第四节学校文化(65)
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67)
实战提升训练(71)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74)
本章内容框架(74)
重要考点分布(75)
本章考点梳理(76)
第一节教师(76)
第二节学生(85)
第三节师生关系(95)
实战提升训练(99)
第五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02)
本章内容框架(102)
重要考点分布(103)
本章考点梳理(104)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104)
第二节班集体(111)
第三节班级管理(115)
实战提升训练(121)
第六章课外活动(125)
本章内容框架(125)
重要考点分布(126)
本章考点梳理(126)
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126)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130)
实战提升训练(136)
第七章教育研究(138)
本章内容框架(138)
重要考点分布(140)
本章考点梳理(140)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140)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143)
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144)
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147)
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149)
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152)
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59)
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161)
实战提升训练(167)
第二部分
教学法
第一章教学目标(170)
本章内容框架(170)
重要考点分布(171)
本章考点梳理(172)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172)
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78)
第三节新课程目标(184)
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191)
实战提升训练(197)
第二章教学过程(199)
本章内容框架(199)
重要考点分布(199)
本章考点梳理(200)
第一节教学概述(200)
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202)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和基本规律(205)
实战提升训练(210)
第三章教学内容(213)
本章内容框架(213)
重要考点分布(214)
本章考点梳理(215)
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215)
第二节课程标准(221)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23)
第四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231)
第五节课程资源(232)
实战提升训练(236)
第四章教学设计(239)
本章内容框架(239)
重要考点分布(240)
本章考点梳理(240)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240)
第二节教学媒体及其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243)
第三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246)
实战提升训练(249)
第五章教学实施(250)
本章内容框架(250)
重要考点分布(252)
本章考点梳理(252)
第一节教学方法(252)
第二节教学原则(260)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63)
第四节说课(269)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270)
第六节教学行为(278)
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284)
实战提升训练(290)
第六章教学评价(293)
本章内容框架(293)
重要考点分布(294)
本章考点梳理(295)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295)
第二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301)
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304)
第四节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307)
实战提升训练(310)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笔试课程(314)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面试课程(31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16)
"
精彩书摘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它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园、阅览室等)中。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它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把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前言/序言
自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统一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根据国家及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科目为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两科,面试由各市教育局或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采用结构化、情景模拟等方法,以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开展。
每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公告都附有详细的考试大纲与说明。笔试科目参照考试大纲与说明,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精神以及广西实际情况统一命制。笔试科目的试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科目呈现出以下特点:
1.笔试科目不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
广西教师招聘统考笔试不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备考相对简单。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考查通常渗透在面试试讲、答辩中。
2.考试大纲与说明每年都有部分内容调整,但涵盖的知识点基本保持不变
2016年的考试大纲与说明与2015年相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部分章节内容的增添和调整,如增加学校的定义、学校公益性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区别等;二是部分模块所占分值的调整,如“学校”分值调整为10分,“学生心理”分值调整为14分;三是多选题的评分标准调整为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答案给0.5分。2015年的考试大纲与说明与2014年相比,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教育学部分调整幅度巨大,整体内容由五章调整为七章。经过两次调整后,教育理论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全面。后续的考试大纲与说明调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随着考试机制越来越完善,调整也会越来越小。
3.全部为客观题,题量较大,且知识点覆盖范围广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均为客观题,且题量较大,每科均为105道题,其中材料分析题题干较长,无形中增加了试题难度。真题依照考试大纲与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与分值”设置,知识点覆盖全面。
4.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中绝大多数题目直接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概念、含义、类型、基本原理进行考查,其他题型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题目较多,要求考生具有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认知能力,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考核考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现象的能力。
为帮助更多的考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中公教育广西教招考试研究院深入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情况,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图书。该系列图书包括教材系列两本,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系列两本,全真模考题库一本,考前冲刺5套卷两本。这本教材有以下显著特色: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研发人员研究了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研讨每一道试题的答案及考点。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兼顾统考以来的考试真题,倾力打造出本套与考试情况相契合的辅导教材系列。本系列图书从考生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进行合理点拨,助力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本系列教材在讲述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内容之前,首先,根据考情制作了本章内容框架和重要考点分布,使考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认知,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力求用精简的语言完成对知识点详尽的描述,既保证知识完整,又便于理解记忆。后,在每一个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便于读者自我检测和考前查看。
本书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双栏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要内容进行红色标记,侧栏区域设置了知识拓展、考题再现、典型例题等内容。在知识拓展板块,我们对主体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在考题再现和典型例题板块,我们为考生精选了有代表性的真题和例题,帮助考生快速定位考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相信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帮助考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快速抓住图书的结构和核心内容,而且能够辅助考生进行准确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育的本质与发展:理论、实践与前沿 本书深入探讨教育的根本原理,解析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将从教育的起源、哲学基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出发,勾勒出教育发展的宏观图景。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及其理论贡献,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模式,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以及现代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全人教育等重要思潮。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理论基石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梳理教育的多维度定义,分析其在个体品德塑造、知识技能传授、社会化进程、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探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如何影响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 教育的哲学与历史演进: 回溯教育思想的源头,解析不同时代、不同哲学流派对教育的理解与建构。从古代的贵族教育、宗教教育,到近现代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再到当代的终身教育、全球化教育,展现教育模式的演变轨迹。 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介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核心理论分支,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我们将在此部分作为理论铺垫,详细部分将在后续展开)、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阐述这些分支如何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教育目的的探讨: 深入研究教育目的的确定性与变动性,分析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差异。探讨“为何育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与创新人才。 第二部分:教学法的核心要素与创新实践 教学过程的规律: 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逻辑顺序与运行机制,包括备课、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提高、评价反馈等环节。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本质,以及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原则的遵循: 系统阐述教育学中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原则,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与巩固提高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原则等。分析这些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之道。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介绍各种经典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游戏法、项目式学习(PBL)等。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分析这些形式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 现代教学技术与信息融合: 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分析如何有效整合技术资源,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课堂管理与师生关系: 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行为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 学习心理学: 学习的定义与理论: 深入解析学习的本质,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联结主义等。 学习的迁移与遗忘: 分析学习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遗忘的规律、原因,并介绍克服遗忘的方法,如复习、间隔学习等。 学习动机与兴趣: 探讨学习动机的来源、类型(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及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分析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求知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策略与方法: 介绍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组织、复述)、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评价)和管理策略(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规律: 概述儿童和青少年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规律,重点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探讨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发展水平对教育需求和可能性的制约。分析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认知过程与教学: 感知、注意、记忆与思维: 分析这些基本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例如,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何利用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意志与品德心理: 情感的教育功能: 分析情感在学习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意志力的培养: 探讨意志在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深入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品德发展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 第四部分:德育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智慧 德育的定义、目的与原则: 明确德育的内涵,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探讨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的战略意义。系统梳理德育的各项基本原则,如德育的教育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期性原则等,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德育: 分析学科德育、班会德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等在传播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 课外德育: 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会考察、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共青团活动等在德育中的补充与延伸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德育: 论述三者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德育方法: 介绍具体的德育方法,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情境体验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奖励与惩戒法等,并探讨其科学运用。 德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道德认识的深化: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道德情感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共鸣,形成同情心、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道德意志的锻炼: 如何帮助学生抵制诱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的养成: 如何通过实践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 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创新: 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德育新问题: 如网络道德、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 德育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内容和形式。 德育的评价与反思: 分析德育效果的评价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引导读者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掌握教学的核心技能,洞察教育心理的奥秘,并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无论您是即将踏上教育讲台的新晋教师,还是希望提升教学与育人水平的资深教育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实践启示。